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缚个性or启发心智

来源 :Future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y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教育史是从古希腊柏拉图那篇传世著作《理想国》开始的,在书中,他主要强调了对于幼儿的教育义务,应该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承担,而教育形式可以是做游戏、讲故事、还有学音乐。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于幼儿教育,更多强调的是父母的义务。随着时代发展,德国教育家又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有些父母不能胜任早期教育的任务,所以需要建立幼儿托管机构,即早教机构来进行,德国于1837年开办了学前教育机构,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 德国幼教的细节
  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地写进了德国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绘制地图是德国人独创的教育方式,在德国海滨的沙滩上,常常可以看到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附近的街道等,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一遍遍理清思路,形象思维凝聚,并逐步演变为逻辑思维。德国幼儿教育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与环境教育。这是一种唤起幼儿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的教育;二是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就是通过设计有意义的情境给孩子以体会,熟悉使用各种玩具,培养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掌握家务劳动技能,熟悉交通规则,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进行模拟练习以助成长。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的机构,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以直观体验自然过程。德国教育界普遍认为,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接触自然,是促进儿童成为环境保护主人的前提条件。
  德国孩子一般3岁上幼儿园。在为期3年的幼儿园阶段,他们会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参观市政府,通过和市长交流,观察他如何为民服务;坐有轨电车,学会记回家路线;跟老师去超市,学习付钱和选货。3年后,他们会具备初步的生存能力。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学完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德国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孩子们的行为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中国的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想法,将孩子关在教室里,按照老师的想法进行书写、认读、计算,磨灭了孩子们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中欧父母的育儿级差
  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生存层次的,以至于家长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另一个就是强调丛林法则,诸如“以牙还牙”的理念被植入孩子大脑。虽然我不否认目前有些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已经开始觉醒,开始和欧洲接轨,但是大部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依然很初级,理念层次还停留在一个较为原始的状态。
  反观欧洲父母,他们非常在意自己孩子的自尊,并且会启发他们肯定自己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欧洲父母特别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他们教育孩子的理念已经摒弃了仅仅为了保证孩子未来生存的层次,而上升到孩子立足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阶段。此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普遍崇文,更多强调的是服从,所以中国父母都试图操控自己的孩子,一旦孩子没有服从父母的意志,父母都会生气;而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依靠武力征服,才使得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所以欧洲人崇尚力量、勇气、自信。在欧洲,父母为激发孩子的独立精神,吃饭会采取AA制,即使和父母也是如此。
  除此以外,中国父母还普遍存在一个教育理念的误区,那就是将“是否听话”作为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没有之一。父母并非完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完全听从父母的意志,长此以往,将给孩子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中国的幼儿教育向来缺乏人格和独立思维的培养。孩子心智不成熟,事实上有些知识的确让孩子不那么容易接受,而恰恰孩子的真正需求似乎才应该是全社会关注的,再加上如今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紧张局面,使得父母依然不惜一切代价地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那些所谓的“好幼儿园”。原本纯粹的幼儿教育,变成了家长之间的“资源暗战”,这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当然,中国一些传统的优秀教育理念还是应该得到继承,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一部分,而同时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尤其是中国家长。我们现在都在提倡与国际接轨,接受国际教育,我认为首先中国的父母的视野和思维就应该与世界同步,把世界最先进的幼儿教育引进中国,当然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引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的理性表达。
  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教育,那么无论多么富有,这个家庭都将毫无前途。100年前梁启超就大声疾呼:“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正在迈向世界大国行列,所以家庭教育绝不仅仅关系到社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其他文献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卡尔·冯·奥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曾在一战时写下:“科学和技术没有带来正面的帮助,它们创造了毁灭的手段,创造了最恐怖的谋杀手段,我们必须使科学重归人性化。”  1991年,创建不到20年的德国奥尔登堡大学(Carl von Ossietzky Universit?t Oldenburg)用奥西茨基的名字为自己命名。  若按照德国人的严谨度来看,不知奥尔登堡大
期刊
第一次听闻哥廷根大学是读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书中描绘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澄澈的天空中时而有白云飘过,神采奕奕的年轻人在草坪上席地而坐,时而争辩得面红耳赤,时而对他人的高见赞许不已,图书馆里陈列着泛黄的古籍抄本,书香四溢。”  辉煌校史成就“诺贝尔奇迹”  哥廷根大学位于德国中部下萨克森州的哥廷根市,城市人口不足十五万,而其中学生、研究人员和教职人员的数量几乎达到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时至今日
期刊
据胡润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中国富豪已经移民、正在申请移民和正在考虑移民的比例高达64%,其中已经移民的亿万富豪占到约1/3。除了传统投资移民大国美国外,选择欧洲作为投资移民目的地的人数上升最快,欧洲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富豪购置房地产的另一重要选择地。  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老牌经济强国,作为一个有丰富移民历史的国家,对世界各地移民接纳和包容的态度令它极具魅力和诱惑。而近些年,不断推出的投资移民新
期刊
俞敏洪,1962年生,江苏江阴人,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洪泰基金联合创始人,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留校任外语系教师。1991年,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英语教育领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2001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并于2006年9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他是缔造“出国留学流水线”的“留学之父”和“青年导师”,也是年轻创业者眼中的天使投资人“洪哥”
期刊
德国国家旅游局这样描述弗洛依登市:“火灾、战争和瘟疫数百年来一再蹂躏这个坐落于黑森林中的小城。 但令人欣慰的是,这里的居民一次又一次地重建了他们的家园,每次都使它更加美丽;如今,这座城市是一块充满惊喜和吸引力的珍宝。”  黑森林是德国最著名的休闲和度假疗养圣地。近期,本刊对话德国弗洛依登市市长优利安·欧斯瓦尔德,探秘这唯一一座身处黑森林内部的“珍宝”小城。  F=《出国》杂志  O=德国弗洛依登市
期刊
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曾经表示,在女儿出生后他会休两个月的“产假”(事实上是陪产假)。这位掌控着世界上最大的在线社交网络的年轻的亿万富豪,不仅是暖男,还要做奶爸,他用这个决定告诉人们家庭生活对于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去年7月底,31岁的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 页面上兴奋地宣布,他的妻子普莉希拉?陈(Priscilla Chan)怀孕了,他们就要有个
期刊
德国雄踞欧洲中部,美丽富饶,魅力十足,不仅是欧洲的政治中心,也是全球旅游者梦想的游览胜地。本刊对话德国弗洛依登市旅游局局长Michael Krause,请他为读者展示德国黑森林的独特魅力。  F=《出国》杂志 K=德国弗洛依登市旅游局局长Michael Krause  F:请您介绍一下德国的旅游资源。  M:德国处于欧洲的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各类丰富的资源,也有人称德国是“旅游之国”。
期刊
离开约旦以后,我才渐悟,原来自己去的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包括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前英国殖民地等等在内的千年古国。来到约旦这个中东的“弹丸之地”,它北临叙利亚,东临伊拉克,西临巴以。这些国家均为旅游红色警报国,可谓四面楚歌。因为计划周密,觉得此行既充实又时间充裕,几天下来,我们把约旦旅游的黄金三角几乎走遍。  第一日 融传统与现代一体的首都安曼(Amman)  我们于晚上9点45分准
期刊
手握10年美国旅游签证,当你去腻了纽约、波士顿、洛杉矶等美国著名旅游城市后,哪里会成为你探索美国的下一站?  在2016中美旅游年展开之际,本刊对话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新闻文化参赞耿欣(Lisa Heller),共同探讨这一契机下中美两国相互交流的机遇所在。  F=《出国》杂志  H=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新闻文化参赞耿欣Lisa Heller  F:两国将2016年定为中美旅游年,是基于何种想法?
期刊
我和先生通过学校的Host Family Program认识了一对美国夫妻,丈夫叫Tom,妻子叫Lily。他们的年龄和我们的父母很接近,在他们的提议下,我们决定用“Dad”、“Mom”来称呼他们。从此我们多了一家美国亲戚,没有婚姻血缘关系的extended family。这家人让我们有机会对普通美国人的家庭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思考很多东西。  默契的老两口  在这里我写写Lily的父母,我们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