闲人一盏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ug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有幸得沪上作家楼耀福先生赐新作《吃茶笔记》,欣喜之余,一读为快。
  灯下展卷,80余篇散淡温馨的随笔,读来如与楼先生把盏清饮,闲话家常。但是,细细咀嚼,就会发现,在他的字里行间,总有着似曾相识之感。
  这样熟悉的感觉来自他的创作风格。从书名,就可窥见一斑。
  笔记,有“随笔记录”之意,属稗官野史的文学体裁。它源于魏晋,历唐宋的充实发展,在明清达到了一个无限风光的顶峰。也恰恰亦是在明清,小品与小说,成为两条齐头并进的文学主线。
  “小品”,原是佛教术语,指佛经的节本。相对于“大品”而言,仅仅是篇幅上的“小”。当它运用于文学领域,就被赋予了“真情至性”的精神底色。
  尽管脱胎于散文,但与“文以载道”、叙事宏大的散文相比,小品更像是一碟精致美味的文学“点心”。它短小精悍,语言“旁行邪出”(俞平伯语),多是“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之作,是明清文人们独抒性灵的“专属领地”。此类文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轻阅读”。
  这一时代,制茶技术的革命,推动了六大茶类格局的最终形成,而名茶的纷现与泡饮法的盛行,为小品注入了一股清新淡雅的茶韵诗情。
  文人们用细致敏锐的文学触角,品味茶,感知茶,或闲居养静啜茶恰情,或以茶会友交游往来,或藉由一盏茶表达对人生、对世事的感悟。
  在他们轻松活泼、真实灵动的文字里,洋溢着温暖茶香,流淌着闲情逸趣,且耐人寻味,如陈继儒、张岱、袁宏道、李渔、张潮、郑板桥、袁枚等文人雅土,皆有佳篇传世。
  承明清之余响,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民国文人更扬其波,把茶喝成了生活的艺术。
  因此,远师陈(继儒)、张(岱)、郑(板桥),近承周、林、梁,便是《吃茶笔记》所秉持的“家风”,先生在书中也都将他们引为“茗中知己”。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每每提及为茶留文的古代文人时,先生总是会流露出自豪之情。“嘉定人陆廷灿……每读《续茶经》,我常为自己能在陆廷灿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品茶闻香,萌生一种异样的激动。”(《梅影横窗写茶话》)
  对于曾受鲁迅诟病的林语堂,他为其大鸣不平:“我倒是觉得在有些年月,这倒不失为明智之举。‘识好茶,有秋思’,寻一块清静之地做做学问,总比‘含泪劝告’以写‘鬼诗’而讨赏钱者高尚和干净吧。”(《读鲁迅(喝茶)有感》)
  也正是这位倡导“幽默思想,性灵文章”的文化大师曾说:“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都是快乐的。”
  于是,吃茶的快乐,在《吃茶笔记》中俯拾皆是。
  《茶山撷翠》是全书篇什最多的章节。先生自称“爱茶的夫子”,而在早些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又自称为“上海闲人”。茶与闲,一具象,一抽象,都完整地统一到他身上。
  他以茶消闲,又以闲吃茶。短短几年时间里,他的足迹基本覆盖了中国的主要茶产区,尝遍了好茶。他每到一地,都是“踏茶山,觅茶盏,访茶友”,悠游自在。其实,书中虽篇篇说茶论茶,但心路历程最终还是在“人生”这一永恒的主题上抵达,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茶味,更知人生味”。
  他感叹:“茶,只是世间万物之一,让人类千百年来探究不尽,咏叹不尽。面对更为无边无际的自然界,人类的感知似更不可企及。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偶读康德哲学,还笑话其‘不可知论’,如今回首往事,觉可笑的应是自己。活了大半辈子,对人间事天地物我能知多少?连浅浅一杯茶水,都说不明道不白。”(《读鲁迅(喝茶)有感》)
  言语中,颇有几分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昏帐……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矣”的恫怅。
  先生还痴迷于收藏,他因爱茶而“爱屋及乌”地爱上了与茶息息相关的茶器,并且总是有着温情的解读。譬如,谈到茶桌,他说:“茶与老家具,像两条清泓的溪水在我生活中流淌,茶桌是它们相聚之处。茶桌承载茶叶、茶水、茶具,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诗意的书写,闪烁着性灵的思想光芒。
  当觅到一件心仪的茶器并拥有时,他“抚盏捧瓷喜欲狂”,钟爱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如儿童般天真无邪,让人可以轻而易举地透过充满感染力的文字捕捉到当时的表情,触摸到当时的情感温度。
  他,就是这样一个爱吃茶会吃茶的闲人,悠闲而不等闲。
  茶熟卷开,吃茶去!
其他文献
春节,意味着团聚。茶亦醉人何必酒。爆竹声中,天南地北,茶香四起,辞旧迎新。一家人,一壶茶。浓浓的亲情,在一品一啜间传递……
期刊
轻叹岁月如梭去,淡然手间忘忧君,又到一夜连双岁,今日五更分两天。  一年的辛苦疲惫,急忙忙的把生活尝尽,吞下的也只是凡俗里的一把盐成酱苦,忘记了素净清怡。假若停下片刻,兑一杯茗水,生一炉暖碳,开半襟胸怀,心中缓缓洇来的,也许就是常常摩拳挥棒去拼争的那些个幸福。没有人在意南山,不知道那一束霜菊的幽淡,直到春花秋月尽,才知过客红尘里,不如夜宿柴门采东篱,举杯欢笑吃茶去。  闻到浓浓的年味,又是一个轮回
期刊
如同深植血脉的基因,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守望,因为它总是和家如影随形,令人魂牵梦萦。  家,就像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温暖而安妥的襁褓。  当锅中煮起香甜的腊八粥时,当蒸笼里热气腾腾地蒸起年糕时,当红彤彤的腊肠挂在太阳底下时……年味渐浓,乡思渐浓。  味觉是牵引着人们回家最直接、最深刻的诱因。1700多年前,秋风吹起了张翰心底关于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记忆,便决绝地结束了宦游,
期刊
友从海外归来,约我喝茶,而且说一定要喝当地产荼,迫切的语气令人不能轻慢,遂以春之雨花相待。松针状的茶芽入水即沉,极为恬静,尔后轻轻舒展,透明的玻璃杯中袅袅地飘逸着清茶的香气,友人迫不及待地端起杯子,细啜一口,言道“平时在南京不在意,这一出去,真想这味道呀,还是喝这茶过瘾”。我笑而不言,明白此时茶之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那股浓浓乡情所散发着的清芬。  大部分的人,对家乡的味道是恋恋不忘的。沈从
期刊
2014年10月,莉森为自己在台湾桃园市忠孝西路上的“自在茶馆”成立了工作室,新春将近,她已经开始陆续整理茶叶和相关藏品,进行迎春的茶空间布置,为新春期间的茶话会做准备。因为在春节期间安排的茶会,所以参加的多是莉森的亲朋挚友,所以莉森对茶空间的布置,将着重打造温馨的氛围。对于在茶空间的设计上,莉森特意找到能突显喜庆的相关物什做布置:门口张贴的春联已请老师挥毫而就;画着孩童春节施放鞭炮的热闹景象的老
期刊
我想去四川蒙顶茶山,想了好多年,乙未深秋终于如愿。是时,年轻朋友大年组织去川西看彩林,在成都集合出发。我说我想早两天去,到雅安、到蒙顶山去看茶。大年一口答应,并说愿意开车一路陪我。当地茶人得知,也说要在雅安当“地接”,尽地主之谊。朋友们如此兴高采烈,我想那是因为蒙顶山在茶界名气太响。“蒙山顶上茶,扬子江中水”,蒙顶,是茶人心中绕不过的山。  到了蒙顶山门,我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就像佛教徒到蓝毗尼,读
期刊
一年又一年,今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过年,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是朋友聚会的日子,是养精蓄锐的日子,也是思念家乡的日子。小时候,春节就是没心没肺地撒欢,长大后,我们也不知不觉开始怀念家的味道,总是忘不了那道家乡菜,忘不了那条放学回家的路,更忘不了那杯和家人一起喝的茶。尽管时光荏苒,家的温暖却是永恒的。  “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才值得拥有,如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从未因时
期刊
日子一页页翻过,又到了新旧交替的时候。  细细分拣时发现,生活的余额宝里满是光阴事,每一幕场景,每一次片段,尽管不都是掩香逸的风雅,但我们以茶的名义做了诚信的借贷,松支付,使得那些平平仄仄的缘分,棱棱角角的实的场景,都有了五光十色的斑斓。  浮浮沉沉的光阴里,有茶香的弥漫,生活亦觉多姿多彩!  细细翻阅时光的日记,不管是与悠然邂逅,与岑寂面对,与清冷交手,与喜悦相逢,只要手执一杯茶,你便首先握住了
期刊
黄勇  武夷山著名茶人,中国茶业学会会员,南平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武夷山市清风茶叶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茶时生产一线,并对武夷岩茶文化历史有精深研究,为许多报刊撰写有关茶叶文章。  有着“中国茶树中小叶种品种王国”武夷山,茶树品种资源异常丰富,这源于武夷山处于三省交界人流带动物流,积累了丰富茶树种源,而先人们用有性繁殖方法培育茶苗也进一步丰富了种源。不同的茶树品种具有不同的口感特征、产量、抗病
期刊
夏云峰,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加拿大籍印第安人。他学习中文,是为了茶;他来中国,是为了茶;他作文写书,说的还是茶。这是一个比大多数中国人还要爱茶的老外。圈子里的朋友们喜欢叫他老夏,他自己也喜欢,觉得这样的称呼才更亲切、更有有中国味。  在夏云峰的客厅里,有一组传统且老旧的木制沙发,紧挨着沙发的靠背,有一幅字挂在墙上,上书“人间茶味”四个大字。这幅字很显眼,我们一进门就注意到了。没办法啊,如果换你看到一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