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字必究,力求甚解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z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古籍整理、编辑和研究工作已将近30年了,参与整理编校的湖湘古籍有冯子振、王夫之、胡达源、胡林翼、魏源、郭嵩焘、邓湘皋等名家遗著20多种。虽然这样,但我每整理编校一种古籍,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古籍编校殊不易。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在整理编校古籍时遇到的难题呢?我以为只有真正做到每字必究,力求甚解,弄清前人遗著中每句话的原意,才能使所整理编校的古籍中的难题迎刃而解。如果对整理编校的古籍中的难字、难词、难句心存暧昧,不甚了了,那将定错无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兹举我编校整理古籍中的数例为证。
  
  一、
  
  这里,我先举《胡达源集》的例子。
  例如,《胡達源集·弟子箴言》卷十二《尚节俭》有一则说:“《周》赞《羔羊》,表委蛇之有度;《唐》赓《蟋蟀》,知好乐之无荒。”“《周》赞《羔羊》”云云是什么意思?羔羊即小羊,其皮所制的裘,是周代大夫的服饰。《诗·羔羊》,旧说是描写大夫退朝时从容自得的神态。因此,该诗有“委蛇(音义同‘逶迤’,形容悠然自得,摇摆慢步之貌)委蛇,退食自公”之旬。又如,《毛序》说:“《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胡达源言及《羔羊》用一“赞”字。弄清这些意思以后,我发现胡氏所言“《周》赞《羔羊》”的“《周》”字当作《召》(shao)。所以然者,乃因《羔羊》系《召南》之诗,非《周南》之诗。正因为这样,所以《毛序》说:“《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于是我即改“周”为“召”于校记中,并略作说明。《弟子箴言》著者胡达源于清嘉庆时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俗称“探花”),该书校者其子胡林翼于道光时中进士,二人于《诗》,可谓烂熟于胸,然而父言《诗》致误,子校读失察,均系千虑之失。我的勘误,仅是一得之愚而已,且亦应尽之责。既然如此,又何足道哉!
  前人著书引文乃至校书多凭记忆,故难免偶疏,上文所述,即是其例。类似的例子在《弟子箴言》中还有几处。比如该书卷十四《戒奢侈》第三则说:“旅獒之贡,召公戒之,谓方物之献,惟服饰器用之常耳。”这话是什么意思?周武王克殷以后,西方远国献来一只大犬。太保召(shao)公劝谏武王不可接受,他说周围各族所献的土产,只是些服饰器用常见之物罢了。使人疑惑不解的是,《弟子箴言》所述召公之言,难道“方物之献,惟服饰器用之常”么?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方物之献”,怎么唯独没有食呢?一查《书·旅獒》,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弟子箴言》所说的“服饰”,《旅獒》作,“服食”,“食”、“饰”二字以音近致误。于是,我即改“饰”为“食”,并写一校记,作简要说明。
  由于古籍刻本往往有手书之误,因此,今之校者必须细心纠讹,兹举例以证之。例如《胡达源集·闻妙香轩诗集》卷三,胡达源为祝嘉庆帝六十寿辰献五律诗一百首,第八十四首云:“职掌台衡重,天恩首大臣。问年周甲子,逢吉共丁辰。叠荷金泥宠,长调玉烛新。夔龙趋舜升,喜起奏韶钧。”这首五律,从平仄来看,第七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然而“夔龙趋舜升”的“升”却是个平声字,由此可知,这个“升”字肯定是个错字。那么,这个“升”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字呢?查原木刻本,该字作“陛”,即“升”的异体字。从这句诗的意思来看,夔、龙是舜的乐官和谏官。《书·舜典》云:“伯拜稽首,让于夔、龙。”这是写舜继尧位,召四方诸侯君长大臣议政事时,礼官伯夷(不是商代孤竹君之子)受命,跪拜叩头后下殿,让位于夔、龙,使二人从台阶上殿的两句话。殿的台阶叫陛,是个仄声字,陛、升形近,该诗第六句作“夔龙趋舜陛”,于诗意、平仄、用典无一不合。因此,我即改“升”为“陛”,并且写一校记略作说明。
  
  二、
  
  下面,我再举一个例子。
  比如,我编校的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著的《船山全书·礼记章句》29页1、2行经文日:“从长者而上邱陵。”船山章句云:“平地起阜日邱……”丘陵的丘字此处为何作“邱”?作“邱”对么?经我查考,才知作“邱”字误,应该作“丘”字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清人叶名沣《桥西杂记》云:“雍正三年,奉上谕,孔子讳理应回避,令九卿会议。九卿议以凡系姓氏俱作邱字;凡系地名,皆更易他名……上谕:‘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丘)字,均作邱,地名亦不改易,庶乎允协,足副尊崇先师至圣之意。’”据查,明代不避孔丘名讳。我们知道,整理古籍就是要求存真,尽量保存古籍原貌。王船山一生忠于明王朝,反对清王朝,因此,他是只避明讳、私讳,决不避清讳的。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船山《噩梦》手稿,其“讥作丘甲”“核实四丘之田为一甸”的“丘”均不作“邱”,即是明证。(见《船山全书》第十二册552页2行)《船山全书》第十五册227页所录船山手迹“自题墓石”及229页所录出土墓石所刻船山“遗命墓石”,其“幸全归于兹丘”的“丘”字,亦均不作“邱”,又是明证。且该册228页所录船山逝世前三年己巳(清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九月朔书授其长子王艘中,船山特别郑重告诫:“止此(自题墓石)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何况船山死于1692年,距雍正三年(1725年)还有33年呢?此处“邱陵”的“邱”,显系清嘉恺抄本避清讳之字,大乖船山原意,故当遵船山原意作“丘”。
  又如,我编校的《船山全书·楚辞通释》,其《九歌·东皇太一》首句“吉日兮良辰”,船山释日:“十斡日日,十二支日辰。”船山这里说的,显然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船山怎么将“干支”写作“斡支”呢?我查阅《楚辞通释》的各种版本,但却均作“斡支”,船山难道将“干支”的“干”错写成“斡”了么?后来经我查考,才知“干支”原本取之于树木的斡枝。前人对此已有论述,如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五说:“自甲至癸为十斡,自子至亥为十二枝,后人省文,以斡为干,以枝为支,非也。”由此可知,上述船山释文,“十斡日日”的“斡”字不误,而其下旬“十二支日辰”的“支”字却错了。编校古籍,岂可以不误为误、以误为不误?
  
  三、
  
  编校古籍,必须通过每字必究,达到力求甚解。也就是说,整理编校者对其整理编校的每篇诗文,每个字、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其义。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认真做到不畏艰苦,甘愿坐冷板凳,诚心求实,以日知所无为乐,不厌其烦地认真查考,深思熟虑地反复推求。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难题,一定要虚心求教于名副其实的专家学者。如果遇到我国古代礼制学问题,我就向挚友岳麓书院中国古代礼制学博导陈戍国教授请教;佛学问题,我就问舍妹湖南大学文学院博导胡遂教授,即是其例。总之,编校古籍,应做到不彻底解决难题决不罢休。果如是,其所整理编校的古籍,讹误庶可免矣。
其他文献
对传统期刊而言,内容是核心资源,也是核心优势,只有打造好期刊内容的“三度空间”,才能持续提高传统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传统期刊在新媒体竞争环境中转“危”为“机”。  ——题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2009年,对传统媒体而言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传统期刊可谓面临着新旧三重叠加危机:传统出版行业的体制危机,新媒体高速增长的危机,金融风暴带来的广告量下滑的危机。从本质上来看,体制危机
期刊
报刊界一直有“男人读报,女人看刊”的说法。在期刊发展史上,女性杂志一直扮演着期刊改革弄潮儿的角色。一本时尚的女性杂志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首先在它的封面,封面是杂志的脸面,是杂志表达自己身份、吸引潜在读者的外在形象;当然,也是研究者的一个视点。美国的女性学者卡罗琳·凯奇(carolyn Kitch)就把封面女郎形象作为一个解释的透镜,来研究大众媒介与女性形象。因为“封面宣告了杂志的个性特征、对读者的承
期刊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书局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出版理念和模式带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和刺激了中文报刊的产生。中国近代出版业由于报刊和书局的出现逐渐演变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出版事业。所谓事业,就是“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不仅对晚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跟出版事业联系紧密的传统知识分子阶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麦
期刊
2010年4月24日~28日,第2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简称全国书博会)在成都召开。书博会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申办地省级人民政府主办,集合全国各个省市区及中央国家机关、港澳台地区出版社、图书策划机构、图书发行机构、著名作家群体及海外文化事业单位参加的国家级大型博览会。自1980年始,全国书博会已经在18个城市举办了19届,每一届均取得巨大成功,成为推动举办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被誉
期刊
蔡克难先生在《编辑之友》2010年第2期发表了《试论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系》(以下简称《试论》)的文章,现将《试论》中主要的3个观点概括如下——  1 给出“出版”“编辑”新定义;  2 “出版”概念大过“编辑”概念;  3 出版活动不必需编辑活动参与。  作为初人编辑行业的新手,本来这么大的研究课题是没有我插嘴说话的份,毕竟还处在不断学习、吸取理论、实践知识的阶段,尤其像我这样,从事期刊编辑工
期刊
一 我国手机报的发展现状    所谓手机报,就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层面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现行主流的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报(2G)尚存在传输速度慢,服务项目单一;各家手机报新闻内容重复率高,缺乏原创性;受众定位模糊等问题。3G通信时代的到来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为手机
期刊
手边拿到一本朋友寄来的《元代文化史》(以下简称《文化史》),由陈高华、张帆、刘晓三位学者合著。元代,包括更早的蒙古时期的研究,虽然从清末民初以来陆续有柯绍忘、王国维、陈垣等前辈大家创为近代专门之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有韩儒林、翁独健、周良宵、蔡美彪等学者继其后,但是站在历史科学总的背景来观察,这一领域还是比较冷寂,少有学术力作出现,和汉、唐、宋、明、清等“显学”领域相比尤其如此。学术现状让像我这样“
期刊
每当新一轮“核心期刊”遴选结果公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番热闹的议论景象。譬如,2009年下半年,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还没正式出版,而网络上已是炒得红红火火,有人在网络上煞有介事地纷纷推出“赝品”2008年版。导致《总览》编辑部电话不断,询问网上公布结果的真与假。其“核心期刊”效应,已成为中国学术界(包括学术期刊界)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可见,2008年版《总览》牵动了多少
期刊
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高专院校1184所。高职高专学报400余种,占高校学报的1/5左右(不含内刊)。    一、特点分析    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数量众多,门类齐全。除400余家有正式CN刊号的学报外,事实上还存在着相当多的没有刊号的高职高专学报;在办刊内容上涉
期刊
在当前我国专业财经报激烈的市场角逐中,《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和《经济观察报》等四家新兴专业财经报纸,其总体广告市场份额已超过66%,已成为我国专业财经报纸市场格局中的第一集团军。这四家新兴专业财经报骄人的市场业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各自传播策略的差异化手段而获取的相应的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  为此,本文以上述4家新兴专业财经报为分析对象,揭示他们在激烈的市场角逐过程中各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