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起,可缓缓归矣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n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深植血脉的基因,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守望,因为它总是和家如影随形,令人魂牵梦萦。
  家,就像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温暖而安妥的襁褓。
  当锅中煮起香甜的腊八粥时,当蒸笼里热气腾腾地蒸起年糕时,当红彤彤的腊肠挂在太阳底下时……年味渐浓,乡思渐浓。
  味觉是牵引着人们回家最直接、最深刻的诱因。1700多年前,秋风吹起了张翰心底关于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记忆,便决绝地结束了宦游,罢官返乡。天真浪漫的味觉乡愁,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张翰是幸运的。在那为仕途功名而奔忙的遥远年代,背井离乡的结局,有时是衣锦还乡,有时是卸甲归田。但,更多时候是死生契阔,一去不返。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燎火委虚烬,儿童街彩衣。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每逢佳节,喜庆欢腾不仅无法冲淡游子心头浓郁的愁云,反而更添几分乡愁。
  每当孤单落寞汹涌来袭时,身在异乡的文人墨客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端起酒杯,痛快地浮一大白。甚至,他们自欺欺人地以为:“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相比之下,宋祁要淡然超拔得多:
  故岁时光漏中去,新正甲子卷中开。
  迎新送故只如此,且尽灯前蓝尾杯。
  ——宋祁《甲申首岁》
  灯下展卷,饮酒守岁,过年也不过如此吧。
  酒是消愁药,茶是清醒剂。洒与茶的优劣是非,早已被评说了好几千年。
  “饮茶胜饮酒,聊以送将归。”这是淳真质朴的友情。
  “薄酒一谈一笑胜茶,万里封侯不如还家。” “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这是知足常乐、闲适自在的人生姿态。
  “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类隐,酒固道广,茶亦德素。”这是类似于“好好先生”的狡黠之论,茶酒都好,谁都不得罪。
  尽管三国时的孙皓以茶代酒,为饮宴文化开了一个好头。然而,在乡愁面前,沉醉清醒又如何呢?茶酒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或是一个媒介,借以品尝回味想家念家的滋味。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无闲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魏初《鹧鸪天》日暮乡关,残照归鸦,满腹惆怅,心事无限。临风惋叹,归老田园、享受天伦竟成奢望。然而,当酒难以消弭乡愁时,苏轼还是拈起了茶盏。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一个清寂寒凉的春晨,苏轼登上一座隐陋的城台远眺。半壕春水一城花,濛濛轻雨,沾满了凄冷的思念,浸湿了羁旅的苦楚。
  想要借酒浇愁,却发现,酒入愁肠愁更愁。故乡依然是在那山重水阔的远方,牵萦着幽思,赶不走,更回不去。握在手心的只有满满的乡愁,纵无凄厉的沉吟,胸中汹涌如潮的愁绪也早已将人淹没。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山迢迢,水迢迢,思念的深邃终究敌不过空间的广袤。与其痴痴地想,倒不如燃起一簇薪火,驱走湿漉漉的愁;煮沸一瓮甘泉,消散郁结的块垒;再啜饮一杯新茶,抚平百结的愁肠。甘润的茶汤,在舌尖发酵之后,沁入心怀,将阴晦一扫而光,顿然春风盈袖,豁然开朗。
  那座旧城台,也便有了名字。它叫:超然台。
  明代的叶子奇也在一盏清茗里超然物外,随缘喜乐。
  清坐无惨独客来,一瓶春水自煎茶。
  寒梅几树迎春早,细雨微风看落花。
  ——叶子奇《己亥元日寓舍独坐对雨》
  清坐煎茶,对雨看花,把握当下最简单的快乐。
  莼鲈之思,是味觉在游子身上沦肌浃髓的烙印,而茶与酒,亦是借由味觉来抚慰回家的渴望。
  一道好菜可以唤回游子漂泊的心,一杯香茗亦可让游子思归。茶是故乡浓。它之所以香浓,不正是沾染了游子浓酽的乡愁吗?
  生在茶乡的游子,在远走他乡的时候,除了带上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总是不忘把家乡茶带上。当心被离情愁绪浸染时,喝一杯家乡茶,熟悉的茶香茶汤里,透着一路跟来的家味道。迷离惝恍中,仿佛就在家中。袅袅的茶烟中,依稀看到了一双盼归的眼神。
  于是,当春节近了,游子们迫不及待地把乡思装进行囊,踽踽地穿过拥挤的人潮,踏上归程。即使路途再遥远,行旅再艰辛,但只要一想到全家团聚、围桌谈笑的温馨,疲惫就会烟消云散。因为,你知道,在旅途的尽头,总有一个温暖的家和一杯温热的茶在等你。
  春节至,茶香起,可缓缓归矣。
其他文献
蔡荣章  现任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Mealhj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6)、《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现在是谈论“茶道艺术”的时候了。有些人说:“喝茶是日常生活极为普
期刊
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是武夷山天心岩茶村这个以茶为生的小山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同时也是村里最年轻的村书记和村办茶厂第一任厂长。如今,和很多老一辈做茶人一样,年过花甲的他依然在每一个茶季坚守着。和很多人又不同,相比幕前的荣光他更愿退居幕后,安享天伦之乐。陈墩水,做茶历史46年,他见证的事情很多,听他讲述的往事很长。  家族传承的荣耀  陈氏家族做茶历史超过200年,是毋庸置疑的茶叶世家。认识陈墩水
期刊
范增平  1985年在台湾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1988年任“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是第一位把茶艺带进祖国大陆的使者。  所谓“良心”,是人的本然菩心,就是仁义之心,良心就是道,茶道就是茶的良心。因此,自唐代以后,就提倡“茶道”,茶道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修行,修行在于修身、修心,通过茶事活动,修心悟道,陶冶情操,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
期刊
时间总是以我们不曾留意的方式悄然留走,珍视的终难挽留。  就像这尘封了数年的老茶,岁月深深地烙印在它们的每一条叶咏上。  1998年的福鼎白茶、1994年的易武红带、1996年的安溪乌龙、1993年的正岩水仙,试着,循着茶的气息,找寻光阴的余味。  四款茶同时开汤,投茶量5克,审评方式冲泡。  诸多出乎预期的表现,颇值得玩味。  福鼎/白茶 隽永蜜香  年份:1998年  档案:茶品等级属特级白牡
期刊
1391年9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下了一道谕旨,要求今后罢造团茶,改贡散茶。这道谕旨宣告了团茶时代的终结,亦为中国六大茶类格局的形成及泡饮法的大行其道开辟了先路。  朱元璋此举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沈德符曾盛赞道:“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散茶的勃兴,有力地推动了制茶技术的革新与饮茶方式的变革。至清中期,绿、白、黄、青、黑、红六大茶类已初具雏形,且在中国各宜
期刊
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座有着年岁的城墙,用无数个青翠的日月堆砌。日子是一砖一瓦,生命是一梁一柱。或许每一叶茶封存在时光的生命也是如此,在属于自己的界限里,安稳地成长。一叶茶里的时光,清简漫长。在茶里寻找光阴的足迹,抽丝剥茧地从认识老茶开始。  喝茶不就是闻香品味吗?无香少味的老茶,有什么喝的呢?应该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甚至难免有人会质疑喝老茶本身就背离了喝茶的本质。喝老茶到底喝什么?在千滋百味的新茶都
期刊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
期刊
初冬的武夷山,霏雨初霁,暮色笼罩。  指尖在七弦琴上飞动,铿锵且不失细腻的琴音,在寒凉的空气里流淌萦回。一曲行云流水的《醉鱼唱晚》拉开了“琴茶人生·武夷雅集”的序幕。  有朋远方抱琴来,我烹泉煮茗以待。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的《茶道》联络处主任及读者、茶友等百余人,雅集碧山丹山,共享古琴之清远雅正、岩茶之岩骨花香,乃一大赏心乐事。  席间,广陵派古琴艺术传承人、扬州飞泉琴社创始人田泉,焚香操琴,为现
期刊
春节,意味着团聚。茶亦醉人何必酒。爆竹声中,天南地北,茶香四起,辞旧迎新。一家人,一壶茶。浓浓的亲情,在一品一啜间传递……
期刊
轻叹岁月如梭去,淡然手间忘忧君,又到一夜连双岁,今日五更分两天。  一年的辛苦疲惫,急忙忙的把生活尝尽,吞下的也只是凡俗里的一把盐成酱苦,忘记了素净清怡。假若停下片刻,兑一杯茗水,生一炉暖碳,开半襟胸怀,心中缓缓洇来的,也许就是常常摩拳挥棒去拼争的那些个幸福。没有人在意南山,不知道那一束霜菊的幽淡,直到春花秋月尽,才知过客红尘里,不如夜宿柴门采东篱,举杯欢笑吃茶去。  闻到浓浓的年味,又是一个轮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