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低场MRI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隐匿性骨折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结果:38例X线检查阴性患者,MRI检查全部阳性,T1WI为模糊低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信号强度高于正常骨髓。结论:MRI检查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发现其他合并损伤。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膝关节磁共振成像X线摄影
隐匿性骨折是指常规X线阴性的无移位的骨折,也称微骨折或骨挫伤,在创伤急诊中并不少见,尤多见于膝关节[1,2],是一类由于机械暴力作用于骨骼而导致骨小梁断裂和伴发的骨内出血或水肿。X线平片和CT难以发现,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错过治疗时机可导致骨折延时愈合或不愈合,骨软骨缺损以及退行性骨关节病等后遗症。随着MRI在骨骼系统的广泛应用,使临床医师对于隐匿性骨折的准确诊断成为可能。对38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MRI表现进行了探讨,以提高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引进MRI以来,临床有确切骨创伤、怀疑骨折而X线显示阴性、而行MRI检查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齡12~66岁,平均36.6岁,MRI检查时间为创伤后2小时~12天,平均36天。
临床症状体征:膝关节疼痛及不同程度跛行26例,局部软组织瘀血并肿胀12例。伤前无相应临床症状,有较局限压痛点。X线片经二位资深放射科医师读片,结果为阴性或有可疑性骨折,均因局部疼痛明显或关节活动障碍而再次就诊行MRI检查。
检查方法:采用0.3TOpenmark3000 MR机,采用膝关节线圈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检查T1WI(TR=340ms,TE=16ms)、T2WI(TR=3000ms,TE=87.0ms)、STIR(TR=5000InS,TE=41.2ms)、水脂分离Se3pwf(TR=650ms,TE=30ms),GR3D(TR=80ms,TE=16.5ms,翻转角50),层厚2~5mm,间隔2~5mm,FOV=192mm。
诊断标准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分布、轴向、损伤有无累及皮质、骨松质、骨性关节面及关节软骨,将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分为皮质下型(Ⅰ型)、经皮质型(Ⅱ型)和经关节软骨型(Ⅲ型)[3]。关节面的相邻两端骨质内同时发生的骨折或损伤诊断为“对吻”损伤。所有检查结果均经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共同读片,并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意见一致时确立最终诊断。
结果
采用膝线圈行常规矢状、冠状T1WI、T2WI及冠状脂肪抑制扫描,FOV 192mm,检查结果经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会诊,见表1和表2。38例患者发现40处骨折,其中2处骨折为“对吻伤”,5处为粉碎性骨折,骨折最多发生在胫骨上段(平台)32例(80%);Ⅰ型骨折24例(60%),Ⅱ型骨折13例(33%),Ⅲ型骨折3例(7%);发现半月板损伤、断裂15例,韧带损伤、断裂18例;全部患者均可发现骨髓水肿、关节内积液(积血)、软组织肿胀、水肿。
讨论
隐匿性骨折是指普通X线不能发现的骨折,又称隐形骨折,软骨下骨挫伤、骨小梁骨折、隐性骨内骨折。常好发于长骨骨端靠近关节面的松质骨内,全身骨骼均可发生,占全部骨折约7%~10%[4],最常见于膝关节,尤其是胫骨内外侧平台,常合并有膝关节肌腱、韧带、软骨的损伤[5]。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疼痛、压痛。本组病例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占全部隐匿性骨折约80%。
隐匿性骨折病因主要是暴力外伤和各种原因所致骨质疏松,多数患者由于X线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或逐渐加重而复诊。
隐匿性骨折病理上,由于垂直力的作用,骨小梁微小断裂,互相扦插、重叠,造成骨松质内小血管损伤,髓腔内出血,形成血肿、周围水肿,导致局部骨组织化学成分改变,引起MRI弛豫时间的变化,产生MRI信号的异常。但这些变化不能构成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密度的对比差,骨骼轮廓、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传统X线检查未见发现病变。
常规矢状、冠状T1WI、T2WI、脂肪抑制T2WI,部分患者加扫水脂分离,隐匿性骨折均为线形低信号,此征象可能与骨折线局部缺乏H质子有关[6]。骨折线多为线样、树杈样、地图样、闪电样,部位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脂肪抑制T2WI、水脂分离对出血、水肿、骨髓病变具有高度敏感性,在抑制脂肪信号的同时,突出了骨挫伤水肿灶的显示,成为骨挫伤、隐匿性骨折MRI影像诊断首选的成像技术[7],T1WI为模糊不清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由于膝关节处骨骼形态欠规则,分析骨质的信号应该至少两个方位(矢状及冠状)同时显示才能确定,才能排除伪影的干扰。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膝关节磁共振成像X线摄影
隐匿性骨折是指常规X线阴性的无移位的骨折,也称微骨折或骨挫伤,在创伤急诊中并不少见,尤多见于膝关节[1,2],是一类由于机械暴力作用于骨骼而导致骨小梁断裂和伴发的骨内出血或水肿。X线平片和CT难以发现,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错过治疗时机可导致骨折延时愈合或不愈合,骨软骨缺损以及退行性骨关节病等后遗症。随着MRI在骨骼系统的广泛应用,使临床医师对于隐匿性骨折的准确诊断成为可能。对38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MRI表现进行了探讨,以提高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引进MRI以来,临床有确切骨创伤、怀疑骨折而X线显示阴性、而行MRI检查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齡12~66岁,平均36.6岁,MRI检查时间为创伤后2小时~12天,平均36天。
临床症状体征:膝关节疼痛及不同程度跛行26例,局部软组织瘀血并肿胀12例。伤前无相应临床症状,有较局限压痛点。X线片经二位资深放射科医师读片,结果为阴性或有可疑性骨折,均因局部疼痛明显或关节活动障碍而再次就诊行MRI检查。
检查方法:采用0.3TOpenmark3000 MR机,采用膝关节线圈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检查T1WI(TR=340ms,TE=16ms)、T2WI(TR=3000ms,TE=87.0ms)、STIR(TR=5000InS,TE=41.2ms)、水脂分离Se3pwf(TR=650ms,TE=30ms),GR3D(TR=80ms,TE=16.5ms,翻转角50),层厚2~5mm,间隔2~5mm,FOV=192mm。
诊断标准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分布、轴向、损伤有无累及皮质、骨松质、骨性关节面及关节软骨,将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分为皮质下型(Ⅰ型)、经皮质型(Ⅱ型)和经关节软骨型(Ⅲ型)[3]。关节面的相邻两端骨质内同时发生的骨折或损伤诊断为“对吻”损伤。所有检查结果均经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共同读片,并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意见一致时确立最终诊断。
结果
采用膝线圈行常规矢状、冠状T1WI、T2WI及冠状脂肪抑制扫描,FOV 192mm,检查结果经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会诊,见表1和表2。38例患者发现40处骨折,其中2处骨折为“对吻伤”,5处为粉碎性骨折,骨折最多发生在胫骨上段(平台)32例(80%);Ⅰ型骨折24例(60%),Ⅱ型骨折13例(33%),Ⅲ型骨折3例(7%);发现半月板损伤、断裂15例,韧带损伤、断裂18例;全部患者均可发现骨髓水肿、关节内积液(积血)、软组织肿胀、水肿。
讨论
隐匿性骨折是指普通X线不能发现的骨折,又称隐形骨折,软骨下骨挫伤、骨小梁骨折、隐性骨内骨折。常好发于长骨骨端靠近关节面的松质骨内,全身骨骼均可发生,占全部骨折约7%~10%[4],最常见于膝关节,尤其是胫骨内外侧平台,常合并有膝关节肌腱、韧带、软骨的损伤[5]。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疼痛、压痛。本组病例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占全部隐匿性骨折约80%。
隐匿性骨折病因主要是暴力外伤和各种原因所致骨质疏松,多数患者由于X线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或逐渐加重而复诊。
隐匿性骨折病理上,由于垂直力的作用,骨小梁微小断裂,互相扦插、重叠,造成骨松质内小血管损伤,髓腔内出血,形成血肿、周围水肿,导致局部骨组织化学成分改变,引起MRI弛豫时间的变化,产生MRI信号的异常。但这些变化不能构成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密度的对比差,骨骼轮廓、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传统X线检查未见发现病变。
常规矢状、冠状T1WI、T2WI、脂肪抑制T2WI,部分患者加扫水脂分离,隐匿性骨折均为线形低信号,此征象可能与骨折线局部缺乏H质子有关[6]。骨折线多为线样、树杈样、地图样、闪电样,部位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脂肪抑制T2WI、水脂分离对出血、水肿、骨髓病变具有高度敏感性,在抑制脂肪信号的同时,突出了骨挫伤水肿灶的显示,成为骨挫伤、隐匿性骨折MRI影像诊断首选的成像技术[7],T1WI为模糊不清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由于膝关节处骨骼形态欠规则,分析骨质的信号应该至少两个方位(矢状及冠状)同时显示才能确定,才能排除伪影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