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上海市武定路的一处豪宅是郭敬明的家兼公司,据悉,该住所现在市值上亿元人民币,而这里仅仅是郭敬明名下的房产之一。如果你还记得《小时代》里的宫洺对喝水的杯子有多在意,以及顾里对穿着细节的考究,那么我们在经过观察小四的生活之后可以告诉你,这些都是郭敬明本人的生活写照。在他的宅邸内,大大小小的物件都透着做工的精良和品牌的价值,从KENZO的玻璃茶几,再到男助理那露出Calvin Klein边边的内裤。
郭敬明肯定不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但他一定是最愿意向大众展示自己成功的人之一,中国人习惯了含蓄和收敛欲望,郭敬明无论是作品里还是在公众面前一贯的张扬,就显得与传统背道而驰,也颇为刺眼。
小四的张扬体现在对生活细节品质的极端注重,他也承认自己很虚荣很浮夸,但他也很直白地认为,钱都是自己赚来的,为什么不能花在自己所喜欢的地方?说到玩跑车的韩寒,小四忍不住吐槽:每个人花钱的地方都不一样,韩寒玩车也很花钱的,自己把钱花在了衣服和包包上,为什么就成了挨骂的人?“难道我不更诚实吗?我不遮掩,诚实是一种美德。”比起那些包养二奶、挥霍公款的腐败官员,郭敬明的物质要清白高尚得多。某种程度上来讲,郭敬明更敢于讲实话,表达自己渴望物质的内心。
这是一场豪华的梦境
电影《小时代》中在上映后,片中满眼的名牌和奢侈品引起了不少争议,郭敬明坦言:“很多作品比如《漂亮朋友》、《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比我夸张的多了,但人们觉得那个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因为我本身有太多的问题,所以你再这样就有更多(问题)。”
2010年,中影买下了《小时代》的电影版权,并经过反复游说,终于说动郭敬明来当自己作品的导演。因为大概也不会有人比郭敬明更合适来驾驭这部受众群体独特的小说。《小时代》系列分为三部,讲述了四个女孩子的成长史,“从最开始的青春美好,到渐渐成长中间的伤痛,到最后越来越现实残酷。”
如果说《小时代》是郭敬明花费六年时间建筑的一座城堡,那么他也就是当之无愧的《小时代》之“神”。杨幂、郭采洁、柯震东等一班俊男美女,都是按照郭敬明的意志,生活在这部名为《小时代》的系列电影里。在郭敬明的脑海里,顾里、林萧、南湘、唐宛如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太过清晰,所以尽管身为男导演,他也非常了解该怎么让女演员们去塑造自己笔下的人物。一位片场工作人员曾私下透露:“我们都没有导演那么小女生,那些细节他抓的太好了。”
有人说,《小时代》文笔造作、内容空洞,但郭敬明毫不避讳地表示,他觉得《小时代》系列是自己最好的一部作品。“《小时代》抓了一堆不同类型的男男女女,有穷的、富的,漂亮的、丑的,叛逆的、规规矩矩的、冷漠的,每个人从电影里面看到的自己也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价值观,也决定他看这个电影的角度。”郭敬明说,《小时代》的精彩就在于平衡性,在不同的空间平行的讲了一群人的故事。“虽然这个时代很小,但它毕竟是一个时代,所以一定是一个群像的概念。”
而《小时代》最富有话题的一点是:就像原著一样,名牌俯拾皆是。宫洺小憩时盖着Hermas的毯子,大雪天随便就拿出两把Alexander McQueen的伞,Gucci的西服换得人眼花缭乱。就连几大主演都感慨,从未见过如此奢华的片场。郭敬明没有算过动用了多少品牌,“几千件衣服在化妆间,其实用到的凤毛麟角,不到1%。”
在电影里,有太多大特写都对到了扮演偶像作家崇光的陈学东脸上,那是一种比郭敬明对物欲的表达还要直白的爱,也难免会令人产生“崇光就是郭敬明”的想法。郭敬明从不讳言对陈学东的欣赏,直言对方拍大特写非常好看,同时也强调,崇光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偶像。而崇光在第一部中出场并不多,一共七场戏,郭敬明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要想塑造出一个多么有层次的角色,所以只能尽可能强化“梦幻”这一面。
如果说这是一场豪华的梦境,那么尽管耗费了七年,郭敬明也实现了,仅是这一点就值得尊敬。在他一手缔造的“小时代”国度,他的确可以为所欲为。
郭小四的青葱岁月
高楼林立、物欲流动的上海,文笔忧伤、风光无限的郭敬明。它与他,仿佛就是彼此的代名词。郭敬明笔下的这座城市与他自己也有着太多共同的地方。比起来出身上海郊区的山野少年韩寒,在上海各种时尚地标之间游走的郭敬明显得更加“上海”,似乎没有人比郭敬明更热爱书写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物质上的发达。不少人都以为,在上海出名并留下来生活、工作的郭敬明,是道地的上海人,其实,郭敬明出生于四川自贡的一个普通家庭,今年6月6日刚刚度过自己的第30个生日。
对于童年的描述,郭敬明的语气颇为轻描淡写:“我小学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屁孩。”当郭敬明还是小明的时候,成绩一直很好,所以爸妈、老师都不太管他,但小四从小体弱多病,很多时间都待在医院里,这也让他养成了看书的习惯。这个好习惯一直陪伴他到如今。
郭敬明的少年时代在“写写写”中度过,小学二年级开始投稿,到了初中写作就已经变成了他的爱好。初二时,郭敬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诗作。当时的郭敬明还只是个孩子,并不拥有今天的商人意识,也没有想过写作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名利。到出版第一本书开始,郭敬明才意识到,写作可以成为一份工作。
郭敬明的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母亲是一位银行职员,他们给了郭敬明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顺其自然地顺着心意去写作。2001年,18岁的郭敬明去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花去了家里数千元钱,但父母依然非常支持儿子。
因为两次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都获一等奖而为人所知的郭敬明到了上海,看到了上海的美好和动人,跟大多数向往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当时觉得,如果可以生活在那里,或者去闯闯看,也不错。” 到了上海后的郭敬明,开始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也牢牢抓住每一个机遇,迸发出更大的人生能量。在十年的时间里,小四从当红青春文学作者转型成为身价数亿的商人,举手投足间流淌出强大的自信。无论走到哪里,郭敬明都西装革履,妆容精致,身前身后围着一群男助理。他所看得到的世界,都在围绕他而转动。
从郭敬明成名起,话题和争议就始终如影随形。不管别人说他抄袭也好,说他“披着作家的外衣”也好,郭敬明自己始终强调的是,他热爱写作,也拥有写作的天赋。“我已经不会像以前少年时期那么脆弱,自己会纠结很久,因为你很明白你想走那一条路,你很明白哪些声音是对你有用的,哪些声音是完全没道理的。因为那些东西伤害不了你,你就朝前走了。然后真正人家讲的有道理的,你听进去、改掉,就可以了。现在对待批评的声音,我已经很理智了。”
我的电影是个商品
6月27日上映的电影《小时代》只是第一部,今年圣诞期间《小时代2》也将上映。电影《小时代》的“钱”景实在太过乐观,算一算两部套拍下来仅4700万元的成本,投资方注定要赚得盘满钵满,郭敬明在电影圈的“华丽转身”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电影《小时代》之于国内电影界的意义,并不在于这是一部普遍意义上多么优秀的电影,而在于它更像一个商品,精确地瞄准了那些目标消费群体。郭敬明本身是一个品牌,他所创造出的“小时代”也注定将成为一个把触角伸到了电影圈的品牌。但是,郭敬明在电影上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
郭敬明非常自信地表示,未来自己肯定是商业片导演,“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和抱负,我就是想拍好看的,能够让人在电影院两个小时内享受到电影的乐趣,我就想拍这种东西就OK了。”
郭敬明直言,电影需要很多很多的类型,“所有的人都去拍《钢的琴》了,这个电影市场也很难堪。《钢的琴》很棒,我们都很喜欢,但要是每年一千部全部是《钢的琴》,我就再也看不了《星际迷航》,再也看不了《霍比特人》了,我不也挺纠结的吗?所以我觉得对这个行业宽容一点,各个不同的类型有它的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就很好,这个就是很健康的生态发展。”
在很多国内导演生存艰难的同时,站在商业之上的郭敬明的描述无疑显得有些残酷而现实。“假如你这个电影拍出来就是不上映的,不需要观众花钱买票,在电视播放,也不做广告,完全免费,那这个时候你可以大谈特谈你的艺术。但归根结底你是商品,是演员们的片酬、发行方的提成、院线的电影,所有这些,都是庞大的商业产业。然后你要来跟我说它是跟商业对立的,我觉得这个有点没道理。如果它真的足够好的话,一定会有人来购买它;要不然就是你选择了一个很窄的受众,那你就不能去抱怨说,凭什么我干不过《变形金刚》、《哈利·波特》。你既然选择了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就要去忍受背后带来的那份寂寞。你不能什么都想要,除非你真的做得很好,又有口碑又有票房,那就是真正的大师。”
在旁人看来,郭敬明的言辞似乎颇有几分狂妄,但无论如何,他是一个拥有精准自控能力的执行者,也是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他在市场上赤裸裸的号召力和亲力亲为的营销宣传,令《小时代》还未上映之时就已被预判为“现象级电影”。在这个唯票房的年代,浪漫的梦想和直白的现实之间,毕竟天平只会向后者倾斜。
郭敬明肯定不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但他一定是最愿意向大众展示自己成功的人之一,中国人习惯了含蓄和收敛欲望,郭敬明无论是作品里还是在公众面前一贯的张扬,就显得与传统背道而驰,也颇为刺眼。
小四的张扬体现在对生活细节品质的极端注重,他也承认自己很虚荣很浮夸,但他也很直白地认为,钱都是自己赚来的,为什么不能花在自己所喜欢的地方?说到玩跑车的韩寒,小四忍不住吐槽:每个人花钱的地方都不一样,韩寒玩车也很花钱的,自己把钱花在了衣服和包包上,为什么就成了挨骂的人?“难道我不更诚实吗?我不遮掩,诚实是一种美德。”比起那些包养二奶、挥霍公款的腐败官员,郭敬明的物质要清白高尚得多。某种程度上来讲,郭敬明更敢于讲实话,表达自己渴望物质的内心。
这是一场豪华的梦境
电影《小时代》中在上映后,片中满眼的名牌和奢侈品引起了不少争议,郭敬明坦言:“很多作品比如《漂亮朋友》、《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比我夸张的多了,但人们觉得那个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因为我本身有太多的问题,所以你再这样就有更多(问题)。”
2010年,中影买下了《小时代》的电影版权,并经过反复游说,终于说动郭敬明来当自己作品的导演。因为大概也不会有人比郭敬明更合适来驾驭这部受众群体独特的小说。《小时代》系列分为三部,讲述了四个女孩子的成长史,“从最开始的青春美好,到渐渐成长中间的伤痛,到最后越来越现实残酷。”
如果说《小时代》是郭敬明花费六年时间建筑的一座城堡,那么他也就是当之无愧的《小时代》之“神”。杨幂、郭采洁、柯震东等一班俊男美女,都是按照郭敬明的意志,生活在这部名为《小时代》的系列电影里。在郭敬明的脑海里,顾里、林萧、南湘、唐宛如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太过清晰,所以尽管身为男导演,他也非常了解该怎么让女演员们去塑造自己笔下的人物。一位片场工作人员曾私下透露:“我们都没有导演那么小女生,那些细节他抓的太好了。”
有人说,《小时代》文笔造作、内容空洞,但郭敬明毫不避讳地表示,他觉得《小时代》系列是自己最好的一部作品。“《小时代》抓了一堆不同类型的男男女女,有穷的、富的,漂亮的、丑的,叛逆的、规规矩矩的、冷漠的,每个人从电影里面看到的自己也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价值观,也决定他看这个电影的角度。”郭敬明说,《小时代》的精彩就在于平衡性,在不同的空间平行的讲了一群人的故事。“虽然这个时代很小,但它毕竟是一个时代,所以一定是一个群像的概念。”
而《小时代》最富有话题的一点是:就像原著一样,名牌俯拾皆是。宫洺小憩时盖着Hermas的毯子,大雪天随便就拿出两把Alexander McQueen的伞,Gucci的西服换得人眼花缭乱。就连几大主演都感慨,从未见过如此奢华的片场。郭敬明没有算过动用了多少品牌,“几千件衣服在化妆间,其实用到的凤毛麟角,不到1%。”
在电影里,有太多大特写都对到了扮演偶像作家崇光的陈学东脸上,那是一种比郭敬明对物欲的表达还要直白的爱,也难免会令人产生“崇光就是郭敬明”的想法。郭敬明从不讳言对陈学东的欣赏,直言对方拍大特写非常好看,同时也强调,崇光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偶像。而崇光在第一部中出场并不多,一共七场戏,郭敬明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要想塑造出一个多么有层次的角色,所以只能尽可能强化“梦幻”这一面。
如果说这是一场豪华的梦境,那么尽管耗费了七年,郭敬明也实现了,仅是这一点就值得尊敬。在他一手缔造的“小时代”国度,他的确可以为所欲为。
郭小四的青葱岁月
高楼林立、物欲流动的上海,文笔忧伤、风光无限的郭敬明。它与他,仿佛就是彼此的代名词。郭敬明笔下的这座城市与他自己也有着太多共同的地方。比起来出身上海郊区的山野少年韩寒,在上海各种时尚地标之间游走的郭敬明显得更加“上海”,似乎没有人比郭敬明更热爱书写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物质上的发达。不少人都以为,在上海出名并留下来生活、工作的郭敬明,是道地的上海人,其实,郭敬明出生于四川自贡的一个普通家庭,今年6月6日刚刚度过自己的第30个生日。
对于童年的描述,郭敬明的语气颇为轻描淡写:“我小学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屁孩。”当郭敬明还是小明的时候,成绩一直很好,所以爸妈、老师都不太管他,但小四从小体弱多病,很多时间都待在医院里,这也让他养成了看书的习惯。这个好习惯一直陪伴他到如今。
郭敬明的少年时代在“写写写”中度过,小学二年级开始投稿,到了初中写作就已经变成了他的爱好。初二时,郭敬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诗作。当时的郭敬明还只是个孩子,并不拥有今天的商人意识,也没有想过写作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名利。到出版第一本书开始,郭敬明才意识到,写作可以成为一份工作。
郭敬明的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母亲是一位银行职员,他们给了郭敬明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顺其自然地顺着心意去写作。2001年,18岁的郭敬明去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花去了家里数千元钱,但父母依然非常支持儿子。
因为两次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都获一等奖而为人所知的郭敬明到了上海,看到了上海的美好和动人,跟大多数向往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当时觉得,如果可以生活在那里,或者去闯闯看,也不错。” 到了上海后的郭敬明,开始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也牢牢抓住每一个机遇,迸发出更大的人生能量。在十年的时间里,小四从当红青春文学作者转型成为身价数亿的商人,举手投足间流淌出强大的自信。无论走到哪里,郭敬明都西装革履,妆容精致,身前身后围着一群男助理。他所看得到的世界,都在围绕他而转动。
从郭敬明成名起,话题和争议就始终如影随形。不管别人说他抄袭也好,说他“披着作家的外衣”也好,郭敬明自己始终强调的是,他热爱写作,也拥有写作的天赋。“我已经不会像以前少年时期那么脆弱,自己会纠结很久,因为你很明白你想走那一条路,你很明白哪些声音是对你有用的,哪些声音是完全没道理的。因为那些东西伤害不了你,你就朝前走了。然后真正人家讲的有道理的,你听进去、改掉,就可以了。现在对待批评的声音,我已经很理智了。”
我的电影是个商品
6月27日上映的电影《小时代》只是第一部,今年圣诞期间《小时代2》也将上映。电影《小时代》的“钱”景实在太过乐观,算一算两部套拍下来仅4700万元的成本,投资方注定要赚得盘满钵满,郭敬明在电影圈的“华丽转身”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电影《小时代》之于国内电影界的意义,并不在于这是一部普遍意义上多么优秀的电影,而在于它更像一个商品,精确地瞄准了那些目标消费群体。郭敬明本身是一个品牌,他所创造出的“小时代”也注定将成为一个把触角伸到了电影圈的品牌。但是,郭敬明在电影上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
郭敬明非常自信地表示,未来自己肯定是商业片导演,“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和抱负,我就是想拍好看的,能够让人在电影院两个小时内享受到电影的乐趣,我就想拍这种东西就OK了。”
郭敬明直言,电影需要很多很多的类型,“所有的人都去拍《钢的琴》了,这个电影市场也很难堪。《钢的琴》很棒,我们都很喜欢,但要是每年一千部全部是《钢的琴》,我就再也看不了《星际迷航》,再也看不了《霍比特人》了,我不也挺纠结的吗?所以我觉得对这个行业宽容一点,各个不同的类型有它的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就很好,这个就是很健康的生态发展。”
在很多国内导演生存艰难的同时,站在商业之上的郭敬明的描述无疑显得有些残酷而现实。“假如你这个电影拍出来就是不上映的,不需要观众花钱买票,在电视播放,也不做广告,完全免费,那这个时候你可以大谈特谈你的艺术。但归根结底你是商品,是演员们的片酬、发行方的提成、院线的电影,所有这些,都是庞大的商业产业。然后你要来跟我说它是跟商业对立的,我觉得这个有点没道理。如果它真的足够好的话,一定会有人来购买它;要不然就是你选择了一个很窄的受众,那你就不能去抱怨说,凭什么我干不过《变形金刚》、《哈利·波特》。你既然选择了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就要去忍受背后带来的那份寂寞。你不能什么都想要,除非你真的做得很好,又有口碑又有票房,那就是真正的大师。”
在旁人看来,郭敬明的言辞似乎颇有几分狂妄,但无论如何,他是一个拥有精准自控能力的执行者,也是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他在市场上赤裸裸的号召力和亲力亲为的营销宣传,令《小时代》还未上映之时就已被预判为“现象级电影”。在这个唯票房的年代,浪漫的梦想和直白的现实之间,毕竟天平只会向后者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