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要把困难职工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绝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家庭基本生活过不下去!绝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家庭的子女上不起学!绝不让一个困难职工看不起病我们的帮扶工作要做到常态化、深层次和全方位”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委书记张明春在检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时如是要求。
近年来,平桥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用真心、真情、真帮、真扶的实际行动,帮助全区近2万名困难职工一步步走出了生计、就医、就业、子女就学、权益纠纷的困境,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爱在春风中播洒
信阳市平桥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全区总面积1889平方公里,人口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18.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劳务输出大区。其前身信阳县,在20世纪80年代聚集了信阳市(信阳地区)近70%的工业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转型期的变革,原有的工业企业大多数都已破产、倒闭、改制或转行,致使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困难职工基数加大,引发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较为突出。据统计,全区困难职工达19850人,其中困难农民工15150人。如何解决好众多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既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一届平桥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从高位推动,从细处着眼”的工作思路,切实为困难职工提供帮扶保障。一是领导重视。区委、区政府把困难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听取和研究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区委书记张明春多次就帮扶工作召开座谈会、专题会,深入困难职工家中,现场办公,他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对职工群众的困难要帮得准、扶得到位。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作为党和政府帮助困难职工、农民工的主要窗口——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被列入全区“十大惠民实事”,得到了高标准、规范化建设;同时,推进各乡镇、办事处帮扶站和各企业、村、社区帮扶点的建设与完善,全区已逐步形成“以区帮扶中心为龙头,乡镇帮扶站为纽带,企业、村、社区帮扶点为基础的立体网络式帮扶体系。”二是成立组织。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困难职工帮扶和农民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各乡镇、办事处、区直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组织。三是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为强化帮扶中心的窗口服务功能,区财政拨款为帮扶中心新建了服务大厅,配备了电子大屏幕、电脑等办公用具,购买了帮扶车辆,把帮扶资金纳入全年财政预算。区编委行文成立了“平桥区职工帮扶中心”,给予了人员编制。同时,经常深入厂矿、企业、村组、社区,深入到困难职工家中,按照“家庭状况清、困难原因清、技术特长清、就业要求清、思想状况清”的“五清”标准,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档案,输入电脑微机,实行动态管理。
爱在双手中传递
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平台,集中整合社保、民政、司法等部门的帮扶资源,在开展困难帮扶、“送温暖”、“金秋助学”等活动的基础上,实行帮扶“三结合”,即:撒网式与重点式相结合,输血式与造血式相结合,常规式与精神心理帮扶式相结合。倾真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助困“全覆盖”,帮扶“无盲点”。
打造生活援助平台。坚持“直接”和“快捷”的原则,对生活遭遇困难的职工、农民工给予资金和物资帮助。一是实施“应急”帮扶。重点对突发事件,急需帮扶的困难职工,启动帮扶应急机制解决。2008年2月3日,周口市农民郭长明到平桥寻亲,突发心脏病,无钱医治。帮扶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进行救助,并给予回家路费;2008年8月9日,恒达磷化公司下岗职工晏士华向区委书记张明春写信反映孩子正在上学、丈夫患病急需治疗,而家庭一时难以筹足医疗费用,请求救助。经调查核实后,帮扶中心先后帮扶13000元,并送去了米、面、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二是开展送温暖活动。重点对特困职工、农民工、困难劳模、单亲女职工、孤儿进行救助。仅2009年“双节”期间,帮扶中心与民政、社保部门共同发放资金200多万元,粮油1.1万公斤,衣被0.35万件,救助困难职工2356人,农民工436人,学生450人。三是实施困难救助。加强与民政、社保部门衔接,将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农民工纳入低保救助范畴。2008年,先后推荐张亚林、方东、孙少堂等450名困难职工、农民工享受低保救助;推荐易志强、李强等9名特困职工享受廉租房优惠。
打造医疗救助平台。为保证困难职工“病有所医”,平桥区委、区政府千方百计为困难职工、农民工构筑一道医疗救助防线。一是建立“特困职工就医优惠医院”。整合卫生、民政、社保等部门优惠政策,确定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12家医院为“特困职工就医优惠医院”,为困难职工、农民工提供就医减免费用优惠。截至目前,共为1200名困难职工减免医疗费用近百万元。二是建立村卫生室。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建筑模式为全区20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村卫生室;同时,轮流派出村医到郑州大学接收为期三个月的免费培训,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该区村卫生室的创新做法成为全市的典范,其经验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三是实施大病救助。重点对患有大病、重病的困难职工进行现金补贴。五里镇松岗村农民工张世坤反映女儿张荣患白血病,请求救助。帮扶中心了解情况后,及时与民政、社保等部门联系,对张荣医疗救助近5万元。近年来,先后为王春秀、刘清河等341名困难职工提供了医疗救助,深得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打造就学扶助平台。通过发动社会爱心捐助、企业赞助、政府拨付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助学款物,为困难职工家庭托起明天的希望。一是畅通就学“绿色通道”。将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困难职工子女就读、家庭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纳入资助范围,保证每一个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孤儿叶家宝从小失去父母,帮扶中心每学期都给予资金、物质帮扶,并帮助联系学校,减免学费。二是开展“金秋助学”活动。重点对考上大学、无力支付学费的困难职工子女进行救助。近4年来,全区工会组织共资助385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资助资金达72万元。三是实施“留守子女关爱工程”。针对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大多数子女留守在家、缺乏亲情等状况,建立了全国首家“留守子女我能行俱乐部”,对留守子女实施亲情关爱、生活关爱、学习关爱。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留守子女俱乐总部19个、分部226个。此举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总工会原主席李志斌曾两次批示将这一做法推广全省。2009年,中央电视台四套、七套分别对该区留守子女关爱工作给予了报道。
打造就业帮助平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做好职工的再就业工作,才能真正帮助困难职工实现脱贫解困。一是小额借款帮助再就业。通过小额借款扶持,变输血为造血,帮助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困难职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两年来,帮扶中心先后帮助熊林根、李广仁等12名下岗困难职工实现了创业,吸纳2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困难职工熊林根用小额借款创办的正通饲料厂,目前固定资产10多万元,吸纳12名下岗职工再就业。二是建立基地深化再就业。通过创办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广泛开发再就业岗位,吸纳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帮扶中心共建立世中薯业、平桥工业园等7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帮助近千人重新就业。三是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通过基地培训、聘请专家授课等措施,重点对下岗、失业职工,农民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尤其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大量农民工返乡现象,大力实施了农民工技能再提升工程。从2008年下半年至今,全区共培训返乡农民工4561人。在甘岸办事处,依托该区域蔬菜生产协会,对返乡的600多名农民工分批进行了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知识培训;农民工刘建平接受培训后,建起了3个水泥骨架蔬菜大棚,每亩收入8000多元。在邢集镇、明港工业管理区分别进行了符合当地特色的食用菌种植、家禽家畜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培训农民工达400多人。四是开展活动促进就业。仅今年上半年,全区开展大型用工洽谈会2次。其中,4月27日举办的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省、市、区70多家企业进驻招聘,现场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
打造法律援助平台。按照“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创新维权”的工作理念,切实为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一是成立“法律援助联络站”。在大厅设立了法律援助窗口,律师常年值班,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2008年1月份,帮扶中心律师张慧君与市司法局一行远赴新疆为农民工讨要欠薪,其中为该区农民工刘世清、李广红、高领等追讨欠薪308万元。二是拓宽维权渠道。开通了全省第一个农民工维权服务热线,累计受理农民工投诉49起,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970万元;建立了与司法、劳动、安监、新闻媒体等单位共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联动工作机制,在北京、郑州、深圳、湖北十堰等地建立驻外农民工维权中心10个,共同做好职工、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和法律援助工作。2009年2月24日,平桥工业园农民工彭传辉来帮扶中心反映:在清理机器堵塞废料时不慎锯伤右手,请求工伤赔偿。接报后,会同劳动、司法、厂方协商,使彭传辉于4月15日领取到了赔偿金4.5504万元。三是加强宣传教育。组织人员经常深入厂矿企业、劳动工地和生活社区开展送知识、送文化活动,不断增强职工合法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精心举办适合职工需求的文体活动,以活动凝聚人心,引导和激励职工立足本职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打造心理辅助平台。在大厅设立“心理咨询台”,聘请两名心理医生,重点对心理缺失、丧失信心,在工作和家庭方面存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职工进行思想辅导和精神引领。水暖公司职工庞后荣,刚离婚后不久,公司因转产被迫下岗,双重打击使她万念俱灰,几度有轻生念头。帮扶中心得知后,及时派出心理医生与她谈心、交流,使她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事后,她经常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没有帮扶中心的精神心理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高标准修建了“病友康复乐园”。利用区总工会房屋,精心装饰,购买书籍、棋具,对患重大疾病、绝症职工提供一个相互交流思想、心声倾诉、学习娱乐的场所。
爱在真情中延伸
困难职工帮扶不是简单的短期行为,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意之举,而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要使帮扶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从工作机制上、网络体系上、人员配置上下功夫,确保帮扶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坚持帮扶中心工作的常态化。招聘了帮扶中心专门工作人员,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帮扶中心工作总则》、《帮扶中心工作流程》、《帮扶中心资金管理办法》,并全部制度上墙。坚持帮扶中心日常工作领导带班制和中心工作人员“三个到位”制,即:领导轮流值班到位,感情到位,工作到位;真正让困难职工感到帮扶中心就是“倾诉中心”、“温暖中心”。
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区委书记张明春说:“实施困难帮扶,不仅解决了职工的实际困难,而且也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干部的群众观念,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我们会将这种帮扶、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一是建立联动帮 扶机制。以帮扶中心为主阵地,分别与民政、社保、教育、司法等职能部门建立了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实现帮扶职能整合和资源共享。二是召开联席会议。由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每月集中召开各成员单位会议,针对帮扶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解决;三是实施结对帮扶。全区3000多名党员干部分别与困难职工家庭结成对子,利用周末、节假日,深入困难职工家中送政策、送资金、送物资、送技术,以实际行动帮助困难职工。
近年来,平桥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用真心、真情、真帮、真扶的实际行动,帮助全区近2万名困难职工一步步走出了生计、就医、就业、子女就学、权益纠纷的困境,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爱在春风中播洒
信阳市平桥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全区总面积1889平方公里,人口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18.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劳务输出大区。其前身信阳县,在20世纪80年代聚集了信阳市(信阳地区)近70%的工业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转型期的变革,原有的工业企业大多数都已破产、倒闭、改制或转行,致使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困难职工基数加大,引发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较为突出。据统计,全区困难职工达19850人,其中困难农民工15150人。如何解决好众多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既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一届平桥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从高位推动,从细处着眼”的工作思路,切实为困难职工提供帮扶保障。一是领导重视。区委、区政府把困难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听取和研究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区委书记张明春多次就帮扶工作召开座谈会、专题会,深入困难职工家中,现场办公,他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对职工群众的困难要帮得准、扶得到位。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作为党和政府帮助困难职工、农民工的主要窗口——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被列入全区“十大惠民实事”,得到了高标准、规范化建设;同时,推进各乡镇、办事处帮扶站和各企业、村、社区帮扶点的建设与完善,全区已逐步形成“以区帮扶中心为龙头,乡镇帮扶站为纽带,企业、村、社区帮扶点为基础的立体网络式帮扶体系。”二是成立组织。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困难职工帮扶和农民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各乡镇、办事处、区直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组织。三是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为强化帮扶中心的窗口服务功能,区财政拨款为帮扶中心新建了服务大厅,配备了电子大屏幕、电脑等办公用具,购买了帮扶车辆,把帮扶资金纳入全年财政预算。区编委行文成立了“平桥区职工帮扶中心”,给予了人员编制。同时,经常深入厂矿、企业、村组、社区,深入到困难职工家中,按照“家庭状况清、困难原因清、技术特长清、就业要求清、思想状况清”的“五清”标准,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档案,输入电脑微机,实行动态管理。
爱在双手中传递
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平台,集中整合社保、民政、司法等部门的帮扶资源,在开展困难帮扶、“送温暖”、“金秋助学”等活动的基础上,实行帮扶“三结合”,即:撒网式与重点式相结合,输血式与造血式相结合,常规式与精神心理帮扶式相结合。倾真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助困“全覆盖”,帮扶“无盲点”。
打造生活援助平台。坚持“直接”和“快捷”的原则,对生活遭遇困难的职工、农民工给予资金和物资帮助。一是实施“应急”帮扶。重点对突发事件,急需帮扶的困难职工,启动帮扶应急机制解决。2008年2月3日,周口市农民郭长明到平桥寻亲,突发心脏病,无钱医治。帮扶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进行救助,并给予回家路费;2008年8月9日,恒达磷化公司下岗职工晏士华向区委书记张明春写信反映孩子正在上学、丈夫患病急需治疗,而家庭一时难以筹足医疗费用,请求救助。经调查核实后,帮扶中心先后帮扶13000元,并送去了米、面、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二是开展送温暖活动。重点对特困职工、农民工、困难劳模、单亲女职工、孤儿进行救助。仅2009年“双节”期间,帮扶中心与民政、社保部门共同发放资金200多万元,粮油1.1万公斤,衣被0.35万件,救助困难职工2356人,农民工436人,学生450人。三是实施困难救助。加强与民政、社保部门衔接,将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农民工纳入低保救助范畴。2008年,先后推荐张亚林、方东、孙少堂等450名困难职工、农民工享受低保救助;推荐易志强、李强等9名特困职工享受廉租房优惠。
打造医疗救助平台。为保证困难职工“病有所医”,平桥区委、区政府千方百计为困难职工、农民工构筑一道医疗救助防线。一是建立“特困职工就医优惠医院”。整合卫生、民政、社保等部门优惠政策,确定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12家医院为“特困职工就医优惠医院”,为困难职工、农民工提供就医减免费用优惠。截至目前,共为1200名困难职工减免医疗费用近百万元。二是建立村卫生室。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建筑模式为全区20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村卫生室;同时,轮流派出村医到郑州大学接收为期三个月的免费培训,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该区村卫生室的创新做法成为全市的典范,其经验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三是实施大病救助。重点对患有大病、重病的困难职工进行现金补贴。五里镇松岗村农民工张世坤反映女儿张荣患白血病,请求救助。帮扶中心了解情况后,及时与民政、社保等部门联系,对张荣医疗救助近5万元。近年来,先后为王春秀、刘清河等341名困难职工提供了医疗救助,深得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打造就学扶助平台。通过发动社会爱心捐助、企业赞助、政府拨付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助学款物,为困难职工家庭托起明天的希望。一是畅通就学“绿色通道”。将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困难职工子女就读、家庭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纳入资助范围,保证每一个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孤儿叶家宝从小失去父母,帮扶中心每学期都给予资金、物质帮扶,并帮助联系学校,减免学费。二是开展“金秋助学”活动。重点对考上大学、无力支付学费的困难职工子女进行救助。近4年来,全区工会组织共资助385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资助资金达72万元。三是实施“留守子女关爱工程”。针对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大多数子女留守在家、缺乏亲情等状况,建立了全国首家“留守子女我能行俱乐部”,对留守子女实施亲情关爱、生活关爱、学习关爱。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留守子女俱乐总部19个、分部226个。此举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总工会原主席李志斌曾两次批示将这一做法推广全省。2009年,中央电视台四套、七套分别对该区留守子女关爱工作给予了报道。
打造就业帮助平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做好职工的再就业工作,才能真正帮助困难职工实现脱贫解困。一是小额借款帮助再就业。通过小额借款扶持,变输血为造血,帮助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困难职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两年来,帮扶中心先后帮助熊林根、李广仁等12名下岗困难职工实现了创业,吸纳2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困难职工熊林根用小额借款创办的正通饲料厂,目前固定资产10多万元,吸纳12名下岗职工再就业。二是建立基地深化再就业。通过创办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广泛开发再就业岗位,吸纳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帮扶中心共建立世中薯业、平桥工业园等7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帮助近千人重新就业。三是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通过基地培训、聘请专家授课等措施,重点对下岗、失业职工,农民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尤其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大量农民工返乡现象,大力实施了农民工技能再提升工程。从2008年下半年至今,全区共培训返乡农民工4561人。在甘岸办事处,依托该区域蔬菜生产协会,对返乡的600多名农民工分批进行了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知识培训;农民工刘建平接受培训后,建起了3个水泥骨架蔬菜大棚,每亩收入8000多元。在邢集镇、明港工业管理区分别进行了符合当地特色的食用菌种植、家禽家畜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培训农民工达400多人。四是开展活动促进就业。仅今年上半年,全区开展大型用工洽谈会2次。其中,4月27日举办的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省、市、区70多家企业进驻招聘,现场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
打造法律援助平台。按照“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创新维权”的工作理念,切实为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一是成立“法律援助联络站”。在大厅设立了法律援助窗口,律师常年值班,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2008年1月份,帮扶中心律师张慧君与市司法局一行远赴新疆为农民工讨要欠薪,其中为该区农民工刘世清、李广红、高领等追讨欠薪308万元。二是拓宽维权渠道。开通了全省第一个农民工维权服务热线,累计受理农民工投诉49起,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970万元;建立了与司法、劳动、安监、新闻媒体等单位共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联动工作机制,在北京、郑州、深圳、湖北十堰等地建立驻外农民工维权中心10个,共同做好职工、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和法律援助工作。2009年2月24日,平桥工业园农民工彭传辉来帮扶中心反映:在清理机器堵塞废料时不慎锯伤右手,请求工伤赔偿。接报后,会同劳动、司法、厂方协商,使彭传辉于4月15日领取到了赔偿金4.5504万元。三是加强宣传教育。组织人员经常深入厂矿企业、劳动工地和生活社区开展送知识、送文化活动,不断增强职工合法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精心举办适合职工需求的文体活动,以活动凝聚人心,引导和激励职工立足本职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打造心理辅助平台。在大厅设立“心理咨询台”,聘请两名心理医生,重点对心理缺失、丧失信心,在工作和家庭方面存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职工进行思想辅导和精神引领。水暖公司职工庞后荣,刚离婚后不久,公司因转产被迫下岗,双重打击使她万念俱灰,几度有轻生念头。帮扶中心得知后,及时派出心理医生与她谈心、交流,使她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事后,她经常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没有帮扶中心的精神心理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高标准修建了“病友康复乐园”。利用区总工会房屋,精心装饰,购买书籍、棋具,对患重大疾病、绝症职工提供一个相互交流思想、心声倾诉、学习娱乐的场所。
爱在真情中延伸
困难职工帮扶不是简单的短期行为,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意之举,而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要使帮扶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从工作机制上、网络体系上、人员配置上下功夫,确保帮扶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坚持帮扶中心工作的常态化。招聘了帮扶中心专门工作人员,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帮扶中心工作总则》、《帮扶中心工作流程》、《帮扶中心资金管理办法》,并全部制度上墙。坚持帮扶中心日常工作领导带班制和中心工作人员“三个到位”制,即:领导轮流值班到位,感情到位,工作到位;真正让困难职工感到帮扶中心就是“倾诉中心”、“温暖中心”。
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区委书记张明春说:“实施困难帮扶,不仅解决了职工的实际困难,而且也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干部的群众观念,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我们会将这种帮扶、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一是建立联动帮 扶机制。以帮扶中心为主阵地,分别与民政、社保、教育、司法等职能部门建立了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实现帮扶职能整合和资源共享。二是召开联席会议。由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每月集中召开各成员单位会议,针对帮扶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解决;三是实施结对帮扶。全区3000多名党员干部分别与困难职工家庭结成对子,利用周末、节假日,深入困难职工家中送政策、送资金、送物资、送技术,以实际行动帮助困难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