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教学大纲对教师的要求。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不可能相同,教师在课堂上又难以让所有学生都掌握所讲授的内容,这就有了学困生。有了学困生,课堂上少了些生机、少了些和谐。如何让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创建和谐信息技术课堂,这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遇到的头疼问题,笔者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总结了一些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成因及应对策略,现提出来与同仁们共勉。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表现
1.消极心理。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思维不活跃,课堂上消极应付教师交给的任务,不对问题进行更深的探究,浅尝即止,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2.依赖心理。学困生操作能力低,受课堂练习时间限制,碰到问题自己不作深入的分析、思考,也不问教师及其他同学,而是让其他同学帮忙完成操作任务。
3.从众心理。学困生对事物不会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如果偶尔有与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就千方百计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认为自己是错的,别人是对的,赶紧把想法纠正过来。
4.自卑心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比不上别的同学。所以他们总感到自己很笨,在人前矮一等。在计算机操作上一遇到问题,就心里发慌,不知该从何入手。教师提问,就是懂,也不敢说,怕说不对,遭到同学笑话。
二、学困生的成因
1.社会原因。游戏厅、网吧、各种带有色情的卡通画册、录像带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等。
2.家庭原因。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学生上网和玩游戏等同起来,生怕他们走上网瘾这条道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殊不知电脑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不会使用电脑的人就是社会的新文盲。
3.學校原因。一是学校领导及部分教师不重视信息技术课,强调主科学习的重要性,致使部分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作是休息课,游戏、聊天的课,使学生不注重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成了信息技术课的学困生,成了信息技术课堂不和谐的一分子。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偏难。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偏难,造成学困生接受不了。并且课后又没有作业巩固,学困生便欠下知识“债”。
4.个人原因。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不相同。学生的个性往往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面对电脑就缩手缩脚,小心翼翼,生怕弄坏电脑,不敢操作。
三、学困生的转化
1.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叶澜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摒弃以往的好生、差生的观念,包容学生的差异,善待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我们才能和他们平等地、面对面地交流,才能找到他们学习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
2.提倡帮扶行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采取分组学习教学法,提倡同学间互相帮助。分组学习教学法是根据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归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的教学方法。小组长必须是乐于助人、交往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小组长就是教师提倡帮扶行动的主要执行人。在帮扶前教师先给他们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辅导,如帮助学困生要耐心、细心。要把复杂的问题演变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来教……通过帮扶行动,既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又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3.巧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充分照顾到每一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共同进步。如:如何使用WORD软件。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把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为A、B、C层。课堂中除了分层辅导外,还设计和布置分层练习。这样既能保证A、B层学生对WORD知识有更深一层的探究,又保证了学困生能掌握本节课基本内容,逐渐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4.理论联系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技术和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利用这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的实例和所要教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真实、有用,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表现
1.消极心理。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思维不活跃,课堂上消极应付教师交给的任务,不对问题进行更深的探究,浅尝即止,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2.依赖心理。学困生操作能力低,受课堂练习时间限制,碰到问题自己不作深入的分析、思考,也不问教师及其他同学,而是让其他同学帮忙完成操作任务。
3.从众心理。学困生对事物不会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如果偶尔有与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就千方百计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认为自己是错的,别人是对的,赶紧把想法纠正过来。
4.自卑心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比不上别的同学。所以他们总感到自己很笨,在人前矮一等。在计算机操作上一遇到问题,就心里发慌,不知该从何入手。教师提问,就是懂,也不敢说,怕说不对,遭到同学笑话。
二、学困生的成因
1.社会原因。游戏厅、网吧、各种带有色情的卡通画册、录像带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等。
2.家庭原因。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学生上网和玩游戏等同起来,生怕他们走上网瘾这条道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殊不知电脑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不会使用电脑的人就是社会的新文盲。
3.學校原因。一是学校领导及部分教师不重视信息技术课,强调主科学习的重要性,致使部分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作是休息课,游戏、聊天的课,使学生不注重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成了信息技术课的学困生,成了信息技术课堂不和谐的一分子。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偏难。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偏难,造成学困生接受不了。并且课后又没有作业巩固,学困生便欠下知识“债”。
4.个人原因。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不相同。学生的个性往往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面对电脑就缩手缩脚,小心翼翼,生怕弄坏电脑,不敢操作。
三、学困生的转化
1.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叶澜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摒弃以往的好生、差生的观念,包容学生的差异,善待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我们才能和他们平等地、面对面地交流,才能找到他们学习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
2.提倡帮扶行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采取分组学习教学法,提倡同学间互相帮助。分组学习教学法是根据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归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的教学方法。小组长必须是乐于助人、交往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小组长就是教师提倡帮扶行动的主要执行人。在帮扶前教师先给他们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辅导,如帮助学困生要耐心、细心。要把复杂的问题演变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来教……通过帮扶行动,既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又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3.巧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充分照顾到每一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共同进步。如:如何使用WORD软件。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把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为A、B、C层。课堂中除了分层辅导外,还设计和布置分层练习。这样既能保证A、B层学生对WORD知识有更深一层的探究,又保证了学困生能掌握本节课基本内容,逐渐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4.理论联系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技术和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利用这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的实例和所要教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真实、有用,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