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化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重要的战略选择,已为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所认可。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主要力量,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活跃期。但就整个世界市场,中国企业处于“微笑曲线”困境中,要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在世界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这就需要中国企业拥有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分析中国的国际形势,探讨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和问题,并以此提出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8-0004-01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也相继加快,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与机遇。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稳步前行。尤其在我国已度过加入WTO的过渡时期,如何依靠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众多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本文试从全球化竞争角度分析目前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现状与问题,并探讨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所必须的决策。
1 全球化概述
1.1 全球化基本内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1.2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主要有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四个方面;但且包括了经济全球化的方方面面。
1.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全球化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重要的战略选择,在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中,有12%的受访企业选择全球化作为后危机时代主要的发展战略,85%的受访企业认为全球化业务在公司战略中“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
2 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
2.1 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在现行国际分工之下,中国企业具备的竞争优势就是低价格成本优势。中国企业通过生产低价工业品并出口,实现了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将国际流动性差的劳动力转变为流动性强的工业制成品,并通过贸易实现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因此,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表现为国际贸易量大,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高。2008年,中国出口商品额达13296.4亿美元其中93%属于工业制造品。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形式也有所变化,就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占11.6%,中国香港占36%,中国台湾占2.0%。(如表1)
2.2 中国企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2.2.1 技术落后
我国企业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落后程度众所周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一直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的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仍需要引进。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主要靠规模和国家的相应政策支持,这主要是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薄弱,企业未能成为真正的研发主体,使得研发活动独立于企业,研发成果与市场机制脱节。
2.2.2 缺乏自有品牌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乏自有品牌。在世界市场上也只是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仍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即使是高技术产品出口。这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2.2.3 市场效应弱小
首先,中国企业多数跨国企业主要以第三世界为主,在欧美等市场的影响力很小。在经营方式上仅仅是依靠贸易出口,只是一味地“产品走出去”而不是“企业走出去”。其次,投资方向片面。在对外投资中,中国企业在技术、电子、石油化工、汽车等方面投资不足,以致海外企业效益低下。
2.2.4 管理模式传统
中国企业虽是“走出国门”,但其管理模式并未随之改变。缺乏内在动力,提高管理水平的警觉性和主动性不高。主要表现为:管理模式层级化,集权化等;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使企业在发展中失去灵活性,失去效率。
3 中国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相应措施
3.1 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必选手段,这需要政府及企业自身共同努力。
对政府而言,首先,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对国家研究机构进行改造,使其参与市场竞争。其次,鼓励扶持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联盟,提升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最后,对非核心产业放手让跨国公司来投资,以股权形式迫使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大R&D的投资力度。对企业自身而言,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加大R&D的投资力度,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国内外优势因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模仿、学习、吸收,进而转变为自身的技术,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3.2 创立自有品牌
要快速建立品牌,收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中国企业的跨国收购过程中,部分企业拥有了这些品牌的终身使用权力,比如说汤姆逊、罗孚等;另一种是中国企业收购过来的跨国公司业务后,中国企业享用这些品牌3年的使用权。比如说,在联想收购IBM的个人PC的业务中,联想拥有IBM商标5年的使用权。随后根据不同的品牌采用不同的战略。只要我们善于采用和把握恰当的品牌战略,最终中国企业的品牌将立足于世界之林。
3.3 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体系
扩大市场规模,无论是市场范围还是市场份额都要力争最佳位置。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尤其是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努力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企业的市场行为。此外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公平秩序的市场环境,在国际市场上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效益。
3.4 创新管理模式
根据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环境的特点,中国企业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摒弃“老大”的意识;秉着“老鹰重生”的精神,放弃光环和成就,放掉固有的管理模式,重新认识自身和竞争者。根据宏观和微观的形势,建立科学合理,多元良性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经济全球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593.htm.
[2]埃森哲.多极世界,长袖善舞—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R].2010,(11).
[3]陈坚.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0,(3).
[4]王明辉,张光旭.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核心能力研究[J].企业管理,2008,(2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8-0004-01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也相继加快,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与机遇。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稳步前行。尤其在我国已度过加入WTO的过渡时期,如何依靠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众多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本文试从全球化竞争角度分析目前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现状与问题,并探讨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所必须的决策。
1 全球化概述
1.1 全球化基本内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1.2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主要有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四个方面;但且包括了经济全球化的方方面面。
1.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全球化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重要的战略选择,在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中,有12%的受访企业选择全球化作为后危机时代主要的发展战略,85%的受访企业认为全球化业务在公司战略中“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
2 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
2.1 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在现行国际分工之下,中国企业具备的竞争优势就是低价格成本优势。中国企业通过生产低价工业品并出口,实现了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将国际流动性差的劳动力转变为流动性强的工业制成品,并通过贸易实现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因此,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表现为国际贸易量大,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高。2008年,中国出口商品额达13296.4亿美元其中93%属于工业制造品。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形式也有所变化,就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占11.6%,中国香港占36%,中国台湾占2.0%。(如表1)
2.2 中国企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2.2.1 技术落后
我国企业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落后程度众所周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一直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的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仍需要引进。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主要靠规模和国家的相应政策支持,这主要是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薄弱,企业未能成为真正的研发主体,使得研发活动独立于企业,研发成果与市场机制脱节。
2.2.2 缺乏自有品牌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乏自有品牌。在世界市场上也只是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仍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即使是高技术产品出口。这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2.2.3 市场效应弱小
首先,中国企业多数跨国企业主要以第三世界为主,在欧美等市场的影响力很小。在经营方式上仅仅是依靠贸易出口,只是一味地“产品走出去”而不是“企业走出去”。其次,投资方向片面。在对外投资中,中国企业在技术、电子、石油化工、汽车等方面投资不足,以致海外企业效益低下。
2.2.4 管理模式传统
中国企业虽是“走出国门”,但其管理模式并未随之改变。缺乏内在动力,提高管理水平的警觉性和主动性不高。主要表现为:管理模式层级化,集权化等;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使企业在发展中失去灵活性,失去效率。
3 中国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相应措施
3.1 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必选手段,这需要政府及企业自身共同努力。
对政府而言,首先,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对国家研究机构进行改造,使其参与市场竞争。其次,鼓励扶持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联盟,提升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最后,对非核心产业放手让跨国公司来投资,以股权形式迫使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大R&D的投资力度。对企业自身而言,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加大R&D的投资力度,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国内外优势因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模仿、学习、吸收,进而转变为自身的技术,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3.2 创立自有品牌
要快速建立品牌,收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中国企业的跨国收购过程中,部分企业拥有了这些品牌的终身使用权力,比如说汤姆逊、罗孚等;另一种是中国企业收购过来的跨国公司业务后,中国企业享用这些品牌3年的使用权。比如说,在联想收购IBM的个人PC的业务中,联想拥有IBM商标5年的使用权。随后根据不同的品牌采用不同的战略。只要我们善于采用和把握恰当的品牌战略,最终中国企业的品牌将立足于世界之林。
3.3 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体系
扩大市场规模,无论是市场范围还是市场份额都要力争最佳位置。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尤其是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努力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企业的市场行为。此外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公平秩序的市场环境,在国际市场上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效益。
3.4 创新管理模式
根据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环境的特点,中国企业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摒弃“老大”的意识;秉着“老鹰重生”的精神,放弃光环和成就,放掉固有的管理模式,重新认识自身和竞争者。根据宏观和微观的形势,建立科学合理,多元良性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经济全球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593.htm.
[2]埃森哲.多极世界,长袖善舞—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R].2010,(11).
[3]陈坚.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0,(3).
[4]王明辉,张光旭.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核心能力研究[J].企业管理,2008,(2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