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把自觉读书、立足课堂、课例研修作为切入点,三为一体,这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自觉读书;立足课堂;课例研修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学教研能力的不断发展;是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样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不断发展进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之后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呢?
一、自觉阅读,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确实可以远离平庸,可以增加睿智,可以滋养教师底气与灵气,可以增加底蕴。苏霍母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的读书人。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一)博览群书,以读促读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学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可见语文教师的阅读面要广,要博读群书,不能仅限于专业学科一类的书,阅读对象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能登大雅之堂,凡能获取知识营养的内容都要读。特别要读知识“杂交”的公用部分。这样,教学上知识链接的问题。学生突发性提出的问题等对一个有着丰富课外知识的教师来说,去应对就是小菜一碟了。
而教师的读书精神会传染、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功体验与快乐,成功欲又会不断地促使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我们语文教师挖掘出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进行语文学习将不再限于语文课堂,他们会博览群书,课内外衔接,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基础。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目标,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学会学习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学会以读促读。
(二)潜心研读专业书,读以致用。
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况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支撑者,引导者。给人一杯水尚且需要一桶水,更何况是支撑全班几十个人思维的大平台呢?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势必不能担此重任。由此,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精读任教专业领域的知识,不断吸收专业实战技能,积累大量的专业文本知识。学孔子的“循循善诱”,学孟子的“言近旨远”,学荀子的“谨顺其身”,学韩愈的“教学相长”,学朱熹的“春风化雨”,学许衡的“可为也用”……学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学于漪、钱梦龙、余映潮……在能动地、灵活地阅读过程中,把读书所得运用于教学,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在不经意间,学生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教育,领悟了知识,感受了人生。这便是老师最大的收获。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洗脑”、“充电”,把潜心研读专业书,并读以致用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立足课堂,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一)参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不少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备课找了不少资料,教参也弄得滚瓜烂熟,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参透文本,不能带动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与文本、教师、同伴的真正对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的精力应花在备课,落实在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上,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也体现在这一点上。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拿到教材后,深研细磨,精读细读,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来,读出真知灼见来,从而带领学生去感受课文的魅力。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不被教参左右,不被别人的见解所束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剖析作品。只有把教材理解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教师才能以自己丰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教学个性去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二)妙问巧引,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抓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引领学生攀登知识殿堂的阶梯。因此,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做到深浅之间有坡度;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做到随意之间有玄机;在提问时机的不桌上做到冷热之间有讲究;在提问节奏的把握上做到缓急之间有张弛;在提问反馈的处理上做到激励之中有原则。
(三)回归本味,是提高有效课堂的归宿。
语文课应该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折射出生活本相。它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观之有形、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赏之有色;它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心生遐想、感慨万端、缠绵悱恻、悲悯同情;它明亮学生双眸,让学生萌发见底、洞悉事理、启迪智慧、追寻真理。语文课应该是书香溢满学生心田,书卷味弥漫整个课堂。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底蕴丰厚;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纯正酣甜;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睿智迸发灵光闪现。这样的语文课,它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浸润学生灵魂,何其美哉!
三、加强课例研修,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一些,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能力,充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传统教研形式收效甚微,课例研究成为最热门的教研形式。语文组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去得成效。进修学院陈家尧老师专程到我校指导如何课例研究,专家的把脉、专家的引领为我们拨云见日,指点迷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原来教研的形式可以如此别致,教研的天地可以如此广阔。语文组的同行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围绕“品味小说语言”的主题,开展了课例研究。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聚焦,问题设计,问题实施一系列活动,课例研究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以小说《范进中举》为载体,由潘先军老师和李享玲老师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在柳荫片区教研活动中,得到与会语文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如何品味小说语言方面,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8种方法:1、抓住人物的典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2、通过表演形式 3、观看视频,学生幻写 4、心理体验 5、诵读 6、换词 7、比较 8、习作实践。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传统教研形式无法比拟的。 尝到了课例研修的甜头,我们又从教师们最感头痛的作文教学入手,深入其中,真是别有洞天。作文,是学生最感头痛,老师最感棘手的问题,学生的作文,可谓问题多多,例如:1、学生无话可写,无从下笔。2、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够。3、写作对立意不高。4、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5、语言不生动,缺乏细节,文章空洞。6、不知道如何选材和表现材料。
就我们老师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重视教师的本身教学,忽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地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随意、混乱,缺乏系统性和序列性。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把“面对农村学生,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当然,这个课题太笼统,在问题聚焦,问题生成环节,通过老师们的讨论,我们把它细化为“细节描写”、“精彩的凤头”,以此为切入点,以期待在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化方面又突破。
其实,我们也清楚,学生的作文关键在选材,选材的关键在素材的积累。但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长期训练的过程。学生的作文总得有亮点,那么必要的包装无疑是一条捷径。“细节描写”“精彩开头”也算捷径之一。我们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我们找到了一些方法,形成了一些经验。
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由邓静和陈雪梅两位老师执教,进行了问题聚焦,问题生成,课例设计,教学反思这些环节。教师们都全程参与,全心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联片教研中,这两堂得到精彩的展示。邓静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完美的凤头”,重点介绍了题记式和巧用景物描写这两种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非常有效。这堂课教案设计精心,课堂讲析精到,学生实战演练精准,课堂呈现精美。陈雪梅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细节描写”——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细致刻画,抓住读者眼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角度新颖,且行之有效。教学设计足见真功;老师课堂引导启发足见真情;学生操练原生态呈现真实;师生交流、师生配合真诚。
实践证明,课例研修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修炼自身的内功。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它有如涌泉;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它阳光幸福。
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引领者和启发者的语文教师就更要深知“为人师者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的道理。只有具备执著追求的动力,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里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石破天经般的至理名言,同样也适合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自觉读书、立足课堂、课例研修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厚实的立足点,只要我们以此为立足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变得更加活色生香。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自觉读书;立足课堂;课例研修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学教研能力的不断发展;是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样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不断发展进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之后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呢?
一、自觉阅读,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确实可以远离平庸,可以增加睿智,可以滋养教师底气与灵气,可以增加底蕴。苏霍母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的读书人。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一)博览群书,以读促读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学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可见语文教师的阅读面要广,要博读群书,不能仅限于专业学科一类的书,阅读对象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能登大雅之堂,凡能获取知识营养的内容都要读。特别要读知识“杂交”的公用部分。这样,教学上知识链接的问题。学生突发性提出的问题等对一个有着丰富课外知识的教师来说,去应对就是小菜一碟了。
而教师的读书精神会传染、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功体验与快乐,成功欲又会不断地促使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我们语文教师挖掘出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进行语文学习将不再限于语文课堂,他们会博览群书,课内外衔接,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基础。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目标,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学会学习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学会以读促读。
(二)潜心研读专业书,读以致用。
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况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支撑者,引导者。给人一杯水尚且需要一桶水,更何况是支撑全班几十个人思维的大平台呢?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势必不能担此重任。由此,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精读任教专业领域的知识,不断吸收专业实战技能,积累大量的专业文本知识。学孔子的“循循善诱”,学孟子的“言近旨远”,学荀子的“谨顺其身”,学韩愈的“教学相长”,学朱熹的“春风化雨”,学许衡的“可为也用”……学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学于漪、钱梦龙、余映潮……在能动地、灵活地阅读过程中,把读书所得运用于教学,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在不经意间,学生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教育,领悟了知识,感受了人生。这便是老师最大的收获。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洗脑”、“充电”,把潜心研读专业书,并读以致用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立足课堂,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一)参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不少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备课找了不少资料,教参也弄得滚瓜烂熟,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参透文本,不能带动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与文本、教师、同伴的真正对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的精力应花在备课,落实在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上,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也体现在这一点上。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拿到教材后,深研细磨,精读细读,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来,读出真知灼见来,从而带领学生去感受课文的魅力。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不被教参左右,不被别人的见解所束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剖析作品。只有把教材理解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教师才能以自己丰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教学个性去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二)妙问巧引,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抓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引领学生攀登知识殿堂的阶梯。因此,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做到深浅之间有坡度;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做到随意之间有玄机;在提问时机的不桌上做到冷热之间有讲究;在提问节奏的把握上做到缓急之间有张弛;在提问反馈的处理上做到激励之中有原则。
(三)回归本味,是提高有效课堂的归宿。
语文课应该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折射出生活本相。它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观之有形、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赏之有色;它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心生遐想、感慨万端、缠绵悱恻、悲悯同情;它明亮学生双眸,让学生萌发见底、洞悉事理、启迪智慧、追寻真理。语文课应该是书香溢满学生心田,书卷味弥漫整个课堂。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底蕴丰厚;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纯正酣甜;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睿智迸发灵光闪现。这样的语文课,它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浸润学生灵魂,何其美哉!
三、加强课例研修,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一些,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能力,充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传统教研形式收效甚微,课例研究成为最热门的教研形式。语文组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去得成效。进修学院陈家尧老师专程到我校指导如何课例研究,专家的把脉、专家的引领为我们拨云见日,指点迷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原来教研的形式可以如此别致,教研的天地可以如此广阔。语文组的同行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围绕“品味小说语言”的主题,开展了课例研究。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聚焦,问题设计,问题实施一系列活动,课例研究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以小说《范进中举》为载体,由潘先军老师和李享玲老师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在柳荫片区教研活动中,得到与会语文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如何品味小说语言方面,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8种方法:1、抓住人物的典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2、通过表演形式 3、观看视频,学生幻写 4、心理体验 5、诵读 6、换词 7、比较 8、习作实践。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传统教研形式无法比拟的。 尝到了课例研修的甜头,我们又从教师们最感头痛的作文教学入手,深入其中,真是别有洞天。作文,是学生最感头痛,老师最感棘手的问题,学生的作文,可谓问题多多,例如:1、学生无话可写,无从下笔。2、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够。3、写作对立意不高。4、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5、语言不生动,缺乏细节,文章空洞。6、不知道如何选材和表现材料。
就我们老师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重视教师的本身教学,忽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地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随意、混乱,缺乏系统性和序列性。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把“面对农村学生,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当然,这个课题太笼统,在问题聚焦,问题生成环节,通过老师们的讨论,我们把它细化为“细节描写”、“精彩的凤头”,以此为切入点,以期待在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化方面又突破。
其实,我们也清楚,学生的作文关键在选材,选材的关键在素材的积累。但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长期训练的过程。学生的作文总得有亮点,那么必要的包装无疑是一条捷径。“细节描写”“精彩开头”也算捷径之一。我们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我们找到了一些方法,形成了一些经验。
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由邓静和陈雪梅两位老师执教,进行了问题聚焦,问题生成,课例设计,教学反思这些环节。教师们都全程参与,全心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联片教研中,这两堂得到精彩的展示。邓静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完美的凤头”,重点介绍了题记式和巧用景物描写这两种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非常有效。这堂课教案设计精心,课堂讲析精到,学生实战演练精准,课堂呈现精美。陈雪梅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细节描写”——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细致刻画,抓住读者眼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角度新颖,且行之有效。教学设计足见真功;老师课堂引导启发足见真情;学生操练原生态呈现真实;师生交流、师生配合真诚。
实践证明,课例研修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修炼自身的内功。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它有如涌泉;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它阳光幸福。
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引领者和启发者的语文教师就更要深知“为人师者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的道理。只有具备执著追求的动力,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里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石破天经般的至理名言,同样也适合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自觉读书、立足课堂、课例研修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厚实的立足点,只要我们以此为立足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变得更加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