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心中的圣山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989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去四川蒙顶茶山,想了好多年,乙未深秋终于如愿。是时,年轻朋友大年组织去川西看彩林,在成都集合出发。我说我想早两天去,到雅安、到蒙顶山去看茶。大年一口答应,并说愿意开车一路陪我。当地茶人得知,也说要在雅安当“地接”,尽地主之谊。朋友们如此兴高采烈,我想那是因为蒙顶山在茶界名气太响。“蒙山顶上茶,扬子江中水”,蒙顶,是茶人心中绕不过的山。
  到了蒙顶山门,我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就像佛教徒到蓝毗尼,读书人到曲阜。蓝毗尼因为有释迦牟尼,曲阜因为有孔子,而蒙顶则因为有吴理真。有文字记载,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第一人即为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0年)的吴理真。蒙山顶上皇茶园的七株茶树传说为当年吴理真所种,“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
  从山下到山顶,本有缆车。我们去的那天,缆车维修,不载客。一行五人,除了年轻的大年外,其余四人都是七十岁上下的老人,当地陪同的小吴虽是刚做妈妈的蒙山人,却穿着双鞋跟细细高高的时髦皮鞋。我们叫苦不迭。小吴说步行上下得两个小时,问我们是否继续前行,大家说,千里迢迢到这里,为的就是去皇茶园,能不上吗?上!此时,古稀老人的口气如同年轻小伙子。
  我们拾级而上,沿途一路风景。且不说茶山绵延、林木蔽天,仅一座蒙顶甘露寺就让我流连不已。甘露寺一副破旧相,但正是这种破旧让我感觉岁月沧桑。寺内壁画、雕塑栩栩如生,非常精美。甘露寺前方是花鹿池,传说早年有梅花鹿结群在池畔饮水而得名。花鹿池旁有一棚廊,看似破旧,而我见了却兴奋得连呼“拍照拍照”,因为我知道这棚廊在互联网上是蒙山茶园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山路两侧的另一景观也让人惊叹:好几棵大树树根与山石互为交缠,有的拥抱了整块山石,有的从几块山石的夹缝中硬挤了出来,然后挺拔向上、抽枝舒叶。我在柬埔寨吴哥见过类似景象,不同的是吴哥的古树与建筑废墟纠结,而蒙山的大树则与大自然的山石相拥,历史的悠远则是共同的。
  从山上的索道出口,再往里走,便是天盖寺。天盖寺之名缘于女娲补天的传说,相传女娲补天,至蒙顶山上空,元气耗尽,身融大地,留一漏斗,甘露常沥,故有“漏雨蜀天,中心蒙山”之说。在此修庙,意为“漏天之盖”。天盖寺始建于汉,宋淳熙年重修,明清时多次补修。因吴理真在此结庐植茶,故茶神殿供奉其全身坐像。墙上壁画叙说蒙顶仙茶的历史和传说。古寺周边十多棵千年银杏粗壮高大、苍劲蓬勃、华盖蔽天。阳光下,薄云萦绕,弥漫的气场幽静庄重,我们如临仙境。
  天盖寺正中供奉吴理真,可见他在巴蜀人心中的地位。在吴理真之前,巴蜀人也饮茶,但饮的都是野生茶。果然,我们在附近见到了几棵千年野茶树,树枝上挂满红丝带,周围有一种朝圣膜拜祈福的气氛。走近千年野茶树,我与它们相互凝视、默默对话,恭敬、肃穆。
  经阴阳石牌坊、甘露井,便是此行的目的地皇茶园。有木牌记载:
  皇茶园,位于形似莲花的蒙顶五峰之中,相传是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一前50年),邑人吴理真培育七株仙茶之地,面积为12平方米。《名山县志》载:“名山之茶关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皇茶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复其上,凝结不散,谓日‘仙茶’。”每岁采贡三百六十叶,天子祭天及祭太庙用之,称正贡。皇帝享用的称副贡,在五峰间采撷。王公大臣享用的称陪贡,在五峰之下采撷。蒙顶茶自唐至清“年年岁岁,皆为贡品,”一千多年从未见断。据史证可考蒙顶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皇茶园是蒙顶山作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有力佐证。皇茶园石栏始建于唐,宋孝宗淳熙时命名。园后有石虎护茶雕像,把保护茶园的巡山白虎的神话传说,再现蒙顶。
  皇茶园的石门紧闭着,口口不开,好在一边有小径通园旁,让我与七棵仙茶有一次较近距离的互相交流。
  这里的茶为皇帝祭天祀祖所专用,在皇茶大道的石刻中也有图记叙。
  登蒙顶山,品蒙顶茶为人生难得的快事,今日我远道而来,莫不如此。追溯往昔,唐代白居易、宋代文同又何尝不如此?“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便是他们的由衷赞誉。蒙山,因为仙茶,也因为历代文人雅士的歌咏,在悠雅的意境中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令人欣慰的是,这座茶人心中的圣山历代古迹经历了战争、动乱乃至“文革”的劫难,仍然完好无损。比如甘露石室,石门、石柱、石室、石梁,双檐斜山式全石结构建筑,风格独特。相传此屋为吴理真种茶休憩之所(也有传说是吴理真和蒙茶仙姑结庐处),经明代末年维修,至今依然完整:又如甘露井,据说是吴理真种茶汲水处,名山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井侧“古蒙泉”、“蒙泉”两碑刻于清朝,而古井的历史则更久远……
  蒙顶山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悠远的人文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国旅人尤其是茶文化研究学者的青睐。甘露寺旁有立碑记载外国客人朝圣茶山事件。由此,我想,它是不是应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冥思中不经意拾了抬头,竟看到不远处新搭建的铁索桥。因为它与周边环境的不和谐,便问怎么一回事?陪同的当地茶人说也许在开发探险之类的旅游项目。我愕然。下山时,经花鹿池,我看见竖立着重建甘露寺的广告牌,鸟瞰图中的新庙富丽堂皇,一旁还有“敬请期待”四个字。我不知道我期待的将会是什么?那种岁月沧桑的感觉会不会再有?重建后原先寺内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画、雕塑还在不在?
  再往下走,我看见缆车虽不载客却在运作,前后两辆缆车吊运的钢结构建筑材料正缓缓从山下向山上运输……
  古人说“蒙顶天下雅”。我纳闷:我下次再来,蒙项山的秀雅古朴幽静还有多少?
其他文献
时间总是以我们不曾留意的方式悄然留走,珍视的终难挽留。  就像这尘封了数年的老茶,岁月深深地烙印在它们的每一条叶咏上。  1998年的福鼎白茶、1994年的易武红带、1996年的安溪乌龙、1993年的正岩水仙,试着,循着茶的气息,找寻光阴的余味。  四款茶同时开汤,投茶量5克,审评方式冲泡。  诸多出乎预期的表现,颇值得玩味。  福鼎/白茶 隽永蜜香  年份:1998年  档案:茶品等级属特级白牡
期刊
1391年9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下了一道谕旨,要求今后罢造团茶,改贡散茶。这道谕旨宣告了团茶时代的终结,亦为中国六大茶类格局的形成及泡饮法的大行其道开辟了先路。  朱元璋此举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沈德符曾盛赞道:“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散茶的勃兴,有力地推动了制茶技术的革新与饮茶方式的变革。至清中期,绿、白、黄、青、黑、红六大茶类已初具雏形,且在中国各宜
期刊
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座有着年岁的城墙,用无数个青翠的日月堆砌。日子是一砖一瓦,生命是一梁一柱。或许每一叶茶封存在时光的生命也是如此,在属于自己的界限里,安稳地成长。一叶茶里的时光,清简漫长。在茶里寻找光阴的足迹,抽丝剥茧地从认识老茶开始。  喝茶不就是闻香品味吗?无香少味的老茶,有什么喝的呢?应该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甚至难免有人会质疑喝老茶本身就背离了喝茶的本质。喝老茶到底喝什么?在千滋百味的新茶都
期刊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
期刊
初冬的武夷山,霏雨初霁,暮色笼罩。  指尖在七弦琴上飞动,铿锵且不失细腻的琴音,在寒凉的空气里流淌萦回。一曲行云流水的《醉鱼唱晚》拉开了“琴茶人生·武夷雅集”的序幕。  有朋远方抱琴来,我烹泉煮茗以待。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的《茶道》联络处主任及读者、茶友等百余人,雅集碧山丹山,共享古琴之清远雅正、岩茶之岩骨花香,乃一大赏心乐事。  席间,广陵派古琴艺术传承人、扬州飞泉琴社创始人田泉,焚香操琴,为现
期刊
春节,意味着团聚。茶亦醉人何必酒。爆竹声中,天南地北,茶香四起,辞旧迎新。一家人,一壶茶。浓浓的亲情,在一品一啜间传递……
期刊
轻叹岁月如梭去,淡然手间忘忧君,又到一夜连双岁,今日五更分两天。  一年的辛苦疲惫,急忙忙的把生活尝尽,吞下的也只是凡俗里的一把盐成酱苦,忘记了素净清怡。假若停下片刻,兑一杯茗水,生一炉暖碳,开半襟胸怀,心中缓缓洇来的,也许就是常常摩拳挥棒去拼争的那些个幸福。没有人在意南山,不知道那一束霜菊的幽淡,直到春花秋月尽,才知过客红尘里,不如夜宿柴门采东篱,举杯欢笑吃茶去。  闻到浓浓的年味,又是一个轮回
期刊
如同深植血脉的基因,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守望,因为它总是和家如影随形,令人魂牵梦萦。  家,就像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温暖而安妥的襁褓。  当锅中煮起香甜的腊八粥时,当蒸笼里热气腾腾地蒸起年糕时,当红彤彤的腊肠挂在太阳底下时……年味渐浓,乡思渐浓。  味觉是牵引着人们回家最直接、最深刻的诱因。1700多年前,秋风吹起了张翰心底关于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记忆,便决绝地结束了宦游,
期刊
友从海外归来,约我喝茶,而且说一定要喝当地产荼,迫切的语气令人不能轻慢,遂以春之雨花相待。松针状的茶芽入水即沉,极为恬静,尔后轻轻舒展,透明的玻璃杯中袅袅地飘逸着清茶的香气,友人迫不及待地端起杯子,细啜一口,言道“平时在南京不在意,这一出去,真想这味道呀,还是喝这茶过瘾”。我笑而不言,明白此时茶之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那股浓浓乡情所散发着的清芬。  大部分的人,对家乡的味道是恋恋不忘的。沈从
期刊
2014年10月,莉森为自己在台湾桃园市忠孝西路上的“自在茶馆”成立了工作室,新春将近,她已经开始陆续整理茶叶和相关藏品,进行迎春的茶空间布置,为新春期间的茶话会做准备。因为在春节期间安排的茶会,所以参加的多是莉森的亲朋挚友,所以莉森对茶空间的布置,将着重打造温馨的氛围。对于在茶空间的设计上,莉森特意找到能突显喜庆的相关物什做布置:门口张贴的春联已请老师挥毫而就;画着孩童春节施放鞭炮的热闹景象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