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的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可见,阅读与学生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这些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更是强调了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想让孩子爱上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课外读物,应该给孩子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乐趣。在班内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走进课外阅读世界的: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时,一手握笔,一手持书,边看边做记号。读到精彩语句,还得迅速将其抄下来。一篇读完,如有感想,赶快写下读书心得(没有字数限制,让孩子自由发挥)。如有的同学在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摘录了“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段话。然后写道:“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逼真地显现了夏夜荷塘的多姿”。简短的话语可以看出她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是非常深的。
二、精读和略读相结合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泛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一般都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泛读是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紧密结合年级课本的实际内容学习的要求,适当提出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帮助他们深刻领会课本知识,同时对算术等其他门类的审题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三、学会静下心来品味文章
我总觉得看书最佳时间是晚上,因为此时寂静无声,看书很容易进入状态。孩子看书时,家长最好不要看电视(或者把电视机音量调低),更不要噼里啪啦地打麻将,要让孩子能静下心来看书。有孩子好动,家长还得多陪陪孩子看书(家长多看书,也会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心静了,才能达到由读懂到品味的飞跃。
四、厚書读薄,薄书读厚
厚书读薄,就是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一篇较长的文章或是一本书。它不是简单的省略,而是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在教学中,我常常指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一大段话的内容,这样学生不再为长篇的文章而头疼,他们常常能迅速概括出文章内容,而中心思想也呼之欲出。薄书读厚,则要求孩子能发挥想象,对知识进行内化延伸。
五、感受阅读的快乐
充分利用学校开放的阅览室,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身的书籍,创设阅读的大氛围。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廖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的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语文教师要做精心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采取向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书目清单等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的购买、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扩大阅读视野。
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一起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根据研究,家庭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家庭的教育,教师是很难教会儿童阅读的。在家长学校中,我们要让家长看清这一点,懂得尊重书籍。让家长们为自己的孩子增添小小藏书,也可以带领孩子去社会上的图书馆办借书证,定时借阅孩子感兴趣的书籍。让学校和家庭一起,引导儿童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那他的孩子在毕业后也会有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好书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阅读的重要性,争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新的方法,助学生在阅读习惯养成的道路上一臂之力,使他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温总理和网民互动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想要达到温总理所说的境界,让孩子乃至全社会的人爱上读书还任重道远,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时,一手握笔,一手持书,边看边做记号。读到精彩语句,还得迅速将其抄下来。一篇读完,如有感想,赶快写下读书心得(没有字数限制,让孩子自由发挥)。如有的同学在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摘录了“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段话。然后写道:“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逼真地显现了夏夜荷塘的多姿”。简短的话语可以看出她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是非常深的。
二、精读和略读相结合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泛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一般都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泛读是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紧密结合年级课本的实际内容学习的要求,适当提出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帮助他们深刻领会课本知识,同时对算术等其他门类的审题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三、学会静下心来品味文章
我总觉得看书最佳时间是晚上,因为此时寂静无声,看书很容易进入状态。孩子看书时,家长最好不要看电视(或者把电视机音量调低),更不要噼里啪啦地打麻将,要让孩子能静下心来看书。有孩子好动,家长还得多陪陪孩子看书(家长多看书,也会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心静了,才能达到由读懂到品味的飞跃。
四、厚書读薄,薄书读厚
厚书读薄,就是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一篇较长的文章或是一本书。它不是简单的省略,而是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在教学中,我常常指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一大段话的内容,这样学生不再为长篇的文章而头疼,他们常常能迅速概括出文章内容,而中心思想也呼之欲出。薄书读厚,则要求孩子能发挥想象,对知识进行内化延伸。
五、感受阅读的快乐
充分利用学校开放的阅览室,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身的书籍,创设阅读的大氛围。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廖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的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语文教师要做精心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采取向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书目清单等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的购买、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扩大阅读视野。
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一起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根据研究,家庭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家庭的教育,教师是很难教会儿童阅读的。在家长学校中,我们要让家长看清这一点,懂得尊重书籍。让家长们为自己的孩子增添小小藏书,也可以带领孩子去社会上的图书馆办借书证,定时借阅孩子感兴趣的书籍。让学校和家庭一起,引导儿童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那他的孩子在毕业后也会有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好书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阅读的重要性,争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新的方法,助学生在阅读习惯养成的道路上一臂之力,使他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温总理和网民互动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想要达到温总理所说的境界,让孩子乃至全社会的人爱上读书还任重道远,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