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效课堂”的关键着力点在一个“效”字,是以效率和课程目标达成度为主要检验标准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备课、上课、作业巩固等教学环节中,如何落实课程目标,如何让学段目标课时化实施,使学段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具体化,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中缺乏目标意识,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课程目标”这个牛鼻子,心中既要有课程总目标,又要明白学段的目标要求,更要努力使学段的目标具体化到课文教学中。通过目标来引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全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诉求。
一、自我反问,是否了解任教学科的课程目标
每一个学科教师,上课之前都应该向自己提几个问题:我熟知我任教学科的课程目标吗?我熟知我所任教的学段教学目标吗?每节课我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吗?课前设置的目标能在课堂上达成吗?我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每节课的课堂、课后作业吗?我能根据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学业能力考核吗?……
以语文课程目标为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总目标共有十项。这十项目标都是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的,其中1~4项目标倾向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第6、第7、第9项目标倾向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第5项、8项和10项目标倾向于“过程与方法”目标。这10项总目标在学段目标中得到了具体化,分成了四个学段目标。每个学段又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四个学段的学段目标进行具体化的阐述。例如在第一学段五个方面已经达到了25个教学目标,第二学段五个方面共有27个目标,第三学段五个方面共有26个目标。这些目标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如何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落实,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
心中有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才有了方向,课堂教学的脉络才更清晰。
二、共性课程目标的学段化分解
在课程学段目标中,有一些共性目标的要求,在每个学段目标中,都有体现,且基本相同。例如“阅读目标”关于朗读的目标要求,在小学第一、第二、第三学段都有相似或相同的要求。在低年级段目标第二条中是这样要求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到了第二学段(中年级段),学段目标第一条是这样要求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高年级段)这个目标的要求与第二学段基本相同:“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三个学段中,除去第一学段多了“学习默读”四个字以外,其他表述基本一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乎是每节语文课的目标,但到了六年级,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有提升吗?情感目标能够体现吗?
这个课程目标包含了三个重要的目标落实关键点:一是正确,二是流利,三是有感情。“正确”是指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准字音,要分清多音字的不同读音,要不添字、不漏字。“流利”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有一定的节奏,一定的速度,对朗读的量有一定的要求。“有感情”是指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把文章要表达的感情与自己的感情体验相结合,注意读出语言的音韵美,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以“流利”这个目标为例,在不同学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有了一定的速度才叫“流利”。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级,正常的语速(读出声音,非默读)每分钟读多少个字才叫流利呢?经过实验,我们发现:一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115个字;二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136个字;三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175字;四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264字;五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345字;六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366字。当任课老师知道了每个年级学生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多少个字的时候,训练学生朗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流利”这个朗读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这样的共性化目标在每个学段的侧重点是否一样?显然是不一样的。甚至在一个学段的不同年级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正确朗读的目标要求,在一年级,刚开始学习朗读时,由于怕学生读错,有的老师会训练学生指着课文读。但是到了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以后,就要求学生不指读,即读书时不能再用手指指着课文朗读了。
三、目标导引教学的三个实施途径
目标导引课堂教学,有三个途径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最优化,也能恰当体现“全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诉求。
1.学段目标具体化,让备课目标指向更明确
学段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又是学段目标的具体化。在备课的环节,就要认真落实学段目标的具体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不少学校的教研组集体备课不扎实,多形式化,教材研究得少,研究学段目标具体化实施得更少。
如有一个教研组集体备课时,确定了《番茄太阳》(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一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
这个目标的设计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模糊。在第一个目标中,备课者设计了“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这个目标的设计意图是什么?是练习默读还是感悟课文重点内容?如果是练习默读可以在自学的板块中安排,整篇课文都要默读,不能仅仅默读后四节课文。如果是为了感悟课文的重点内容,就应该有选择地默读一些自然段,比如第13、14、17等自然段。再如文中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描绘明明的美好童心?“我”又是怎样受到感染的呢?
第二,教学目标设计没有直接指向学习结果。本课有几个生字?怎么去学会?理解生字组成的哪些词语?文中有四个生字只要求会读,不要求会写。有的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很简单,一看就明白,有的生字(词)需要查字典去理解,有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就能理解了。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上,而应该往分析层面发展。第2、3两个目标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比如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理解”的能力,是在重复以前学到的方法,还是有新的突破和收获?再如“体会”“领会”“感受”“感悟”等词,是教师撰写目标的常用词,那么,怎样才算学生“体会”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13、14、17自然段,体会文中出现的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清脆、忙碌”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体现主人公“明明”的美好心灵的。
2.课堂教学模块化,让课堂教学紧扣课时目标
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块,经过反复训练,将相对固定的“教”的程序转化为学生“学”的程序。
课堂上落实课程目标一般有以下四个教学模块:
(1)明确目标,独立自学。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课题后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进行独立学习。生成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初次目标感知,在自学过程中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讨论交流,落实目标。学生在有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可以在小组内围绕目标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互助落实。通过解决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共享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对小组仍有疑问的问题作出标注,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对有难度、有价值、有争议、能发散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质疑解难。教师适时进行指导点拨,从规律、方法、思想等方面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升华思想,目标得到进一步落实。要筛选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
(3)训练点拨,回扣目标。回扣目标,就是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达标训练。力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确保目标达成。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意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学校的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的工作以课程设置为中心,课程实施要以课程目标的落实为中心。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全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诉求就是要切实引领教师领悟课程目标,细化学段目标,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落实教学任务。
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中缺乏目标意识,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课程目标”这个牛鼻子,心中既要有课程总目标,又要明白学段的目标要求,更要努力使学段的目标具体化到课文教学中。通过目标来引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全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诉求。
一、自我反问,是否了解任教学科的课程目标
每一个学科教师,上课之前都应该向自己提几个问题:我熟知我任教学科的课程目标吗?我熟知我所任教的学段教学目标吗?每节课我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吗?课前设置的目标能在课堂上达成吗?我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每节课的课堂、课后作业吗?我能根据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学业能力考核吗?……
以语文课程目标为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总目标共有十项。这十项目标都是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的,其中1~4项目标倾向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第6、第7、第9项目标倾向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第5项、8项和10项目标倾向于“过程与方法”目标。这10项总目标在学段目标中得到了具体化,分成了四个学段目标。每个学段又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四个学段的学段目标进行具体化的阐述。例如在第一学段五个方面已经达到了25个教学目标,第二学段五个方面共有27个目标,第三学段五个方面共有26个目标。这些目标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如何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落实,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
心中有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才有了方向,课堂教学的脉络才更清晰。
二、共性课程目标的学段化分解
在课程学段目标中,有一些共性目标的要求,在每个学段目标中,都有体现,且基本相同。例如“阅读目标”关于朗读的目标要求,在小学第一、第二、第三学段都有相似或相同的要求。在低年级段目标第二条中是这样要求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到了第二学段(中年级段),学段目标第一条是这样要求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高年级段)这个目标的要求与第二学段基本相同:“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三个学段中,除去第一学段多了“学习默读”四个字以外,其他表述基本一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乎是每节语文课的目标,但到了六年级,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有提升吗?情感目标能够体现吗?
这个课程目标包含了三个重要的目标落实关键点:一是正确,二是流利,三是有感情。“正确”是指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准字音,要分清多音字的不同读音,要不添字、不漏字。“流利”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有一定的节奏,一定的速度,对朗读的量有一定的要求。“有感情”是指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把文章要表达的感情与自己的感情体验相结合,注意读出语言的音韵美,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以“流利”这个目标为例,在不同学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有了一定的速度才叫“流利”。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级,正常的语速(读出声音,非默读)每分钟读多少个字才叫流利呢?经过实验,我们发现:一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115个字;二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136个字;三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175字;四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264字;五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345字;六年级每分钟的朗读速度约是366字。当任课老师知道了每个年级学生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多少个字的时候,训练学生朗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流利”这个朗读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这样的共性化目标在每个学段的侧重点是否一样?显然是不一样的。甚至在一个学段的不同年级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正确朗读的目标要求,在一年级,刚开始学习朗读时,由于怕学生读错,有的老师会训练学生指着课文读。但是到了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以后,就要求学生不指读,即读书时不能再用手指指着课文朗读了。
三、目标导引教学的三个实施途径
目标导引课堂教学,有三个途径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最优化,也能恰当体现“全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诉求。
1.学段目标具体化,让备课目标指向更明确
学段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又是学段目标的具体化。在备课的环节,就要认真落实学段目标的具体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不少学校的教研组集体备课不扎实,多形式化,教材研究得少,研究学段目标具体化实施得更少。
如有一个教研组集体备课时,确定了《番茄太阳》(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一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
这个目标的设计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模糊。在第一个目标中,备课者设计了“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这个目标的设计意图是什么?是练习默读还是感悟课文重点内容?如果是练习默读可以在自学的板块中安排,整篇课文都要默读,不能仅仅默读后四节课文。如果是为了感悟课文的重点内容,就应该有选择地默读一些自然段,比如第13、14、17等自然段。再如文中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描绘明明的美好童心?“我”又是怎样受到感染的呢?
第二,教学目标设计没有直接指向学习结果。本课有几个生字?怎么去学会?理解生字组成的哪些词语?文中有四个生字只要求会读,不要求会写。有的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很简单,一看就明白,有的生字(词)需要查字典去理解,有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就能理解了。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上,而应该往分析层面发展。第2、3两个目标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比如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理解”的能力,是在重复以前学到的方法,还是有新的突破和收获?再如“体会”“领会”“感受”“感悟”等词,是教师撰写目标的常用词,那么,怎样才算学生“体会”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13、14、17自然段,体会文中出现的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清脆、忙碌”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体现主人公“明明”的美好心灵的。
2.课堂教学模块化,让课堂教学紧扣课时目标
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块,经过反复训练,将相对固定的“教”的程序转化为学生“学”的程序。
课堂上落实课程目标一般有以下四个教学模块:
(1)明确目标,独立自学。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课题后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进行独立学习。生成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初次目标感知,在自学过程中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讨论交流,落实目标。学生在有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可以在小组内围绕目标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互助落实。通过解决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共享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对小组仍有疑问的问题作出标注,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对有难度、有价值、有争议、能发散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质疑解难。教师适时进行指导点拨,从规律、方法、思想等方面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升华思想,目标得到进一步落实。要筛选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
(3)训练点拨,回扣目标。回扣目标,就是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达标训练。力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确保目标达成。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意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学校的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的工作以课程设置为中心,课程实施要以课程目标的落实为中心。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全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诉求就是要切实引领教师领悟课程目标,细化学段目标,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落实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