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教学课例研究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don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学课例的背景
  “分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分类的思想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方法.在中学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倘若学生理解并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并加以运用,那么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见重在科学探究的理念下,分类教学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上升知识的高度,深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例就是以分类为思想,贯穿整个课堂.
  2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笔者修改了三次之后的教学设计,分别在引入教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结课教学,以及每个环节的过渡上都做了修改,从而在活跃课堂气氛,分类思想渗透方面,以及情感教学上做了重大[JP3]的突破,下面就笔者的三次教案的修改过程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2.1试教中不同的引课
  (1)第一堂“朴素而直接”的引课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变化的图片.
  师: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和物质的物态变化等.你能说出这些变化的现象吗?(冰山消融,钢铁生锈,电热丝升温,木炭燃烧)
  这样的引课,笔者的本意是觉得对于变化,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开门见山的引课会更自然,但这样的引课毫无新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引课在学生中起不到渲染力,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被笔者的指导老师立马否定了.引课方向看来还是应该回归学生,想想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第二堂“以实验为基础”的引课
  师:什么是物质的“变化”?你能举例吗?[HJ1.3mm]
  生:(一部分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判断,一部分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
  师:现在小组间合作完成以下实验,观察下列现象的变化.(学生动手做实验:水的沸腾,向透明的石灰水中吹气,点燃蜡烛等)
  这样的引课,在课堂气氛上的确活跃了不少,学生的兴趣也是很浓厚的,但是总觉得仍然缺乏新意,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个课题,笔者总觉得自己的思维很局限,没有新意,[JP3]直到看到一个调皮学生的校服时,想到了一个相对新颖的引课.
  (3)第三堂“以爱国情感渲染气氛”的引课
  [TP1CW83.TIF,Y#]
  师:首先,请同学们仔细瞧瞧(图1),这是什么地方?
  生:钓鱼岛.(学生一口同声)
  师:真厉害,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面积约4.4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学生非常激动)
  师:日本为什么千方百计来争夺钓鱼岛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钓鱼岛有丰富的资源,例如天然气.天然气有什么用处呢?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哪些文字描写了天然气发生了变化?(天然气是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它的密度约0.65 g/L,比空气轻,无色、无味.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能燃烧,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JP3]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笔者用钓鱼岛引课,因为时下(2012年)最热门,最敏感的话题就是钓鱼岛,而有一位学生把他的愛国情绪体现在他的校服上,他在校服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钓鱼岛是中国的!”正因为如此,笔者相信当我出示钓鱼岛图片时,学生一定会沸腾,这样的沸腾,不仅在教学一开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我需要的,也是学生需要的.因此,这样的引课,在最后市公开课时,效果显著.
  2.2试教中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的不同教学
  (1)第一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
  请同学们看以下的几种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有何特点?
  根据实验观察,将相关信息记录到表1.
  小结: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变化,我们可以将他们分成两类:一类像冰山消融、电热丝升温一样,在变化中没有其他的物质生成,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另一类像钢铁生锈、木炭燃烧一样,在变化中有其他的物质生成,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讨论: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变化中有没有别的物质生成)
  这样的教学,与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是相违背的,尽管一直由学生在做实验,但是表格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一直限定在今天要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上,尽管在小结中对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分类,但因为表格的引导,会让学生直接得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对分类思想,没有很好的渗透,学生对分类的理解很肤浅.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笔者否定了.
  (2)第二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
  师:那日本为什么千方百计来争夺钓鱼岛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钓鱼岛有丰富的资源,例如天然气.天然气有什么用处呢?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文段中,那些文字描写了天然气发生了变化?(天然气是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它的密度约0.65 g/L,比空气轻,无色、无味.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能燃烧,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生: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变化,看老师手中的白纸,也可以发生很多变化,例如对折、撕破、甚至燃烧(边说边拿出口袋里的打火机将纸点燃).现在给你们以下几种物体,你能让它们发生哪些变化?好,4个同学为一组,小组间讨论,把讨论结果写在活动单上,看哪一小组发生的变化最多,现在开始.   (小组间讨论很激烈.)
  师: 非常好,同学们举了很多变化,那物质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们一一研究,将无法穷尽,但我们可以寻找共性,进行分类研究.现在老师把大家提出的变化列在表格中,对于这些变化,你将如何分类,注意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现在小组讨论,看哪组分类的类型最多(表2).
  生:剥开,切开两半,弯曲,折断,是形状变了.冰变成水蒸气,是状态变了.
  腐烂,生锈,是物质的成分变了.
  师:看来,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那么,是否产生新物质,是比较合理的分类标准.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一分类标准.针对这些物质发生的变化,哪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生:桔子剥开,苹果切成两半,铁丝弯曲,折断,火柴折断,水变成冰,变成水蒸气.
  师:我们把这一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说一说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生:桔子腐烂,铁生锈.
  师: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大家都认为铁生锈是化学变化,请问它生成了什么新物质?
  生:铁锈.
  师:如何证明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
  生:颜色不同.
  师:光凭颜色能证明是不同物质吗?粉末状的铁是黑色的,铁块是银白色的,但它们是同种物质.
  生:用磁铁吸引.
  师:你的猜想是?
  生:铁粉能被磁铁吸引,而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师:好,或许可以,那么就请这位帅哥来给我们做做这个实验,来验证猜想.
  (学生上台做实验)
  师:你来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生:鐵粉吸起,而铁锈没吸起.
  师:说明了什么?
  生: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
  师:进而得出铁生锈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制造变化?我们来看看两种溶液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步骤如下:(1)先在试管中倒入少量的黄色氯化铁溶液,注意试剂瓶的瓶塞要倒立放置桌面上,倾倒时试剂瓶的标鉴要正对手心,倒入后,及时盖上瓶塞.(2)再用滴管滴加2~3滴NaOH,注意,滴加时,滴管应位于试管口上方.要求大家操作规范,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后,将废液保留在试管中,最后将整支试管正放入大烧杯中.现在开始.
  (学生小组间展开活动)
  师:请这一小组的组长来说说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师:其余小组有不同现象吗?这些沉淀物质其实是FeCl3与NaOH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叫做Fe(OH)3因此,这两种溶液混合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可见,化学变化总常伴随着一些颜色的变化,产生沉淀现象.但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生: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师:好,现在考考大家,判断以下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并说明理由.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那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蜡烛燃烧时有哪些变化?
  (学生小组活动)
  师: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生:蜡烛熔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块,蜡烛变短.
  师:烧杯壁发生的变化?
  生:变烫了,有白雾.
  师:将蜡烛慢慢靠近杯底,出现什么现象?
  生:蜡烛熄灭了.
  师:白雾是什么?
  生:CO2.
  师:CO2什么状态?
  生:气态.
  师:空气中的CO2,看得到吗?
  生:看不见.
  师:所以是CO2吗?那是什么?
  生:小水滴.
  师:为什么会熄灭?
  生:产生了CO2,能灭火.
  师:因此,蜡烛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生:CO2,H2O.
  师:由此,体现出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蜡烛变短了,蜡烛熔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块.属于什么变化?
  生:物理变化.
  师:理由?
  生:因为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师: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但因为它产生了新物质.所以总的来说它属于化学变化.因此,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物理变化.那么,烧杯壁烫了,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热.蜡烛燃烧时发光吗?
  生:发光.
  师:对,可燃烧物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那么发光发热现象一定存在于化学变化中吗?打开电灯,灯泡发光吗?有产生新物质吗?
  师:因此判断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不能单一根据这些现象,必须要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这一分类标准,这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普通物质发生的变化,进行分类,让学生体会物质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一一研究,将无法穷尽,但可以寻找共性,进行分类研究.并且感悟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从而提出,是否产生新物质,是比较合理的分类标准,进入新课的教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从铁生锈,两种溶液的混合到蜡烛的燃烧,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蜡烛的燃烧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象,这个过程,笔者继续渗透分类思想,哪些现象体现的是物理变化,哪些现象体现的是化学变化,并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深刻体会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会产生的现象,同时渗透了分类思想,上升了知识的高度.
  另外,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与他人不同的蜡烛燃烧实验.   (1)点燃蜡烛,仔细观察1分钟,记录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图2).
  (2) 1分钟之后,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注意[JP3]火焰靠近杯壁内壁,时间不要太长,观察记录烧杯壁发生的变化.
  (3)蜡烛在杯口燃烧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蜡烛慢慢靠近杯底,观察记录蜡烛发生的变化.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描述的更加清晰到位.
  2.3试教中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的不同教学
  (1)第一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物质具有许多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度、金属的延展性、酸碱性和可燃性等等,哪些是在化學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哪些不需要?
  第一堂这样的教学,在给出了这些性质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进行分类,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与前面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并且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被笔者否认了.
  3第二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
  (之前刚分析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师:(出示一只燃烧着的蜡烛)蜡烛被点燃了,(出示一只没有被点燃的蜡烛)能燃烧吗?
  生:能.
  师:这体现了蜡烛的什么性质?
  生:能燃烧的性质.
  师:蜡烛燃烧的这个变化体现了蜡烛能燃烧的性质,可见,变化体现性质.(出示一根铁棒)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物质,说说铁具有哪些性质?
  生:银白色,固态,拉成铁丝,能导电,能导热,能被磁铁吸引,能熔化成铁水,会生锈.
  师:你能把这些性质进行分类码?你的分类标准?
  师: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生:银白色,固态,拉成铁丝,能导电,能导热,能熔化成铁水,能被磁铁吸引,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会生锈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把这些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把这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物理性质.铁具有延展性这种性质,因此,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拉成丝的变化.因此,性质决定变化.
  好,现在考考大家,判断一些变化属于什么性质的变化?
  现在同学们能判断钓鱼岛上的天然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了吗?文段中哪些文字描述了天然气具有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在变化和性质知识点的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在性质的分类中,都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来表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在结课时能首尾呼应,以钓鱼岛中的天然气结课,不仅评价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最后“让老师深深体会钓鱼岛是中国的宝藏,而你们是中国的希望.”将本节课推上了一个高潮,情感和知识得到升华.
  [BP(]4课后反思
  4.1生活热点,重视引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用钓鱼岛引课,因为时下(2012年)最热门,最敏感的话题就是钓鱼岛,而有一位学生把他的爱国情绪体现在他的校服上,他在校服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钓鱼岛是中国的!”正因为如此,我相信当我出示钓鱼岛图片时,学生一定会沸腾,这样的沸腾,不仅在教学一开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笔者需要的,也是学生需要的!因此,这样的引课,在最后市公开课时,效果显著!
  4.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本课例探究过程的教学,教师给学生[JP3]自己探究的机会.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成功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4.3贴近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教学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运用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引课和结课中的钓鱼岛,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变化,蜡烛的燃烧等等,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容,原本源于生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例子、习题、探究的内容均来自于生活,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4.4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人,利用学生资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以此,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个别回答的方式,点亮一盏“灯”,用学生教会学生,照亮一片人.同时始终与学生保持交流和对话,重视组织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让学生从做中学,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碰撞出教育的智慧火花,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4.5整个课堂教学渗透分类思想,上升知识高度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分类的思想,学会分类的方法,揭示分类思想的本质,从而自觉合理的运用分类思想解决相应的科学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整个教学中,有意识地分阶段渗透分类思想.从一开始利用生活中普通物质发生的变化,进行分类,到蜡烛燃烧时一系列现象的分类,最后到铁棒性质的分类,逐步渗透,启发诱导,适时揭示分类思想的本质,让学生体会物质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一一研究,将无法穷尽,但可以寻找共性,进行分类研究,并且感悟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总之,[BP)]科学中的分类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通过平时教学中的不断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和科学性.尽管这堂课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问题提出的方法等方面还有欠缺之处,但总体上,自己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逐渐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努力结合教学内容的深层价值和我们可以拓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把物理学科的魅力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开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的充分开展中达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技能的有效应用、方法的灵活变通.笔者在初二刚刚接触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精心制作了一个土电话,并通过课堂评比哪一个“土电话”的传声效果好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兴趣,以此促使学生在本章学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2017年深圳“年度教师”的舞台上获得荣誉,既有欣喜也有忐忑。回望来时路,这一程“奔跑”记录着我从教二十余年来的成长与收获,也汇聚着我在深圳这个“创新之都”的筑梦之旅。为梦起航:以爱育爱,走向“未来学校”  【如果一个孩子是一间银行,那么教师需要在这一间间银行中不断地存入特殊的存款—爱】  2015年,我做了一个从教21年来最重要的决定:离开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来到了一
期刊
提问是教师教学手段的一种有效形式,科学巧妙的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我们的提问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新课程改革以前,我们一般都采用传授式提问,这种提问一般环环相扣.在这样的提问下,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呈现到解决,最终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对相应问题的解决.并通过适度的变式提升学生对原先问题的认知深度,促使学生的再思考和再提升
摘要:英语作文教学的低效是长期困惑英语教师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组分工,形成初稿;自评互评,形成二稿;师评定终稿;成效角色互换,体验成长四个步骤将英语作文教学过程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作文教学过程写作成效    一、中学英语作文教学现状及困惑    目前中学英语作文教学所采用的模式往往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或提供材料——教师讲解分
求解板块模型题首先要从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出发,分析滑块与板的特点,例如:板的长度,是否为足够长;板的表面是否存在摩擦.其次,要分析板和滑块间的相互作用特点,常见的试题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滑块在水平方向不受力,但有初速度,一種是板在水平方向受外力的作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两个模型的相互作用特点和相互作用过程,此类模型题通常运用的物理规律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的转化和守恒等规律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支架和支架式學习  1.1什么是支架  支架(scaffold),俗称脚手架,源于建筑学,是一种起支撑作用方便施工人员操作或者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架构的、便于工程施工的各种框架.  1.2什么是支架式学习  支架式学习是教师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的一种学习方式,
近年来,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 教师要发挥历史故事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发现历史.本文就对高中历史故事教学进行探
摘要: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认为激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采用多种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 “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结合起来,使课堂活动任务化;进而通过英语课堂——实施育人的核心“育德”。  关键词:创新激活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
电学中的知识点即为电场及其衍生出来的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及电势能等知識,在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物理思想方法.这些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和目标要求,这些从深远意义上说比知识更为重要,对学生终身发展甚为重要.  电场知识是从电荷守恒定律开始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的,到点电荷和电场强度,还有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等等蕴含了大量的物理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细细渗透它们,会让学生获益匪浅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次省级物理微型课大赛,受益匪浅.大赛中教师的精彩创新小实验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就创新物理小实验在微型课中的科学作用与同行交流.  1究思微型课中小实验的科学特点  物理微型课是近年来物理创新教学的一种模式,微型课是一节完整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但没有学生的参与,常态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讲授、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等要素,在组织者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都应该具备.微型课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