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来源 :医食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c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中医中药配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自拟祛风泻火化瘀止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进行疗效评价与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3.90%和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95%和80.49%,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采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针刺;三叉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74-02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指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它始于一侧面部的某区,并只放射至同侧三叉神经支配区。少数病人先一侧发作后,可在另一侧发作[1]。每次发作数秒至数分钟,疼痛发作期,重者一天可达数十次,痛如电击样、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常于40岁后起病。自2009年7月-2012年8月笔者运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4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均为疼痛门诊病例,男性35例,女性47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49.2±11.3)岁;病程1.5周~4年。将患者按就诊顺序排号,单号入研究组,双号编入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本病情、相关病史等基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制定的三叉神经痛西医诊断标准标准:(1)面部或额部的阵发性疼痛,持续几秒钟至2分钟。(2)疼痛至少有下列特点中的4项:①沿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散布。②特征为突发、剧烈、尖锐、浅表、刀刺样或烧灼样。③疼痛剧烈。④从扳机点促发或因某些日常活动诱发,如吃饭、谈话、洗脸或刷牙。⑤发作以后,病人完全无症状。(3)无神经系统体征。(4)每位患者有刻板的发作。(5)病史躯体检查及必要时所做特殊检查可排除导致面痛的其他原因。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中药运用自拟祛风泻火化瘀止痛汤,药物组成:全蝎10g,血竭(研末冲服)2g,蜈蚣3g,三七粉(冲服)3g,川芎10g,桃仁10g,防风10g,柴胡10g,细辛3g,白芍10g,丹皮10g,黄连10g,胆南星6g,升麻6g。辨证加减:肝火炽盛者加龙胆草10g,夏枯草10g,菊花10g;风寒袭络者加羌活10g,麻黄6g;风热毒盛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0g,板蓝根2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8g;伴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30g;心烦甚者加栀子10g,淡豆豉10g;胃火盛者加生石膏30g;痰多、苔腻加半夏10g、佩兰8g。每日1剂,煎汁400ml,分2次口服。30天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针刺选穴:基础穴:合谷、太冲、风池;额部(眼支)痛加穴:头维、鱼腰、上关、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解溪;上颌(上颌支)痛加下关、颧髎、四白、迎香;下颌(下颌支)痛加大迎、颊车、承浆、内庭、夹承浆。风热型加曲池;风寒型加列缺;气血瘀滞型加三阴交、膈腧;肝胆火旺者加行间、阳陵泉、太冲、侠溪。用28号1.0~2.0寸毫针,常规消毒后针刺,用泻法,以患者局部产生酸麻沉胀感或触电样感传为度。每次留针30min,间隔行针2次。每日1次,15日为一疗程,后间隔3日,再行第2疗程。其中颊车、颧髎、太阳三穴分别在下颌支痛、上颌支痛及眼支痛时配合梅花针叩刺放血疗法。具体操作为:将穴位常规消毒后,以右手持梅花针,运用腕力弹刺,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进行叩刺,叩刺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一般叩刺5-10次,以皮肤有微出血为度。颊车可叩刺后拔罐,放血约1-3ml。隔3日1次,每疗程进行4次。叩刺放血在针刺起针后应用。观察2个疗程。
  2.2对照组 口服卡马西平片,开始每次0.1g,每日2次;第2日后每隔1日增加0.1-0.2g,直到疼痛缓解,维持量每日0.4-0.8g,分次服用;最高量每日不超过1.2g(观察期间停用其他三叉神经的中西药物,入选前服用三叉神经痛药物者在停用药物一周后入选)。30天为一疗程。观察1个疗程。
  2.3疗效判定标准[2]临床痊愈:疼痛停止,面部感觉等功能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停止后,半年内复发,但发作频次较前减少50%以上;有效:疼痛发作频次较前减少25~50%;无效:疼痛发作频次较前减少小于25%。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相关资料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结果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讨论
  三叉神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尚未明确,发病机制是可能由于多种因素,使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感觉根和运动支发生脱髓鞘改变,脱失髓鞘的轴突与相邻纤维间发生短路。因此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的传出冲动也可经短路成为传入冲动,达到一定的总和而激发半月神经节内的神经元产生疼痛[3]。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面痛”、“脑风”、“头风”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为风、火、痰、瘀、虚,其中以风邪、风火多见。其病机为风邪上侵面部三阳经脉,多由外感或内伤所致[1]。其病理因素为风、火、瘀、痰、虚等,笔者认为主要是风、火、瘀,邪实居多。风有外风与内风,外风主要指风寒、风热,内风主要指肝风;火主要指胃肝实火;痰主要指痰浊,瘀为气血瘀滞。其病因病机多为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等外邪,闭痹阻经络[4],或风热邪毒侵淫面部筋脉,气血失畅,或肝胃火盛,壅滞经络,或肝胆风火挟痰浊攻冲头面,上扰清窍,或病久入络,或因外伤,气滞血瘀等均可导致面部气血痹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而形成本病。风火瘀阻络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祛风泻火化瘀是本病的基本疗法。中药方中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血竭活血止痛;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三七活血定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桃仁活血化瘀;防风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息风止痉;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柴胡疏风清热,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敛阴,平肝止痛;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泻胃、肝、心火;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痉;升麻疏风散热解毒,善清解阳明热毒。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5-6]:全蝎主要成分为马氏钳蝎神经毒素Ⅰ、Ⅱ等具有药理活性的肽类及蛋白质,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抗惊厥、镇痛、抗炎,蝎毒对内脏痛、皮肤灼痛及三叉神经诱发皮层电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血竭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蜈蚣镇痛、镇静、解痉;黄连抗炎、解热、镇静、健胃、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三七扩张脑血管、镇痛、抗炎、加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增强体质;川芎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镇痛、镇静、解痉;桃仁抗炎、镇痛;防风抗炎、镇痛、抗惊厥、调节免疫功能;柴胡、细辛抗炎、镇痛、镇静;白芍抗炎、镇痛、镇静、解痉、调节免疫功能;丹皮抗炎、镇痛、抗惊厥、抗过敏;南星镇痛、镇静、抗惊厥、祛痰;升麻抗炎、镇痛、抗惊厥。诸药合用,祛风散寒清热、泻火化痰、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即具有镇静、解痉、镇痛等作用。针刺治疗主要涉及到三阳经穴位,但以阳明、少阳为多,尤其是阳明。针刺方中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善于调气止痛,《四总穴歌》言:“面口合谷收”,长于治疗面部疾病;太冲乃足厥阴经所注为“输”,为原穴。头维为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鱼腰为经外止痛奇穴;下关为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颊车、大迎为足阳明经止痛要穴,常为面痛阿是穴(三叉神经痛面部扳机点);上关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颧髎为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诸穴合用,疏通经脉、祛风止痛。梅花针刺络放血可泻火祛瘀、通经活络,增强止痛功效。药针并用,效专力宏,共奏祛风活血、泻火祛痰、通络止痛之功,使风除瘀祛、火泻痰化、经络通畅、邪去正复而顽痛自愈。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中药配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2辑,1995.
  [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8.
  [4]杜彩霞,赵献敏,王建人,等.针药灸并用治疗三叉神经痛12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2228.
  [5]赵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0,275.
  [6]徐晓玉.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5,66.
  作者简介:
  钟磊(1964.7),男,汉族,河南省长垣县人,本科,副主任中医师,现任河南省安阳市中醫院内6科(针灸科)(疼痛门诊)科主任,系河南省中医管理局“112”人才工程专科专病学术骨干。研究方向:疼痛疾病的中医诊治。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对应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对患有鼻中隔穿孔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78例患有鼻中隔穿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采用常规修补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鼻中隔穿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鼻内镜中隔穿孔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提取材料患者80例,进行相应治疗,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方法诊治,在选取80例患者材料中,治愈者达60例,其中有效17例,无效4例,治疗时间为一周至半年。结论:对脑血栓形成进行合理的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字:脑血栓形成;临床理疗;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治疗输尿管结石手术全程使用呋塞米配合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65 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在手术全过程使用呋塞米配合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作为治疗组与183 例仅在术前使用呋塞米配合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成功碎石91.52%,,术后碎石屑排净率96.0%;对照组成功碎石88.52%,术后碎石排净
期刊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的影像学诊断资料,为疾病临床治疗提供强有力支持。方法:代偿组、失代偿组、对比组患者全部都按照相关要求接受影像学诊断,包括食管钡餐与颅脑MRI检查内容。结果:失代偿与食管静脉曲张等因素会增加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发生机率,失代偿组颅脑MRI偏向阳性,且中脑、豆状核与丘脑之间的信号数值明显增加,中脑上升幅度较小。结论:通过影像学诊断能够帮助临床医生迅速掌握获得性肝性脑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45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在手术切除时应用的临床方法,和术后治疗效果,本文就旨在讨论对肝癌患者术后切除的方法及临床的治疗效果,积累临床经验进行临床指导。结果这45例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的临床效果是:肝癌患者的AFP转阴率为67%.1-3年的临床存活率为55%、45.5%、32.6%。45例术后肝癌患者的合并并发症情况为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感染及癌性发热3例、肝肾综合征1例、肝性脑病1人、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下进行保胆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川崎病(KD)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81例川崎病患儿,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甲组患者接受43例接受血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乙组38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观察冠心病(CAD)发生率、血沉恢复正常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 CRP)、红细胞沉降率( ESR)、血小板计数( PLT)、白细胞计数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及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32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及同期接受治疗的3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程度进行比较。 结果 在治疗2个月后,牙周各项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牙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三伏天艾灸加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夏季三伏天艾灸加穴位贴敷93例。[结果]临床控制44例,显效32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7%。[结论]三伏天艾灸加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 三伏天 艾灸 穴位敷贴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82-01  慢性支气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79-01  随着医学的发展、发病机制的不断明晰及新药的开发应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新的突破,然而随着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不合理用药现象也随之增多,影响疗效,增加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规范临床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危害,提高疗效则显得日益重要。  消化系统药物大致分为:(1)抗酸药(包括碱性抗酸药、H2受体拮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