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经典诗文的诵读,几乎已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周一考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一举多得。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真正感兴趣呢?我的体会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晨诵中领略经典诗词的魅力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也许,一两个早读的时间学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一直坚持,两个多月的时间下来,学生的收获是非常可观的。我们在学生的早读时间里一直有计划、有目的的朗读、背诵学校的校本课程《窗前一株紫丁香》。现在学生已经能背诵四五十首经典诗文了,而且还积累了一些名言警句。这样的反复朗读、背诵,不但强化了学生对诗词的记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毛泽东的“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学生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诵下来。
此外,要充分地利用早读的时间朗读课本中的重点段落,一方面可以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要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拓展环节,尽量给学生多补充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探索知识、学习知识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示儿》这首诗歌的时候,不是把目光局限在“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四句短短的诗歌上;而是从网上搜集了大量陆游的生平资料,精挑细选了与他这首诗内容紧密相关的几首诗《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和林升的《题临安邸》来进行拓展,让学生充分感受陆游高度爱国的情感,了解南宋政府的昏庸和无能。
三、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要巧妙设计课堂结构
前几天教学古诗《游子吟》时,我总感觉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太优越,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对父母的关心、照顾、呵护认为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根本就不能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更谈不上体贴、孝敬了。怎么对他们进行引导呢?我没有按通常上古诗的步骤,给学生逐句分析诗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在腰上绑一袋五斤左右的沙土站着朗读一遍古诗后,跟着录音深情地学唱《游子吟》这首歌,课后自由写一篇感受。结果,有学生写到:“四十分钟的‘妈妈’体验,我知道了妈妈生育孩子太辛苦、劳累了,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还有学生写:“我一边唱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边想着妈妈为我做的每一件事。我感觉,此刻,五十多颗‘寸草心’正在生根、发芽……”读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体会,我深感欣慰。原来,有时巧使一招,竟比慷慨激昂地讲大道理还要管用,学生更乐于接受。
四、要教会学生运用自如,会诵会吟
一年多的古诗文诵读,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在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的古诗词也是运用自如。有位同学在《观元宵烟花》以后就以“‘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夫鼓吹闹春风’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赏花灯、吃元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还有位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朗朗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数不胜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是的,你或许想象不到“幽幽春水向东流,深处桃花半瓣羞。细雨绵绵春泥润,百花争艳何时休?”这样的诗句出自我们班某位同学的《咏春》;你或许也很难相信我们班的某位同学因为从小受军人父亲的影响,在《述志》中他常背“从小立志入国防,身佩甲胄守边防。参军杀敌意为何?不为名利为安邦。”多么可敬的少年英雄志气啊!
以上是我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中的一个真实过程和感受,不管我能不能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但我始终相信,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是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条诵读经典诗文之路,我和孩子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责编 张亚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经典诗文的诵读,几乎已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周一考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一举多得。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真正感兴趣呢?我的体会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晨诵中领略经典诗词的魅力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也许,一两个早读的时间学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一直坚持,两个多月的时间下来,学生的收获是非常可观的。我们在学生的早读时间里一直有计划、有目的的朗读、背诵学校的校本课程《窗前一株紫丁香》。现在学生已经能背诵四五十首经典诗文了,而且还积累了一些名言警句。这样的反复朗读、背诵,不但强化了学生对诗词的记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毛泽东的“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学生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诵下来。
此外,要充分地利用早读的时间朗读课本中的重点段落,一方面可以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要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拓展环节,尽量给学生多补充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探索知识、学习知识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示儿》这首诗歌的时候,不是把目光局限在“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四句短短的诗歌上;而是从网上搜集了大量陆游的生平资料,精挑细选了与他这首诗内容紧密相关的几首诗《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和林升的《题临安邸》来进行拓展,让学生充分感受陆游高度爱国的情感,了解南宋政府的昏庸和无能。
三、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要巧妙设计课堂结构
前几天教学古诗《游子吟》时,我总感觉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太优越,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对父母的关心、照顾、呵护认为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根本就不能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更谈不上体贴、孝敬了。怎么对他们进行引导呢?我没有按通常上古诗的步骤,给学生逐句分析诗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在腰上绑一袋五斤左右的沙土站着朗读一遍古诗后,跟着录音深情地学唱《游子吟》这首歌,课后自由写一篇感受。结果,有学生写到:“四十分钟的‘妈妈’体验,我知道了妈妈生育孩子太辛苦、劳累了,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还有学生写:“我一边唱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边想着妈妈为我做的每一件事。我感觉,此刻,五十多颗‘寸草心’正在生根、发芽……”读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体会,我深感欣慰。原来,有时巧使一招,竟比慷慨激昂地讲大道理还要管用,学生更乐于接受。
四、要教会学生运用自如,会诵会吟
一年多的古诗文诵读,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在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的古诗词也是运用自如。有位同学在《观元宵烟花》以后就以“‘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夫鼓吹闹春风’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赏花灯、吃元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还有位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朗朗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数不胜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是的,你或许想象不到“幽幽春水向东流,深处桃花半瓣羞。细雨绵绵春泥润,百花争艳何时休?”这样的诗句出自我们班某位同学的《咏春》;你或许也很难相信我们班的某位同学因为从小受军人父亲的影响,在《述志》中他常背“从小立志入国防,身佩甲胄守边防。参军杀敌意为何?不为名利为安邦。”多么可敬的少年英雄志气啊!
以上是我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中的一个真实过程和感受,不管我能不能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但我始终相信,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是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条诵读经典诗文之路,我和孩子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