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湖南省博物馆办了个展览,取名《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山西省博物院的展览也以春秋战国的文物为主,题目叫《争锋——晋楚文明特展》。这两个展览有什么不同,大家不妨比较一下。我理解,后一个展览要突出的是晋、楚二国。春秋时期,晋、楚是一南一北两大国,一个是黄河流域的大国,一个是长江流域的大国,晋楚争霸是这段历史的重头戏,最能体现中国历史的南北对抗。
从长沙回来,孙庆伟老师给我打电话,向我转达山西省博物院的邀请。他说,你是山西人,对山西很有感情,当研究生时就写楚国铜器,你去讲几句话,最合适。我说,我很想看这个展览,但讲话是个思想负担,不准备,不敢讲,时间太短,又来不及准备,这里只能就展览主题,讲点粗线条的东西。
首先,看这个展览,我们要有点时间概念。
现在,大家到宾馆大堂办入住,墙上挂着一大堆钟。这些钟是干什么用的?是表示世界各大城市的时间,供你对表。春秋战国,各国记各国的事,头绪纷繁,彼此有出入,只有通过“对表”,才有统一的时间表,好像看电视新闻,世界各地有什么大事,“天涯共此时”。
什么叫春秋?什么叫战国?史学界有不同理解。我不想拿这些互相矛盾的说法折磨大家,只想讲一下通常使用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讲这段历史,他有两个年表,一个是《十二诸侯年表》,一个是《六国年表》。这两个年表都是参考各国史料,通过“对表”,整合在一起。前者以周、鲁的纪年为经,其他十二国的纪年为纬,始于共和元年(前八四一年),终于周敬王卒年(前四七七年)。后者以周、秦的纪年为经,其他六国的纪年为纬,始于周元王元年(前四七六年),终于秦二世三年(前二0七年)。
这两个年表,前八四一至前七七一年属于西周晚期,前七七。至前二二二年属于东周史,前二二一至前二0七年属于秦代史。东周史分前后两段,前一段是春秋史,后一段是战国史。
春秋本指《鲁春秋》涉及的年代,始于隐公元年(前七二二年),终于哀公十六年(前四七九年),但隐公元年距平王东迁,前面还有四十八年,哀公十六年距周元王元年,后面还有两年。
战国多指《六国年表》涉及的年代,始于前四七六年,终于前二二一年,但前二五五年,秦取西周,前二四九年,秦取东周(案:这里的西周、东周是指前三六七年从周王室分裂出的两个小国),周亡距秦代还有二十八年。
广义的东周史是在狭义的春秋史前面加四十八年,后面加两年,并在狭义的战国史后面加二十八年。只有加上这七十八年,才能同前面的西周史和后面的秦代史衔接起来。
春秋五霸,见《荀子·王霸》。荀子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为春秋五霸。前三霸是春秋中期的霸,后两霸是春秋晚期的霸,春秋早期没有霸。这是最早的说法。唐宋以来,有不同人选,没必要多讲。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一部东周史,晋楚争霸,主要是春秋中晚期的事。
春秋早期,郑、虢争政,其实是王畿内的杯中风波,他们是王朝卿士(案:严格讲,郑国、虢国都不是诸侯,因此它们的国也不是诸侯国那样的国),窝里斗。郑国与宋、卫等国冲突,也谈不上争霸。当时的大国是秦、晋、齐、楚。
春秋中期,齐桓公存邢救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固然可以叫霸。但齐桓公的霸,只是称霸,不是争霸。真正可以称为争霸的,主要是齐桓公死后的晋楚争霸。晋楚三战,城濮之战(前六三二年)是晋文公和楚成王之间的大战(晋胜),邲之战(前五九七年)是楚庄王与晋景公之问的大战(楚胜),鄢陵之战(前五七五年)是晋厉公与楚共王之间的大战(晋胜),这才是标志性事件。
春秋晚期,吴楚之争和吴越之争,惊心动魄,极具戏剧性和文学性(伍子胥帮吴王阖间伐楚入郢和句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的故事实在太传奇,难怪会成为中国文学传唱不绝的主题),但与晋楚之争没法比。即使到了春秋晚期,晋、楚仍然是超级大国。
據《左传》昭公五年,晋有四十九县,每县出长毂百乘,战车数量可达四千九百乘。而《左传》昭公十二年说,楚国光陈、蔡、不羹(不羹包括东不羹、西不羹),“赋各千乘”,如果按三个县算,可出兵车三千乘,如果按四个县算,可出兵车四千乘,全部兵车,当在四千九百乘之上。
这里,战车四千九百乘是个什么概念?《孙子·作战》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四千九百乘,按战车两千乘配十万人计算,兵员当为二十四万五千人。
战国初期,北方,魏最强,南方,楚最强,仍承其余绪。
其次,看这个展览,我们要有点空间概念。
我国古代,中国与四国(东南西北四国)相对,没有中国,就没有四国,没有四国,也没有中国。
司马迁的《十二诸侯年表》,其实是西周以来十四个国家的年表。这十四国,不能代表全部,只不过是司马迁所见史料中比较重要的国家,特别是《春秋经》中比较重要的国家。周是天下共主,除去周,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都是西周就有,东周也还在的国家。
齐、鲁、晋、卫、燕是周初封建的五大诸侯国。齐、鲁封在夷地,晋封在夏地,卫、燕封在商地,最重要。曹、宋、陈、蔡,不能与之相比。秦是周孝王时才有,郑是周宣王时才有。吴、楚处于边缘。
两周之际,史料阙佚,很多事件和年代关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清华楚简《系年》前四章恰好讲这一段。简文第一章讲西周衰亡,衰亡是从厉、宣二王开始。简文第二章讲幽王之死和晋、郑、楚始大。幽王在位仅八年。他死后,形成二王并立。东方的王是幽王的弟弟余臣,由诸侯大臣立于虢,西方的王是躲在申地的太子宜臼。第二年,即王位空缺的幽王九年,诸侯大臣无法朝周,晋文侯把太子宜臼从少鄂接回来,立于京师(镐京),三年后才送他去成周。后来,晋文侯把虢公翰立的携惠王杀掉,势力扩大到京师。这是讲晋国始大。接下来讲郑国始大。郑国始大是从郑武公开始。东迁后,郑武公是王朝卿士。成周以西、京师以东归晋文侯管,东方的诸侯要听郑武公的号令。接下来讲楚国始大。楚国始大是从楚文王开辟汉阳之地开始。简文第三章讲周室东迁,秦仲(当指秦襄公)伐戎继周,收复周土,为周人守陵,秦国始大。简文第四章讲卫国始封、赤狄灭卫和卫国东迁。以前我们只知道狄灭邢、卫,不知道是哪支狄人所灭,读了简文才知道,是留吁王干的。留吁在屯留(李零:《读简笔记:清华楚简(系年)第一至四章》,收入李守奎主编《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上海中西书局二0一六年版,38—54页)。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送之,晋文侯、郑武公安定之,有勤王之功。晋、郑、秦、楚是借此机会,乘势崛起,这是东周的序幕。卫国的灭亡是东周戎祸的标志。
从长沙回来,孙庆伟老师给我打电话,向我转达山西省博物院的邀请。他说,你是山西人,对山西很有感情,当研究生时就写楚国铜器,你去讲几句话,最合适。我说,我很想看这个展览,但讲话是个思想负担,不准备,不敢讲,时间太短,又来不及准备,这里只能就展览主题,讲点粗线条的东西。
时间框架
首先,看这个展览,我们要有点时间概念。
现在,大家到宾馆大堂办入住,墙上挂着一大堆钟。这些钟是干什么用的?是表示世界各大城市的时间,供你对表。春秋战国,各国记各国的事,头绪纷繁,彼此有出入,只有通过“对表”,才有统一的时间表,好像看电视新闻,世界各地有什么大事,“天涯共此时”。
什么叫春秋?什么叫战国?史学界有不同理解。我不想拿这些互相矛盾的说法折磨大家,只想讲一下通常使用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讲这段历史,他有两个年表,一个是《十二诸侯年表》,一个是《六国年表》。这两个年表都是参考各国史料,通过“对表”,整合在一起。前者以周、鲁的纪年为经,其他十二国的纪年为纬,始于共和元年(前八四一年),终于周敬王卒年(前四七七年)。后者以周、秦的纪年为经,其他六国的纪年为纬,始于周元王元年(前四七六年),终于秦二世三年(前二0七年)。
这两个年表,前八四一至前七七一年属于西周晚期,前七七。至前二二二年属于东周史,前二二一至前二0七年属于秦代史。东周史分前后两段,前一段是春秋史,后一段是战国史。
春秋本指《鲁春秋》涉及的年代,始于隐公元年(前七二二年),终于哀公十六年(前四七九年),但隐公元年距平王东迁,前面还有四十八年,哀公十六年距周元王元年,后面还有两年。
战国多指《六国年表》涉及的年代,始于前四七六年,终于前二二一年,但前二五五年,秦取西周,前二四九年,秦取东周(案:这里的西周、东周是指前三六七年从周王室分裂出的两个小国),周亡距秦代还有二十八年。
广义的东周史是在狭义的春秋史前面加四十八年,后面加两年,并在狭义的战国史后面加二十八年。只有加上这七十八年,才能同前面的西周史和后面的秦代史衔接起来。
春秋五霸,见《荀子·王霸》。荀子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为春秋五霸。前三霸是春秋中期的霸,后两霸是春秋晚期的霸,春秋早期没有霸。这是最早的说法。唐宋以来,有不同人选,没必要多讲。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一部东周史,晋楚争霸,主要是春秋中晚期的事。
春秋早期,郑、虢争政,其实是王畿内的杯中风波,他们是王朝卿士(案:严格讲,郑国、虢国都不是诸侯,因此它们的国也不是诸侯国那样的国),窝里斗。郑国与宋、卫等国冲突,也谈不上争霸。当时的大国是秦、晋、齐、楚。
春秋中期,齐桓公存邢救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固然可以叫霸。但齐桓公的霸,只是称霸,不是争霸。真正可以称为争霸的,主要是齐桓公死后的晋楚争霸。晋楚三战,城濮之战(前六三二年)是晋文公和楚成王之间的大战(晋胜),邲之战(前五九七年)是楚庄王与晋景公之问的大战(楚胜),鄢陵之战(前五七五年)是晋厉公与楚共王之间的大战(晋胜),这才是标志性事件。
春秋晚期,吴楚之争和吴越之争,惊心动魄,极具戏剧性和文学性(伍子胥帮吴王阖间伐楚入郢和句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的故事实在太传奇,难怪会成为中国文学传唱不绝的主题),但与晋楚之争没法比。即使到了春秋晚期,晋、楚仍然是超级大国。
據《左传》昭公五年,晋有四十九县,每县出长毂百乘,战车数量可达四千九百乘。而《左传》昭公十二年说,楚国光陈、蔡、不羹(不羹包括东不羹、西不羹),“赋各千乘”,如果按三个县算,可出兵车三千乘,如果按四个县算,可出兵车四千乘,全部兵车,当在四千九百乘之上。
这里,战车四千九百乘是个什么概念?《孙子·作战》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四千九百乘,按战车两千乘配十万人计算,兵员当为二十四万五千人。
战国初期,北方,魏最强,南方,楚最强,仍承其余绪。
空间框架
其次,看这个展览,我们要有点空间概念。
我国古代,中国与四国(东南西北四国)相对,没有中国,就没有四国,没有四国,也没有中国。
司马迁的《十二诸侯年表》,其实是西周以来十四个国家的年表。这十四国,不能代表全部,只不过是司马迁所见史料中比较重要的国家,特别是《春秋经》中比较重要的国家。周是天下共主,除去周,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都是西周就有,东周也还在的国家。
齐、鲁、晋、卫、燕是周初封建的五大诸侯国。齐、鲁封在夷地,晋封在夏地,卫、燕封在商地,最重要。曹、宋、陈、蔡,不能与之相比。秦是周孝王时才有,郑是周宣王时才有。吴、楚处于边缘。
两周之际,史料阙佚,很多事件和年代关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清华楚简《系年》前四章恰好讲这一段。简文第一章讲西周衰亡,衰亡是从厉、宣二王开始。简文第二章讲幽王之死和晋、郑、楚始大。幽王在位仅八年。他死后,形成二王并立。东方的王是幽王的弟弟余臣,由诸侯大臣立于虢,西方的王是躲在申地的太子宜臼。第二年,即王位空缺的幽王九年,诸侯大臣无法朝周,晋文侯把太子宜臼从少鄂接回来,立于京师(镐京),三年后才送他去成周。后来,晋文侯把虢公翰立的携惠王杀掉,势力扩大到京师。这是讲晋国始大。接下来讲郑国始大。郑国始大是从郑武公开始。东迁后,郑武公是王朝卿士。成周以西、京师以东归晋文侯管,东方的诸侯要听郑武公的号令。接下来讲楚国始大。楚国始大是从楚文王开辟汉阳之地开始。简文第三章讲周室东迁,秦仲(当指秦襄公)伐戎继周,收复周土,为周人守陵,秦国始大。简文第四章讲卫国始封、赤狄灭卫和卫国东迁。以前我们只知道狄灭邢、卫,不知道是哪支狄人所灭,读了简文才知道,是留吁王干的。留吁在屯留(李零:《读简笔记:清华楚简(系年)第一至四章》,收入李守奎主编《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上海中西书局二0一六年版,38—54页)。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送之,晋文侯、郑武公安定之,有勤王之功。晋、郑、秦、楚是借此机会,乘势崛起,这是东周的序幕。卫国的灭亡是东周戎祸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