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精神内涵,没有民族文化,就谈不上民族的自信与发展。在地方文化中,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有待开发与利用。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课程资源,对“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黔北地方文化为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的策略,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方传统文化;思考;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地方传统文化修养
通过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我们发现受测小学语文教师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出浓厚的兴趣,也认识到在教学中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提高教师、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地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有许多不足,如观念陈旧、师资匮乏;保障措施不够;对课本以外的相关课程资源(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人文资源)开发与应用不够;文化渗透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浓。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引导语文教师加强地方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课堂指导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采用“培训 教研 反思”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地方传统文化,在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上取得一定实效。(1)加强培训,组织教师多次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如遵义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黔北文化大讲堂”活动、遵义市图书馆主办“地方文献资料展”等活动。(2)加强教研。为加强地方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实践,项目组共开展八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执教老师都会在课例中深入发掘、有效使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3)加强反思。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坚持阅读经典书籍,特別是地方传统文化文献资料(如《遵义府志》《遵义史话》等),并从中汲取精华充实自己。
二、活用教材,促进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融合
地方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能靠简单粗暴式的说教,而是要靠教师的思考与创新设计,将地方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语言文字与人文情怀的水乳交融。
统编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册编有”神话故事”单元,教师可以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向学生推荐更多地方神话传说故事,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本地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四年级上册“神话故事”单元有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这是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神话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遵义仡佬族民间故事《天与地》作为拓展阅读。“张龙王制天,李龙王制地。后来,地制大了,就抱起来箍,箍出些皱皱、包包,所以现在的地上就有山峰,有河流。”教师在学生阅读了这两个关于“天地是怎样形成的”神话传说故事以后,可以让学生来比较: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呢?让学生对地方传说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离不开阅读,除了对古今中外文化的阅读以外,更应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遵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2.2%。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将更多民族文化相关阅读材料引入语文课堂,帮助学生从小认识、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将这一种“寻根”的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三、开展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语文学习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更强调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其实丰富的地方文化,反过来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许多家乡地名中还隐藏着动人的故事,这些神秘的故事与遵义人民的生活习俗、历史变革联系紧密,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例如,遵义某校语文教师在“家乡地名故事”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就指导学生通过访问长辈、实地调查、图书资料查阅等方式,对许多已经不为人知的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有了深入了解,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与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例如,协台坝(地名,位于遵义老城),此地为何被称为“协台坝”呢?古时这里是播州宣慰司府衙,明万历平播后,仍为遵义军民府治地。清代称为“遵义协副将署”,是遵义府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因这一带地势平坦,副将别称“协台”,所以故乡人呼为“协台”至今。这里发生过有名的历史事件是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进驻遵义,邓颖超、贺子珍等曾随红军总卫生休养连住在这里。同年1月15日,原总政治部在此开“万人大会”,有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在会上向群众宣讲红军的政策和性质。此处古迹还有纪念沙滩贤人郑珍、莫友芝的“郑莫祠”遗址。
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课程资源,对“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加强学习与实践,提高自身地方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指导能力,并在小学语文古诗文、儿歌童谣、群文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让地方传统文化在语文新课改的课堂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秦莉.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思考[J].读写算,2020(8).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方传统文化;思考;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地方传统文化修养
通过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我们发现受测小学语文教师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出浓厚的兴趣,也认识到在教学中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提高教师、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地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有许多不足,如观念陈旧、师资匮乏;保障措施不够;对课本以外的相关课程资源(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人文资源)开发与应用不够;文化渗透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浓。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引导语文教师加强地方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课堂指导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采用“培训 教研 反思”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地方传统文化,在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上取得一定实效。(1)加强培训,组织教师多次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如遵义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黔北文化大讲堂”活动、遵义市图书馆主办“地方文献资料展”等活动。(2)加强教研。为加强地方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实践,项目组共开展八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执教老师都会在课例中深入发掘、有效使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3)加强反思。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坚持阅读经典书籍,特別是地方传统文化文献资料(如《遵义府志》《遵义史话》等),并从中汲取精华充实自己。
二、活用教材,促进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融合
地方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能靠简单粗暴式的说教,而是要靠教师的思考与创新设计,将地方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语言文字与人文情怀的水乳交融。
统编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册编有”神话故事”单元,教师可以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向学生推荐更多地方神话传说故事,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本地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四年级上册“神话故事”单元有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这是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神话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遵义仡佬族民间故事《天与地》作为拓展阅读。“张龙王制天,李龙王制地。后来,地制大了,就抱起来箍,箍出些皱皱、包包,所以现在的地上就有山峰,有河流。”教师在学生阅读了这两个关于“天地是怎样形成的”神话传说故事以后,可以让学生来比较: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呢?让学生对地方传说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离不开阅读,除了对古今中外文化的阅读以外,更应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遵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2.2%。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将更多民族文化相关阅读材料引入语文课堂,帮助学生从小认识、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将这一种“寻根”的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三、开展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语文学习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更强调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其实丰富的地方文化,反过来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许多家乡地名中还隐藏着动人的故事,这些神秘的故事与遵义人民的生活习俗、历史变革联系紧密,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例如,遵义某校语文教师在“家乡地名故事”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就指导学生通过访问长辈、实地调查、图书资料查阅等方式,对许多已经不为人知的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有了深入了解,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与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例如,协台坝(地名,位于遵义老城),此地为何被称为“协台坝”呢?古时这里是播州宣慰司府衙,明万历平播后,仍为遵义军民府治地。清代称为“遵义协副将署”,是遵义府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因这一带地势平坦,副将别称“协台”,所以故乡人呼为“协台”至今。这里发生过有名的历史事件是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进驻遵义,邓颖超、贺子珍等曾随红军总卫生休养连住在这里。同年1月15日,原总政治部在此开“万人大会”,有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在会上向群众宣讲红军的政策和性质。此处古迹还有纪念沙滩贤人郑珍、莫友芝的“郑莫祠”遗址。
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课程资源,对“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加强学习与实践,提高自身地方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指导能力,并在小学语文古诗文、儿歌童谣、群文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让地方传统文化在语文新课改的课堂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秦莉.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思考[J].读写算,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