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动教学模式,在初中很多课程教育中,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初中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践学习的能力,因此活动教学在这门课程中的推广,也有一定的必要性。文章将以初中科学课程为例,深入研讨活动教学在课程中的推广实践方法。
关键词:活动教学;初中科学;课程推广
一、活动情景的创设
科学知识必然隐藏于某种具体的情景当中,对于活动情景的创设,要围绕待教授的科学知识点,然后创设各种活动情景,以此调动科学课程的学习氛围。关于活动情景的创设,笔者认为有两种值得推荐:
第一种是情景故事化:将科学知识点融入到趣味性的故事当中。譬如“二氧化碳性质”的课程学习,笔者引用了“死狗洞”: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死亡,而人却能自由出入。后来,科学家波曼尔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经检验是二氧化碳),由此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难道是二氧化碳有毒?为什么狗进入会死而人没事?笔者以故事作为噱头,设置了课程科学知识点学习的悬念。
第二种是情景生活化:借助日常生活动常见的事物,作为素材引出科学问题。譬如在了解流体性质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压强”的基础知识,笔者引用“乒乓球中上旋球和下旋球的路径原理”作为案例解释,引出了流体压强与流速成反比的结论。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观察和动手探究的能力。
按照以上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科学知识内容,灵活地让课程情景故事化和生活化,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程的科学知识点,让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
二、活动方案的设计
在创设活动情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的原则为合理性、简便性和安全性。
(1)为学生量身定制。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课程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因此科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务必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选择学生周围最为熟悉的事物,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将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地融入方案当中。
(2)保持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即没有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比方说:实验、游戏、故事、调查、讨论、体验等,都可以作为活动的形式之一,具体要结合科学知识的内容,以及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定。但总体的原则,要求能够有效为学生营造新奇感,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还要求让学生的观察能、和动手能力、价值观等都得到锻炼。在活动教学当中,学生可进行活动形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譬如“太阳系”课程的学习,笔者以自由分组的方式,以“太阳”、“地球”、“水星”、“土星”、“木星”、“土星”等进行小组的命名,然后每个小组自由推选一位组长,全组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并制成课件,譬如“太阳组”的成员,负责收集与太阳相关的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进行互动性讨论,以此全方位了解“太阳系”中的各种科学知识。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程序,而且能够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主动性。
三、活动的灵活指导
尽管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依然需要加以强调。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灵活指导:
(1)提问。在传统教学中,提问是必要的教学环节,活动教学的提问,不同于以往的自问自答方式。以往的提问,问题都是提前设计,并有“标准”的答案。活动教学的问题,不需要进行提前设计,而是在活动进展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需求,进行灵活的提问,并且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根据所提问的问题,在活动中进行深入研究,随后自主总结答案,适时教师针对答案进行规范性指导,使该答案趋向于完整。
(2)间接“点拨”。活动教学属于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没有标准教学预案的情况下,由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活动期间,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适时,教师不需要即刻为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在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获得攻克困难的具体方法。
(3)师生交流的加强。活动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的解答,还是气氛的调节,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以“物质的分离”为例,笔者拿出一瓶水提问:“去除水中的杂质,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分析水中有哪些杂质。”我继续提问:“那大家分析下,水中有哪些杂质呢?”大家传递水瓶观察后总结:“水中有泥土、头发、纸屑、叶子。”我按照这种层层推进的交流方法,逐渐引出了沉淀分离法、过滤分离法等。
四、活动总结与评价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科学课程中,应用活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按照以上的方法开展活动教学,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保持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并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即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至于以上活动教学的总结和评价,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两点:一方面是活动教学兼顾学生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是活动教学的实践性特征,直接贯穿于整个课程,正面要求教师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科学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多的活动方案,让活动教学更加彰显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活动教学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方法,其他学科在参考借鉴的同时,务必紧扣本身的课程要求和条件,予以灵活地应用。
参考文献:
[1]毛冬珍.初中科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98-100.
[2]车镒峰.浅谈初中科学课堂中的活动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4,(20):125-126.
[3]陈亦堪.浅探当前初中科学课堂小组活动教学之策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10):237-238.
[4]吴晓雯,孙可平.初中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0):57-61.
关键词:活动教学;初中科学;课程推广
一、活动情景的创设
科学知识必然隐藏于某种具体的情景当中,对于活动情景的创设,要围绕待教授的科学知识点,然后创设各种活动情景,以此调动科学课程的学习氛围。关于活动情景的创设,笔者认为有两种值得推荐:
第一种是情景故事化:将科学知识点融入到趣味性的故事当中。譬如“二氧化碳性质”的课程学习,笔者引用了“死狗洞”: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死亡,而人却能自由出入。后来,科学家波曼尔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经检验是二氧化碳),由此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难道是二氧化碳有毒?为什么狗进入会死而人没事?笔者以故事作为噱头,设置了课程科学知识点学习的悬念。
第二种是情景生活化:借助日常生活动常见的事物,作为素材引出科学问题。譬如在了解流体性质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压强”的基础知识,笔者引用“乒乓球中上旋球和下旋球的路径原理”作为案例解释,引出了流体压强与流速成反比的结论。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观察和动手探究的能力。
按照以上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科学知识内容,灵活地让课程情景故事化和生活化,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程的科学知识点,让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
二、活动方案的设计
在创设活动情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的原则为合理性、简便性和安全性。
(1)为学生量身定制。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课程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因此科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务必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选择学生周围最为熟悉的事物,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将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地融入方案当中。
(2)保持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即没有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比方说:实验、游戏、故事、调查、讨论、体验等,都可以作为活动的形式之一,具体要结合科学知识的内容,以及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定。但总体的原则,要求能够有效为学生营造新奇感,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还要求让学生的观察能、和动手能力、价值观等都得到锻炼。在活动教学当中,学生可进行活动形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譬如“太阳系”课程的学习,笔者以自由分组的方式,以“太阳”、“地球”、“水星”、“土星”、“木星”、“土星”等进行小组的命名,然后每个小组自由推选一位组长,全组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并制成课件,譬如“太阳组”的成员,负责收集与太阳相关的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进行互动性讨论,以此全方位了解“太阳系”中的各种科学知识。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程序,而且能够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主动性。
三、活动的灵活指导
尽管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依然需要加以强调。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灵活指导:
(1)提问。在传统教学中,提问是必要的教学环节,活动教学的提问,不同于以往的自问自答方式。以往的提问,问题都是提前设计,并有“标准”的答案。活动教学的问题,不需要进行提前设计,而是在活动进展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需求,进行灵活的提问,并且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根据所提问的问题,在活动中进行深入研究,随后自主总结答案,适时教师针对答案进行规范性指导,使该答案趋向于完整。
(2)间接“点拨”。活动教学属于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没有标准教学预案的情况下,由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活动期间,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适时,教师不需要即刻为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在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获得攻克困难的具体方法。
(3)师生交流的加强。活动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的解答,还是气氛的调节,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以“物质的分离”为例,笔者拿出一瓶水提问:“去除水中的杂质,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分析水中有哪些杂质。”我继续提问:“那大家分析下,水中有哪些杂质呢?”大家传递水瓶观察后总结:“水中有泥土、头发、纸屑、叶子。”我按照这种层层推进的交流方法,逐渐引出了沉淀分离法、过滤分离法等。
四、活动总结与评价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科学课程中,应用活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按照以上的方法开展活动教学,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保持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并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即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至于以上活动教学的总结和评价,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两点:一方面是活动教学兼顾学生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是活动教学的实践性特征,直接贯穿于整个课程,正面要求教师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科学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多的活动方案,让活动教学更加彰显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活动教学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方法,其他学科在参考借鉴的同时,务必紧扣本身的课程要求和条件,予以灵活地应用。
参考文献:
[1]毛冬珍.初中科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98-100.
[2]车镒峰.浅谈初中科学课堂中的活动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4,(20):125-126.
[3]陈亦堪.浅探当前初中科学课堂小组活动教学之策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10):237-238.
[4]吴晓雯,孙可平.初中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0):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