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块看似普通的牛皮,经过绘图、雕刻、敲击、上色等多道工序,最终变成精美的钱夹、皮包、笔筒,甚至是皮雕画——这就是皮雕,以皮革为雕刻材料的一种雕刻工艺。
雕20多块皮料只为练习一组花纹;花一两个月时间、经历数十道工序只为做一只小手包;习惯性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经常一坐下来就忘了时间……自从2004年初接触皮雕以来,陈洪波就爱上了这门手艺,从未停下钻研精进技艺的脚步。她说,这个世界太大变化太快,周围太喧嚣,只有沉浸到皮雕的世界,一把雕刻刀自由游走在眼前一块皮革上,她也就暂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艰苦而快乐的
学艺生涯
皮雕是一种源自西方的传统工艺,最早可追溯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中世纪时期,就有利用皮革的延展性来做浮雕式图案的器具。皮雕作品因其雕刻精美、工艺细致,在欧洲中世纪之后一度是皇宫贵族身份和名望的象征。历经数百年发展,皮雕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当它来到中国后,一股“皮雕热”随之兴起,因中西皮雕艺术的结合,这门手艺又重新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毕业于国际金融专业的陈红波至今也没想明白,皮雕究竟是以怎样的魅力吸引她放弃了原本稳定的全职工作,转而全情投入皮具制作。2004年,当她第一次踏入位于鼓楼步行街的“食草堂”皮具店,就为这些散发着原始气息、手工缝制的皮具品着迷了。她很快与店主成了朋友,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购买了原材料和制作工具,一针一线做起了皮具,没想到其中的不少成了“热销款”。“那时,我可算得上是食草堂的半个‘设计师’呢!”陈红波笑言,“别人做生意是为了赚钱,我是为了学艺。”不久后,她索性盘下了这家店,全职做起了皮具生意。
看陈红波早期的作品,整体呈现出朴素、粗砺之美,难以摆脱“食草堂”产品一贯的风格印记。陈红波想要突破,就在这时,她认识了来自台湾的皮雕大师李荣宗,也就是皮雕界赫赫有名的“bobocat酷猫老师”。他曾蝉联两届皮雕世界冠军,被国内外众多皮雕从业者和爱好者所追捧。从2004年开始,为了普及皮雕知识,传播皮雕手艺,他开始往返台湾和大陆,不断开班讲学,传授技艺,通过师徒传承的模式将皮雕带给更多的爱好者。陈红波便是其中的一个。
出于一份热爱,学艺的过程艰苦却充满快乐。陈红波说,每次学习都是一个集训的过程,大家抛下手头的工作,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同一个地方,专心致志地雕刻,常常从早上七八点一直进行到凌晨两三点,这样的集训常常要进行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师兄弟之间相互切磋交流,每次集训不但能完成一个高质量的作品,每位学员的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是难以形容的。”陈红波说,正所谓“艺无止境”,尽管几年后大家的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升,但每年仍会自发地组织这样的集训,磨砺自己的手艺。
陈红波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皮雕工具:勾线笔可以刻出图案的边缘轮廓,旋转刻刀则垂直于皮面雕刻出刀线……此外,她还要用专门的皮雕锤敲击印花工具,让不同纹路和图案立体、清晰、持久地印刻在皮面上。这是非常消耗时间的步骤,但对陈红波来说,也是最享受的过程,经常一天都不起身。
雕刻完成后,她调配染料,分层上色,同时注意保留皮质本身的颜色和质感,有时借助高倍放大镜,使色彩细节分毫毕现。大部分时间,即使在有阳光照射的晴天,她也要借助麻雀灯增加亮度。如果是做一款手包、皮带或挂饰,陈红波还要手工缝制。为了保证手工皮具的持久耐用,缝线也非常讲究,陈红波使用的是特殊的麻蜡线,缝制方法采用爱马仕的马鞍针法(也就是“双针双线手缝针法”),这样即使中间有线头松动或断裂也不影响整体使用。
陈红波说,一件好的皮雕作品,其线条流畅、构描图别致、立体感强、色彩柔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韵味。而这些只能用一双手下足功夫才能完成,任何机器取代不了。2010年,她创立了“尘在手工皮雕工作室”,工作室的宗旨就是纯手工、不借用任何机器完成一件手工皮具的制作。
在皮革背面贴纸以防变形、画稿背面贴胶带以防水、往皮革上喷水使其更容易被塑形……每个细节都会影响作品最终呈现,所以不能有丝毫怠慢。制作皮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花纹雕错一刀,指甲稍有划到,或是染料上错一点,最后呈现的作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整张皮报废,从头再做。而做皮雕时弄伤手指、磨出水泡也是常有的事。因此,陈红波常常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大半天,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进行创作,久而久之,她的身体也受到不小的损伤,尤其是颈椎、腰椎和眼睛,但她却并不放在心上。“现在每天早晨,等我收拾妥当,放上音乐,开始干活,我就想,这是我的一生,能做喜欢的事情特别幸福。”
更让她欣慰的是,皮雕让她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和谐温馨。在她的熏陶下,一对儿女都十分乖巧勤奋,充满文艺气息。相机手带、手机挎包、零钱包等充满创意的小物件也收获了儿女的不少崇拜:“我妈妈什么都会做,可厉害了!”
希望将皮雕
传授给更多人
一块植鞣皮,从纹路的设计到转绘,利用上百件的皮雕工具,雕刻、敲打上万次,经过几十种染料的上色,再到最后的成品,过程看似十分美妙,背后却考验着手艺人的耐心和技巧。尤其是其中割刀线、敲边、打背景等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必须足够细致去完成,工作量之大令人咋舌,但也正是这些才构成了皮雕艺术独一无二的魅力。对于一件制作精良的皮雕作品,每一个皮雕手艺人都是视如珍宝的。
陈红波珍藏着不少酷猫老师的作品,别人出再高的价钱也不卖。一有空闲她就会将它们拿出来细细揣摩,研究老师的造型、刀工以及色彩。而在她的工作室橱窗里,也陈列着由她和同门师兄弟共同完成的皮雕作品,几年过去了,皮质呈现出更加温润迷人的色泽,手感也更为柔软舒适。陈红波说,这就是皮雕的生命力和魅力,它不惧怕时间,就像一瓶陈年美酒,时间越长越醇厚。在与她的交谈中,酷猫老师被不断地提及,这份师恩溢于言表。老师的大作为她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那些唐草,那些图腾都曾拨动着她的心弦。如今,她也希望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于是,在不断学习,精进手工工艺的同时,陈红波开发了一些适合零基础皮雕手工爱好者学习的课程。比如,雕刻一条编织纹的腰带,一个蝴蝶向日葵图案的手机包,一个马头图案的手拿包等,让初学者知道皮雕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进而将皮雕这门手艺推广给大众。
陈红波说,本以为推广皮雕并不容易,但随着这些年来喜欢定制类、个性类、纯天然手工制品的人群不断增多,在年轻人中间悄然兴起了一股学习手工皮藝制品的热潮,研究皮雕艺术的队伍也正不断壮大,经常来她店里学习皮雕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多,平均每周都有十几个人,周末及节假日更多。有参与课程的学员曾对她说:“皮雕让自己的节奏慢了下来,这是一个放松的过程。”这让她倍感欣慰。
对于皮雕这项手工艺的未来,陈红波充满了信心,她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体验这项手工艺的魅力。
雕20多块皮料只为练习一组花纹;花一两个月时间、经历数十道工序只为做一只小手包;习惯性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经常一坐下来就忘了时间……自从2004年初接触皮雕以来,陈洪波就爱上了这门手艺,从未停下钻研精进技艺的脚步。她说,这个世界太大变化太快,周围太喧嚣,只有沉浸到皮雕的世界,一把雕刻刀自由游走在眼前一块皮革上,她也就暂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艰苦而快乐的
学艺生涯
皮雕是一种源自西方的传统工艺,最早可追溯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中世纪时期,就有利用皮革的延展性来做浮雕式图案的器具。皮雕作品因其雕刻精美、工艺细致,在欧洲中世纪之后一度是皇宫贵族身份和名望的象征。历经数百年发展,皮雕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当它来到中国后,一股“皮雕热”随之兴起,因中西皮雕艺术的结合,这门手艺又重新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毕业于国际金融专业的陈红波至今也没想明白,皮雕究竟是以怎样的魅力吸引她放弃了原本稳定的全职工作,转而全情投入皮具制作。2004年,当她第一次踏入位于鼓楼步行街的“食草堂”皮具店,就为这些散发着原始气息、手工缝制的皮具品着迷了。她很快与店主成了朋友,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购买了原材料和制作工具,一针一线做起了皮具,没想到其中的不少成了“热销款”。“那时,我可算得上是食草堂的半个‘设计师’呢!”陈红波笑言,“别人做生意是为了赚钱,我是为了学艺。”不久后,她索性盘下了这家店,全职做起了皮具生意。
看陈红波早期的作品,整体呈现出朴素、粗砺之美,难以摆脱“食草堂”产品一贯的风格印记。陈红波想要突破,就在这时,她认识了来自台湾的皮雕大师李荣宗,也就是皮雕界赫赫有名的“bobocat酷猫老师”。他曾蝉联两届皮雕世界冠军,被国内外众多皮雕从业者和爱好者所追捧。从2004年开始,为了普及皮雕知识,传播皮雕手艺,他开始往返台湾和大陆,不断开班讲学,传授技艺,通过师徒传承的模式将皮雕带给更多的爱好者。陈红波便是其中的一个。
出于一份热爱,学艺的过程艰苦却充满快乐。陈红波说,每次学习都是一个集训的过程,大家抛下手头的工作,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同一个地方,专心致志地雕刻,常常从早上七八点一直进行到凌晨两三点,这样的集训常常要进行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师兄弟之间相互切磋交流,每次集训不但能完成一个高质量的作品,每位学员的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是难以形容的。”陈红波说,正所谓“艺无止境”,尽管几年后大家的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升,但每年仍会自发地组织这样的集训,磨砺自己的手艺。
陈红波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皮雕工具:勾线笔可以刻出图案的边缘轮廓,旋转刻刀则垂直于皮面雕刻出刀线……此外,她还要用专门的皮雕锤敲击印花工具,让不同纹路和图案立体、清晰、持久地印刻在皮面上。这是非常消耗时间的步骤,但对陈红波来说,也是最享受的过程,经常一天都不起身。
雕刻完成后,她调配染料,分层上色,同时注意保留皮质本身的颜色和质感,有时借助高倍放大镜,使色彩细节分毫毕现。大部分时间,即使在有阳光照射的晴天,她也要借助麻雀灯增加亮度。如果是做一款手包、皮带或挂饰,陈红波还要手工缝制。为了保证手工皮具的持久耐用,缝线也非常讲究,陈红波使用的是特殊的麻蜡线,缝制方法采用爱马仕的马鞍针法(也就是“双针双线手缝针法”),这样即使中间有线头松动或断裂也不影响整体使用。
陈红波说,一件好的皮雕作品,其线条流畅、构描图别致、立体感强、色彩柔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韵味。而这些只能用一双手下足功夫才能完成,任何机器取代不了。2010年,她创立了“尘在手工皮雕工作室”,工作室的宗旨就是纯手工、不借用任何机器完成一件手工皮具的制作。
在皮革背面贴纸以防变形、画稿背面贴胶带以防水、往皮革上喷水使其更容易被塑形……每个细节都会影响作品最终呈现,所以不能有丝毫怠慢。制作皮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花纹雕错一刀,指甲稍有划到,或是染料上错一点,最后呈现的作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整张皮报废,从头再做。而做皮雕时弄伤手指、磨出水泡也是常有的事。因此,陈红波常常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大半天,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进行创作,久而久之,她的身体也受到不小的损伤,尤其是颈椎、腰椎和眼睛,但她却并不放在心上。“现在每天早晨,等我收拾妥当,放上音乐,开始干活,我就想,这是我的一生,能做喜欢的事情特别幸福。”
更让她欣慰的是,皮雕让她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和谐温馨。在她的熏陶下,一对儿女都十分乖巧勤奋,充满文艺气息。相机手带、手机挎包、零钱包等充满创意的小物件也收获了儿女的不少崇拜:“我妈妈什么都会做,可厉害了!”
希望将皮雕
传授给更多人
一块植鞣皮,从纹路的设计到转绘,利用上百件的皮雕工具,雕刻、敲打上万次,经过几十种染料的上色,再到最后的成品,过程看似十分美妙,背后却考验着手艺人的耐心和技巧。尤其是其中割刀线、敲边、打背景等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必须足够细致去完成,工作量之大令人咋舌,但也正是这些才构成了皮雕艺术独一无二的魅力。对于一件制作精良的皮雕作品,每一个皮雕手艺人都是视如珍宝的。
陈红波珍藏着不少酷猫老师的作品,别人出再高的价钱也不卖。一有空闲她就会将它们拿出来细细揣摩,研究老师的造型、刀工以及色彩。而在她的工作室橱窗里,也陈列着由她和同门师兄弟共同完成的皮雕作品,几年过去了,皮质呈现出更加温润迷人的色泽,手感也更为柔软舒适。陈红波说,这就是皮雕的生命力和魅力,它不惧怕时间,就像一瓶陈年美酒,时间越长越醇厚。在与她的交谈中,酷猫老师被不断地提及,这份师恩溢于言表。老师的大作为她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那些唐草,那些图腾都曾拨动着她的心弦。如今,她也希望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于是,在不断学习,精进手工工艺的同时,陈红波开发了一些适合零基础皮雕手工爱好者学习的课程。比如,雕刻一条编织纹的腰带,一个蝴蝶向日葵图案的手机包,一个马头图案的手拿包等,让初学者知道皮雕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进而将皮雕这门手艺推广给大众。
陈红波说,本以为推广皮雕并不容易,但随着这些年来喜欢定制类、个性类、纯天然手工制品的人群不断增多,在年轻人中间悄然兴起了一股学习手工皮藝制品的热潮,研究皮雕艺术的队伍也正不断壮大,经常来她店里学习皮雕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多,平均每周都有十几个人,周末及节假日更多。有参与课程的学员曾对她说:“皮雕让自己的节奏慢了下来,这是一个放松的过程。”这让她倍感欣慰。
对于皮雕这项手工艺的未来,陈红波充满了信心,她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体验这项手工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