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共鸣掌握运用在歌唱中非常重要,它是声乐训练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共鸣的含义、在歌唱中的意义与运用,以及在歌唱中出现的一些共鸣问题进行分析,试图给歌唱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 声乐表演 共鸣 重要作用
一、引言
声乐艺术是音乐表演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歌唱者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进行二度创作歌唱。一种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过程才可以获得。声乐教育界的专家已经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很多手段,这些手段都是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稳定的打开喉咙发声、整体的共鸣和准确的咬字吐字的基础上。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声带,喉头是发声器,要使之成为歌唱的声音就必须经过共鸣腔体的扩大和美化。可见共鸣在歌唱中对声音的音色、音质、音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共鸣的含义
共鸣是指振动从一个振动体传到另一个振动体,而歌唱的共鸣是指声音的传播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把身体的发声系统整体地调动起来,由一点影响整体。从声乐理论上讲,在唱歌发声中,呼出的气流冲击和振动闭合的声带产生音波,称为基音。基音非常轻弱,是最基础的音波。它只能在人体共鸣腔中引起共振产生泛音,音量才能得到极大的加强,这在声乐上称之为“共鸣”。
三、共鸣在歌唱中的意义及运用
歌唱艺术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人体本身作为一件乐器来使用,并且能够发出与生活中语言不同的而且悦耳的声音。根据一般的发声原理,任何一种乐器如果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它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动力部分;(2)振动体部分;(3)共鸣腔体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互相配合,相互作用,否则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声乐艺术也不例外,它把气息作为动力,声带作为振动体,胸腔、口咽腔、头腔的联合体作为共鸣腔体。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正确地、合理地配合使用,才能使生活中的语言得到合理充分的加工,从而艺术地再现经过自我创作生成一种最科学的、最自然的、最美妙的声音。
(一)共鸣腔体在歌唱中的意义
声学认为,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叫做共鸣。人体的共振体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很小而且单薄,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成为歌唱的声音。歌唱中的共鸣腔体就像是一个大音箱,例如大提琴,假如只在指板上上好弦,没有琴身,拉起来声音很刺耳,非常难听,给提琴安上琴身,提琴有了共鸣腔体,声音就非常好听。人声乐器的道理也一样,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动产生共鸣,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了。因此,科学地运用共鸣腔体能使声音具有穿透力,使声音直接到达观众的耳朵里,所以说共鸣腔体在歌唱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共鸣腔体的混合运用
由于声音的高低不同,共鸣腔体的使用和调配的差异,形成三个不同的声区:胸声区(低声区)、混声区(中声区)、头声区(高声区)。声区不同运用的共鸣腔的主次地位也就不同。低声区以胸腔共鸣为主,口咽喉腔共鸣次之,鼻腔、头腔共鸣起辅助作用。中声区以口咽腔、鼻腔共鸣为主,头腔共鸣次之,胸腔共鸣起辅助作用。高声区以鼻腔、头腔共鸣为主,口咽腔共鸣次之,胸腔共鸣起辅助作用。因此,演唱中运用到哪个声区就要采用与之相对应的共鸣腔体混合运用。如果单一地运用某个共鸣腔体或是颠倒主次顺序,那么在演唱中就肯定会出现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女生常常出现真假声、真假嗓打架的问题,就是由于将各共鸣腔体割裂开,单一地使用的结果。真假声、真假嗓打架就是在真假声接头处有一两个音很难发声,常常出现破裂的岔音,这是由于声区转化时不是逐渐地调整上下共鸣的比例,逐渐过渡,而是突然改变其共鸣位置所造成的。
在歌唱中不同的音区、不同的音色,都要求各共鸣腔体不同比例地震动,并且歌唱中随着音高、语言和情感的变化,也需要随时发挥各部位的共鸣作用。因此,只有把每个音所应该用的共鸣调节得恰到好处,调配得当,掌握好各共鸣腔体的混合运用,并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才能在歌唱中获得最佳的声音。
(三)整体共鸣
歌唱的共鸣是整体的,它很抽象不能过于强调局部共鸣,所以我们要正确利用人体对发声共鸣作用,尽量运用和发挥人体共鸣音响,使基音能够获得充分的共振,从而得到丰富适度的泛音音响。这样声音饱满而不失去弹性,强大而又不失去光彩,让人感到从胸腔到头腔联成一个共鸣的整体都在发声,因此追求歌唱的共鸣,应建立在完整的整体功能上,即胸腔咽、鼻腔、头腔这三部分共鸣。实际在整个歌唱过程中,这三种共鸣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音区中,运用成分比例不同。在低声区是以胸腔为主,但不能失去中声区的口咽鼻腔共鸣,同时还要挂上点头腔;在中声区的声音以口咽鼻腔共鸣为主,但不能失去头声;在高音区时要充分发挥头腔共鸣的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其他共鸣腔。我们要科学地把这三部分共鸣腔有机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歌唱训练的目的,就是发掘人体的各个音区的共鸣腔。
由此可见,人的歌唱共鸣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共鸣的参与都会影响歌唱效果。因此,每个声区的训练都很重要,只有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发挥各共鸣腔体的作用,唱出圆润明亮优美的声音,同时我们还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音域,使声音的音色统一自如富有乐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四、结语
在歌唱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共鸣腔体能动的有利条件,使歌唱发声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避免声音的单调乏味。应把音色的变化看作表现的有力手段,我们在歌唱时,要根据歌曲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对上述共鸣器官加以调节,使共鸣色彩的变化服务于歌唱艺术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第1版.
[2]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9,第1版.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9,第1版.
[4]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1,第1版.
关键词: 声乐表演 共鸣 重要作用
一、引言
声乐艺术是音乐表演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歌唱者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进行二度创作歌唱。一种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过程才可以获得。声乐教育界的专家已经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很多手段,这些手段都是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稳定的打开喉咙发声、整体的共鸣和准确的咬字吐字的基础上。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声带,喉头是发声器,要使之成为歌唱的声音就必须经过共鸣腔体的扩大和美化。可见共鸣在歌唱中对声音的音色、音质、音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共鸣的含义
共鸣是指振动从一个振动体传到另一个振动体,而歌唱的共鸣是指声音的传播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把身体的发声系统整体地调动起来,由一点影响整体。从声乐理论上讲,在唱歌发声中,呼出的气流冲击和振动闭合的声带产生音波,称为基音。基音非常轻弱,是最基础的音波。它只能在人体共鸣腔中引起共振产生泛音,音量才能得到极大的加强,这在声乐上称之为“共鸣”。
三、共鸣在歌唱中的意义及运用
歌唱艺术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人体本身作为一件乐器来使用,并且能够发出与生活中语言不同的而且悦耳的声音。根据一般的发声原理,任何一种乐器如果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它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动力部分;(2)振动体部分;(3)共鸣腔体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互相配合,相互作用,否则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声乐艺术也不例外,它把气息作为动力,声带作为振动体,胸腔、口咽腔、头腔的联合体作为共鸣腔体。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正确地、合理地配合使用,才能使生活中的语言得到合理充分的加工,从而艺术地再现经过自我创作生成一种最科学的、最自然的、最美妙的声音。
(一)共鸣腔体在歌唱中的意义
声学认为,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叫做共鸣。人体的共振体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很小而且单薄,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成为歌唱的声音。歌唱中的共鸣腔体就像是一个大音箱,例如大提琴,假如只在指板上上好弦,没有琴身,拉起来声音很刺耳,非常难听,给提琴安上琴身,提琴有了共鸣腔体,声音就非常好听。人声乐器的道理也一样,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动产生共鸣,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了。因此,科学地运用共鸣腔体能使声音具有穿透力,使声音直接到达观众的耳朵里,所以说共鸣腔体在歌唱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共鸣腔体的混合运用
由于声音的高低不同,共鸣腔体的使用和调配的差异,形成三个不同的声区:胸声区(低声区)、混声区(中声区)、头声区(高声区)。声区不同运用的共鸣腔的主次地位也就不同。低声区以胸腔共鸣为主,口咽喉腔共鸣次之,鼻腔、头腔共鸣起辅助作用。中声区以口咽腔、鼻腔共鸣为主,头腔共鸣次之,胸腔共鸣起辅助作用。高声区以鼻腔、头腔共鸣为主,口咽腔共鸣次之,胸腔共鸣起辅助作用。因此,演唱中运用到哪个声区就要采用与之相对应的共鸣腔体混合运用。如果单一地运用某个共鸣腔体或是颠倒主次顺序,那么在演唱中就肯定会出现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女生常常出现真假声、真假嗓打架的问题,就是由于将各共鸣腔体割裂开,单一地使用的结果。真假声、真假嗓打架就是在真假声接头处有一两个音很难发声,常常出现破裂的岔音,这是由于声区转化时不是逐渐地调整上下共鸣的比例,逐渐过渡,而是突然改变其共鸣位置所造成的。
在歌唱中不同的音区、不同的音色,都要求各共鸣腔体不同比例地震动,并且歌唱中随着音高、语言和情感的变化,也需要随时发挥各部位的共鸣作用。因此,只有把每个音所应该用的共鸣调节得恰到好处,调配得当,掌握好各共鸣腔体的混合运用,并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才能在歌唱中获得最佳的声音。
(三)整体共鸣
歌唱的共鸣是整体的,它很抽象不能过于强调局部共鸣,所以我们要正确利用人体对发声共鸣作用,尽量运用和发挥人体共鸣音响,使基音能够获得充分的共振,从而得到丰富适度的泛音音响。这样声音饱满而不失去弹性,强大而又不失去光彩,让人感到从胸腔到头腔联成一个共鸣的整体都在发声,因此追求歌唱的共鸣,应建立在完整的整体功能上,即胸腔咽、鼻腔、头腔这三部分共鸣。实际在整个歌唱过程中,这三种共鸣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音区中,运用成分比例不同。在低声区是以胸腔为主,但不能失去中声区的口咽鼻腔共鸣,同时还要挂上点头腔;在中声区的声音以口咽鼻腔共鸣为主,但不能失去头声;在高音区时要充分发挥头腔共鸣的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其他共鸣腔。我们要科学地把这三部分共鸣腔有机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歌唱训练的目的,就是发掘人体的各个音区的共鸣腔。
由此可见,人的歌唱共鸣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共鸣的参与都会影响歌唱效果。因此,每个声区的训练都很重要,只有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发挥各共鸣腔体的作用,唱出圆润明亮优美的声音,同时我们还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音域,使声音的音色统一自如富有乐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四、结语
在歌唱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共鸣腔体能动的有利条件,使歌唱发声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避免声音的单调乏味。应把音色的变化看作表现的有力手段,我们在歌唱时,要根据歌曲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对上述共鸣器官加以调节,使共鸣色彩的变化服务于歌唱艺术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第1版.
[2]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9,第1版.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9,第1版.
[4]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