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开始在实践中运用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_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堂经验;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45-02
  数学规律是客观且必然存在的,虽然不可发明,但可以发现。数学教学方法存在却非唯一,所以需要创造和发展。教学中,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与探索,通过不断的归纳和总结,形成大致这样的数学教学过程或者说数学课堂教学模型:(1)从具体情境导入,构建经验与新知的联系;(2)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在个体理解时内化新知;(3)在解决问题中强化训练,在虚拟实践中加强内化(4)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把解决问题拓展至实际应用。本文结合一些课堂教学实例,对这一教学模型加以总结和论述。
  一、从具体情境导入,构建经验与新知的联系
  如文学形象是经过艺术创作加工形成的一样,数的产生是在原始人的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数学,源起于自然,根植于生活。因此,几乎可以说,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在生活中有它的原型,在人们的意识中有它的“经验”。从实体到想象,从经验到新知,从形象到抽象,是一切学习包括数学学习的客观规律。因此,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大部分的内容源自现实生活,或是学过的旧知识的复习,也可以说是从经验开始的,包括新知的探究过程。这样的编排,遵循认知规律,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经验,快速构建经验与新知的联系。但问题是,如何来“构建”联系呢?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创设具体情境,包含实物、实体、实例。比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如肥皂、纸盒、积木、书本等生活中常见的类似方体,选择展示,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和“议一议”,在大脑中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映像”,构建经验与新知的联系。第二,复习旧知识,唤起旧经验,因循“温故而知新”。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分数乘法”,有必要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这是课程要求,也是基本常识。在教学实际中,却常常把前两点结合在一起,但要注意,所选取的实体实例、复习的旧知识,要具有典型性或普遍性,能揭示经验与新知的内在联系。第三,运用类比诠释、理解比较复杂的抽象概念。比如,“比例尺”是一个抽象的、虚拟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可设计一个“买比例尺”的情境,让学生猜猜买的结果是怎样的。在猜测的过程中,学生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形象地辨析“比例尺”是个概念。虽然“虚拟”,不能买到,但客观存在,其“家”在图,其用如“尺”。这种导入,自然天成,实现形象与抽象的有机结合,恰如“昨夜江边春水生”,而使“艨艟巨舰一毛轻”,何费推移力,中流自在行!
  二、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在个体理解时内化新知
  过程比结果重要,并非在否定结果,其实是在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其一,一些事物追求的过程是事物本身的结果,结果包含在过程中。其二,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的结果,特别是技能技巧之类,需要具体过程。其三,从认知规律来看,在具体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是深刻的,在探究过程获取的知识是更形象、真实的,因此记得更牢固,更久远。这一点最重要,因为它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感悟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他们觉得生活处处有数学,使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实践中完成数学学习活动。
  获得新知的过程,除了教师直接传授外,最重要的是学习个体对新知的内化过程。把知识硬塞、强灌给个体,和让个体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理解相比,效果简直是天壤之别。既然探究新知的过程这么重要,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创设探究过程。其实,小学数学教材已经相当多地编排知识探究过程,对此,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充分引导学生在具体过程中探究新知。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和“圆柱的体积”时,必须充分应用教材编排探究过程,把圆及圆柱分别切割拼凑成近似长方形和近似长方体,再观察、发现、寻找对应的相关数据,从而推导得出圆面积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这些编排几乎经典地展示出新知的产生、形成过程,这种知识的获取过程是科学、有效的。如果教材中没有创设探究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创设。因为探究之时,正是内化之始;内化之时,正是数学实践能力提升之始。当然,创设的探究过程必须是简洁的、清楚的,揭示内在的,甚至揭示知识的发展趋势。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训练,在虚拟实践中加强内化
  根据数学课堂时空的受限性、条件的受制性,及教学活动的独特性,我们可以断言,数学课堂中几乎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活动。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课堂中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数学课堂不仅能而且应该成为培养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因为即便没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性活动,但可以创设“虚拟性”的实践活动,那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虽然是在“纸上”的,是“假设”的,但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题例教学、解题训练。这一点,其实是当今课堂的“现实”之一。
  那么,在“虚拟性”的时间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呢?首先,学生应该基本理解、掌握从教师传授得来的或者从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感悟和总结得来的知识,在此前提下,进行实践训练。比如,让学生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练习,必定是在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探究后,总结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的计算法则后,进一步强化理解分数除法计算应注意的三方面:被除数不变;除号改为乘号;除数改为它的倒数。之后,再进行练习。其次,设置的训练性题目,要有层次性、综合性。先讲层次性,由难而易,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从分步到综合,这是层次性练习应遵循的不二法则。再讲综合性,这最接近实践,即便“虚拟”,也应有实践的味道。   四、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把解决问题拓展至实际应用
  并非在作文中才会出现提笔忘字,无话可说,在数学教学中同样且经常地会出现类似情况,特别是在离开课堂处于纯粹的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起初会无所适从,迷惑茫然:要干什么?要应用哪些所学知识?要从哪一步做起?要达到什么目的?甚至连所学过的知识也忘得几乎一干二净!如果经常出现这种现象,那么就会基本失去数学活动的意义。因为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出现这种情况,原因较多,既有可能是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也有可能是“虚拟性”训练偏离实践实际,或是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真正意义的具体实践的次数太少,时间太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是变“活”了,可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实践应用局限于教师预设的过程与结果中,实践能力发展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因此,把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把解决问题拓展至实际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和无比迫切。所以,是马是骡子,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只有实践,才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数学实践能力的标准。基于这些,在教学某方面的知识后,需要组织开展一次真正意义的临近实战的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完“圆的周长”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环形跑道让他们测量起跑线。还在教室时,那时的摩拳擦掌,信心满满,可一到跑道,懵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正合其情其景:忘了所学,不知所以!好在基本知识掌握牢固,“虚拟”训练扎实到位,所以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能准确计算,分工合作,顺利完成这一实践性任务,让数学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从经验开始,到实践中应用,在过程中观察、探究、发现、体验、感悟,伴随愉悦的内化了的收获,去训练,去强化,去“虚拟”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在践行并实现着“培养、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行而交互的这两种实践,正是教师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很美好,现实也很丰满。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并非靠一种虽然行之有效的宏观的教学模型就能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情在浓处短,趣于淡处长;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所有的归纳总结,莫如“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精彩而令人警醒。
其他文献
摘要:《商务谈判》是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笔者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为例,通过对两个年级的国际贸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以调查结果为导向,对该门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试图通过《商务谈判》课程的双语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国际商务谈判相关知识的同时,锻炼语言的运用能力,体现了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外向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商务谈判;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2014—2015学年为南通理工学院升本后由专科层次教育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全面转型的一年,根据学院开展“如何办好应用型本科学校”大讨论的部署,南通理工学院对新一批本科生实施了“一个班主任负责一个班级”班主任导师制。笔者以南通理工学院建筑系土木工程A1403班为例,分析了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的特点,对高校班主任导师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摘要: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美的熏陶、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等。本文分析了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46-02  
摘要:高职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成分。办好高职医学教育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因地制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以明确办学定位,突出高职特色,努力培养适应基层卫生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医学院校生存的根本。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
摘要:双师素质的提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构建了高职院校双师的生态行为系统,全面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提升的因素,为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双师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师;生态系统理论;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23-02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日益艰巨,
摘要:德育教育既关乎每一个公民的思想品质,同时解决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学院致力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德育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通过总结改革的方式、方法和经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独立学院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改革;独立学院;创新模式 
摘要:课堂是体现教育工作者教学技能的大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主战场。目前,高校课堂效率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如何能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依据,针对目前大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建筑制图课程课堂效率的方法和措施。此方法的提出,有助于建筑制图教学的改革,同时为高校其他课程课堂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学习金字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空心化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模糊不清,难以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从而导致学风散漫。本文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系统分析了目前学风建设的不足,提出了学风建设需要改变传统的“命令约束式”,应充分考虑内因和外因,结合专业导向的“激励培养式”的思路。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学风建设;学风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技工院校实训中心的文化建设工作,是实训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实训中心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实施途径进行描述,力图探索文化建设对实训中心的重要性表现。  关键词:实训中心;技工院校;数控实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95-02   全国范围内技工院校建立实训中心的目的和要求基本一致:培养具备一
摘要:寝室管理是辅导员的基本工作之一,本方案通过找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环境中寝室矛盾的主要诱因,重新设计寝室分配制度和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帮助新生建立和谐的寝室关系,平稳度过大学适应期,促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寝室管理;医学生;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23-02  寝室是大学生在校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