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晋江何氏家族忠孝传家考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t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何乔远是我国著名的方志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其一生仕宦坎坷,三次出仕、三度贬官,居官不满十年。何乔远在朝时间虽短,但多有谏言,其谏言往往能直指时弊,见于记载的奏疏即有42篇之多。何乔远直言切谏、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事亲至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忠孝”的典型;其先辈及子孙后代与其一致,在朝则尽心尽职、爱民如子,在野则造福乡里,亦皆是忠孝之士。
   关键词:晋江;何氏;忠孝;何乔远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026-07
   忠、孝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孝经》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传统政治道德观念的“忠孝”是指忠国孝亲,即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说文解字》曰:“忠,敬也,尽心曰忠”,“孝,善事父母者”。但忠孝并不是盲目一味地顺从,《孔子家语·三恕第九》早就提出对“忠孝”的独特理解,认为忠孝不仅是“子从父命”,“臣从君命”,还应该能详细考察他所遵从的是否得当,即所谓“夫能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
   纵观中华几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社会往往将“忠孝节义”作为永恒的价值来衡量的和追求。明代晋江何氏家族世代忠于君主、忠于社稷、忠于百姓,孝悌节义为先的家风,使其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忠孝节义之族。本文以何乔远为中心,通过对明代晋江何氏家族主要成员的生平忠孝事迹的考察来阐释明代晋江何氏家族忠孝传家的概况,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何氏家族的历史发展情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晋江何氏源流考
   据说何姓由韩姓中来,出自姬姓,《古今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何姓历史悠久,西汉时有蜀郡何氏、安徽庐江郡何氏,东汉时有扶风何氏、南阳何氏,魏晋时有陈郡何氏。据何振良考证,何氏始祖源起于安徽庐江,他引《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海阳水木记》等史料进行了说明,他说:“《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姓始一章中,述及韩王安在位九年,国灭于秦,而韩亡,项梁立安之子横阳君为韩王,从张良计也,既而为羽所灭,成之弟允,惧祸及,遁迹闾巷,因手有何字纹,遂改姓为何,何之受姓自此始。”又引《海阳水木记》说,何氏有始祖“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世称何坟岗,至宋犹存”的记载,北宋崇宁间进士李光,曾经游览何姓始祖卒葬地,并题诗曰:“何坟岗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水。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抔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何姓入闽大致始于晋永嘉年间,当时的“八姓入闽”即包括何姓,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闽,陈、郑、林、黄、詹、丘、何、胡,昔实先之。”据1994年编《固始县志》考证,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二是唐僖宗时,何姓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祐年间,何逖基由螺阳(今属福建惠安)迁居温陵、浔江,至恭宗德祐后,胡元夺鼎,服役不胜,同长子元镇公隐居清源洞麓下学道修炼,足迹不入城市,潜心修炼,时同谱何源字清卿通五经,长子衢亨(宝祐进士)、次子光(淳祐进士),父子俱有贤声,慕名到清源山拜访,大书“深谷逖基”四字于壁后,称为逖基公。后隐清源洞。后代凡是出自“五元二十四添”之分支派系,都是逖基公一本之血脉。清源何氏尊逖基公为始祖。逖基公之子孙“至元末,兄弟以军役他移,始分派,一郡城,一浔美,一漳江”。
   逖基公子元镇公,讳靖子,号我泉,生有七子,即“七添”,其中三子添阔公为晋江好德支派的始祖。明代晋江何氏自称为好德支派,据清孙何秉忠撰《读家谱序》序文记载,何乔远五世祖何安“买居郡城南好德坊之右,而何以好德名。……好德者,原发祥所自也”,因此修谱皆以清源好德氏称;明代何氏修谱从何乔远高祖伯父何祐《清源好德何氏家世谱》始,何乔远之父何炯又重修,至何乔远建祠宇书匾亦称曰“清源好德氏家庙”。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何秉忠《读家谱序》序文如是记述:
   “承务公(何祐)之创斯谱也,弁其端曰:清源好德何氏家世谱,怍庵公(何炯)重修仍之。司空匪莪公(何乔远)建祠宇于东门西偏,书其匾曰:清源好德何氏家庙,明乎何之先皆出逖基公裔也,而家谱始。……先世之谱牒一失于回寇之鸱张,再失于倭寇之猖乱,故遗并亡,此承务公之谱所以仅及会而止,而必系之清源者,欲后世知之所自出也。……嗣阅漳孝传思恒图记诗歌并泉臬宪小洛叔谱序,参互考订,循流溯源,分派甚悉。最后得文雍、宜昌谱记,则云:漳之有何也,以何浔鼠尾为宗;而浔之有何也,以晋江清源为祖。又云:稽之典故、询之父老,逖基公实为吾何之鼻祖云。……今以漳之谱合泉之谱,复以泉之谱证漳之谱,其为同祖分派信然。”
   至此,我们得知,晋江何氏源于逖基公子元镇公一脉,自称“清源好德何氏”,何乔远五世祖何安是好德何氏之始,到何乔远高祖伯父何祐所创家谱《清源好德何氏家世谱》正是以安公所传世系为主脉记写,安公而上祖系,只记直系,不及旁系。
   二、何乔远家族忠孝传家考
   明代晋江何氏家族从何乔远的五世祖何安传至高祖伯父何祐,又传至父亲何炯,再传至其兄乔迁,及其子九转、九云、九说、九禄、九户等人,世代忠孝,皆以忠孝节义传家,人才輩出。其家族主要成员的忠孝节义事迹在何乔远《闽书·我私志》中大致皆有记载。
   五世祖何安,字叔恭,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乡荐,任开建教谕,明初,邑学无士中选,被谪,改晋江县学江山训导。《闽书·我私志》称其“通《毛诗》《春秋》二经,为文温和清莹”。何安是个大孝子,即使母亲逝世周年的祭礼已过,想起母亲还是像母亲刚刚过世时那样痛哭流涕。
   高祖伯父何祐,字天赐,正统中,应贡入太学,授建阳卫经历,升儋州同知。何祐为官以百姓为先,为政廉洁勤勉,革除弊政,奖惩分明,又擅于以仁义制服猺蛮,为君国分忧。《闽书·我私志》载:“先学校,兴教事,除苛政。有讼立决,无系者,决之时,必教戒而罪之,讼者不之州长,而之先祖伯父。儋人通猺蛮,数反覆为变,先高祖伯父出榜文诱劝之,语以‘天下无有白头之盗,圣世无不内面之民’,民皆化为良善。”道光《晋江县志》称其“廉谨夷旷”。著有《儋州遗稿》一卷。    父何炯,字思默,号怍庵,“专精《易》学,治宋儒书有名,诸生褎然为后辈师表,士从游者以数百人。嘉靖中,应贡试内廷,世宗亲擢第一,授安福训导。立教必本忠孝,择周、程、张、朱遗言之切于读书者,刻之学舍,以教生徒。从其邑先生邹文庄守,益讲徳论业,举祀乡贤,申奖节孝,事皆阐实徳。虽贵势,不少徇,所赏识士如傅应桢、刘台皆以气节显。迁靖江教谕。其教一如安邑,士莫不仰其方严朴直,以古君子尊之”,后“以子乔远贵,赠礼部主事”,“性至孝,早孤,念禄不逮养,孺慕不替衰白。修家谱以识先徳,严寝堂以肃先祀”,祀安福名宦。与同郡庄应桢有交游,“庄应桢,字西洛。隆庆中贡士,为博罗教谕,谆谆善诱,罢官赤贫,仍开馆教授如诸生时。素寡交游,惟与何炯过从不休。后以寿终”。辑有“《四书纪闻》《易经纪闻》”《二公留墨》《清源文献偶录》《清源文献》十八卷,修《清源好德何氏家世谱》,著《示儿集》四卷。另有《杨墨辨》一文,载于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庄氏履丰撰《文集序》,称其所传著大指在实学实行,以究乎彝常之极。故其为文,体物切理,意铸性镕,澹然而文,黯然而质,苍然而老于骨,卓然而髙深于裁,盖绝不为浮异诡瑰之辞,所谓孝弟之言蔼如,仁义之言粹如也。”其中,《清源文献》一书编撰以传统贤能思想为标准,怀着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如数家珍地分类归集郡人诗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评价很高,至于类似“如王曾、邱濬皆终身未至其地,而亦援以为重,未免失于限断”之语也是可有可无的批评,其书评曰:
   “是集成于万历丁酉,皆录其郡人之诗文。前列爵里一卷。首曰寓贤,凡侨寓於泉者,自唐秦系至元王翰十二人。次曰溯贤,乃其身未家于是而子孙载族以徙者,为宋李昭玘、傅尧俞二人。次曰孕贤,则诞生其地及其父祖为泉人者,为宋王曾、韩琦、明邱浚三人。次曰郡賢,荐绅则自唐欧阳詹至明周训二百五人,藩王则宋陈洪进一人,武弁则明俞大猷、邓城二人,爵里疑误者宋段全等五人,布衣唐王毂等二十六人,闺秀三人,释子三人,女冠一人,羽士二人。凡诗赋杂文,悉加甄录,搜采颇广。然如王曾、邱浚皆终身未至其地,而亦援以为重,未免失于限断也。”
   叔父何燿,字思振,著有《四诗存采》《启蒙对偶》《读史札记》。
  祖父何琚,字佩甫,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职司提牢,哀矜切至。杨继盛以谏系狱,周旋慰藉,不顾祸福。迁员外郎,卒于京”,著有《比部遗帖》一卷。
   兄何乔迁,字齐孝,号屏台,万历四年(1570)丙子科解元刘廷兰榜第四名,官至国子学正,大理寺评事。“工古文辞,矩矱欧、曾,万历丙子经魁,授建阳教谕。倡明理学,扁其堂曰‘宗朱却贽赈贫’。著《潭阳文献》,梓于学斋,擢国子学正,司成委校二十一史,进大理寺评事,谳疑释寃,卒于京。甲寅祀乡贤。潭阳以公与邓以诰同祀,称二贤祠。康熙庚戌祀建阳名宦”。与同郡郭元恺、鹭岛傅钥有交游。著有“《潭阳文献》《廷尉存稿》三卷”。
   从兄何茂先,《名山藏》卷之九十九称其事继母至孝,载曰:“何茂先,余从兄也。口不二价,生无二色,事继母至孝。继母病,祷神愿代继母,有女与子同痘,女殊沉顿,为文告神,愿以己子易妹之生,其辞曰:‘母年已暮生,仅此女民齿方壮,尚可图也。’竟子、妹俱愈,晚岁生涯,疲乏,资本俱失,久之,乃知为邻人窃去,绝口不言,曰:‘言之彼,无颜为人矣。’一日赴卧床间,栋将挠,忽起行,栋正挠其卧处,人谓善孝所感。”
   长子何九转,字翁悌,“十岁随父京师,父命七题,日未西已就。命之诗,应口而就。有‘马蹴芦沟月,颿飞彭蠡云’之句。十九入邑庠。家藏书数千轴,尽读之。手撮其要,为《砭慵录》。气岸落落,不可一世。与人交,倾肺腑。至滑稽亦曲尽韵致。小楷精遒,学晋人草体,闲放淋漓,兼肖苏、米。三十而卒。其弟九云,搜其著作,刻之曰《绳庵遗稿》”。
   仲子何九云,字舅悌,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选庶常,授(翰林院)编修。未浃旬而甲申变作,以死自誓。侍者曰:‘司空未葬,子道犹亏。’乃勉强南归,葬父毕,杜门不出,匾其轩曰‘东湖闲史’,自附于龚生、范子之后。未几卒。”《志存记录·思文大纪》卷三亦载:“以何九云为翰林院编修。九云字舅悌,晋江人,癸未进士、庶吉士;大司空乔远子,文行俱优。王兆熊劾其从逆,冢臣曾樱疏荐之。有旨云:‘九云名家子弟,有品有学;两京日期甚明,何得一概牵诋?即着湔洗冤情,速令前来供职,纂修威庙实录;不得再有托陈,不许人言再为诬蔑’。”庶常,又称庶吉士,进士通过朝考被选拔为庶吉士,庶吉士通过散馆再考取翰林,庶吉士自进翰林院起着“行朝戎祭、封爵、赠谥”等大事的顾问作用,清邵廷采《东南纪事》卷四记载,侯官曹学佺时“晋为太常寺卿、行在礼部右侍郎、署翰林院事、纂修《崇祯实录》总裁,专设兰台馆处之,编修何九云等皆属焉。学佺讨论本礼经,行朝戎祭,封爵,赠谥,并遣词臣咨问,倚以取断。”史载何九云曾向崇祯皇帝进贡家藏书得到赞赏,并赐其弟九禄国子监学正:
   “翰林院检讨何九云进家藏书四百八十四种、计三千五本,令弟九禄赍投。上曰:‘朕性喜阅书,所进者缣缃殊富,顿快素愿;着即收进。内有重的,仍发与九禄领回。九禄着做国子监学正,以示酬劳’。”
   著有《荷墅存稿》,校阅《月令采奇》,刻书《绳庵遗稿》。
   何梦骏,字履悌。万历甲午举人,“授三水令。始至,视库空虚,梦骏察椽柱蚁蛀,土异色而松,收土令锻之,获白金如故额,人服其识。升常州通判,为三水任内(四圭)议,降谓调武进等四县。士民保留,改补太仓州判,以病告归”。
   季子何九说,字兄悌,“以荫授太常典簿,晋太仆寺丞,署京营库藏之务。稽阅营马,革毙马之军,不惮大僚私人,皆以法绳。寺库所贮皆边储,每差运,依原解交发,一无所染。改南户部主事,晋本司员外郎,分司水西门。往关门诸无赖率借访状为阱,九说惟取足常额,商人德之。擢云南永昌郡守,赴滇,行至袁州,病卒”。著有《计部遗稿》。
   子何九禄,因其兄进贡书于崇祯皇帝,而被任国子监学正。    侄孙何运亮,乔迁孙,字中寅,号紫屏,“崇祯壬午、癸未,联捷进士;授海康知县。下车,询疾苦,与民休息;一刑、一杖,皆不轻用。将出署听事,有小儿辈相戏,误投其额;入署更衣,复出视事,若不知者:人服其量。赈饥馑、涤烦苛,有‘何佛’之称。唐王时,分校乙酉闱,所得皆佳士。满考荐最,调南海令。首邑繁剧,加意抚绥。行取,擢工科给事中,升观察,督盐政;晋太仆寺少卿,理盐政如故。盐法多筋溢引,牙吏丛奸,莫可究诘;逐其老且猾并诸妨商病民者,粤人德之。是时军兴旁午,仓库空虚;预贮榖数万石,以资飞挽。事闻,晋阶一级。丁内艰,归。既阕服,托迹空门,法名金宣,字一字,或自称‘雪峰行者’;与同志结诗社。将卒,命家人具袍笏;曰:‘三十年遗臣,可见先帝于地下矣’!当服官时,俸入,悉上之父母,听伯兄剖分。抚犹子历扬如子,为循例充贡;由教职,仕至句容令。比归,推宅与共。”《福建通志》称其“有贤声,性孝友,俸余辄以赡其兄,后卒于家。”著有《草闲集》《咏史》《癸甲草》《子龙文》。
   何氏一族男士忠孝仁义,女士亦以忠孝节义著称,以下试为考证。
   林氏教谕何炯妻,名金禖,“通文墨,性至孝,少哭父母哀,邻媪为之辍食。归炯,祀先洁蠲,教子女有则。子乔迁大理评事,乔远工部侍郎”。
   何琚继妻吴氏,名扶阳,“御史从宪女弟。知书通大义,寡时年二十二,无子。卒哭之日,立嘱置嗣,因自缢。其绝命词曰:‘呜呼!吾夫之亡,妾上无舅姑可守以孝,下无弱息可守以慈,安得顾恋残生,不自引决?’参知王慎中为易其名曰‘纯节善道吴氏烈女’”嘉靖间旌表,与其夫刑部员外郎何琚同葬新铺大路边,贞烈坊即立在三十七都新铺墓前,其事迹在何乔远《名山藏》卷之八十九《列女记》中有详细记载:
   “吴扶阳,晋江人,刑部主事何琚继妻也。父希渊,伯父长乐令希澄,兄弟孝友,以家法闻,扶阳数岁见兄读书,辄守几不去,久之晓所谓语父曰:‘生为女子,然亦可以有所为乎?’父异之,使希澄教之名曰‘扶阳’,为说所名义。即应曰:‘大人微旨,固欲儿副此名也。’父兄择所归,以为琚继室。时琚已举进士矣,扶阳曰:‘儿固不计年龄长少也,毋谓吾家慕宦贵乎?’父兄以琚清修吉士,决意许之,既通盟,琚母殁,扶阳素衣蔬食居处变常,终丧来归。琚羸弱多疾,好观书史,扶阳敛躬约饬,诵文质义,摄理之辅严于师友,琚郎刑部公退辄劝以慎,决挞详传比刑部属员,以次司犴狱,当一月宿狱,琚当次夫阳常以手札问读书,疑义月满琚还衾枕衣屦简帙笔,研安置不移,其初,琚大服,其谨静,琚以使事过家疾,甚扶阳夜跪祷北辰,日一食,朝夕侍临,决许琚剪发纳琚褎中以殓,断一缣为琚魂帛自藏其半衣履书册推酌琚意奉尊给卑具有纤悉去之一月为文祭琚,复作书与内外亲永诀曰:为人臣而灭义君贼也,为人妇而失节,夫丑也。自昔慷慨之士,清贞之女皆舍所生,轻若鸿毛,吾夫之死,上无老姑可守以孝,下无弱息可守,以慈又安得恋恋死生之际,难以自诀幸谢老父老母诸兄弟我何嫂侄隔别幽明永永相诀,异日得于黄泉与夫子相见,庶几栢舟令女吾目瞑矣。琚死五旬,而扶阳死。临死拜哭几筵尊卑内外瞻视凛然,举止详整,王慎中为私易名曰‘纯节善道吴氏烈女’。事闻赐旌表。吴氏,予族母也。去之五十年,而予儿九转为邑诸生夭亡,予妇王承静亦死殉之,其事类吴氏。”
   王氏诸生,名承静,何九转妻,“弋阳令居瓒女,礼部郎中乔远长妇也。九转夙负才名,早殀。男幼,复殇。氏恸哭以死请于舅。越三旬,自缢。时夫弟未有男,氏将死,预嘱曰:‘他日必为兄立后。’殁,逾时两手相拱不释”,“年二十七寡,无子,孝舅姑,慈兄弟之子,年八十余岁。有司频旌焉”。节烈楼在内台执法坊北畔。
   三、何乔远忠孝考
   何乔远(1558年—1631年),字稚孝,号匪莪,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选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擢礼部精膳司员外、仪制司郎中。……光宗登极,起光禄少卿,晋光禄卿。以疾归。怀宗即位。以南户部右侍郎召,忌者侧目,即沥辞。未踰年卒,年七十四。赠工部尚书,予祭葬。巡抚请特祠于学宫”,曾任刑部主事,礼部仪制郎中,光禄少卿,通政使,户部、工部右侍郎等职,卒赠工部尚书,予祭葬。自少聪颖不凡,“五、六岁,工楷书”,后“博综经史子集,文选唐诗过目成诵,十四、五即工古文词”,“年十九,与兄大理乔远同领乡书”,曾与兄弟及友人杨文恪、陈及卿、李世祯、山人黄克晦结社赋诗,有“温陵五子”之称。由于他晚年隐居在泉州北门镜山,故又被称为镜山先生。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著述丰富,“所著有《释大学》《释武城》《释大诰召诰洛诰》。他纂述之作,在刑曹有《狱志》;在礼曹有《膳志》。而大者,辑明十三代遗事为《名山藏》;集一代贤士大夫所论著,择其雅驯,兼收众体,为《皇明文征》;又纂《闽书》百五十卷。自著诗文百余卷,有《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集。”又有《西征集》《家乘》,编撰《泉州府志》。《明史》卷二四二、《福建通志》卷二十七、《泉州府志》卷四十四、《晋江县志》卷九均有传。
   作为著名的方志学家、历史学家的何乔远为人所熟知,其实何乔远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忠君爱国”是其忠孝形象的深刻塑造。在传统封建社会,君和国往往合为一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忠君即是爱国。忠君基本义务就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要做到这一点,仅仅“臣从君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且尤为可贵的是要能详细考察“君命”是否得当,从而决定是否向君上提出意见和建议,此为谏言。这也是身为下臣的最基本的本分和应尽的义务。作为臣子,何乔远敢于直言切谏。如神宗朝其为刑部主事之时,“光宗为皇第一子,十二龄未册立。神宗传谕礼部,将三皇子并封,以待将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时有“三王并封”之旨,何乔远力谏神宗“三王并封”,上疏言:“恭绎祖训,震器不可以久虚,国本不可以徐定”,“以祖训无待嫡之条,请行册立。于是并封议寝”。何乔远为官,即多有谏言,往往直言切谏,甚至犯言直谏,其他还有抗疏救同官陳泰来、上言阻日本封贡事、疏谏开洋、谏言主严守广宁等,有史记载的奏疏即有42篇之多,其中在史上比较有名的有如《与洪启睿同讼陈泰来、贾岩、薛敷教、顾允成、张纳陛、于孔兼六臣疏》《请止倭夷封贡疏》《论兵部尚书石星疏》《请招抚山东妖贼疏》《覆清冗役考仓期疏》《请核漕船经费疏》《请开海禁疏》等。《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亦载:    “乔远,字稚孝,晋江人。万历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历礼部仪制郎中。神宗欲封皇长子为王,乔远力争不可。同官陈泰来等言事被谪,抗疏救之。石星主封倭,而朝鲜使臣金晬泣言李如松、沈惟敬之误,致国人束手受刃者六万余人。乔远即以闻,因进累朝驭倭故事,帝颇心动。而星坚持己说,疏竟不行。坐累谪广西布政使经历,以事归。里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荐,不起。光宗立,召为光禄少卿,移太仆。王化贞驻兵广宁,主战。乔远画守御策,力言不宜轻举。无何,广宁竟弃。天启二年进左通政。邹元标建首善书院,朱童蒙等劾之,乔远言:‘书院上梁文实出臣手,义当并罢。’語侵童蒙。进光禄卿、通政使。五疏引疾,以户部右侍郎致仕。崇祯二年,起南京工部右侍郎。给事中卢兆龙劾其衰庸,自引去。”
   何乔远一生在朝时间并不长,但其谏言往往能直指时弊,陈继儒称其:
   “不言则已,言则必中;不言则已,言则必行。如疏并封而旋奉反汗矣;如疏倭奴封贡而失事报罢矣;如疏开宗科而近奉特旨戗行,至有擢木天贵人者矣;如疏藩府与朝廷不同而肃王行三年丧矣;如疏请省差宴虏而浮费节矣;如疏请荐举而年来牍满公车矣;如疏抚莲妖、抚郑弁,皆稽首听命、受我戎索矣。”
   其谏言充分体现何乔远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清乾隆《泉州府志》载:
   “倭攻朝鲜急,兵部尚书石星闇懦,为请封贡;而朝鲜使臣金晬泣言:‘李如松、沈惟敬之误,致国人束手受刃者六万余人’。乔远上言兵部失策;而一再上王荆石书:‘不当徇私人,听封贡’。其后东事数年始解,石星毙狱;人愈服其胆识。……还朝,晋添注太仆少卿。时大清已取辽阳,朝中锐意恢复;乔远疏‘且严守广宁’,人以为迂。及广宁再陷,始服其先见。……晋添注左通政。山东妖贼数万攻陷城邑;疏言:‘赤子无知,请乘大捷之后,招抚赦宥’。从之。时朝士欲声李可灼红丸弑逆之罪;乔远引孝宗定李孜省、穆宗定金仿等罪为议,人谓其识大体。……郑氏猖獗海上,声言潜兵入城;惟镜山前后十里毋动。乔远开诚晓谕,欣然就抚。李魁奇蓄疑,再叛;钟斌羽之,气益咆哮。当事及缙绅合词求为解斗,乔远毅然至同安,委曲晓谕,魁奇等俛首就戎索。后当事得运密筹,鼓芝龙、芝虎一战擒魁奇,再战溺钟斌;皆其先事解携力也。……会有讽以衰老,即沥辞。临行,复上《开海禁》疏,谓‘弭盗安民,莫先此举’。出南都,则橐中又余一金耳。”
   可见,何乔远事事谏在点子上,黄景昉称当时其他众多臣子的谏言皆“未有剀明鯁亮如先生者也”,何乔远的谏言往往得到君主的认同,不仅解了君主之忧,而且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谏言有时未得到君主认同,自己受牵连贬谪也在所不惜,清乾隆《泉州志府》载:“属有宗室名封之事,本尾误遗乔远衔名,主事洪桂渚对读不及详,坐‘奏牍不恭’例罚俸;中贵吹求,六改旨,谪添註广西布政司经历。吏请委罪于洪,叱去之;洪亦作疏愿自受,亟止之。不数日,洪改吏部,叹曰:‘我误何长官,敢就职耶?’即告归。”因此谪广西布政司经历(职掌出纳文书)。
   此外,何乔远的“忠孝”还体现在其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事亲至孝的高贵品质品性上。
   何乔远不畏权势、刚直不阿的品性为朝野所叹服,明不著撰者《天鉴录》评曰:“真心为国,不附东林,横被排斥,久抑林野及冷局外转者。”明韩霖《奏议序》评曰:“先师何镜山先生当神庙时,屡犯颜谏诤,因议肃藩丧礼,抵牾中贵人,获谴林居几三十年。海内望风仰斗者,见其探骊投鼠之疏,与夫雕龙绣虎之文,多以文章气节相推许。”天启四年(1624),何乔远辞官回乡讲学书院,当时“魏珰窃柄,屡欲起乔远以收人望,不赴。益与社中讲论切磋躬行之学”。他所结交的朋友,也多是忠直刚正之士,如沈有容、叶向高、邹元标、董应举、焦竑、陈第、林汝楫、黄居中等。
   何乔远一生清正廉洁,天启三年(1623年),何乔远旧病复发,方乞归,旋擢通政史(俗称“银台”),上辞疏官不许,凡五上乃晋户部右侍郎以归,归时“橐中不满一金”。崇祯二年(1629年),任南京工部侍郎时,凡杂用不去库中一钱,并谢绝司官贿遗,说:“吾方为属官表率,而受其物,何以教之清正耶?”回乡时“囊中又余一金耳”,曾以“刈麦、掘番薯为饭”,还于“何子开镜石山房树荫之隙地而种焉,而为之颂”,即《番薯颂》。临终,竟然无一物为殓,“假木于友,假衣于肆”。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评曰:“乔远终始四朝,后先一节,安贫乐道,鞠躬厉行。平生德容冲粹,与人交洞见肺腑。自少励志前修,既立朝,以文章气节自砥。”何乔远又是至孝之人,清乾隆《泉州府志》载:“父炯殁于家,痛泣几绝,赋《攀木篇》;于巾轴中得裹父齿,作《泣齿文》。服阕,矢志奉母,不赴春官;母以贫故,累趣之。万历丙戌,成进士,果出荆石王公锡爵手拔;而母林氏已先于正月即世,闻讣殒地复苏,徒跣奔归。”
   崇祯六年(1633年)《樊维城记》曾赞道:
   “先生登第于神庙初年,仕不择官,必尽其职;禄不营家,必敬其事;言不相时,必摅其忠;志不希进,必投其合。故立朝五十年,声名满天下,而官止于少司空,宅仅能以蔽风雨,租不足以供饘粥,而萧然自得于性命之内,弹琴读书,咏先生之风。其出而当官,则与士大夫言政;其归而闭户,则与门弟子论学。用是其书富有,其德日新,世之慕镜山而思造其门者,踵相接也。虚而往,实而归,凡士之入温陵而不能得其一言一字者,以为辱。然先生亦不疲于屡照,虽昔年海寇未降者,不畏有司之法,而畏先生之片言,投戈恐后,盛哉德乎!虽古之陈太邱、王元方,何以加焉!既捐馆舍,长公又出其所私藏未焚之奏议,而居官之概,亦见于是。理学、功业、史学、艺文,昭昭于后来之耳目间。”
   何乔远又是著名的方志学家,纂有《闽书》154卷,其好友叶向高对《闽书》评价很高,曾称其“穷穷数旬之力,读之乃竟。叹曰:美哉皇皇乎,非但十方之信史,亦千古之鸿裁也”。何乔远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辑明十三代遗事为《名山藏》一百零七卷,修史不忌讳,不昧事,秉笔直书,其分类之体亦对明朝史学创作如朱国祯《史概》、管干贞《明史志》、张廷玉《明史》等皆有着深刻影响。何乔远作为方志学家、历史学家,著述宏富,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其著述蕴含的政治思想是忠君爱国的传统伦理纲常理念,其忠孝思想亦贯穿始终。    总之,何乔远直言切谏、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事亲至孝,是传统社会“忠孝”的典型,当宦官魏忠贤专权时,屡召不赴,但当郑氏猖獗海上,声言潜并入城,国家需要之时,又“开诚晓喻,欣然就抚”,尽显“老臣报国之忠也”。其先辈及子孙后代与其一致,在朝则尽心尽职、爱民如子,在野则造福乡里,亦皆是忠孝之士。
  注 释: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卷第三).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49.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95.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16.
  王國轩,王秀梅.孔子家语(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5.
  (宋)谢维.古今姓纂.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十一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940.子部四十五·类书类一[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460.
  许在全,林忠和.泉州姓氏堂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宋)梁克家撰.淳熙三山志(卷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0.8005.
  固始县志编纂委员会.固始县志[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逖基公生五子,即五元(元镇、元钊、元钲、元镛、元铉).元镇公生七子,即七添(添清、添治、添润、添沮、添湢、添河、添漪).元钲公生四子,即四添(添洙、添泗、添沇、添汶).元镛公生四子,亦四添(添淮、添海、添江、添汉).
  (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十五)[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777,777,778,778.
  何清峰,何辐馨.惠安何氏族谱[M].惠安:福建惠安县辉鑫彩印有限公司,2012.13.
  (清)孙何秉忠撰.读家谱序.何清峰,何辐馨主编.惠安何氏族谱[M].惠安:福建惠安县辉鑫彩印有限公司,2012.13-14.
  (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之五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69.
  (明)何乔远撰.闽书(卷之一百五十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4537,4537.
  (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之五十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306.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四十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71.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七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680, 1694,1694,1686,1694,1702,1702,1696.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三十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919.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四十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86.
  清李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十五作).
  泉州市图书馆辑.泉州人著述书目.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七十)作“《清源文獻》十八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艺文略八》《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八《经籍考》作“《清源文献》十二卷”;《明史》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四作“《清源文獻志》八卷”.
  (清)孙何秉忠撰.读家谱序[M].惠安:福建惠安县辉鑫彩印有限公司,2012.13.
  (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一百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7.1110.
  (清)永瑢,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总集类存目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7.2704.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四十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78.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五十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348,1351,1352.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五十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325.
  (清)周凯.厦门志(卷十三)《列传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39)[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533.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之九十九)《本行记(上)》《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48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77.
  (明)佚名.思文大纪(卷三).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台湾文献丛刊(第111册)[M].台湾: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4.46.
  (清)邵廷采.东南纪事(卷四).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台湾文献丛刊(第96种)[M].台湾: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4.63.
  (明)佚名.思文大纪(卷七).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台湾文献丛刊(第111种).台湾: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4.136.
  (明)李一楫编.月令采奇.明万历己未(1619)刊本,日本内阁文库藏.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四十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99,1206.
  (清)怀荫布修.(清)黄任.郭赓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循绩·明循绩(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664.
  (清)郝玉麟纂修.福建通志(卷三十六).清乾隆二年(1737)刊本.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六十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619.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六十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588,1592.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六十八)[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634.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十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265,259.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之八十九)列女记.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48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77.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六十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409.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三十八)[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32.
  (清)怀荫布修.(清)黄任,郭赓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29.
  (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十五)[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784,782,782.
  (清)黄任,郭赓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30.
  (明)何乔远撰,陈节,张家壮点校.镜山全集(卷二十二、卷二十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632-676.
  (清)张廷玉撰.明史(卷二百四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6286-6287.
  (明)陈继儒.镜山全集叙[M].(明)何乔远撰,陈节,张家壮点校.镜山全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8.
  (清)黄任,郭赓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30-432.
  (明)黄景昉.奏议序.(明)何乔远撰,陈节,张家壮点校.镜山全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38.
  (清)怀荫布修.(清)黄任,郭赓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32.
  (明)不著撰者.天鉴录.四库存目丛书(史部)[M].青岛:齐鲁书社,1996.108,5.
  (明)韩霖.奏议序.(明)何乔远撰,,陈节,张家壮点校.镜山全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37.
  (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十五)[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783.
  (清)黄任,郭赓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32,432.
  (明)林汝楫撰.先师何镜山先生行略.(明)何乔远撰,陈节,张家壮点校.镜山全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61.
  (清)怀荫布修.(清)黄任.郭赓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四).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31.
  (明)何乔远撰,陈节,张家壮点校,镜山全集(卷二十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733.
  (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十五)[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783.
  (清)怀荫布修.(清)黄任,郭赓武纂,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30,432.
  (清)周学曾等纂修.晋江县志(卷之十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393-394.
  (明)黄景昉.奏议序.(明)何乔远撰.陈节.张家壮点校.镜山全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38.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女性身体在《甄嬛传》中的作用不同凡响,它不仅是权力自上而下训诫的对象,更是女性自下而上反抗权力的武器。借用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的权力和身体理论,探究《甄嬛传》中女性身体在男性皇权统治之下呈现的种种越界与轮回,并对女性的身体悲剧做出批判性反思。   关键词:《甄嬛传》;女性身体;训诫;轮回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074-03
期刊
摘 要:泉州南音作为地方特色课程被泉州艺校和培元中学引入课堂,南音洞箫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条件,必然产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在日后的南音洞箫实践等相关活动中呈现愈加明显。文章通过比较两种模式下的南音洞箫教学,对比找出其异同,基于两种模式下的洞箫教学进行思考与探究,探寻南音洞箫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南音洞箫;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1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步骤,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答疑及知识运用。设计好综合性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能帮助学生有效开展课前自主学习,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将讨论课前任务的设计和布置原则,通过《高级英语》课程实例进行說明,并解释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通过上述较为系统、完整的阐释,希望能为老师们设计课前任务提供帮助与启发。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前任务;自主学习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新时期下高等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而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论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通过拓展授课内容,丰富授课形式,转变考核方式等措施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地方应用型人才;考核方式;课程   中
期刊
摘 要:《人树》是怀特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并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怀特在小说中塑造了69位女性人物,并横跨三代。每代女性有其鲜明的特点,并承载了展示民族形象的功效。《人树》中的第三代女性人物形象揭示了澳大利亚逐渐融入国际舞台,走向多元化的进程。从第三代女性人物中选取三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其来展示怀特如何通过女性人物的视角来关注澳大利亚民族问题,以及他是如何通过《人树》来重塑澳大利亚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涌现。但是,这些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真正落地,取得成果的却很少。反思其原因,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要取得效果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实践,但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时间短,内容多和压力大,会导致教育的学生意识有了,思维有了,但实践能力却缺乏了。因此,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环境,提
期刊
摘 要:当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基本是沿用西方教学模式,构成设计作为其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其单一的形式和长期不变的内容桎梏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不仅要教授学生理性的构成主义方法,更要注重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培养。让东方传统设计元素和西方构成艺术之间相互融合,走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关键词:西方教育模式;构成设计;传统艺术;融合;中国特色   中图
期刊
摘 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风起云涌,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各类高校也主动对接国家宏观战略,进行课程重构和优化。通过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中小企业就业状况等背景分析,得出当前进行经管类课程重构和改革具有很大意义。各高校也在针对社会需求、能力和教学内容和模式方面进行了重构和优化,但还存在认识、师资、素质等问题。建议在顶层设计、舆论宣传、师资形成机制、职称评定体系、教学模式和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
期刊
摘 要:“双师同堂”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是探索“高校-学校”协作培養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学前教育深化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双师同堂”能够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基于滁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双师同堂”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双师同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践构建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工作准则,该战略指明了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振兴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分析,并以内蒙古自治区王湾窑村为例,研究了王湾窑村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王湾窑村发生的新变化,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王窑湾村;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