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古籍整理、编辑和研究工作已将近30年了,参与整理编校的湖湘古籍有冯子振、王夫之、胡达源、胡林翼、魏源、郭嵩焘、邓湘皋等名家遗著20多种。虽然这样,但我每整理编校一种古籍,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古籍编校殊不易。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在整理编校古籍时遇到的难题呢?我以为只有真正做到每字必究,力求甚解,弄清前人遗著中每句话的原意,才能使所整理编校的古籍中的难题迎刃而解。如果对整理编校的古籍中的难字、难词、难句心存暧昧,不甚了了,那将定错无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兹举我编校整理古籍中的数例为证。
一、
这里,我先举《胡达源集》的例子。
例如,《胡達源集·弟子箴言》卷十二《尚节俭》有一则说:“《周》赞《羔羊》,表委蛇之有度;《唐》赓《蟋蟀》,知好乐之无荒。”“《周》赞《羔羊》”云云是什么意思?羔羊即小羊,其皮所制的裘,是周代大夫的服饰。《诗·羔羊》,旧说是描写大夫退朝时从容自得的神态。因此,该诗有“委蛇(音义同‘逶迤’,形容悠然自得,摇摆慢步之貌)委蛇,退食自公”之旬。又如,《毛序》说:“《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胡达源言及《羔羊》用一“赞”字。弄清这些意思以后,我发现胡氏所言“《周》赞《羔羊》”的“《周》”字当作《召》(shao)。所以然者,乃因《羔羊》系《召南》之诗,非《周南》之诗。正因为这样,所以《毛序》说:“《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于是我即改“周”为“召”于校记中,并略作说明。《弟子箴言》著者胡达源于清嘉庆时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俗称“探花”),该书校者其子胡林翼于道光时中进士,二人于《诗》,可谓烂熟于胸,然而父言《诗》致误,子校读失察,均系千虑之失。我的勘误,仅是一得之愚而已,且亦应尽之责。既然如此,又何足道哉!
前人著书引文乃至校书多凭记忆,故难免偶疏,上文所述,即是其例。类似的例子在《弟子箴言》中还有几处。比如该书卷十四《戒奢侈》第三则说:“旅獒之贡,召公戒之,谓方物之献,惟服饰器用之常耳。”这话是什么意思?周武王克殷以后,西方远国献来一只大犬。太保召(shao)公劝谏武王不可接受,他说周围各族所献的土产,只是些服饰器用常见之物罢了。使人疑惑不解的是,《弟子箴言》所述召公之言,难道“方物之献,惟服饰器用之常”么?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方物之献”,怎么唯独没有食呢?一查《书·旅獒》,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弟子箴言》所说的“服饰”,《旅獒》作,“服食”,“食”、“饰”二字以音近致误。于是,我即改“饰”为“食”,并写一校记,作简要说明。
由于古籍刻本往往有手书之误,因此,今之校者必须细心纠讹,兹举例以证之。例如《胡达源集·闻妙香轩诗集》卷三,胡达源为祝嘉庆帝六十寿辰献五律诗一百首,第八十四首云:“职掌台衡重,天恩首大臣。问年周甲子,逢吉共丁辰。叠荷金泥宠,长调玉烛新。夔龙趋舜升,喜起奏韶钧。”这首五律,从平仄来看,第七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然而“夔龙趋舜升”的“升”却是个平声字,由此可知,这个“升”字肯定是个错字。那么,这个“升”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字呢?查原木刻本,该字作“陛”,即“升”的异体字。从这句诗的意思来看,夔、龙是舜的乐官和谏官。《书·舜典》云:“伯拜稽首,让于夔、龙。”这是写舜继尧位,召四方诸侯君长大臣议政事时,礼官伯夷(不是商代孤竹君之子)受命,跪拜叩头后下殿,让位于夔、龙,使二人从台阶上殿的两句话。殿的台阶叫陛,是个仄声字,陛、升形近,该诗第六句作“夔龙趋舜陛”,于诗意、平仄、用典无一不合。因此,我即改“升”为“陛”,并且写一校记略作说明。
二、
下面,我再举一个例子。
比如,我编校的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著的《船山全书·礼记章句》29页1、2行经文日:“从长者而上邱陵。”船山章句云:“平地起阜日邱……”丘陵的丘字此处为何作“邱”?作“邱”对么?经我查考,才知作“邱”字误,应该作“丘”字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清人叶名沣《桥西杂记》云:“雍正三年,奉上谕,孔子讳理应回避,令九卿会议。九卿议以凡系姓氏俱作邱字;凡系地名,皆更易他名……上谕:‘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丘)字,均作邱,地名亦不改易,庶乎允协,足副尊崇先师至圣之意。’”据查,明代不避孔丘名讳。我们知道,整理古籍就是要求存真,尽量保存古籍原貌。王船山一生忠于明王朝,反对清王朝,因此,他是只避明讳、私讳,决不避清讳的。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船山《噩梦》手稿,其“讥作丘甲”“核实四丘之田为一甸”的“丘”均不作“邱”,即是明证。(见《船山全书》第十二册552页2行)《船山全书》第十五册227页所录船山手迹“自题墓石”及229页所录出土墓石所刻船山“遗命墓石”,其“幸全归于兹丘”的“丘”字,亦均不作“邱”,又是明证。且该册228页所录船山逝世前三年己巳(清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九月朔书授其长子王艘中,船山特别郑重告诫:“止此(自题墓石)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何况船山死于1692年,距雍正三年(1725年)还有33年呢?此处“邱陵”的“邱”,显系清嘉恺抄本避清讳之字,大乖船山原意,故当遵船山原意作“丘”。
又如,我编校的《船山全书·楚辞通释》,其《九歌·东皇太一》首句“吉日兮良辰”,船山释日:“十斡日日,十二支日辰。”船山这里说的,显然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船山怎么将“干支”写作“斡支”呢?我查阅《楚辞通释》的各种版本,但却均作“斡支”,船山难道将“干支”的“干”错写成“斡”了么?后来经我查考,才知“干支”原本取之于树木的斡枝。前人对此已有论述,如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五说:“自甲至癸为十斡,自子至亥为十二枝,后人省文,以斡为干,以枝为支,非也。”由此可知,上述船山释文,“十斡日日”的“斡”字不误,而其下旬“十二支日辰”的“支”字却错了。编校古籍,岂可以不误为误、以误为不误?
三、
编校古籍,必须通过每字必究,达到力求甚解。也就是说,整理编校者对其整理编校的每篇诗文,每个字、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其义。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认真做到不畏艰苦,甘愿坐冷板凳,诚心求实,以日知所无为乐,不厌其烦地认真查考,深思熟虑地反复推求。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难题,一定要虚心求教于名副其实的专家学者。如果遇到我国古代礼制学问题,我就向挚友岳麓书院中国古代礼制学博导陈戍国教授请教;佛学问题,我就问舍妹湖南大学文学院博导胡遂教授,即是其例。总之,编校古籍,应做到不彻底解决难题决不罢休。果如是,其所整理编校的古籍,讹误庶可免矣。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在整理编校古籍时遇到的难题呢?我以为只有真正做到每字必究,力求甚解,弄清前人遗著中每句话的原意,才能使所整理编校的古籍中的难题迎刃而解。如果对整理编校的古籍中的难字、难词、难句心存暧昧,不甚了了,那将定错无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兹举我编校整理古籍中的数例为证。
一、
这里,我先举《胡达源集》的例子。
例如,《胡達源集·弟子箴言》卷十二《尚节俭》有一则说:“《周》赞《羔羊》,表委蛇之有度;《唐》赓《蟋蟀》,知好乐之无荒。”“《周》赞《羔羊》”云云是什么意思?羔羊即小羊,其皮所制的裘,是周代大夫的服饰。《诗·羔羊》,旧说是描写大夫退朝时从容自得的神态。因此,该诗有“委蛇(音义同‘逶迤’,形容悠然自得,摇摆慢步之貌)委蛇,退食自公”之旬。又如,《毛序》说:“《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胡达源言及《羔羊》用一“赞”字。弄清这些意思以后,我发现胡氏所言“《周》赞《羔羊》”的“《周》”字当作《召》(shao)。所以然者,乃因《羔羊》系《召南》之诗,非《周南》之诗。正因为这样,所以《毛序》说:“《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于是我即改“周”为“召”于校记中,并略作说明。《弟子箴言》著者胡达源于清嘉庆时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俗称“探花”),该书校者其子胡林翼于道光时中进士,二人于《诗》,可谓烂熟于胸,然而父言《诗》致误,子校读失察,均系千虑之失。我的勘误,仅是一得之愚而已,且亦应尽之责。既然如此,又何足道哉!
前人著书引文乃至校书多凭记忆,故难免偶疏,上文所述,即是其例。类似的例子在《弟子箴言》中还有几处。比如该书卷十四《戒奢侈》第三则说:“旅獒之贡,召公戒之,谓方物之献,惟服饰器用之常耳。”这话是什么意思?周武王克殷以后,西方远国献来一只大犬。太保召(shao)公劝谏武王不可接受,他说周围各族所献的土产,只是些服饰器用常见之物罢了。使人疑惑不解的是,《弟子箴言》所述召公之言,难道“方物之献,惟服饰器用之常”么?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方物之献”,怎么唯独没有食呢?一查《书·旅獒》,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弟子箴言》所说的“服饰”,《旅獒》作,“服食”,“食”、“饰”二字以音近致误。于是,我即改“饰”为“食”,并写一校记,作简要说明。
由于古籍刻本往往有手书之误,因此,今之校者必须细心纠讹,兹举例以证之。例如《胡达源集·闻妙香轩诗集》卷三,胡达源为祝嘉庆帝六十寿辰献五律诗一百首,第八十四首云:“职掌台衡重,天恩首大臣。问年周甲子,逢吉共丁辰。叠荷金泥宠,长调玉烛新。夔龙趋舜升,喜起奏韶钧。”这首五律,从平仄来看,第七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然而“夔龙趋舜升”的“升”却是个平声字,由此可知,这个“升”字肯定是个错字。那么,这个“升”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字呢?查原木刻本,该字作“陛”,即“升”的异体字。从这句诗的意思来看,夔、龙是舜的乐官和谏官。《书·舜典》云:“伯拜稽首,让于夔、龙。”这是写舜继尧位,召四方诸侯君长大臣议政事时,礼官伯夷(不是商代孤竹君之子)受命,跪拜叩头后下殿,让位于夔、龙,使二人从台阶上殿的两句话。殿的台阶叫陛,是个仄声字,陛、升形近,该诗第六句作“夔龙趋舜陛”,于诗意、平仄、用典无一不合。因此,我即改“升”为“陛”,并且写一校记略作说明。
二、
下面,我再举一个例子。
比如,我编校的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著的《船山全书·礼记章句》29页1、2行经文日:“从长者而上邱陵。”船山章句云:“平地起阜日邱……”丘陵的丘字此处为何作“邱”?作“邱”对么?经我查考,才知作“邱”字误,应该作“丘”字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清人叶名沣《桥西杂记》云:“雍正三年,奉上谕,孔子讳理应回避,令九卿会议。九卿议以凡系姓氏俱作邱字;凡系地名,皆更易他名……上谕:‘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丘)字,均作邱,地名亦不改易,庶乎允协,足副尊崇先师至圣之意。’”据查,明代不避孔丘名讳。我们知道,整理古籍就是要求存真,尽量保存古籍原貌。王船山一生忠于明王朝,反对清王朝,因此,他是只避明讳、私讳,决不避清讳的。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船山《噩梦》手稿,其“讥作丘甲”“核实四丘之田为一甸”的“丘”均不作“邱”,即是明证。(见《船山全书》第十二册552页2行)《船山全书》第十五册227页所录船山手迹“自题墓石”及229页所录出土墓石所刻船山“遗命墓石”,其“幸全归于兹丘”的“丘”字,亦均不作“邱”,又是明证。且该册228页所录船山逝世前三年己巳(清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九月朔书授其长子王艘中,船山特别郑重告诫:“止此(自题墓石)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何况船山死于1692年,距雍正三年(1725年)还有33年呢?此处“邱陵”的“邱”,显系清嘉恺抄本避清讳之字,大乖船山原意,故当遵船山原意作“丘”。
又如,我编校的《船山全书·楚辞通释》,其《九歌·东皇太一》首句“吉日兮良辰”,船山释日:“十斡日日,十二支日辰。”船山这里说的,显然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船山怎么将“干支”写作“斡支”呢?我查阅《楚辞通释》的各种版本,但却均作“斡支”,船山难道将“干支”的“干”错写成“斡”了么?后来经我查考,才知“干支”原本取之于树木的斡枝。前人对此已有论述,如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五说:“自甲至癸为十斡,自子至亥为十二枝,后人省文,以斡为干,以枝为支,非也。”由此可知,上述船山释文,“十斡日日”的“斡”字不误,而其下旬“十二支日辰”的“支”字却错了。编校古籍,岂可以不误为误、以误为不误?
三、
编校古籍,必须通过每字必究,达到力求甚解。也就是说,整理编校者对其整理编校的每篇诗文,每个字、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其义。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认真做到不畏艰苦,甘愿坐冷板凳,诚心求实,以日知所无为乐,不厌其烦地认真查考,深思熟虑地反复推求。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难题,一定要虚心求教于名副其实的专家学者。如果遇到我国古代礼制学问题,我就向挚友岳麓书院中国古代礼制学博导陈戍国教授请教;佛学问题,我就问舍妹湖南大学文学院博导胡遂教授,即是其例。总之,编校古籍,应做到不彻底解决难题决不罢休。果如是,其所整理编校的古籍,讹误庶可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