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保护模式以及在今天的困境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在许多地区曾经取得鲜明的效果,随着大量传承人的离开,传统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很大的困难。本文对此进行相关分析,并力求实现新的举措。
  关键词:民歌 嘉善田歌 保护模式 文化继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73-02
  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很多地区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嘉善田歌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形式。田歌是中國民歌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品种,它主要是人们在稻田劳动及田间休息时所演唱的歌曲,其分布于全国的许多地区,并以长江流域为主要集聚地。而嘉善田歌就是分布于太湖流域的代表性歌种,它与周边江苏苏州的芦墟山歌以及上海的青浦田歌构成了一个家族性歌种,它们在具有整体相似性的背景下又分别带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本文即是以嘉善田歌为代表对这一地区民间歌曲的生存及传承情况作一个梳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对民间音乐保护的思考。
  嘉善县位于浙江北部、太湖流域的东南部,地形主要为平原,地势平坦,河网交错,种植以水稻为主,而稻作文化作为其生命的支柱则始终伴随着历史和文化的成长,这中间也必然包括田歌的生长和成熟。嘉善田歌作为这一地区重要的民歌歌种,长期以来一直得到许多地方文化工作者的大力关心,特别是从20世纪70、80年代以后,有关嘉善田歌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始终在不间断地进行。即使在国家还未有“申遗”政策之前,他们已经完成了大量的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举办过多次有关活动,如“吴歌”研讨会、“中国田歌研讨会”、吴江芦墟田歌研究创作研讨会、嘉善田歌节以及多次大型的以田歌风格为主的江、浙、沪地区民歌会演等,而一些小型的创作笔会及演出则更加频繁。总之,田歌在这一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基层的文化工作者许多年来也始终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对当地民间艺术,特别是对田歌的挖掘、整理、保存、改编、创新等工作。
  嘉善田歌2008年获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当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只能说明某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过去,嘉善田歌在历史上的保护是以一种继承和发展的方式进行完成,它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是十分成功的,它也应该能够给我们相关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二
  首先,当地文化学者及文化工作者自觉的责任和保护。从历史上可以发现,这一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并且对民间文化始终重视,作为吴文化的产物,民间音乐包括田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随着对大文化,即整体文化的重视,田歌文化也必然提升到相当的高度。长期以来,以韩金梅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始终在进行嘉善田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并且这些学者的研究是以一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如多次嘉善田歌研讨会的召开,每次研讨会均邀请周边地区的文化工作者、上海音乐学院和北京的专家学者,请大家为嘉善田歌的传承、发展献计献策,事实上这样的活动在宣传、传承嘉善田歌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同时当地一些学者也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嘉善田歌进行解读,出版了大量有关嘉善田歌的著作,其专业性鲜明而突出,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性。客观地说,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民间文化研究很有难度,因为民间音乐本身及其变衍十分复杂,许多现象和问题从理论上难以解释和说明,加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特征等因素,因此不仅在民间,在学术界想出成果也是艰难的,但这一点在嘉善地区却有着相对突出的展现。应该说在我国每个地区,都有对该地区的民俗文化十分熟悉、了解的当地文化之士,但能够达到十分专业性,同时能够独立开展深入学术研究的却很少。而嘉善地区这些地方研究者的民间研究中的专业性为嘉善田歌的保护、发展创造了最基本和必要的条件。另外嘉善地区还借助于上海音乐学院及上海其他文艺单位和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请他们对嘉善田歌的生存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在一些专家的带领下,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也以嘉善田歌为题材进行多种角度的研究,这一切都为嘉善田歌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因为工作原因曾经与一些地方文化工作者有过接触,他们中间有些人其实对需要保护的文化既不了解,更无兴趣,只是自身的一个工作,或者说是饭碗,在这样的背景下,某种文化的保护会十分困难。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十分普遍。
  其二,以创作求传承。民歌的生存形式实际上就是在发展中存在,或者说是以变化的方式存在,因此民歌发展到今天同样也要发展,当然民歌在当今如何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嘉善田歌的创新可以说十分成功。其实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毛主席像红太阳》等嘉善新田歌的出现,它们不仅是歌词部分的创新,在曲调上也有许多创新,曾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更多的新创作出现在80、90年代以后,特别是韩金梅老师的大量嘉善新田歌的创作,它们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吸收了传统嘉善田歌中间的主要音调,结合相应的表现新时期的歌词,很好地张扬了其优美、自由、宽广、悠长、高亢的音乐风格。在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中,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生演唱的韩金梅老师根据他以前创作的《四个姑娘去踏车》而改编的同名女声无伴奏合唱获得银奖。这首作品本来就是采用的嘉善田歌的风格而作,而从原先的女声表演唱改编为无伴奏合唱,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创作,一种对民歌发展方向的尝试。至今韩老师还在训练一支业余合唱团排练、演出嘉善田歌风格的合唱作品,并坚持参加多种比赛,从而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宣传嘉善田歌,这客观上起到了传承保护的突出作用。其实几年前对在整个吴语地区流传的叙事长篇山歌《五姑娘》的音乐剧改编就是对嘉善田歌的一次巨大深化,这件事本身从许多方面体现了田歌文化在这一地区强大的生命力,应该说它始终是以发展的方式存在,并且以变化的方式求发展,而这是一条符合民歌生存的发展方向。
  第三,基层歌手的活跃。由于嘉善田歌与青浦田山歌、芦墟山歌同属于一个家族系统,加上三地的相关部门都比较重视,所以三地的民歌手始终有着良性的交流。这主要体现在当地的田歌节以及周边地区的民歌汇演。如在嘉善举办的田歌节往往会邀请周边浙江海宁、桐乡、海盐等地、江苏芦墟及上海青浦等地的民歌手,演唱的内容也涉及田歌系统内的多种体裁。这样的民间音乐节意义重大,一方面增加了歌手之间的演艺切磋,使歌手具有了表现舞台,激发了民歌手对于民歌的热爱;另一方面也为新田歌的创作提供了演出的舞台和机会,有力地刺激了民间音乐创作的动力,使传统民歌当代化,这也符合民歌的生存规律,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另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它培养了大量民歌的听众,即构造了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更多人民众了解民歌、喜爱民歌。因此这是一种十分有效果的活体保护和传承。
  三
  随着时间的前行,嘉善田歌的生存现状也不容乐观,曾经引以为豪的优势均受到冲击,老一辈音乐工作者的退休使得大量的专业性工作和创作几乎停滞,专业传承人的后继无人,另外当地人口老龄化严重,当地的企业多为年轻外地员工,生活方式的改变、语言的阻隔、欣赏趣味的全然不同等原因,使得嘉善田歌真正意义上的生存产生了严重危机,曾经对农业文明的崇敬也逐渐淡化。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也具有客观性。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是政府行为,这是必须明确的任务。我们知道,作为一种典型的农村歌曲体裁,若不加任何改变和修饰,要想进入城市,进入工业社会是很困难的,但它完全可以有条件地进入某种半工业化的社会,并且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在这中间,嘉善田歌又是一个典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带有极大的经济性和功利性,在这样的指导动机驱动下,真正的保护是困难的,发展更为渺茫。客观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困难,它必须具备或部分具备上文所列举的一些条件,否则所谓的保护是有限的、暂时的。另外文化工作者在民歌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上述嘉善田歌的繁荣都离不开当地民间音乐专家的工作开展,他们在政府和民歌手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每一个案例保护成功的后面都有着地方文化工作者的身影。当然民歌保护还有着大量的条件因素,如何培养合格的文化干部人才,如何落实真正的具体工作,这些切实关系到非遗文化的保护,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2]田青.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讨论了田野工作方法的基础理论,并结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在此方面的教学实践,探讨其理念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野工作 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77-02  一、田野工作方法的基础理论  “田野工作”(fie
期刊
摘要:当下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规模正逐步扩大,王侯将相,江山美人,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粉墨登场,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剧集变得冗长肤浅,甚至出现了亵渎历史、恶搞人物的情况,令人大跌眼镜。本文通过对《琅琊榜》这部优秀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解读,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思考了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为何,提出了如何彰显传统文化底蕴方面的建议,旨在为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
期刊
摘要:南盘江属珠江水域西江水系,流经云南(曲靖、开远、罗平等)、贵州(望谟、册亨、安龙、兴义等)和广西(西林、隆林)三省(自治区)。本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境内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民歌为例,解析其文化艺术特征、发展现状,阐述其文化内涵及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探索相应的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黔西南州布依族 民歌 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期刊
摘要:艺术实践是音乐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艺术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习效果。音乐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郑州大学音乐学院作为综合大学的音乐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此以郑州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浅析艺术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艺术实践 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电影《夜宴》是由冯小刚执导的一部优秀作品,电影配乐是由谭盾亲自操刀,继《卧虎藏龙》后谭盾再次展示了其独特的音乐才华。随着大银幕时代的到来,电影制片技术的愈发醇熟,音乐的表现方式更趋多元化。“在音乐人类学家的眼里,音乐无疑是最具有直感性的符号”。电影《夜宴》正是运用了这一因素,把音乐与特定时期的人类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历史、音乐、文化、人性在这部电影中高度的融合,尤其是《越人歌》男女声两
期刊
摘要:格拉纳多斯是19世纪至20世纪西班牙本土的著名钢琴家及作曲家,他所创作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标志着西班牙民族乐派崛起与发展,使整个西班牙钢琴文献熠熠生辉。本文通过介绍本组曲不同演奏版本的风格特点,着重分析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格拉纳多斯 《戈雅之画》 比较分析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04-02  一、生命奏
期刊
摘要:文化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黨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戏曲艺术取得了似乎“可观”的成绩,但我们仍需注意到繁荣背后的问题。戏曲艺术的自信源于我们的自醒,自醒的基础是我们对待戏曲艺术的自知,戏曲是众多具体剧种演出样式的总和,我们应把握其“剧统”,客观而理性地去看待戏曲。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国戏曲 发展生态 剧统  
期刊
摘要:“集锦头通”——苍南吹打乐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吹打艺术,本文将从其曲调来源、乐器组合、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分析、传承保护等方面对其进行叙述。  关键词:苍南吹打乐 昆曲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63-02  “六山一水三分田”形容的便是地处浙闽交接的苍南。随着历史的进展,“鼓吹乐”流传至民间并发展开来,流传至苍南的吹打
期刊
摘要:穆索尔斯基是穆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本文试图以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前两首乐曲作改编,为视唱练耳的多声部提供不同风格的作品。  关键词:穆索尔斯基 视唱 应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
期刊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有着多民族聚居特性的省份,在历史不断发展变化进程中,各少数民族间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因此演变出了广西各少数民族之间所特有的、璀璨的民族文化和坚毅的民族精神内涵。本文主要以广西特有的民族民间元素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通过对其内容、精神内涵与其意义进行研究,并以广西艺术学院沈铭存教授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举例,借以探讨广西本土画家利用借鉴广西民族民间元素这一特有资源进行创作的可行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