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之间互动、思考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积极的提问和运用较高频率的口头提问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针对性和诊断性,通过一次次不同层次的提问以及学生的表现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提问;有效;思维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之间互动、思考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要做到成功提问,关键在于教师要对所提问题进行提前计划,做到有的放矢。下面笔者就从提问的功能、策略和技巧三方面做一些浅显的论述。
一、提问的功能
功能即作用,教师运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具有明确的教学指向性,以各种问题为切入点实现教学设想,提问的功能大致有三点:
1.激发兴趣
研究表明,表达、交流、探究是人类的潜能,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即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有认知的愿望,想了解其“是什么”;或想了解已知事物的现状,即“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究其来龙去脉,了解它“为什么”会这样。根据这种心理状态,教师如果为学生的表达交流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即提出生动、富有变化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营造宽松的话语环境,就会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的学习兴趣。
2.提高效率
教师积极的提问和运用较高频率的口头提问,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个个不同层次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大脑进行着高速运转,在聆听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交替过程中,学生捕捉有用的关键信息,并从中提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完成对知识点的强化,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针对性和诊断性,通过一次次不同层次的提问,教师能通过学生的表现和答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及时地根据学生的这些具体课堂表现进行调控,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快速判断和反应,再根据制订的教学目标实施下一步教学活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提问的策略
适合教学目标的问题构成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提问过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好坏,也依赖于提问的策略。
1.学则需疑问题意识
学习需要有问题意识,即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有了思索必定会产生各种疑问,且有将这些疑问解答出来的迫切要求。因此,教师应根据这种心理需求设计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不仅仅只针对文本中的某一行文字是什么提出浅显的问题,而且要提出包括“下一行文字是什么、字里行间有什么”等问题,可以说是步步设疑,在这种问题意识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空间会大大地拓展,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索甚至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
2.拨云见月层层探索
教师通过提问能在较大程度上调控学生思考水平的高低,不同问题代表着不同的认知水平,教师的提问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低水平而应当引导学生走向高水平认知,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期待。复杂有难度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批判性思考和独创性、评价性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摸索、探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会对接下来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他们增强学习信心,锻炼其进取精神。即使最终不能顺利地找到正确答案,学生也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更何况这种复杂的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进行了发散思维,也就达到了预期目的。
3.借题发挥不断拓展
这里所说的借题发挥是指教师的提问以一个问题为出发点,衍生出多种角度的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侧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和思考。教师提问的角度若过于单一,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逐渐失去思考的动力和兴致。教师若能从不同侧面提一些让学生“有想头”“感兴趣”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考热情。这些借题发挥的提问看似可能与文本内容无直接关联,其实却是教师围绕文本进行的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剖析,这些问题的提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用发散思维寻求更多的认知,由此逐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提问的技巧
教师若要达到以提问促学习、以提问调控学生的思考水平,还应注意掌握提问的技巧。
1.宜曲不宜直
教师的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率和学生思考水平的进度,直接将问题以“为什么”抛给学生不能在最大限度上引起学生的思考动力。研究显示,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的答案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因此,一些问题可以变换角度和方式,运用迂回战术以曲线的形式让学生的思路拐一个弯,从而寻找思维的切入点。
2.宜高不宜低
人的认知水平应当是从低阶走向高阶,这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提出低水平问题之后不能就此终止,而应当进入到高水平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进入高阶思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反思性思考者。
3.适量适时
教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提问应有清晰的目的。提问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因而提问要适量。提问还要有必要性,起到引导、过渡的作用,不能形成“满堂问”。提问还要适时,即掌握好提问的时间,包括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研究认为,“如果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延长,那么回答就会体现较高水平”。因此,教师要掌握好提问后预留的时间。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以成为会提问的智者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4-96.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
[3](美)威廉·威伦,贾尼丝·哈奇森,著.有效教学策略[M].李森,王纬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4-216.
关键词:提问;有效;思维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之间互动、思考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要做到成功提问,关键在于教师要对所提问题进行提前计划,做到有的放矢。下面笔者就从提问的功能、策略和技巧三方面做一些浅显的论述。
一、提问的功能
功能即作用,教师运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具有明确的教学指向性,以各种问题为切入点实现教学设想,提问的功能大致有三点:
1.激发兴趣
研究表明,表达、交流、探究是人类的潜能,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即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有认知的愿望,想了解其“是什么”;或想了解已知事物的现状,即“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究其来龙去脉,了解它“为什么”会这样。根据这种心理状态,教师如果为学生的表达交流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即提出生动、富有变化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营造宽松的话语环境,就会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的学习兴趣。
2.提高效率
教师积极的提问和运用较高频率的口头提问,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个个不同层次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大脑进行着高速运转,在聆听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交替过程中,学生捕捉有用的关键信息,并从中提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完成对知识点的强化,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针对性和诊断性,通过一次次不同层次的提问,教师能通过学生的表现和答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及时地根据学生的这些具体课堂表现进行调控,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快速判断和反应,再根据制订的教学目标实施下一步教学活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提问的策略
适合教学目标的问题构成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提问过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好坏,也依赖于提问的策略。
1.学则需疑问题意识
学习需要有问题意识,即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有了思索必定会产生各种疑问,且有将这些疑问解答出来的迫切要求。因此,教师应根据这种心理需求设计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不仅仅只针对文本中的某一行文字是什么提出浅显的问题,而且要提出包括“下一行文字是什么、字里行间有什么”等问题,可以说是步步设疑,在这种问题意识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空间会大大地拓展,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索甚至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
2.拨云见月层层探索
教师通过提问能在较大程度上调控学生思考水平的高低,不同问题代表着不同的认知水平,教师的提问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低水平而应当引导学生走向高水平认知,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期待。复杂有难度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批判性思考和独创性、评价性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摸索、探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会对接下来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他们增强学习信心,锻炼其进取精神。即使最终不能顺利地找到正确答案,学生也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更何况这种复杂的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进行了发散思维,也就达到了预期目的。
3.借题发挥不断拓展
这里所说的借题发挥是指教师的提问以一个问题为出发点,衍生出多种角度的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侧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和思考。教师提问的角度若过于单一,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逐渐失去思考的动力和兴致。教师若能从不同侧面提一些让学生“有想头”“感兴趣”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考热情。这些借题发挥的提问看似可能与文本内容无直接关联,其实却是教师围绕文本进行的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剖析,这些问题的提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用发散思维寻求更多的认知,由此逐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提问的技巧
教师若要达到以提问促学习、以提问调控学生的思考水平,还应注意掌握提问的技巧。
1.宜曲不宜直
教师的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率和学生思考水平的进度,直接将问题以“为什么”抛给学生不能在最大限度上引起学生的思考动力。研究显示,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的答案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因此,一些问题可以变换角度和方式,运用迂回战术以曲线的形式让学生的思路拐一个弯,从而寻找思维的切入点。
2.宜高不宜低
人的认知水平应当是从低阶走向高阶,这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提出低水平问题之后不能就此终止,而应当进入到高水平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进入高阶思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反思性思考者。
3.适量适时
教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提问应有清晰的目的。提问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因而提问要适量。提问还要有必要性,起到引导、过渡的作用,不能形成“满堂问”。提问还要适时,即掌握好提问的时间,包括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研究认为,“如果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延长,那么回答就会体现较高水平”。因此,教师要掌握好提问后预留的时间。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以成为会提问的智者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4-96.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
[3](美)威廉·威伦,贾尼丝·哈奇森,著.有效教学策略[M].李森,王纬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