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并因此诞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在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使传统商业银行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83-02
一、背景意义
2013年6月13日,是一个金融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余额宝开始渐渐走入公众的视线。短短数月间,以它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让传统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来自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月银行系统内人民币储蓄存款共縮减9402亿元,比起同期少增加了2050亿元。[1]互联网金融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金融的认识,它不仅为传统商业银行增添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也为其带来了风险,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需。
二、理论依据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3]
三、现状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和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取得快速发展,尤其是具备快支付、低门槛、高收益等特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然而,互联网金融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
由于其并未根本改变金融业态,仅是在服务渠道和方式上利用了互联网的便捷性,因此其金融风险的本质和内容不仅未发生改变,而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安全控制相对滞后的局限,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呈现叠加效应。为此,我们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例,深度挖掘互联网金融风险可能向银行体系传递风险的路径。
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充当客户与商户的中介,也充当银行与客户、银行与商户的中介,传统的买卖双方四方关系逐渐演变为三方关系,阻断银行与客户和商户的联系,客户的交易信息被割裂,交易的真实性难以确认。[4]
1.多头接入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普遍与多家银行甚至同一银行多家分行建立直联,利用多头接入的便利和银行间的竞争关系,压低交易费率,扰乱正常价格体系,迅速抢占银行支付结算市场份额,并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挤占效应。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统计显示,2014年,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215.30亿笔,业务金额17.05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52%和90.29%,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53.31亿笔,8.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9%和592.44%。尽管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市场整体份额不大,但增长迅速,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形成较大冲击。[5]
2.支付风险
网上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的中心环节存在着重大的潜在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安全性相对较低,如用户注册时只需输入证件信息、银行卡号和账户密码等,难以核实客户的真实身份。近年来已发生多起未经客户授权即从客户账户划走巨额资金的案例,严重影响客户资金安全。同时,由于银行仅掌握单向资金流出、流入信息,难以跟踪分析客户线上消费资金的真实去向,无法对相关大额交易的用途真实性进行审核,而一旦发生交易欺诈或资金损失等风险,易将商业银行牵涉其中。
3.洗钱套现风险
与商业银行严格的反洗钱防控体系相比,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动履行反洗钱监管的责任意识较为淡薄,支付结算过程中应遵循的反洗钱监管要求难以有效落实。部分支付机构信用卡刷卡、公转私交易、大额交易不受限制,部分客户交易极为异常,甚至成为不法分子洗钱、欺诈和非法套现的渠道。其中异常交易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又带来较高风险隐患,使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
4.信息泄露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掌握大量客户和账户信息,且并无监管机构对其控制机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其数据保管、信息安全等防护措施与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较大,一旦因系统控制不严或员工道德风险等发生信息泄露事件,极易被不法分子攻击银行客户账户,给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带来较大影响。2014年3月27日,有网友曝出通过“谷歌”搜索引擎,输入特定关键字可以查看到大量支付宝用户的详细信息,包括转账信息、收付款账户、额度、用途等,该事件爆发后,马上引起了“隐私泄露”恐慌。
四、对策建议
1.推动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涉及的主要内容、变化和冲击的研究,利用了解金融风险控制的优势,推动互联网金融监管标准的制定,积极提出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特别是互联网模式下的资金支付过程中的身份认证、安全保障、数据保护等,以及网贷平台模式下的风险拨备、信息披露、持续管理等。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树立合规风险意识,严格风险管控机制的建立,坚持客户资金安全第一的原则,积极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
2.大力发展风险管控核心技术
互联网金融时代,拥有先进的技术是保障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银行及客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信息泄露风险、支付风险等的监控都依赖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时代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业银行应将技术研发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相结合,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对重要的客户信息及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增强银行信息系统防御黑客攻击、过滤非法数据侵入的功能,在开发核心技术的同时将风险水平降到最低。
3.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建立互联网金融与风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储备人才。现阶段,商业银行所需的人才不仅仅是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懂得网络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互联网金融及信息技术的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与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白金枝.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2014.04.
[2]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其内部控制.2015.01.
[3]刘振阳、刘明勇.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运营的风险冲击研究.2014.11.
[4]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05.
[5]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2013.1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83-02
一、背景意义
2013年6月13日,是一个金融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余额宝开始渐渐走入公众的视线。短短数月间,以它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让传统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来自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月银行系统内人民币储蓄存款共縮减9402亿元,比起同期少增加了2050亿元。[1]互联网金融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金融的认识,它不仅为传统商业银行增添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也为其带来了风险,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需。
二、理论依据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3]
三、现状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和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取得快速发展,尤其是具备快支付、低门槛、高收益等特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然而,互联网金融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
由于其并未根本改变金融业态,仅是在服务渠道和方式上利用了互联网的便捷性,因此其金融风险的本质和内容不仅未发生改变,而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安全控制相对滞后的局限,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呈现叠加效应。为此,我们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例,深度挖掘互联网金融风险可能向银行体系传递风险的路径。
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充当客户与商户的中介,也充当银行与客户、银行与商户的中介,传统的买卖双方四方关系逐渐演变为三方关系,阻断银行与客户和商户的联系,客户的交易信息被割裂,交易的真实性难以确认。[4]
1.多头接入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普遍与多家银行甚至同一银行多家分行建立直联,利用多头接入的便利和银行间的竞争关系,压低交易费率,扰乱正常价格体系,迅速抢占银行支付结算市场份额,并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挤占效应。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统计显示,2014年,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215.30亿笔,业务金额17.05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52%和90.29%,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53.31亿笔,8.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9%和592.44%。尽管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市场整体份额不大,但增长迅速,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形成较大冲击。[5]
2.支付风险
网上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的中心环节存在着重大的潜在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安全性相对较低,如用户注册时只需输入证件信息、银行卡号和账户密码等,难以核实客户的真实身份。近年来已发生多起未经客户授权即从客户账户划走巨额资金的案例,严重影响客户资金安全。同时,由于银行仅掌握单向资金流出、流入信息,难以跟踪分析客户线上消费资金的真实去向,无法对相关大额交易的用途真实性进行审核,而一旦发生交易欺诈或资金损失等风险,易将商业银行牵涉其中。
3.洗钱套现风险
与商业银行严格的反洗钱防控体系相比,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动履行反洗钱监管的责任意识较为淡薄,支付结算过程中应遵循的反洗钱监管要求难以有效落实。部分支付机构信用卡刷卡、公转私交易、大额交易不受限制,部分客户交易极为异常,甚至成为不法分子洗钱、欺诈和非法套现的渠道。其中异常交易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又带来较高风险隐患,使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
4.信息泄露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掌握大量客户和账户信息,且并无监管机构对其控制机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其数据保管、信息安全等防护措施与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较大,一旦因系统控制不严或员工道德风险等发生信息泄露事件,极易被不法分子攻击银行客户账户,给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带来较大影响。2014年3月27日,有网友曝出通过“谷歌”搜索引擎,输入特定关键字可以查看到大量支付宝用户的详细信息,包括转账信息、收付款账户、额度、用途等,该事件爆发后,马上引起了“隐私泄露”恐慌。
四、对策建议
1.推动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涉及的主要内容、变化和冲击的研究,利用了解金融风险控制的优势,推动互联网金融监管标准的制定,积极提出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特别是互联网模式下的资金支付过程中的身份认证、安全保障、数据保护等,以及网贷平台模式下的风险拨备、信息披露、持续管理等。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树立合规风险意识,严格风险管控机制的建立,坚持客户资金安全第一的原则,积极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
2.大力发展风险管控核心技术
互联网金融时代,拥有先进的技术是保障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银行及客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信息泄露风险、支付风险等的监控都依赖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时代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业银行应将技术研发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相结合,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对重要的客户信息及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增强银行信息系统防御黑客攻击、过滤非法数据侵入的功能,在开发核心技术的同时将风险水平降到最低。
3.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建立互联网金融与风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储备人才。现阶段,商业银行所需的人才不仅仅是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懂得网络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互联网金融及信息技术的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与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白金枝.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2014.04.
[2]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其内部控制.2015.01.
[3]刘振阳、刘明勇.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运营的风险冲击研究.2014.11.
[4]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05.
[5]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