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期刊品质的“三度空间”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m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传统期刊而言,内容是核心资源,也是核心优势,只有打造好期刊内容的“三度空间”,才能持续提高传统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传统期刊在新媒体竞争环境中转“危”为“机”。
  ——题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2009年,对传统媒体而言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传统期刊可谓面临着新旧三重叠加危机:传统出版行业的体制危机,新媒体高速增长的危机,金融风暴带来的广告量下滑的危机。从本质上来看,体制危机是根本性的,新媒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是阶段性的。
  根据新媒体当前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两三年,新媒体还将呈现爆炸式发展,媒体的发展环境和格局也将随之发生更大的变化。在这场媒体变局中,传统期刊的强势地位或将从根本上被动摇,期刊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新旧媒体碰撞的背景下,传统期刊的内容建设是坚守还是融合。是创新还是共振,是冲锋还是放弃?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拐点上,传统期刊的价值是否贬值了,如何认识传统期刊内容的价值所在,如何保持传统期刊的生命力,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毫无疑问,从信息到达率、互动性等具体指标和特性来看,渠道媒体、互联网媒体等新媒体拥有先天的优势。但在当下中国,因为政策原因,渠道媒体、互联网媒体还不可与传统媒体一样去制作包括新闻在内的“硬”的内容;同时有调查显示,传统期刊的公信力还保持在不可替代的高位。由此可见,新旧媒体碰撞的结果,绝不是传统媒体的迅速消融和解体,更多的是火花碰撞,齐头并进。鉴于此,我们也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新对以内容见长的传统期刊的认识。
  众所周知,期刊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庞大的信息采集加工整合能力,以及广阔的信息销售平台。其中,内容经营在整个期刊价值链中是最具举足轻重地位的一项。此外,期刊内容的衍生力极强,如果传统期刊的内容真正做到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则其内容本身的价值就可以构成商业价值。
  由此可以断定,内容决定期刊的品质,品质是保持传统期刊生命力的重要前提;而要打造品质,则需要构筑好期刊内容的“三度空间”。高度:传媒精神的责任担当
  期刊内容的“高度”,所指的是对时代主题(或趋势)的把握和杂志价值观的把握——两者的融合与统一。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时下媒体的成功是基于在特定时代的某种价值观的成功。因此,笔者所指的期刊内容上的“高度”,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政治责任”,还涵盖媒体的社会责任、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即“立意”上的高度。换言之,媒体的社会责任、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应成为现代期刊的基本理念。
  媒体的公信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塑造,非一日之工,更需于细微之处见功夫。例如,美国《时代》周刊就设置有“事实核查员”和“研究员”的岗位,杂志的所有报道都要经过严格的“事实核查”,仅是这项工作就有27人负责。《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彭博社等都有行规,其内部工作人员不能炒股,买卖自己所报道行业的股票更是严加禁止。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防止记者、编辑受利益驱使,采写刊登有违客观公正的报道,误导读者,影响报刊的公信力。仅此一点,相比之下,国内媒体的差距立显。
  当然,媒体的普适价值,比如真实、公正、客观、批判等,对于中国的传统期刊来说,近年来渐有复苏的趋势,也涌现出一些尊重新闻基本规律,以社会责任为担当,着力塑造传媒品格的期刊,如《凤凰周刊》、《中国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但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在塑造具有“高度”的媒体方面,我国的传统期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结晶的产物,媒体直接展现的基本特征是人性。因此,一个能够张扬人性力量的期刊,必然能引发读者共鸣。以知名的地理类杂志《国家地理杂志》为例,这本由非盈利组织“国家地理学会”创立于1888年的刊物,由于其报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始终坚持着人本主义,且创刊100多年来始终在关注人性、开拓人类视野的报道上坚持不懈,因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品质。因此,《国家地理杂志》不但没有因为时代更迭、新媒体的涌现而没落,反而日益壮大。由此可见,创造期刊所独有的、难以被替代和模仿的“人文价值”是传统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而只要具备了足够的“人文高度”,传统期刊必将可以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持续保持优势地位,无惧于新媒体的挑战。
  
  深度:“解释力”、“新思维”与“新拓展”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虽然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于知识普及和大众启蒙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是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会湮没于海量信息之中,而海量信息的负面便是使受众往往无所适从,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而,本着对“有价值的信息需求”,传统期刊必将迎来读者最终的回归,而这无疑将为提供深度内容的传统期刊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什么叫有价值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看,在新媒体竞争环境中,杂志赖以取胜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是提供独家观点和见识,提供更多的“深度”的内容,这也是传统媒体区别于新媒体的最大竞争力。
  首先,深度体现在对“解释力”的追求与挖掘上。
  解释力是传媒,特别是传统期刊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期刊的力量根基,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竞争的焦点就在于“第一解释权”。特别是传统期刊,其根本属性决定了它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以较快的速度告诉人们发生什么事,更要告诉人们是怎么回事。特别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期刊对于受众的深层影响,主要体现在期刊对事件原因、意义、影响的解析,对现场隐含信息的分析,对重大措施的价值与影响的深度剖析上。谁解释与挖掘得更好,谁就等于对新闻事件的真正内涵与价值更有解释权,对舆论与人心就更有影响力。传统期刊的报道,应该在这种解释与挖掘上多发力。
  由此,期刊内容的深度不仅在于要报道,更要解释,而且是深度阐释。就杂志产生的影响而言,解释往往比报道事实本身更直接、更深刻、更有力。因此,《凤凰周刊》就提出“为全球读者提供独立视角意见”,并追求一种“新语言”的新闻解释方式。
  其次,深度表现为“新思维”。
  除多方位解读新闻事件之外,期刊要实现“深度”,还必须具备“新思维”的报道角度。
  过去,我们的媒体在操作新闻的时候往往忽视思维方式上的求新,这使得我们的报刊几乎是千报(刊)一面,缺乏个性和市场价值,读者难以体会到“悦读”的意境;而“新思维”指的是要创造一种“创新性地整合新闻资源”的方法。例如,《南都周刊》娱乐版 立志于提供“有品位的八卦,有观点的娱乐”,对泛娱乐化的新闻也采取原创性的纵深报道方式,文字充满幽默、机锋,版面活泼多元,开创了中国式娱乐周刊的新形式,这从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娱乐期刊的办刊模式,实现了娱乐新闻的“深度阅读”。
  《新周刊》对于“新思维”的强调,则表现为对“概念”的提升、归纳和对报道角度的重视。《新周刊》主编封新城曾说:“一个好的、有价值的观念,只有‘概念化’并且找到特别的报道角度,才具有传媒价值。”《中国新闻周刊》追求“角度和见解上的独到”,其执行主编靳丽萍认为“好报道就是要把故事讲好”。
  此外,“新思维”还包括对新的表达方式的探索。《第一财经周刊》对财经与商业公司的解读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表达方式,引起了商业界的关注。《计算机世界》开设的专栏“企业方法”,注重观察这个企业当初是怎么起家的,在每个重要的关节作了什么样的选择,为什么作这样的选择,回顾这样的选择在经济学上的意义,以及它的成败得失。这样的报道方式就使原本显得枯燥的题材鲜活起来,使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史都变成了一个典型的经济学案例。
  最后,深度是对新闻题材的拓展与发现。
  独特的新闻视角和切入点,是决定一本期刊的内容是否出彩的关键。面对中国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现实,人们更需要那些能够帮助自己透过现象解读深层内涵的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期刊要做好深度报道需要进行相当大的改变和创新,要学会对常规题材进行纵深拓展与发现。今天,许多传统期刊正在朝这方面努力,如新闻类期刊,正逐步转换社会新闻的报道思路和角度,更多地将视角投向公共利益、社会问题、新闻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等等,更加注重民本、民生的新闻价值取向,并且更加讲求社会新闻的人性化报道采写角度,使期刊的品质逐步得以提高,期刊内容的运作也更加适应现代媒体的发展。例如,关于“慢生活”的主题,《第一财经周刊》从“低碳”的环保角度出发,围绕财经、环保的视角推出报道;《新周刊》用“未富先懒”的概念,来操作关于转型期中国的三大社会现实;《三联生活周刊》则以人物报道的形式,来展现目前中国的“有闲群体”。
  当然,要实现期刊内容的“深度”,文本还必须具有一种非常好的审美功能,杂志的版式设计和配图也要十分讲究。
  
  广度:向数字媒体借力
  
  期刊的“广度”,容易让人联想到期刊内容的国际化视野。“全球视野,中国价值”,这是今天很多期刊努力的方向,在此不赘述。由于新媒体时代给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因此笔者想重点谈谈传统期刊在内容上因“跨界”而形成的广度,即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相融合,向数字媒体借力。
  “视频报道”是拓展传统期刊内容广度的一个有效方式,它既是纸媒对网络技术的一次积极应用,也可以说是不同手段的组合传播。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种尝试早已有之,且结果往往是双赢。在国内,目前也有少数媒体开始尝试。例如“两会”期间,《南方周末》推出了inFzm.com系列视频。in-fzm.com视频每晚录制,当晚剪辑制作,次日更新发布,出现在网站首页,为网站提供增量内容。同时,系列访谈的精彩部分,又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南方周末》评论版,为报纸贡献了内容。两者相得益彰。报纸既抢了传播的时效性(视频在网站上每日更新),又保证了数字化的、体现深度的部分内容能够集中呈现。
  在传统期刊中,《城市画报》向新媒体的借力之巧亦可圈可点,每期《城市画报》的文本内容与网络都有很多互动,甚至一些栏目的内容就直接来自互联网用户。比如《城市画报》10周年特刊推出的“快乐实习生”专题,所有的采访对象均来自豆瓣网,豆瓣网也成为该活动发布和执行的主要平台。
  可见。与新媒体结合,向数字媒体借力,使传统期刊的内容广度提升了一个层次。这种跨媒介的文本内容的循环,使期刊内容与新媒体的文本内容形成了一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为源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过程,它实现了信息由浅层次向深层次递进,由窄小区间向广域进发,从单面向立体递进,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媒体运营链。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以内容见长的传统期刊所遭遇的不仅是挑战,还有机遇。具备“高度”、“深度”与“广度”的内容,不仅能将传统期刊从媒体工业模式中有所挣脱,还将使一些久违的精神价值变得触手可及,为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期刊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想象空间。
  诚然,在“内容为王”的大趋势之下,内容并不是期刊的全部,期刊的生命力不仅指内容,而且是产业链,传统期刊的生命力还需要通过发行、广告、增值业务得以延续。但是,对传统期刊而言,内容是核心资源,也是核心优势,只有打造好期刊内容的“三度空间”,才能持续提高传统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传统期刊在新媒体竞争环境中转“危”为“机”。
其他文献
2009年11月3日中午,迎泽公园旁边的一个咖啡厅里,不期然与《山西晚报》的谢燕女士相遇。原来我们共赴一个小聚会。该来的人还没来,闲着无事,便东拉西扯地聊了起来。谈家庭,谈工作,谈人生,很是惬意。  她说。她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女人  像许多无聊的谈话开头一样,我先问谢燕哪儿人;知道她是晋东南人,不知道是哪个县的。她说是长子县人,只是从小很少在故乡待过。父亲师范毕业,做过几年小学教员,后来从了政。从
期刊
设计一枚小小的刊徽,似乎是不被人们重视的雕虫小技,然而它却能使“方寸之地,意象万千”,给一本期刊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项优秀的刊徽设计往往具有超时空的、丰富的美学价值,犹如符号一样简练,信号一样明确,旗帜一样鲜明。刊徽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在琳琅满目的高校学报中,我们经常看到:几乎每个刊徽
期刊
我国的大多数杂志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就像各级作协有自己的文学刊物一样,各级妇联也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这就是今天大部分女性刊物的前身。妇联这种特殊机构的存在本身就昭示着女性的弱势地位,它像三八妇女节一样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提醒,是一个性别意味很强的标志性符号,这种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带进了女性刊物的叙事想象。到2000年,全国妇联系统所办的女性杂志的发行数已高达1584万册,年总发行量2亿多册,占全国发行
期刊
有人把2009年形容为传统期刊的冬天。这一年金融危机的困扰,新媒体、新媒介的介入与挤压,新期刊的分众和切割,使传统期刊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且冷意拂面;但期刊人硬是以坚忍和毅力苦练内功,用激情与智慧开拓了新的商业模式,硬是在期刊史上添上了浓浓的一笔;让自己意外地收获了一个个惊喜,也给读者送去了冬日的温暖。为此,我们特邀部分期刊人记录了他们的2009,如果他们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令期刊人在冬尽春来的日
期刊
一 国际期刊市场新近发展的三个主要特点    期刊是以中产阶级为基本对象的文化读物,虽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已初具雏形,但其真正大规模的爆发式成长是始于20世纪中叶。随着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期刊在西方发达国家呈现空前的繁荣,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主流媒体,其影响力甚至超过电视和报纸。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期刊出版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集团化:依托品牌打造规模
期刊
1991年在一次回答记者采访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法教学,有人着重讲词的分类,罗列许多定义,讲句子成分,分析句子必得补齐各种成分。也有人特别注意虚词,让学生理解虚词的用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实际掌握虚词和有关的格式。我同意后一种教法。应当好好教虚词,汉语的虚词跟造句格式联系着,是格式的标志。光讲还不够,要多联系才能掌握。  强调虚词在汉语中“跟造句格式联系着”,道出了善用虚词者和不善用虚词者的区别。
期刊
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危机之中,世界把目光投向了持续保持相对高速发展的中国内地。这一年,中国的报刊出版业诞生了多个“第一”,也产生了众多的变革。我国报刊出版业的变革,在不断促进产业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2009年变得与众不同。    一 世界媒体峰会召开。胡锦涛讲话引起广泛关注    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峰会由新华社、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
期刊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出版业需要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强烈的市场意识和较强的策划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编辑要发展,首先必须强化自身的学识,既要深化编辑业务知识,更要提升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知识并不是强求编辑要成为学者,但编辑应当具有学者化意识,在编辑的具体工作中,则体现为“作者化意识”。  这里的“作者化意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编辑的作者意识”。编辑的作者意识,说的是编辑为作者服务的意
期刊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包括策划选题、组稿、审稿和对稿件的加工整理等内容。近几年来,一些出版社把这些工作分为两个部分,设立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即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由他们协作完成上述任务。这一做法顺应了出版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给出版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 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编辑的主要功能是编辑加工书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期刊
副刊是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1897年11月第一张具有副刊意义的“附张”——《消闲报》出现起,从最初的“附张”、“报尾”、“报屁股”到后来的“自有其独立的地位”,…副刊在报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自20世纪初开始,“正是上海渐渐盛行小说的当儿,读者颇能知所选择,小说与报纸的销路大有关系,往往一种情节曲折,文笔优美的小说,可以抓住了报纸的读者”。这使得副刊在报纸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新闻报》副刊“快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