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隐匿性骨折38例的低场MRI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h1990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低场MRI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隐匿性骨折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结果:38例X线检查阴性患者,MRI检查全部阳性,T1WI为模糊低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信号强度高于正常骨髓。结论:MRI检查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发现其他合并损伤。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膝关节磁共振成像X线摄影
  隐匿性骨折是指常规X线阴性的无移位的骨折,也称微骨折或骨挫伤,在创伤急诊中并不少见,尤多见于膝关节[1,2],是一类由于机械暴力作用于骨骼而导致骨小梁断裂和伴发的骨内出血或水肿。X线平片和CT难以发现,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错过治疗时机可导致骨折延时愈合或不愈合,骨软骨缺损以及退行性骨关节病等后遗症。随着MRI在骨骼系统的广泛应用,使临床医师对于隐匿性骨折的准确诊断成为可能。对38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MRI表现进行了探讨,以提高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引进MRI以来,临床有确切骨创伤、怀疑骨折而X线显示阴性、而行MRI检查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齡12~66岁,平均36.6岁,MRI检查时间为创伤后2小时~12天,平均36天。
  临床症状体征:膝关节疼痛及不同程度跛行26例,局部软组织瘀血并肿胀12例。伤前无相应临床症状,有较局限压痛点。X线片经二位资深放射科医师读片,结果为阴性或有可疑性骨折,均因局部疼痛明显或关节活动障碍而再次就诊行MRI检查。
  检查方法:采用0.3TOpenmark3000 MR机,采用膝关节线圈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检查T1WI(TR=340ms,TE=16ms)、T2WI(TR=3000ms,TE=87.0ms)、STIR(TR=5000InS,TE=41.2ms)、水脂分离Se3pwf(TR=650ms,TE=30ms),GR3D(TR=80ms,TE=16.5ms,翻转角50),层厚2~5mm,间隔2~5mm,FOV=192mm。
  诊断标准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分布、轴向、损伤有无累及皮质、骨松质、骨性关节面及关节软骨,将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分为皮质下型(Ⅰ型)、经皮质型(Ⅱ型)和经关节软骨型(Ⅲ型)[3]。关节面的相邻两端骨质内同时发生的骨折或损伤诊断为“对吻”损伤。所有检查结果均经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共同读片,并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意见一致时确立最终诊断。
  结果
  采用膝线圈行常规矢状、冠状T1WI、T2WI及冠状脂肪抑制扫描,FOV 192mm,检查结果经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会诊,见表1和表2。38例患者发现40处骨折,其中2处骨折为“对吻伤”,5处为粉碎性骨折,骨折最多发生在胫骨上段(平台)32例(80%);Ⅰ型骨折24例(60%),Ⅱ型骨折13例(33%),Ⅲ型骨折3例(7%);发现半月板损伤、断裂15例,韧带损伤、断裂18例;全部患者均可发现骨髓水肿、关节内积液(积血)、软组织肿胀、水肿。
  讨论
  隐匿性骨折是指普通X线不能发现的骨折,又称隐形骨折,软骨下骨挫伤、骨小梁骨折、隐性骨内骨折。常好发于长骨骨端靠近关节面的松质骨内,全身骨骼均可发生,占全部骨折约7%~10%[4],最常见于膝关节,尤其是胫骨内外侧平台,常合并有膝关节肌腱、韧带、软骨的损伤[5]。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疼痛、压痛。本组病例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占全部隐匿性骨折约80%。
  隐匿性骨折病因主要是暴力外伤和各种原因所致骨质疏松,多数患者由于X线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或逐渐加重而复诊。
  隐匿性骨折病理上,由于垂直力的作用,骨小梁微小断裂,互相扦插、重叠,造成骨松质内小血管损伤,髓腔内出血,形成血肿、周围水肿,导致局部骨组织化学成分改变,引起MRI弛豫时间的变化,产生MRI信号的异常。但这些变化不能构成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密度的对比差,骨骼轮廓、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传统X线检查未见发现病变。
  常规矢状、冠状T1WI、T2WI、脂肪抑制T2WI,部分患者加扫水脂分离,隐匿性骨折均为线形低信号,此征象可能与骨折线局部缺乏H质子有关[6]。骨折线多为线样、树杈样、地图样、闪电样,部位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脂肪抑制T2WI、水脂分离对出血、水肿、骨髓病变具有高度敏感性,在抑制脂肪信号的同时,突出了骨挫伤水肿灶的显示,成为骨挫伤、隐匿性骨折MRI影像诊断首选的成像技术[7],T1WI为模糊不清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由于膝关节处骨骼形态欠规则,分析骨质的信号应该至少两个方位(矢状及冠状)同时显示才能确定,才能排除伪影的干扰。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討主动脉夹层(A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预后,提高诊治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分析4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因及诱因、临床表现、确诊手段、治疗与预后。结果:47例A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45例(95.7%),血压控制均未达标;大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突发性撕裂样剧烈疼痛;少部分表现为晕厥、腹部搏动性包块;MRI、增强CT的诊断符合率高(100%)。药物治疗的首要问题是稳定控制血压并达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方法:将120例秋季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热毒宁组)40例,B组(干扰素组)40例,C组(联合组)40例。三组均予常规治疗,A组加用热毒宁注射液静滴治疗,B组加用干扰素保留灌肠,C组同时予干扰素灌肠及热毒宁静滴治疗。结果:A组总有效率80.0%,B组82.5%,C组97.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口服加电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收治偏头痛患者40例,应用中药口服及电针辨证施治,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23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中药口服加电针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  关键词偏头痛中药口服电针辨证施治  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临床十分常见,目前西医治疗不理想。笔者应用自拟舒头方加电针治疗偏头痛40例,疗效
期刊
摘要目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控制单纯性牙周病,观察牙周病情况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方法:将62例单纯性周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即牙周洁治、龈下刮治,治疗组使用甲硝唑片结合中医方法,对照组只使用甲硝唑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使用甲硝唑片结合中医方法的治疗组牙周炎症控制和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控制老年牙周病疗效优于常规的牙周病治療方法。
期刊
关键词中風症口眼斜歪半生不遂中医针灸 辨证观察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膀胱治疗仪联合针灸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为治疗组应用膀胱治疗仪联合针灸治疗,B组应用膀胱治疗仪治疗,C组应用针灸治疗,3组均以常规药物治疗为基础。观察3组治疗后的排尿症状和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A组总有效率87.5%,B组总有效率75%,C组总有效率70%。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要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使广大医疗同仁加深对X线斜位片的认识,尽量减少漏诊率。  关键词X线检查斜位片  在常规X摄片中,拍摄的大多是正侧位,斜位片除了颈、胸、腰、手足外,几乎很少拍摄。那么斜位片在临床诊断上究竟有没有参考价值。通过1年实践,发现在诊断不清的情况下加拍斜位片很重要,能大大降低漏诊率。  资料与方法  拍摄的300例斜位片,其中男100例,女200例,年龄20~85岁,进行总结后发现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腺性膀胱炎的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根据声像图特征进行分型,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40例患者中乳头型12例,弥漫增厚型20例,结节型6例,有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膀胱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腺性膀胱炎和膀胱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价值较高,诊断时要注意声像学特征。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腺性膀
期刊
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是较常见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其发生率约为2%,临床易将其误诊为其他心脏病变,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10例,女性6例,年龄7~60岁,平均38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全心衰原因待查2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前来行彩超检查。  方法:采用美国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临床疑似肠套叠患儿,通过研究其腹部平片,来探讨对患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64例经空气灌肠证实患有肠套叠的腹部平片,分析其腹部立位平片的特点。结果:腹部平片特点如下:小肠积气明显减少30例,不全性肠梗阻15例,完全性肠梗阻6例,发现套叠部软组织团块影3例,腹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10例。结论:临床疑似肠套叠患儿,腹部平片对诊断急性肠套叠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腹部平片肠套叠诊断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