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上述现象的存在,是因为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教师就应该是“教”师。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必须以读吸收,以记储存,以练致用,强化读、记、练,这就是课文教学的“三字经” 。
1. 读是感知课文的必要手段,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思索 、读中联想,从而获得体验,悟明道理,受到熏陶。一篇课文,究竟要读懂什么?必须切实依据课文前的“阅读重点”和“预习提示”。这二者既是教师施教的向导,也是学生阅读的路标。善教者必以此统一教和学的目标,使学生思维入轨,从而确保教学不偏离主航道。除此以外,爱钻研的学生,可另有所寻。课文的内容,有深浅难易,因此,读懂它的方法、途径也不一样。一是可以直接读懂的,二是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懂的,三是通过教师讲解方能开窍的。教者的责任就在于要善于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2. 读和记互为因果,反复读能够加强记忆,记住的知识多了,再运用旧知去认识新知,读的水平才能提高。
过去的私塾教学,固然弊端甚多,但十分重视记忆背诵,却是不无道理的。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论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么写’。”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示范性。其中短小精粹的课文和长文中的精彩语段,尤其是值得储存的财富,教者应力求让学生在课上熟读成诵,并进行切实的默写检查。实践证明,让学生多背诵文中的精品,大有好处。
3. 读、记、练一脉相通,读是接受知识信息,记是储存知识信息,练则是对所获知识信息的深层认识和迁移运用。
一言以蔽之,读是根本,记和练是强化读的手段。
因此,以练促读就成了提高课文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以归纳训练促进整体阅读、以综合训练促进语段阅读、以专题训练促进纵深阅读、 以变形训练促进创新阅读、以辨析训练促进比较阅读。
4. 读、记、练是学生亲自求知的实践,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运用知识,只有靠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来完成,旁人是无法代替的。
学生读、记、练的内驱力,需要教师启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者应使学生处于“愤”、“悱 ”之中,并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从而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记的需求、练的渴望,这是颇费匠心的。读、记、练三者应有机组合,或以读开路,或以记促思,或以练突破,因文而异,务求实效;三者的时 间分配须合理,该长则长,应短则短,力求恰到好处,力避平分秋色,千篇一律。还须根据需要,在读、记、练中灵活地穿插讲,可以以讲引读、以讲促记、以讲导练,亦可读后点晴、背后回讲、练后评讲。
教无定法,妙在有法。总之,要精心设计,驾驭有方,因势利导,临场创造,使课文教学富有艺术魅力。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上述现象的存在,是因为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教师就应该是“教”师。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必须以读吸收,以记储存,以练致用,强化读、记、练,这就是课文教学的“三字经” 。
1. 读是感知课文的必要手段,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思索 、读中联想,从而获得体验,悟明道理,受到熏陶。一篇课文,究竟要读懂什么?必须切实依据课文前的“阅读重点”和“预习提示”。这二者既是教师施教的向导,也是学生阅读的路标。善教者必以此统一教和学的目标,使学生思维入轨,从而确保教学不偏离主航道。除此以外,爱钻研的学生,可另有所寻。课文的内容,有深浅难易,因此,读懂它的方法、途径也不一样。一是可以直接读懂的,二是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懂的,三是通过教师讲解方能开窍的。教者的责任就在于要善于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2. 读和记互为因果,反复读能够加强记忆,记住的知识多了,再运用旧知去认识新知,读的水平才能提高。
过去的私塾教学,固然弊端甚多,但十分重视记忆背诵,却是不无道理的。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论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么写’。”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示范性。其中短小精粹的课文和长文中的精彩语段,尤其是值得储存的财富,教者应力求让学生在课上熟读成诵,并进行切实的默写检查。实践证明,让学生多背诵文中的精品,大有好处。
3. 读、记、练一脉相通,读是接受知识信息,记是储存知识信息,练则是对所获知识信息的深层认识和迁移运用。
一言以蔽之,读是根本,记和练是强化读的手段。
因此,以练促读就成了提高课文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以归纳训练促进整体阅读、以综合训练促进语段阅读、以专题训练促进纵深阅读、 以变形训练促进创新阅读、以辨析训练促进比较阅读。
4. 读、记、练是学生亲自求知的实践,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运用知识,只有靠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来完成,旁人是无法代替的。
学生读、记、练的内驱力,需要教师启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者应使学生处于“愤”、“悱 ”之中,并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从而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记的需求、练的渴望,这是颇费匠心的。读、记、练三者应有机组合,或以读开路,或以记促思,或以练突破,因文而异,务求实效;三者的时 间分配须合理,该长则长,应短则短,力求恰到好处,力避平分秋色,千篇一律。还须根据需要,在读、记、练中灵活地穿插讲,可以以讲引读、以讲促记、以讲导练,亦可读后点晴、背后回讲、练后评讲。
教无定法,妙在有法。总之,要精心设计,驾驭有方,因势利导,临场创造,使课文教学富有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