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没有形成共识。综观目前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生命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一般来说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和健康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课堂教学应该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体现对学生生命关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然而很多的课堂依然保持应试教学模式,教师不遗余力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对学生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很少关注,使新课标的理念停留在语言上,而没能落实到行动中。为了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注、有效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两年来,我们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了以下三种类型的课堂,让生命教育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
一、使物理课堂更加人本化,尊重学生的生命
教育家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性”,建立“学生本位”课堂,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
在“学生本位”课堂中,课堂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生命、关注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进行。在“学生本位”课堂里,学生也需要获取知识,但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地传输、学生简单地“复制、粘贴和保存”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和主体间情感、意义交流的过程。知识学习不是唯一的目的,更多的是作为手段来促进智慧的发展、人格的陶冶和心性的完善,是促进生命完善与发展的手段在“学生本位”课堂中,教师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为了生命和谐而完整、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生命力”的作用。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想象、体验、理解、对话和探究等,给知识本身也赋予了“生命力”。如在进行人教版物理第十二章《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时,我们决定发挥学校信息网络平台的优势,将本章内容设计成“交互网络课件专题”放到学校互联网上。在本单元专题学习时,学生到多媒体电脑室上机自主学习,可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学生在遇到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小组内进行交流探讨,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还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发帖寻求帮助。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需要时的助手。实践表明,在这人本化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到了发挥、潜能得到了开发、情感到了体验、生命得到了尊重。
二、使物理课堂更加人文化,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
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学做做事” 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 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但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学以应试为目的,过于关注技能化、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传授,漠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导了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荒废和失落。
众所周知,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精神,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渗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加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物理课要渗透人文教育,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里学习。在人文课堂里,学生可以自主解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而是人的学科素质和人文境界的全面提升。
渗透人文教育,还要挖掘教材资源和广泛收集有效人文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人文教育素材,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第十五章《机械能及其转化》时,我们充分利用“5·12汶川大地震”产生的人文精神进行教育。一方面,我们将地震时与能量有关的材料如泥石流倾泻、桥梁坍塌等图片做成PPT供学生观看,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思考这些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又从生命角度、人文角度和社会角度选取一些图片供学生观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地震灾害是自然现象,人类目前还无法控制,但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力和精神是顽强的,地震发生时他们以超人的勇气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全国人民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讲给学生听,将全国人民积极捐款捐物帮助灾区建设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以此教育学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这样的人文教育虽然占用了一些学科教学时间,可能使学生少做了一些练习,但从学生的成长和生命发展的长远目光来看,学生受到的教育是长远而深刻的。
三、使物理课堂更加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彩
生活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是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生活的过程就是获取教育的过程,也是生命发展和精神提升的过程。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其实质都是强调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教育要融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没有生活乐趣的课堂是死课堂。要使物理课堂充满活力,要在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合,增加物理学习的生活气息,提高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物理教学本来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对熟悉生活的回忆,高效率地为学生再现物理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体验、对话、交流中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完成课时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往往直接切入正题,如直接给出物理概念、告诉物理规律、写出计算公式等,紧跟其后的就是课堂练习,至于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相关背景知识他们很少关注,而这些才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最本质的东西。那些看起来比较高效的教学,由于缺少学生真实的参与,没有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处于孤立的表层状态,今后在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时就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诸如概念混乱、乱套公式、张冠李戴等错误。进一步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害怕、厌倦物理学习。
首先是物理课堂教学要创设有利于激起对话和交流的学习环境。物理是理科,其内容是理性、有序、严肃和科学的,但我们上课的气氛却不能过于严肃和理性,要有富于感性的生活环境,便于学生在对话和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和认知上的冲突,进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同化作用;物理的语言是精炼、严谨、准确、规范的,但我们的教学语言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生动、形象、风趣,便于形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物理教材选用的事例是服务于内容的,但数量和代表性都有限,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一致。我们要选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事例服务于教学,调动学生曾经的体验和回忆,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亲近感和积极的学习情绪。
其次是让生活素材成为教学资源。物理学科虽然是一门实验学科,但由于受教学时间、空间和实验器材限制,课堂上不可能把每个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用具就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把学生所做、所见、所闻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资源,使生活体验同物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生活用具和学习用具作为实验器材进行一些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再次是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家庭中一些生活用具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物理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一些科技政策,使学生的视野从关注书本扩大到关注社会。构建发展性课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新课程的学生发展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师要真正关心学生,真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探索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将继续通过情趣化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等课堂研究为生命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为丰富学生生命内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作者单位:大连第八十中学)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课堂教学应该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体现对学生生命关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然而很多的课堂依然保持应试教学模式,教师不遗余力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对学生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很少关注,使新课标的理念停留在语言上,而没能落实到行动中。为了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注、有效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两年来,我们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了以下三种类型的课堂,让生命教育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
一、使物理课堂更加人本化,尊重学生的生命
教育家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性”,建立“学生本位”课堂,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
在“学生本位”课堂中,课堂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生命、关注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进行。在“学生本位”课堂里,学生也需要获取知识,但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地传输、学生简单地“复制、粘贴和保存”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和主体间情感、意义交流的过程。知识学习不是唯一的目的,更多的是作为手段来促进智慧的发展、人格的陶冶和心性的完善,是促进生命完善与发展的手段在“学生本位”课堂中,教师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为了生命和谐而完整、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生命力”的作用。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想象、体验、理解、对话和探究等,给知识本身也赋予了“生命力”。如在进行人教版物理第十二章《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时,我们决定发挥学校信息网络平台的优势,将本章内容设计成“交互网络课件专题”放到学校互联网上。在本单元专题学习时,学生到多媒体电脑室上机自主学习,可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学生在遇到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小组内进行交流探讨,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还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发帖寻求帮助。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需要时的助手。实践表明,在这人本化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到了发挥、潜能得到了开发、情感到了体验、生命得到了尊重。
二、使物理课堂更加人文化,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
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学做做事” 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 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但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学以应试为目的,过于关注技能化、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传授,漠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导了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荒废和失落。
众所周知,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精神,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渗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加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物理课要渗透人文教育,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里学习。在人文课堂里,学生可以自主解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而是人的学科素质和人文境界的全面提升。
渗透人文教育,还要挖掘教材资源和广泛收集有效人文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人文教育素材,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第十五章《机械能及其转化》时,我们充分利用“5·12汶川大地震”产生的人文精神进行教育。一方面,我们将地震时与能量有关的材料如泥石流倾泻、桥梁坍塌等图片做成PPT供学生观看,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思考这些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又从生命角度、人文角度和社会角度选取一些图片供学生观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地震灾害是自然现象,人类目前还无法控制,但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力和精神是顽强的,地震发生时他们以超人的勇气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全国人民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讲给学生听,将全国人民积极捐款捐物帮助灾区建设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以此教育学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这样的人文教育虽然占用了一些学科教学时间,可能使学生少做了一些练习,但从学生的成长和生命发展的长远目光来看,学生受到的教育是长远而深刻的。
三、使物理课堂更加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彩
生活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是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生活的过程就是获取教育的过程,也是生命发展和精神提升的过程。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其实质都是强调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教育要融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没有生活乐趣的课堂是死课堂。要使物理课堂充满活力,要在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合,增加物理学习的生活气息,提高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物理教学本来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对熟悉生活的回忆,高效率地为学生再现物理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体验、对话、交流中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完成课时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往往直接切入正题,如直接给出物理概念、告诉物理规律、写出计算公式等,紧跟其后的就是课堂练习,至于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相关背景知识他们很少关注,而这些才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最本质的东西。那些看起来比较高效的教学,由于缺少学生真实的参与,没有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处于孤立的表层状态,今后在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时就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诸如概念混乱、乱套公式、张冠李戴等错误。进一步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害怕、厌倦物理学习。
首先是物理课堂教学要创设有利于激起对话和交流的学习环境。物理是理科,其内容是理性、有序、严肃和科学的,但我们上课的气氛却不能过于严肃和理性,要有富于感性的生活环境,便于学生在对话和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和认知上的冲突,进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同化作用;物理的语言是精炼、严谨、准确、规范的,但我们的教学语言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生动、形象、风趣,便于形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物理教材选用的事例是服务于内容的,但数量和代表性都有限,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一致。我们要选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事例服务于教学,调动学生曾经的体验和回忆,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亲近感和积极的学习情绪。
其次是让生活素材成为教学资源。物理学科虽然是一门实验学科,但由于受教学时间、空间和实验器材限制,课堂上不可能把每个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用具就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把学生所做、所见、所闻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资源,使生活体验同物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生活用具和学习用具作为实验器材进行一些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再次是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家庭中一些生活用具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物理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一些科技政策,使学生的视野从关注书本扩大到关注社会。构建发展性课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新课程的学生发展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师要真正关心学生,真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探索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将继续通过情趣化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等课堂研究为生命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为丰富学生生命内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作者单位:大连第八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