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数学练习的功能定位于“巩固知识”与“强化技能”。这导致练习题型呆板、形式单调、内容封闭,严重禁锢了学生潜能的发展。在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的时代,教师应从学生情况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创造性的练习活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一、趣味性练习设计,让学生在“乐”中探究
设计练习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能用富有启发性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主动性;能设计出生动有趣、多样灵活的练习;能用激励性的评语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学习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很多的口算练习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在设计这部分练习时可把书中的口算练习改编成如“摘苹果”、“小蝌蚪找妈妈”、“我是小小邮递员”等游戏,把枯燥的数字汇入丰富的童话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通过“争当奥运小冠军”的比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苦事、难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增强其参与意识。
二、设计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在“活”中探究
开放性的练习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诱发其创造性思维。如,六年级“复习图形面积”的教学可设计为:学校操场有一边长为20米的正方形地,请设计一个占地一半的绿化方案。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学以致用,把练习变成了学生挑战自我的阵地,促进了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又如学习“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比较”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用8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通过拼摆,算出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练习,学生可以知道: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它的长宽高不一定相同,表面积大小也不足相同;只有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正方体)表面积最小。这样,学生解题时既用了求异思维,又用了求同思维,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题目,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
三、操作性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动”中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学应遵循学生这一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操作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自行探究,培养创造能力。如,学习“正方形面积”时可设计练习:量出有用数据,求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能得出答案,而且为今后学习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做了铺垫。又如,“角的初步认识”可以设计为:用三根小棒排成一个图案并数出图案中有多少个角?学生积极动手,乐于探究,不仅平面会拼,而且空间会拼,既有图案、汉字,又有字母符号……在这样的练习环境里,学生不再只是学到知识,他们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能力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四、生活性练习设计,让学生在“用”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把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有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使学生能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授“厘米、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进率的重要性,可设计这样的练习:请你用米尺测量一下你身边某个物体的长度,可两人合作,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目标,有的测桌子高度,有的测椅子高度,有的甚至测了同学的裤子、上衣、鞋子的长度,每个同学都动起来了。当一个同学汇报测量的玻璃窗长、宽各是多少时,我抓住这个机会追问:我要更换玻璃,用你的尺寸去裁玻璃行吗?有的同学说行,有的同学马上说:应比长、宽再长些,因为如果刚刚好,玻璃就安不上,会掉下去的。这些设计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尊重科学的思想。在设计练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结合生活学习数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讲“元、角、分”时,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对钱的感性认识不够,总有学生在换算时出错,练得过多,学生又极易烦躁。针对这种情况,可组织一次小小超市的实践活动:同学们从家拿一些小玩具写上价格,每人发10元钱,去买东西,如钱找不开,可到老师这换零钱,但要说清进率是多少,如何换,最后还要总结评比谁买得有意义,会花钱,不乱花钱。这样的练习设计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一系列活动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同时掌握了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技能、技巧。
实践表明,教师每节课如能以发挥学生自主潜能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出与本节课知识技能相关的发展性练习,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其潜能,便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唤醒其再学习、再认识、再实践的意识,促进其自主探究、主动创造,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的精神,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趣味性练习设计,让学生在“乐”中探究
设计练习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能用富有启发性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主动性;能设计出生动有趣、多样灵活的练习;能用激励性的评语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学习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很多的口算练习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在设计这部分练习时可把书中的口算练习改编成如“摘苹果”、“小蝌蚪找妈妈”、“我是小小邮递员”等游戏,把枯燥的数字汇入丰富的童话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通过“争当奥运小冠军”的比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苦事、难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增强其参与意识。
二、设计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在“活”中探究
开放性的练习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诱发其创造性思维。如,六年级“复习图形面积”的教学可设计为:学校操场有一边长为20米的正方形地,请设计一个占地一半的绿化方案。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学以致用,把练习变成了学生挑战自我的阵地,促进了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又如学习“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比较”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用8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通过拼摆,算出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练习,学生可以知道: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它的长宽高不一定相同,表面积大小也不足相同;只有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正方体)表面积最小。这样,学生解题时既用了求异思维,又用了求同思维,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题目,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
三、操作性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动”中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学应遵循学生这一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操作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自行探究,培养创造能力。如,学习“正方形面积”时可设计练习:量出有用数据,求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能得出答案,而且为今后学习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做了铺垫。又如,“角的初步认识”可以设计为:用三根小棒排成一个图案并数出图案中有多少个角?学生积极动手,乐于探究,不仅平面会拼,而且空间会拼,既有图案、汉字,又有字母符号……在这样的练习环境里,学生不再只是学到知识,他们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能力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四、生活性练习设计,让学生在“用”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把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有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使学生能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授“厘米、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进率的重要性,可设计这样的练习:请你用米尺测量一下你身边某个物体的长度,可两人合作,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目标,有的测桌子高度,有的测椅子高度,有的甚至测了同学的裤子、上衣、鞋子的长度,每个同学都动起来了。当一个同学汇报测量的玻璃窗长、宽各是多少时,我抓住这个机会追问:我要更换玻璃,用你的尺寸去裁玻璃行吗?有的同学说行,有的同学马上说:应比长、宽再长些,因为如果刚刚好,玻璃就安不上,会掉下去的。这些设计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尊重科学的思想。在设计练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结合生活学习数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讲“元、角、分”时,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对钱的感性认识不够,总有学生在换算时出错,练得过多,学生又极易烦躁。针对这种情况,可组织一次小小超市的实践活动:同学们从家拿一些小玩具写上价格,每人发10元钱,去买东西,如钱找不开,可到老师这换零钱,但要说清进率是多少,如何换,最后还要总结评比谁买得有意义,会花钱,不乱花钱。这样的练习设计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一系列活动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同时掌握了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技能、技巧。
实践表明,教师每节课如能以发挥学生自主潜能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出与本节课知识技能相关的发展性练习,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其潜能,便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唤醒其再学习、再认识、再实践的意识,促进其自主探究、主动创造,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的精神,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