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使初中数学课生动、有趣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8848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把问题重新改编,赋予新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课堂生动、有趣。
  我在讲几何第二册P53例题时,把题目改为:
  如A、B、C三点表示三个村庄,为了解决村民子女就近入学问题,计划新建一所小学,要使学校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你认为建在什么地方最恰当?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议论纷纷,争先发言。这时,顺势讲解此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使课堂生动、有趣。
  二、巧用设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发现疑问。”因此,抓住时机,巧用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生动、有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数学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发问式:你能在计算机里发现学好数学的奥秘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另外,还可以用范例来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美丽的图画轻松的学着数学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我在讲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证明”,我出示下面两张图片,让学生辨认。
  问:图中的线段AB与CD谁长谁短?
  图中ABCD是正方形吗?
  顿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兴趣相当深厚,纷纷猜测议论,正在难解难分之时,教师再下结论。图中线段AB长于CD,图中的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学生听后非常吃惊,教师说明理由,从而自然而然引出證明的重要性。
  三、妙用趣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结合有关内容,妙用趣题,必能使课堂内容生动、有趣。
  如我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时,采用同学们熟悉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头18个,足60只,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
  由于本题同学们都比较熟悉,大家争先恐后勇于发言,各持自己的观点,有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有采用推理的方法来解的,但没有采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的。首先我肯定了学生们的方法,顺势提出此题能不能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课题之中。
  四、善用好动
  初中学生大多数是十二、三岁,十四五岁这个年龄阶段,好动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天性,有效利用学生好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例:我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做以下实验。
  1.让学生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
  2.折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
  3.根据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折叠后的图形,你能够得出些什么结论?
  4.把你所得结论,归纳成命题。
  a.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b.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高重合。
  5.证明假设。
  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教师善用学生好动,使课堂生活活泼,学生不仅理解深,记得牢,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妙趣横生的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可以使学生课堂的知识得以巩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也能把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老师。因此新课上完之后没有作业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有的老师布置作业是千篇一律,甚至还有的搞题海战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都是与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这样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们的作业一定要精心设计,一定要注意作业的多样化,要让学生觉得作业有趣,愿意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例如,在学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我让学生去当小记者调查全班同学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数量,然后去估计全校学生一年丢弃塑料袋的数量。又如,在学习比较线段的长短后,让学生回家和亲戚家的同龄人比个子。学完近似数后,我要求学生帮妈妈上街买菜。学完打折销售后,我让学生到商场逛逛,调查商场的打折情况。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让学生修理班内的破桌椅,我们的学生就在两个桌腿上加一根斜木条。以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认为这样的作业不仅告别了千篇一律的现象,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乐趣,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特色的发展。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材料,充分利用多种手法,就可以使数学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使之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他文献
一、研究目的  随着电子游戏和手游的飞速发展,孩子们长期低头盯着手机和电脑,必然导致探颈、驼背等不良形体的形成。此外,孩子的书包过重,迫使他们只有向前使劲,双肩往前收,才能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探颈、窝肩、含胸,影响胸廓、脊柱的发育,形成不良的身体姿势。据调查,八成多的青少年形体不良,情况令人十分担忧。改善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迫在眉睫。根据人体科学研究得知,人的身体发育各项指标,都有一个增长最快的时
期刊
“一言堂”“问答式课堂”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被老师牵着“走南闯北”,一堂课下来,学生貌似学会了,实则思维被“定化”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低效课堂”。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开展不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让更多学生写好作文,始终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也经常记得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如一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多读好书,指导学生勤写文章、写好文章”这样持久的坚持下来。我的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写作上不在惧怕“作文”,并且在作文考试中多次获得高分。下面是我多年来的一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正确理解阅读和写作
期刊
一、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又称中职教育,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文明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正处在教育改革的时期,各种教育应运而生,中职教育就是其一,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还有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主要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育服务于社会
期刊
家访是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学生家长交换意见,共同商议教育学生的方法。令人信服的结果不仅增加教师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它架起了家长与教师之间信任的桥梁,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起到重要作用。本人担任班主任多年,家访是常事。在家访中,我发现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故事,而这故事中最闪光的主人公就是我的学生。每次家访与家长交流沟通,本人均受益匪浅。家长们不仅非常配合教师教育
期刊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的展示了课文的全部;有的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有的是对重难点的注释;还有的体现课文的内在特点。插图已成为小学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浑然一体,相互印证。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图文结合、图文互补”这一优势,让视觉上形象的“图”和抽象的“文”并茂起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发展多种能力,起到学生认知桥梁的作用。但作为教材的
期刊
初中学生来说,刚升上初三,就会接触到化学这一门新学科。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对化学总是充满好奇和想像的。因此,作为老师,当我们第一次走进课堂时,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兴奋、翘首以盼的样子。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下来,有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退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似乎愈演愈烈,跟不上,没心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浅见。  根据后进生的这些成因,我认
期刊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这已成为值得关注并讨论的话题,也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在农村小学如何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首先要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加强小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再次重视表扬奖励、激励评价,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更;教师要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
期刊
新會——“蒲葵之乡”,在江门五邑地区新会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在五六十年代新会“葵”养育了成千上万个家庭。葵艺是新会人民是智慧的结晶,是葵乡人民艰苦创业的人文精神,值得葵乡儿女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新会本土的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怎样将我们新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葵艺和葵文化引入幼儿园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呢?老师们如何对孩子们开展葵乡本土文化的教育呢?这些都让我不断在
期刊
一、激趣导入,发现特点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篇文章,发现对话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从而引出新课。  二、聚焦重点,学习新知  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如下。  “你,在这等着。”妈妈拦住爸爸,说,“我先背妞妞,探好路,再背你过去。”  “开玩笑!”爸爸打量一下妈妈单薄的身体,轻轻摇摇头,又去挽裤腿,右腿上的纱布绷带露了出来。  妈妈再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