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通州市通海中学江苏 通州 226311)
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学生将对学习毫无热情;若以谈话为特征,学生学习也不活跃;而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对课堂教学参与性显著提高。可见,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放飞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具有多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对此,我们做到:
一、营造民主氛围,活跃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思考问题,有机会创造。
激发学生质疑的关键是创设良好 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质疑的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质疑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显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质疑意识就可以获得成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创造性实验等方法,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们感到新奇,充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外部知识直接输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知识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将新知识进行主观改造后,纳入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认知结构改造的起点是认知的冲突,教师可以呈现几个相互“矛盾”的事实或实验现象的任务,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自觉解决冲突的任务,从而达到认知的平衡。如“全反射”探究任务的构建:课堂演示,在透明的玻璃缸中倒入清水,将一支透明的空试管插入水中:
师:请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试管浸在水中的部呈银白色,试管的外壁像镀了一层银(现象1),(学生带着好奇的眼光)。
师:请四位同学上台,从大试管口向下看试管内壁,有没有看到银白色现象?
生:试管内壁没有看到银白色(现象二)。
师:(缓缓向试管中倒入清水)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试管内有水的部分银白色消失了(现象三)。
师:请你们根据老师演示的三个实验现象,提出你的猜想没,并设计简单的实验加以验证。
当教师将貌似“矛盾”的任务抛给学生时,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平衡被打破了,思维积极性被激发,很快被吸引到学习情境中来,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营造探究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本质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因此,主体参与是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基础。但主体的参与应当是在周密的教学设计下实现的,决不是学生的“信马由缰”的自由活动,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是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和条件,指导学生设计方案;科学组织、细化分工,便于学生进行试验收集证据;提出科学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评估;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有利于与学生合作交流。
启发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好奇好问是好表现是青少年的天性。两岁的孩童总喜欢问这问那,且喜欢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然而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压抑了,而今就是要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学生在课堂中善于观察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他们出于好奇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果直接回答,虽然能让学生释然,但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果通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和老师的适当点拨,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营造联想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物理教学的艺术就是通过物理教师的真情实感将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装饰成美的形象,产生感染学生心灵的魅力,点燃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火焰,激发学生追求真知的本能。以《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提醒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阿基米德定律时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 分析推理 归纳结论。首先做一些生动的“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各种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1、闭合回路中部分导线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2、磁铁与闭合线圈作相对运动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3、通电螺线管(原)与闭合线圈(副)作相对运动时,闭合线圈(副)中产生感应电流;4、线圈(原)中的电流突然接通或断开时,闭合线圈(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5、通电线圈(原)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这些结论,都是从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分别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侧面,而没有反映其本质。把这些结论归纳起来,得出“穿过闭合回路所围面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结论。“磁通量的变化”并不是直观感知的对象,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思维的产物。我们借助磁通量变化,便能够形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学生将对学习毫无热情;若以谈话为特征,学生学习也不活跃;而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对课堂教学参与性显著提高。可见,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放飞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具有多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对此,我们做到:
一、营造民主氛围,活跃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思考问题,有机会创造。
激发学生质疑的关键是创设良好 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质疑的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质疑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显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质疑意识就可以获得成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创造性实验等方法,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们感到新奇,充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外部知识直接输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知识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将新知识进行主观改造后,纳入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认知结构改造的起点是认知的冲突,教师可以呈现几个相互“矛盾”的事实或实验现象的任务,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自觉解决冲突的任务,从而达到认知的平衡。如“全反射”探究任务的构建:课堂演示,在透明的玻璃缸中倒入清水,将一支透明的空试管插入水中:
师:请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试管浸在水中的部呈银白色,试管的外壁像镀了一层银(现象1),(学生带着好奇的眼光)。
师:请四位同学上台,从大试管口向下看试管内壁,有没有看到银白色现象?
生:试管内壁没有看到银白色(现象二)。
师:(缓缓向试管中倒入清水)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试管内有水的部分银白色消失了(现象三)。
师:请你们根据老师演示的三个实验现象,提出你的猜想没,并设计简单的实验加以验证。
当教师将貌似“矛盾”的任务抛给学生时,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平衡被打破了,思维积极性被激发,很快被吸引到学习情境中来,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营造探究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本质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因此,主体参与是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基础。但主体的参与应当是在周密的教学设计下实现的,决不是学生的“信马由缰”的自由活动,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是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和条件,指导学生设计方案;科学组织、细化分工,便于学生进行试验收集证据;提出科学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评估;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有利于与学生合作交流。
启发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好奇好问是好表现是青少年的天性。两岁的孩童总喜欢问这问那,且喜欢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然而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压抑了,而今就是要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学生在课堂中善于观察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他们出于好奇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果直接回答,虽然能让学生释然,但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果通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和老师的适当点拨,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营造联想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物理教学的艺术就是通过物理教师的真情实感将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装饰成美的形象,产生感染学生心灵的魅力,点燃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火焰,激发学生追求真知的本能。以《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提醒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阿基米德定律时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 分析推理 归纳结论。首先做一些生动的“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各种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1、闭合回路中部分导线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2、磁铁与闭合线圈作相对运动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3、通电螺线管(原)与闭合线圈(副)作相对运动时,闭合线圈(副)中产生感应电流;4、线圈(原)中的电流突然接通或断开时,闭合线圈(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5、通电线圈(原)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这些结论,都是从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分别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侧面,而没有反映其本质。把这些结论归纳起来,得出“穿过闭合回路所围面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结论。“磁通量的变化”并不是直观感知的对象,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思维的产物。我们借助磁通量变化,便能够形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