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情感教育之浅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只有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才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求实性。求实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端正教与学的态度,不能在教学中摆花架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落到实处,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认识不够,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原来的教学法也好,新课改也罢,都是要学生学习知识,都是一种大语文观,是语文与生活的积累和运用。语文的应用来自于生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所在,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求实,一种学生对知识用于生活的积累的过程。学了语文,就是要在生活中运用,而生活的积累反过来又影响语文的学习。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要以严谨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去教学中教与学。我们所认为的求实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穿插于素质教育的新课堂教学。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求变性。什么是新课改的创新,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也没有人说出一堂创新课的具体标准,大家都是在探索,在讨论,在思考。就是听了别人的一堂好课,也是为其新方法新思维而叹为观止,课堂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再创造,这再创造就是一种求变,在课堂教学中是让学生思维飞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能说想说,敢说敢想,这就要在课堂教学求变,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现他们思想的平台,让学生有一个放飞思想的空间。
  培养学生接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新课改下的学生,在注重知识的汲取面,书本上的东西不能让其满足的,要多方面让学生去得到知识的来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法中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课堂上写作文,也要在生活中去习作,要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情感,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二、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如闻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与学生年龄相同的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四、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五、做好创新教学的胆识与传统教学沿用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胆识,是语文教师创新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本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以前上课,什么都是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达出来,特别是老上语文的语文教师,在其课文的教学上是惊人的相似。笔者曾经历过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不同的年代教同一篇课文,上课的各方面惊人相似,相似到乃至于板书、作业、导入课程的语言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备课的一种模式而也,这不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当然,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几年的学生却是变了,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几年的人的思维也变了,不只是变了,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又为何不变?课堂创新教学,不是一个表演,而是一种观念,指导于教学时的一种习惯,何为创新,就是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不拘一格,课堂结构的不拘一格,师生互动的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健康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
  关于课堂结构,很多公开课做到了不拘一格,那么,试问,在平常教学中,教师教学是否不拘一格吗?平心而论,很多公开课是一种纯表演,是让从说喜不说忧的课,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诸如地域性、人文性都各有新异,这不拘一格就是一种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想,不能为表演才相起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师生互动等,师道尊严,不是在思维定势上的一种尊重,这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再创造的灵活性,并不局限到某一点、某一课,是很多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创新的天地。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就是教师的忧心——有怕学校常规管理的约束的忧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忧心、有怕因此而影响考试成绩的忧心、有怕招致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的指责……。关于这些,不能不说是教师的一种实际情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有不断地注入“活水”,才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上收到“清如许”的效果,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对广大教师的要求。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来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达到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们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目前,在课堂教学上,“少”、“慢”、“差”、“费”等现象还很严重。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得失的反思,人们认识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恰当地确定要求,灵活地选择教法,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使全班学生达到教学要求,从而园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上课做准备就是备课,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和体会,谈点三点粗浅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教材  1、钻研教材要掌握重难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语文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
我校地处常州西南农村,虽然乡镇经济比较发达,但学生家长在文化投资上的比例很不均等。同时由于自身素质的欠缺,家长很少关注孩子成长的精神需求。因此低年级学生目前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笔者对本校低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发人深省的现象:在看电视、玩游戏与看书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前者。而在学生最爱读的课外读物中,排名前两位的竟然是长篇漫画和幽默故事。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良机,不失时机地创设情景,启迪诱导,以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在“动中写”;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勤于观察,加强训练,潜移默化地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思维 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因其教育性质的独特性更是承担起重建人文精神的重担,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条理的构架,甚至在人文精神的概念理解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泛泛而谈,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到底什么才是人文精神这一问题岌待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进行了客观的评述与深入的研究。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又如何?于漪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