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核心的中国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多年,学校所有的教研教改也以新课改为核心全面展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的教育先进的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而未来是需要人来创造的。怎么才能培养好有素质的人,怎样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这些问题发人深思。党和国家要把一个先进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未来。
理念的不同影响目的的差异。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眼睛,而眼睛是灵魂的窗口。新课程所呈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素质教育。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程观不仅认为课程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师学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和谐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新课程观还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新课程观充满光辉灿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重点在个性与自由。离开了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发展。
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入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入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应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全民族的素质提高的关键是教育,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育发展的终极追求:走向全人教育。就是人要与社会,人与环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列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落实这一课程改革目标,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有了可能。
但事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新课程也一样。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任何改革终究不能脱离事物的本质。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理念的不同影响目的的差异。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眼睛,而眼睛是灵魂的窗口。新课程所呈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素质教育。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程观不仅认为课程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师学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和谐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新课程观还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新课程观充满光辉灿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重点在个性与自由。离开了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发展。
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入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入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应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全民族的素质提高的关键是教育,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育发展的终极追求:走向全人教育。就是人要与社会,人与环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列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落实这一课程改革目标,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有了可能。
但事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新课程也一样。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任何改革终究不能脱离事物的本质。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