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作品创作主题的民族性因素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莫言小说“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小说创作的民间性、乡土性与历史特征构成了其小说创作主题的突出民族性因素。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莫言小说创作主题的民族性体现。
  关键词:莫言小说 创作主题 民族性因素
  卢卡契曾指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对别国来说,往往一方面是外来的,一方面又是土生土长的。”a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称其作品是“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的魔幻现实主义”。这种融合恰恰体现了莫言小说作品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因素的相互平衡与影响。莫言小说描写的内容植根于自己的故乡和民族,但在思想内涵上却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将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写入作品。莫言作品中社会性与文学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地域性与普适性的有机结合得到了另一个不同文化世界人们的认可。
  莫言的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莫言小说在主题上既叙写历史,又描绘当下现实中国,在叙事风格上承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志怪戏曲等叙事风格,又运用了现代、后现代的一些叙事技巧,将现实与虚幻完美结合,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的高密东北乡“文学共和国”。
  一、莫言小说作品创作主题的民间性
  汪曾祺曾说:“文学史上有条规律,凡是一种文学形式衰退了的时候,挽救它的只有两种东西:一是民间的东西,一是外来的东西。”b莫言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是“为政治”的文学形式衰退之时,许多作家开始寻求外来的艺术形式用以挽救本国的文学。而莫言却意识到一个作家总是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和技巧是不行的,应该从民间、从民族文化里吸取营养,创作出有中国气派的作品。c莫言承认故乡与其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小耳濡目染故乡高密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文化元素,其成长过程中浸淫着这些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元素。因此当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被写进他的小说,影响或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风格。d莫言代表作《红高粱》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打破了以往“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模式,以其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特征有力解构了传统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方式,建立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民间世界。莫言的写作题材与民间大地、民间生活息息相关,作品中包含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中已积淀为客观存在的民间精神。以《红高粱》系列为核心,莫言创作了一大批小说,缔造了一个高密东北乡文学共和国。从《红高粱》到《檀香刑》,莫言对民族文化资源不断的开掘和探索。由此,莫言将此前“寻根文学”中狭隘的民间文化上升到了一种民间精神。莫言小说中的民间精神崇尚强悍、粗朴的原始生命本能,渲染残酷凌迟与原始性爱的“野性”民间。其小说内在精神上坚守中国民间文化价值的立场,民间原始生命力的浑然冲动与混成的自然生命形态凝聚成中华民族喷薄的热力。尤其在《檀香刑》中:“民间渊源首次被有意识地作为从西方话语的大格局寻求超越和突破的手段加以运用:民间戏曲、说唱,既被移植到小说的语言风格中,也构成和参与了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e莫言小说作品中体现的民间特性还表现在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的写作态度和立场上,即用民间的眼光去观察。莫言在《作为老百姓写作》演讲一文中提出民间写作就是“作为老百姓写作”,而不是“为老百姓写作”。他认为,“所谓的民间写作,就是要求你丢掉你知识分子立场,你要用老百姓的思维来思维。否则你写出来的民间就是粉刷过的民间,就是伪民间”。在《檀香刑》中,莫言用民间立场进行道德价值判断,在地方性书写中批判中华官方传统文化的凶残与暴虐,叹息中国民间生命意志的淳朴、坚韧和蒙昧。
  二、莫言小说作品创作主题的乡土性
  莫言作品中的“鄉土”特性与鲁迅、赵树理、沈从文等“乡土作家”具有不同的意蕴。鲁迅时期乡土作品往往用西化的小说模式描写中国乡土生活气息,主要在于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而赵树理、沈从文所描写的农村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而言,他们所关心的是乡间在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并具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郜元宝归纳了现代乡土文学的四个阶段。f他认为,第一阶段是鲁迅为代表的由故园迁居城市的新型知识分子浪漫而感伤的乡愁,第二阶段是沈从文为代表的农业文明神话,第三阶段是四十年代解放区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民间生活方式的杂糅,这个阶段还包括周立波、冯德英乃至高晓声、古华、贾平凹等,第四阶段以莫言为代表,没有“五四”的感伤和浪漫,也没有用农业文明对抗现代技术,更无意用政治意识形态去渗透乡村风俗,有的只是对中国乡村的略显阴郁的转述。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显现了莫言作为农民身份的写作立场以及其笔下的真实的民间的“农民世界”。莫言所开拓的高密东北乡成为他作品中实实在在的“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g。正如诺贝尔颁奖词中所说:“莫言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h莫言小说作品中展示的“农民世界”是其民族性因素的主要特征之一。莫言评价自己小说特色为“土”,认为“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莫言作品的“土”是其民族性特色,但莫言作品达到了一种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这种中国农村的故事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具有人性的普遍意义。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描写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福克纳笔下描绘的美国南部约克纳帕塔法县以及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南美乡镇马孔多一样,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所出现的人和事通过作家的艺术加工和叙述描写,传达了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作家们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生存”的领悟和发现。在这个意义上,莫言作品的“土”既是其“民族性”体现,也是其“世界性”体现。   三、莫言小说作品创作主题的历史性
  莫言小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i其小说主要英译者葛浩文认为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莫言更有“历史感”,而且对于不同的历史题材,莫言拿捏的角度最为得心应手。曾经发生在高密的真实历史事件,如上世纪初的孙文抗德(《檀香刑》)、抗日战争时期的孙家口伏击战(《红高粱》)、抗战后刘连仁流落日本北海道十三年(《丰乳肥臀》)、高密的三次解放、土改、计划生育等在其作品中都一一展现。《红高粱》《丰乳肥臀》与《檀香刑》以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主要社会历史战争事件为背景:义和团运动、军阀时期、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等,作品通过对家族发展的叙述,切入到中国历史深处,反思了历史的诸多主题。莫言比较推崇老百姓口头相传的历史,认为中国很多所谓的正史都是史官修正的,经不起历史的推敲。! 0莫言的历史想象在所有小说作品中完整勾勒,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以《檀香刑》《红高粱》《丰乳肥臀》为例,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刽子手赵甲按袁世凯要求对“暴民”孙丙执行最残酷的刑罚——“檀香刑”(《檀香刑》);1939 年(古历)8 月,“我爷爷”土匪余占鳌率领乡亲伏击日本鬼子(《红高粱》);《丰乳肥臀》以1937年日本鬼子入侵开篇,故事叙述主要集中在 1937 年之后,当中穿插了发生在1900 年以后的回忆章节,上官鲁氏与其八个女儿一个儿子的故事发展延续到 1990 年前后。因为《丰乳肥臀》这部作品中的历史含量以及它纯粹民间的历史立场,张清华将它看作是新历史主义的“总结性作品”。张清华认为,“如果说先锋历史小说是在努力逃避历史的正面,而试图去它的角落里寻找碎片的话,莫言却是在毫不退缩地面对并试图还原历史的核心部分”! 1。《丰乳肥臀》中完整的历史过程是通过“母亲”走过的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来建构的,莫言用这一寓言的形象,完整地见证了这个世纪的血色历史。而《檀香刑》则写出了中国近代史上黑暗的一段,即一百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作品中的暴力既代表了20世纪的现实,也是对历史过程的一种暗喻。莫言的历史书写有其独特的个性,在他眼中歷史就是传奇,他认为历史上许多大名鼎鼎的人,其实也是和一般老百姓一样的人,而这些人的英雄事迹,完全是由于人们在代代相传的口头讲述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的结果。而且他非常赞同某些美国评论家将《红高粱家族》理解为一部民间传奇小说,认为“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2。在《丰乳肥臀》中,莫言自述道:“通过对这个家族的命运和对高密东北乡这个我虚构的地方的描写,表达了我的历史观念。我认为小说家笔下的历史是来自民间的传奇化了的历史,这是象征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这是打上了我的个性烙印的历史而不是教科书中的历史,但我认为这样的历史才更加逼近历史的真实。因为我站在了超越阶级的高度,用同情和悲悯的眼光来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和人的命运。”! 3莫言对历史重新审视、思考,其作品中的历史观念是小说家笔下的历史,是民间的历史,是用民间精神与民间英雄来重新解读的历史,莫言以来自百姓、来自民间的历史,用“高密东北乡”展现了中国百年近现代史。
  四、莫言小说作品创作主题的传统性
  莫言小说创作题材的民族性还表现在其对传统文学继承上。作家汪曾祺曾说:“中国是一个魔幻小说大国,从六朝志怪到《聊斋》,乃至《夜雨秋灯录》,真是浩如烟海,可资改造的材料是很多的。”! 4中国的小说发展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当中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体小说以及“五四”现代小说。从题材类型上又可分为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神话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而莫言小说从题材内容上包容了志怪、传奇、社会、侦探等类型,可见传统文学对其的影响。莫言故乡山东高密所处的齐地文化源远流长,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就是浪漫不羁、怪力乱神的文化结晶,受到蒲松龄小说中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的启发,莫言塑造了《红高粱》中“我奶奶”敢爱敢恨的文学形象。童年时期莫言四爷爷以及村里老人常常讲述鬼怪妖狐、历史传奇、战争英雄等各种民间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在日后成了莫言小说的素材。这些渗透了中国民间生存哲学、价值观以及独特美学的中国文学传统,在莫言的笔下以世界文学界所熟知的“魔幻现实主义”表达出来,使异域读者对遥远的中国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5由于认为“文学应使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软弱”,因此“文学中应该有人类知识永远不能理解的另一种生活,这生活由若干不可思议的现象构成”。莫言在自己小说作品中也描绘了奇异的魔幻现象,他认为对于这一点“拉丁美洲的马尔克斯早就意识到了”,所以他成功了,而中国作家却不能步马尔克斯的后尘,但是“向老祖父蒲松龄学点神魔却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 6。关于这一点,王德威评论称:“从早期《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少年叙述,到晚近《丰乳肥臀》中恋乳狂患者告白,莫言的人物一再显示新中国子民面目千变万化……他(她)们不只饱含七情六欲,而且嬉笑怒骂,无所不为,究其极,他(她)们相互碰撞、变形、遁世投胎、借尸还魂,这些人物的行径当然体现魔幻现实的特征,而古中国传奇志怪的影响,又何尝须臾稍离。”! 7在这里,王德威明确指出了莫言天马行空般的艺术想象力一方面来源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也存在紧密联系。
  a 转引自査明建:《从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兼论影响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 2期。
  b 转引自莫言:《影响的焦虑》,《莫言讲演新篇》,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27页。
  c 莫言,王尧:《从〈红高粱〉到〈檀香刑〉——与王尧对话录》,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0页。
  d 转引自杨鸥:《莫言——不倦的探索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 第 5 版。
  e 叶淑媛,程金城 :《新时期文学民族性建构之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
  f 郜元宝:《莫言——乡村知识阴郁的转述者》,《 二十二今人志》, 见林建法、徐连源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页。
  g莫言:《红高粱家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年版。
  hi 2012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j 朱雯婷:《莫言:没有小说可以再现历史》,东方网2008 年8 月 15 日,http://sh.eastday.com/qtmt/20080815/u1a463989. html
  k 张清华:《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杨守森、贺立华主编:《莫言研究三十年》,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l莫言: 《美国演讲两篇》,《小说界》2000年第5期。
  m 莫言:《我的丰乳肥臀》,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31页。
  n 汪曾祺:《拾石子儿》(代序),《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7页。
  o 刘意:《从莫言获奖谈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塑造与路径选择》,《中国报业》2012年版,第33—34页。
  p 莫言:《好谈鬼怪神魔》,见孔范今,施站军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q 王德威:《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论》,见《当代小说二十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版。
  基金项目: 本文系系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中国文化外译与中国形象”(WS1822004)阶段成果
  作 者: 华静,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编 辑 :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要: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一生为后人留下许多优秀小说,《新石头记》作为其中的一部,不是最优秀的,但也极具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已有很多,大多是从小说内容分析其主题内蕴等,并把之定性为不可多得的“乌托邦小说”。但在笔者看来,仅把此小说归为“科幻”或“科幻奇谭”都不足以概其全貌。本文将从吴趼人人生经历及其思想主张进入文本,以期描述其“全貌”。  关键词:吴趼人 《新石头记》 科幻小说(“科幻奇谭
摘 要: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及坚信“公民写作”的知识分子,对文学创作秉持着一贯的探索精神,他的新作《修改过程》便是其文体探索新的尝试,这种尝试主要体现在使用嵌套结构、元小说叙事手法及让读者参与写作三方面。对于老年韩少功来说,追求文体和自我写作的拓展,向读者展示了不重复自己和不懈探索的少年精神。  关键词:《修改过程》 叙事 文体 探索  韩少功从来就不拘泥于常规,成名作《西望茅草地》
摘 要:卢镐师从全祖望,浙江鄞县人,生于1723年,卒于1785年,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曾任平阳教谕,对振兴平阳县文风有重要促进作用,爱好搜集古书,喜作诗,擅长书画,有《月船居士诗稿》留世。他还喜游历大江南北,尤爱古迹,每到一处便作诗记其所见所感,其交友多为文人墨客。同时,卢镐也是浙东学派从全祖望到章学诚乃至之后的浙东学系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关键词:卢镐 《月船居士诗稿》 生平著述  一
摘要:《新流月报》是现代文学团体太阳社的文艺刊物之一,于1929年3月在上海创刊,共出版四期。尽管一直以来由于它自身的一些原因而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它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有着它自身的特色,它所刊载的带有革命倾向的文学作品符合特定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认识价值和历史意义。关键词:《新流月报》 特色 意义 缺陷  《新流月报》是现代文学团体太阳社的文艺刊物之一,于1929年3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水浒传》与《石秀》,分析施蛰存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还原石秀被刻意夸大的“变态人格”。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潜意识的角度深入挖掘石秀的精神心理状态,试图还原其潜意识人格,借以引导广大读者换一种视角阅读《石秀》这一作品。  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精神分析法 潜意识  主人公石秀作为小说中的历史题材,最早可见于施耐庵的《水浒传》。施蛰存以《水浒传》中部分故事情节作为蓝
摘 要:刘耀辉的小说《山有扶苏》接续了古典主义的流脉,以记忆和体验为根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山水美、人情美、灵性美的古典家园。同时,区别于其前辈古典主义作家们对外面世界的忧心忡忡,刘耀辉在《山有扶苏》中以一种迥异的信心,使得古典家园面对外面的世界,不再有被冲击的无奈与伤感,相反却充满了明亮的希望。  关键词:《山有扶苏》 古典家园 外面的世界  朱向前在世纪末评曹文轩的《草房子》时,认为“文学的
摘 要: 本文从《阿Q正传》文本“格式”的角度,来感受阿Q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性。《阿Q正传》中“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序”揭示了中国“一切‘谱’上的规则”中的“等级性”规则,阿Q和其他自甘处于这个“等级性”规则中的未庄人“国人魂灵”是一样的。文本中,未庄的众人就如“大起来,和阿Q一样”的小D一样,他们其实都和阿Q有着基本相同的“精神胜利法”——这一病态的“国人魂灵”。文本中也有“和艺术的距离之远
摘 要:《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一部意识流小说。书中通过康普生家庭成员对生活的描述,展现了20世纪初,美国大部分底层民众的生活境况。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千秋,从侧面反映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以及一部分人的自私和癫狂的本质,发人深省。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意识流 男权社会 人物形象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于1929年写就的一部意识流
第一条:大庭广众场所,如电影院、剧场、咖啡厅、茶室,有人大呼小叫,或大喊某人的名字,或猛传某种信息,以引起大家注意为目的者,依其音量超过法定分贝程度,打三大板至十大板。  第二条:火车、汽车、捷运车上,手拿“大哥大”,商谈阔论,讲的全是一些屁事,超过法定音量者,打三大板至二十大板。  第三条:朋友小聚,谈天说地,本来欢乐无穷,却有人独霸市场,阻塞别人发言,只有他前仆后继,说个没完,听者大败,欲揍之
摘 要:作为“70后”新生代导演,宁浩以他独具匠心的叙事风格和巧妙精细的剧情设置,使他的作品独具魅力。在电影的各元素构成之中,叙事是最具有表现力和最富有魅力的因素之一。而起承转合这个最基本的叙事手法,恰恰又是戏剧性和艺术构思的综合体,是最能体现导演叙事风格的叙述技巧。本文就将通过2006年他导演的影片《疯狂的石头》、2009年导演的《疯狂的赛车》,以及2013年导演的《无人区》这几部影片,探讨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