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考察湘江流域汉语方言中的“头皮屑、腋窝、小腿”,指出连读音变是语言演变的一种途径,衡阳是各种说法汇集之地。
关键词:头皮屑;腋窝;小腿;连读音变
本文考察范围限定在湘江流域的汉语方言。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发源于广西林桂县海洋圩的海洋坪,称海洋河。经零陵(今永州市-引者注)纳潇水、茭河口纳舂陵水,衡阳汇蒸水和耒水,衡山纳洣水,湘潭纳涓水和涟水,长沙汇浏阳河与捞刀河,新康纳沩水,至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流入洞庭湖。在零陵以南称上游,零陵至衡阳为中游,衡阳已被进入下游,干流全长856公里,湘境里程670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湘方言概要》)湘江流域主要是湖南的东部和广西北部的广阔地区,在地理上跨越东经110.5-114°,北纬25-29°,面积约94000平方千米,包括湖南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永州、郴州6个市的46个县(市)和广西的泉州、兴安、灌阳3个县。
湘江流域历史文化悠久,山水风光秀丽。十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块大地上生息繁衍,其中的炎陵县和宁远县分别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舜帝陵寝所在。在湘江流域到处分布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洞庭天下水,南岳衡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都在湘江流域。真不愧“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美誉。
在这个区域里分布有汉语方言、瑶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主要是湘语、赣语、客家话、西南官话等汉语方言,并与周边的桂北平话、粤语接壤。湘江流域主要方言是湘语,也是湘语的主要分布区域。本文考察区域内的“头皮屑、腋窝、小腿”。
1、头皮屑
头皮屑在湘江流域方言中有不同的词形,可以分为“皮子”类、“白皮”类、“粉皮”类、“雪”类、“脑皮”类共四类。
“皮子”包括祁阳城关、祁阳白水、下马渡、永兴城关,耒阳城关、竹市、马水的“皮哩”,祁东城关、祁阳黎家坪的“弃皮”,衡东城关的“刮皮子”,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白皮”中,“白皮皮”分布在东安花桥、全州黄沙河;涟源桥头河称“白皮公”;双峰梓门桥、湘乡城关、衡东石湾、衡山城关、安仁禾市的“白皮子”,衡东草市、蓬源、江庸下层铺、安仁安坪、资兴兴宁、资兴蓼江、郴州北湖称“白皮”,全州文桥的“白肤”可以算是“白皮”的变体;茶陵浣溪、永兴洞口、马田称“白呷皮”,安仁关王称“白哈皮”,茶陵城关的“白丝”、炎陵策源“白□l”,东安川岩、大江口的“白落花”等也可以归入“白皮”类。
“粉皮”类中,浏阳澄潭江、浏阳城关的“粉皮粒”,长沙北山、长沙市、宁乡流沙河、韶山、湘潭易俗河称“粉皮子”,攸县城关称“粉皮屑”可以归入这一类。兴安界首的“白米粉”
“雪”类包括衡阳金兰的“雪米子”、衡阳界牌的“雪皮子”、桂阳敖泉的“雪”。
“脑皮”类中,“脑皮”分布在衡阳演陂、江华涛圩,相近的“脑皮子”分布在衡阳三湖、衡阳市、灌阳。“头皮(屑或子)”分布在涟源水洞底、东安井头圩、常宁洋泉、荫田;道县寿雁的“白脑落”可以归入“脑皮”类。
其他还有祁阳蒋家坪的“油呷丝”、兴安道冠的“油蒙”。
头皮屑的复杂名称,每个小小的区域内都有自己独特的命名方式,并为区域内接受,足见方言分歧的产生除了有语言接触等原因外,也有语言自己发展的因素。
2、腋窝
腋窝在湘江流域方言中的叫法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即使同一类中,语音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异彩纷呈的说法,对于语音的历史演变、共时连读音变、词汇的演变、构词法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大的价值。
在湘江流域方言中,“丫”有角落的意思,有[ka][a][a][]等多种语音形式,把腋窝说成“丫里(下)”十分常见,包括茶陵浣溪、常宁荫田、东安花桥、川岩、大江口、江永夏层铺、宁远、安仁禾市、兴安道冠等地。
以核心语素为标准可以把这些说法分成4类。
第一类核心语素是“胁”。这类分布最广,包括了宁乡流沙河、湘潭易俗河、涟源水洞底、桥头河、湘乡、韶山、衡东城关、草市、石湾、祁东蒋家桥、过水坪、耒阳城关、竹市、马水、衡阳市、衡阳金兰、界牌、三湖、衡山城关、祁阳城关、白水、下马渡、黎家坪、常宁、东安花桥、禾市、永兴城关、洞口、马田、资兴兴宁、蓼江、炎陵策源、全州黄沙河、文桥等地。他们虽然有个核心语素相同,可是后面的音节还有很大差别,如“角落”“里”“啦”“下”等等。
“胳肢窝”是很形象的说法,长沙城区、北山、长沙县、敖泉、演陂、资兴蓼江、东安井头墟、灌阳属于这一类。江永和道县寿雁也可以归为这一种。
第三类是江华涛圩、郴州北湖类,以为声母;第四类是xua类,包括茶陵城关、浣溪、安仁安平、桂阳浩塘,这两类本字暂不可考。
3、小腿
3.1小腿在各地的不同语音形式的分布
湘江流域方言的“小腿”(后面部位)名称比较简单,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鲇巴肚子(也有人写为延巴肚子),包括鲇鱼肚(子)、鲇巴肚子、鲇腿(脚)把子、鲇巴腿子、泥拐子等,其中含“把子”的分布在宁乡流沙河、湘潭易俗河、祁东蒋家桥、过水坪、衡山城关;含“肚子”的分布在浏阳澄潭江、浏阳城关、长沙北山、长沙城区、涟源桥头河、水洞底、双峰梓门桥、攸县、祁阳城关、白水、下马渡、黎家坪、东安华侨、川岩、井头墟、大江口、全州文桥、黄沙河、兴安道冠、界首、灌阳等地。
另一种是“腿肚子”,包括腿把子、小腿把子、脚腩肚(仅策源)、脚肚子、腿肚子。其中含“把子”的分布在湘乡城关、韶山、衡阳市等地;含“肚子”的衡阳金兰、界牌、三湖、演陂、衡东城关、草市、蓬源、石湾、耒阳城关、竹市、马水等地,含“肚”的分布在茶陵城关、浣溪、安仁关王、安坪、永兴洞口、马田、资兴兴宁、蓼江、常宁城关、荫田、洋泉、桂阳熬泉、浩塘、郴州北湖,都是远离湘江干游的边缘地带。
另外,道县寿雁的[li1~21mi1~21xa24]、江永夏层铺的[∫a24i33pia21m21]、江华涛墟的[ki51k21pe51]都很有特色。
3.2连读音变是语音演变的一种过渡
湘江流域方言的小腿名称的第一种中,有许多差别,第一个音节有多种形式,分别为[1~][i][i][ni1~][nien][di ~][tin][ie][lei][nia][i1~][in]。在这些种语音形式,声母以[]为多,韵母主要是[i1~]和[ien]。这个音节应该是“鲇”字。
“鲇巴肚子”是一个比喻的形象的说法。湘江河中有一种鲇鱼,样子像泥鳅,没有鳞甲,身上的一层粘液使得全身溜滑。它的个体比泥鳅大得多,而且肚子突出。人的小腿后面的一块肌肉就像鲇鱼的肚子,突出却还算圆滑,人的整个小腿就像一条鲇鱼,脚就是鲇鱼的尾巴,膝关节处正好像鲇鱼的头和腮。用“鲇鱼肚子”指称小腿是个绝好的比喻。“鲇”是咸开四泥母字,有些方言l/n不分,有些方言部分中古泥来母字今读塞音,上述音节大多数符合“鲇”的音韵地位。湘江流域出现了比较奇特的读音,如零声母、口元音韵母,与单个字“鲇”读音不合,有人写作“泥”“延”。“泥鱼”匾型,没有圆圆的肚子,且有鳞甲,所以脚肚子用“泥鱼”作比不太可能。“延”也没有任何理由。从整个湘江流域的语音分布着眼,这个音节是“鲇”。
零声母、口元音韵母实际上是发生连读音变的结果。前文已经讨论了湘江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去鼻音的趋势。我们在这里又可以看出去鼻音的具体方式。如果上述这些语音确实是同一来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语音在连读中的损失过程。这种损失是由于弱化造成的。弱化可以发生在声母上,也可以发生在韵母上。声母和韵尾谁的力量大,各个方言情况不同。设想“鲇”原来的读音为[nien],声母和韵尾均为鼻音。一种弱化方式是丢掉声母;另一种弱化方式,丢掉韵尾,鼻韵母弱化成为鼻化音,而后进一步弱化成为口元音。两条路径最后殊途同归,成为零声母口元音音节。采用不同的弱化方式有方言本身的特点,我们选择中间阶段的[i][i]和[i1~][in]考察。[i][i]分布在长沙北山、涟源水洞底、湘潭易俗河、东安花桥;[i1~][in]类分布在浏阳澄潭江、涟源桥头河、祁东蒋家桥、祁阳城关、东安川岩、井头墟、大江口、全州黄沙河、兴安道冠。这种混杂分布说明怎样弱化具有随意性(当然,也不排除人口迁移的影响)。起初的弱化的方式不同,但是弱化之后的进一步弱化方向是一致的,弱化的动力是一样的,即通过连读音变的方式进行。连读音变如果扩散到其他词汇中,就导致了语音的演变。“鲇巴肚子”第一个音节在宁乡的东湖塘、煤炭坝都是[i]。“鲇鱼”的“鲇”也都读为[i]没有鼻韵尾,韵母也不鼻化。“鲇”是咸开四泥母字,同韵的字“甜”在这些地方读音都带前鼻尾[n]。可见,“鲇”就通过连读音变的途径,把“鲇巴腿子”的读音带进了“鲇鱼”这个词中,最终完成了“鲇”的去鼻化。“鲇”完成这种变化后完全有可能带动其他同类字走向口音,这样,连读音变就成为语音演变的一种过渡,也表现一种演变的趋势。
4、讨论
以上三个词语,从“头皮屑”来看,“皮子”的词义最单纯,“脑皮”增加了产生部位,“白皮”增加了颜色,“粉”则更加形象的概括了“碎”的特质,“雪”凸现“白”“碎”的特点,词义更加丰富。
如果注意“头皮屑”“腿肚子”的各种说法的分布,就可以发现衡阳、衡东、衡南、常宁、耒阳河祁东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区域。这个区域汇集了各种说法。以“白皮”东启茶陵、炎陵等,以“脑皮”南润郴州、永州、全州。而“腿肚子”的各种说法也在衡南一带短兵相接。“腋窝”说法虽然杂乱,但大体上不过是把这个区域的范围扩大一点而已。
衡阳的南岳衡山是五岳之一,道教和佛教在这里相安无事,而语言也反映了文化在此的交融,难怪有人说衡阳是湖南的文化中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头皮屑;腋窝;小腿;连读音变
本文考察范围限定在湘江流域的汉语方言。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发源于广西林桂县海洋圩的海洋坪,称海洋河。经零陵(今永州市-引者注)纳潇水、茭河口纳舂陵水,衡阳汇蒸水和耒水,衡山纳洣水,湘潭纳涓水和涟水,长沙汇浏阳河与捞刀河,新康纳沩水,至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流入洞庭湖。在零陵以南称上游,零陵至衡阳为中游,衡阳已被进入下游,干流全长856公里,湘境里程670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湘方言概要》)湘江流域主要是湖南的东部和广西北部的广阔地区,在地理上跨越东经110.5-114°,北纬25-29°,面积约94000平方千米,包括湖南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永州、郴州6个市的46个县(市)和广西的泉州、兴安、灌阳3个县。
湘江流域历史文化悠久,山水风光秀丽。十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块大地上生息繁衍,其中的炎陵县和宁远县分别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舜帝陵寝所在。在湘江流域到处分布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洞庭天下水,南岳衡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都在湘江流域。真不愧“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美誉。
在这个区域里分布有汉语方言、瑶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主要是湘语、赣语、客家话、西南官话等汉语方言,并与周边的桂北平话、粤语接壤。湘江流域主要方言是湘语,也是湘语的主要分布区域。本文考察区域内的“头皮屑、腋窝、小腿”。
1、头皮屑
头皮屑在湘江流域方言中有不同的词形,可以分为“皮子”类、“白皮”类、“粉皮”类、“雪”类、“脑皮”类共四类。
“皮子”包括祁阳城关、祁阳白水、下马渡、永兴城关,耒阳城关、竹市、马水的“皮哩”,祁东城关、祁阳黎家坪的“弃皮”,衡东城关的“刮皮子”,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白皮”中,“白皮皮”分布在东安花桥、全州黄沙河;涟源桥头河称“白皮公”;双峰梓门桥、湘乡城关、衡东石湾、衡山城关、安仁禾市的“白皮子”,衡东草市、蓬源、江庸下层铺、安仁安坪、资兴兴宁、资兴蓼江、郴州北湖称“白皮”,全州文桥的“白肤”可以算是“白皮”的变体;茶陵浣溪、永兴洞口、马田称“白呷皮”,安仁关王称“白哈皮”,茶陵城关的“白丝”、炎陵策源“白□l”,东安川岩、大江口的“白落花”等也可以归入“白皮”类。
“粉皮”类中,浏阳澄潭江、浏阳城关的“粉皮粒”,长沙北山、长沙市、宁乡流沙河、韶山、湘潭易俗河称“粉皮子”,攸县城关称“粉皮屑”可以归入这一类。兴安界首的“白米粉”
“雪”类包括衡阳金兰的“雪米子”、衡阳界牌的“雪皮子”、桂阳敖泉的“雪”。
“脑皮”类中,“脑皮”分布在衡阳演陂、江华涛圩,相近的“脑皮子”分布在衡阳三湖、衡阳市、灌阳。“头皮(屑或子)”分布在涟源水洞底、东安井头圩、常宁洋泉、荫田;道县寿雁的“白脑落”可以归入“脑皮”类。
其他还有祁阳蒋家坪的“油呷丝”、兴安道冠的“油蒙”。
头皮屑的复杂名称,每个小小的区域内都有自己独特的命名方式,并为区域内接受,足见方言分歧的产生除了有语言接触等原因外,也有语言自己发展的因素。
2、腋窝
腋窝在湘江流域方言中的叫法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即使同一类中,语音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异彩纷呈的说法,对于语音的历史演变、共时连读音变、词汇的演变、构词法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大的价值。
在湘江流域方言中,“丫”有角落的意思,有[ka][a][a][]等多种语音形式,把腋窝说成“丫里(下)”十分常见,包括茶陵浣溪、常宁荫田、东安花桥、川岩、大江口、江永夏层铺、宁远、安仁禾市、兴安道冠等地。
以核心语素为标准可以把这些说法分成4类。
第一类核心语素是“胁”。这类分布最广,包括了宁乡流沙河、湘潭易俗河、涟源水洞底、桥头河、湘乡、韶山、衡东城关、草市、石湾、祁东蒋家桥、过水坪、耒阳城关、竹市、马水、衡阳市、衡阳金兰、界牌、三湖、衡山城关、祁阳城关、白水、下马渡、黎家坪、常宁、东安花桥、禾市、永兴城关、洞口、马田、资兴兴宁、蓼江、炎陵策源、全州黄沙河、文桥等地。他们虽然有个核心语素相同,可是后面的音节还有很大差别,如“角落”“里”“啦”“下”等等。
“胳肢窝”是很形象的说法,长沙城区、北山、长沙县、敖泉、演陂、资兴蓼江、东安井头墟、灌阳属于这一类。江永和道县寿雁也可以归为这一种。
第三类是江华涛圩、郴州北湖类,以为声母;第四类是xua类,包括茶陵城关、浣溪、安仁安平、桂阳浩塘,这两类本字暂不可考。
3、小腿
3.1小腿在各地的不同语音形式的分布
湘江流域方言的“小腿”(后面部位)名称比较简单,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鲇巴肚子(也有人写为延巴肚子),包括鲇鱼肚(子)、鲇巴肚子、鲇腿(脚)把子、鲇巴腿子、泥拐子等,其中含“把子”的分布在宁乡流沙河、湘潭易俗河、祁东蒋家桥、过水坪、衡山城关;含“肚子”的分布在浏阳澄潭江、浏阳城关、长沙北山、长沙城区、涟源桥头河、水洞底、双峰梓门桥、攸县、祁阳城关、白水、下马渡、黎家坪、东安华侨、川岩、井头墟、大江口、全州文桥、黄沙河、兴安道冠、界首、灌阳等地。
另一种是“腿肚子”,包括腿把子、小腿把子、脚腩肚(仅策源)、脚肚子、腿肚子。其中含“把子”的分布在湘乡城关、韶山、衡阳市等地;含“肚子”的衡阳金兰、界牌、三湖、演陂、衡东城关、草市、蓬源、石湾、耒阳城关、竹市、马水等地,含“肚”的分布在茶陵城关、浣溪、安仁关王、安坪、永兴洞口、马田、资兴兴宁、蓼江、常宁城关、荫田、洋泉、桂阳熬泉、浩塘、郴州北湖,都是远离湘江干游的边缘地带。
另外,道县寿雁的[li1~21mi1~21xa24]、江永夏层铺的[∫a24i33pia21m21]、江华涛墟的[ki51k21pe51]都很有特色。
3.2连读音变是语音演变的一种过渡
湘江流域方言的小腿名称的第一种中,有许多差别,第一个音节有多种形式,分别为[1~][i][i][ni1~][nien][di ~][tin][ie][lei][nia][i1~][in]。在这些种语音形式,声母以[]为多,韵母主要是[i1~]和[ien]。这个音节应该是“鲇”字。
“鲇巴肚子”是一个比喻的形象的说法。湘江河中有一种鲇鱼,样子像泥鳅,没有鳞甲,身上的一层粘液使得全身溜滑。它的个体比泥鳅大得多,而且肚子突出。人的小腿后面的一块肌肉就像鲇鱼的肚子,突出却还算圆滑,人的整个小腿就像一条鲇鱼,脚就是鲇鱼的尾巴,膝关节处正好像鲇鱼的头和腮。用“鲇鱼肚子”指称小腿是个绝好的比喻。“鲇”是咸开四泥母字,有些方言l/n不分,有些方言部分中古泥来母字今读塞音,上述音节大多数符合“鲇”的音韵地位。湘江流域出现了比较奇特的读音,如零声母、口元音韵母,与单个字“鲇”读音不合,有人写作“泥”“延”。“泥鱼”匾型,没有圆圆的肚子,且有鳞甲,所以脚肚子用“泥鱼”作比不太可能。“延”也没有任何理由。从整个湘江流域的语音分布着眼,这个音节是“鲇”。
零声母、口元音韵母实际上是发生连读音变的结果。前文已经讨论了湘江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去鼻音的趋势。我们在这里又可以看出去鼻音的具体方式。如果上述这些语音确实是同一来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语音在连读中的损失过程。这种损失是由于弱化造成的。弱化可以发生在声母上,也可以发生在韵母上。声母和韵尾谁的力量大,各个方言情况不同。设想“鲇”原来的读音为[nien],声母和韵尾均为鼻音。一种弱化方式是丢掉声母;另一种弱化方式,丢掉韵尾,鼻韵母弱化成为鼻化音,而后进一步弱化成为口元音。两条路径最后殊途同归,成为零声母口元音音节。采用不同的弱化方式有方言本身的特点,我们选择中间阶段的[i][i]和[i1~][in]考察。[i][i]分布在长沙北山、涟源水洞底、湘潭易俗河、东安花桥;[i1~][in]类分布在浏阳澄潭江、涟源桥头河、祁东蒋家桥、祁阳城关、东安川岩、井头墟、大江口、全州黄沙河、兴安道冠。这种混杂分布说明怎样弱化具有随意性(当然,也不排除人口迁移的影响)。起初的弱化的方式不同,但是弱化之后的进一步弱化方向是一致的,弱化的动力是一样的,即通过连读音变的方式进行。连读音变如果扩散到其他词汇中,就导致了语音的演变。“鲇巴肚子”第一个音节在宁乡的东湖塘、煤炭坝都是[i]。“鲇鱼”的“鲇”也都读为[i]没有鼻韵尾,韵母也不鼻化。“鲇”是咸开四泥母字,同韵的字“甜”在这些地方读音都带前鼻尾[n]。可见,“鲇”就通过连读音变的途径,把“鲇巴腿子”的读音带进了“鲇鱼”这个词中,最终完成了“鲇”的去鼻化。“鲇”完成这种变化后完全有可能带动其他同类字走向口音,这样,连读音变就成为语音演变的一种过渡,也表现一种演变的趋势。
4、讨论
以上三个词语,从“头皮屑”来看,“皮子”的词义最单纯,“脑皮”增加了产生部位,“白皮”增加了颜色,“粉”则更加形象的概括了“碎”的特质,“雪”凸现“白”“碎”的特点,词义更加丰富。
如果注意“头皮屑”“腿肚子”的各种说法的分布,就可以发现衡阳、衡东、衡南、常宁、耒阳河祁东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区域。这个区域汇集了各种说法。以“白皮”东启茶陵、炎陵等,以“脑皮”南润郴州、永州、全州。而“腿肚子”的各种说法也在衡南一带短兵相接。“腋窝”说法虽然杂乱,但大体上不过是把这个区域的范围扩大一点而已。
衡阳的南岳衡山是五岳之一,道教和佛教在这里相安无事,而语言也反映了文化在此的交融,难怪有人说衡阳是湖南的文化中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