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讨论了高中数学课教学不同模式中的一个共性问题——即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着重抓好两个环节:一备课置疑;二上课释疑。并说明了将教材内容分成三种情况(即一般内容、前后知识衔接紧密的内容、有较大难度的内容)如何置疑、释疑。上课时既不主张满堂灌,也不一味反对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要“精”讲,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想”,通过不断置疑、释疑,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创设一个让学生勇于探索的情境,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置疑;释疑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1-0069-02
凡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其鲜明的特点是重视认识过程的教学,即以数学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通过不断置疑、设疑、释疑、解疑,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备课置疑
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寻求体现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与途径,是备课的两个重要目标,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设计一种好的模式,必须从深入备课开始。
从认识规律来看,人们对事物的探究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了疑问才能开始动脑筋思考,才能想办法解决。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问题,精心置疑。备课时,可以将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般内容、前后知识紧密衔接的内容、较高难度的内容,不同的内容应注意置疑的方式和角度。对于一般问题,则可设置一些相互关联的问题,让学生拓展想象;对于前后知识紧密连贯的内容,可以选取新旧知识联系点这一角度进行置疑。如在讲授函数概念这个内容时,可置疑:
(1)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是什么?要点是什么?(2)高中课本的函数定义是什么?要点是什么?(3)对于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的函数定义,你能说明它们之间关系吗?这样就为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奠定了基础。由于问题的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
对那些难度较高的内容,教师要针对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疏导的方式,设置一系列小问题,降低教学难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如已知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1,求作DB′的中垂面截正方体的截面,并求截面的面积。(图1)
这题包括作图、证明、计算三部分,教师可创设如下知识情境,使学生循着“路标”前进,步步深入,以达到启发思维和获取知识的目的。
(1)线段DB′中垂面上的点对于线段DB′有什么性质?
(2)正方体的棱上,如A′B′上有没有和D、B′等距离的点?
(3)你怎么知道A′D′的中点和D、B′等距离?
(4)从点E和D、B′等距离,你能推断出佬结论?
(5)正方体的其它棱上,还有哪些点和D、B′等距?
(6)现在可以确定DB的中垂面截面正方体所成的截面吗?
至此,问题基本解决。所以说,教学中遇到难处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疑,如何疏导,只要方法得当,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2 上课释疑
高中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不欢迎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喜欢自己去探索。教师上课时可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布设疑问,使学生有问可究,积极思考,教师只作重点讲解。如求值:(cos10+isin10)+(cos20+isin20)+(cos30+isin30)+…+(cos3600+isin3600)。
起初好多学生运用复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但思路一直受阻,怎么办?此时教师可设疑:(1)复数三角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2)此题能否与数列联系起来?学生细究疑问、茅塞顿开,悟出这是一个首项和公比都是(cos10+isin10)的等比数列求和问题,于是得其和为0。此题可继续置疑释疑。(3)复数的开方和复数的加法几何意义是什么?同学积极思考很快可得到另一种解法。
一些简单的问题,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行释疑。但总还有一些难度大的数学题,学生仍会思而不得,这时教师就要辅以讲解,不断启导、疏导、指导,使受阻的思维得以疏通。如设:■=■,■=-■+■,且cos2θ≠■,求证:y2=3x2
学生思考后,思路再度受阻,无法深入,难以攻克。教师可以此典型例题,重点讲解,逐一释疑。先引导学生观察题型,发现已知条件中第一个等式是比例形式,联系以往证这类题的经验,可采用参数法,于是试引入参数K,设■=■=K→
cosθ=Kx,cosθ=Ky,第二步代入第二个等式,消去θ后,却在x和y的关系中出现3K,达不到求证目的,思路受阻,教师应及时指出,下一步可否大胆设想要消去θ得到x和y的关系,可否先消去x、y得到sinθ和cosθ的关系,再转化为x、y的关系式(以退为进的策略)。这里需要树立辩证思想,同学缺乏这种思想,才使思维无法深入。第三步,鉴于上述设想可令:■=■=■(K≠0)则x=Ksinθ、y=Kcosθ代入已知的第二个等式,化简为3sin4θ+3cos4θ-10sin2θcos2θ=0计算至此,学生又会感到茫然,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将求证什么放在心上,这样思维才能有定向,一经提醒,同学们看到求证的y2=3x2即cos2θ=3sin2θ即cos2θ-3sin2θ=0,于是将前面的式子分解得(cos2θ-3sin2θ)(3cos2θ-3sin2θ)=0,同时注意到题设cos2θ≠■,即cos2θ=3sin2θ,于是y2=3x2,问题就解决了。高中数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教师在学生思维达不到的地方,及时释疑,再将思路讲清,这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学生反映,数学概念性强,教师进行精辟讲解很有必要,如一概反对教师讲,会走不少弯路。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班级和学生,教师在上课时要不断置疑、释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讲”激发了学生的“想”,这是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个教师对各种课型都有自己擅长的教学模式。但备课时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精心组织教材、设置疑问,上课时如何步步释疑,给学生创设一个勇于探索,思维不断深入的情境,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改革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J].现代技能开发》,
2000,(03).
[2] 王飞燕.数学教学融入非智力因素的几点做法[J].广西教育
学院学报,2004,(02).
关键词:数学教学;置疑;释疑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1-0069-02
凡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其鲜明的特点是重视认识过程的教学,即以数学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通过不断置疑、设疑、释疑、解疑,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备课置疑
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寻求体现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与途径,是备课的两个重要目标,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设计一种好的模式,必须从深入备课开始。
从认识规律来看,人们对事物的探究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了疑问才能开始动脑筋思考,才能想办法解决。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问题,精心置疑。备课时,可以将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般内容、前后知识紧密衔接的内容、较高难度的内容,不同的内容应注意置疑的方式和角度。对于一般问题,则可设置一些相互关联的问题,让学生拓展想象;对于前后知识紧密连贯的内容,可以选取新旧知识联系点这一角度进行置疑。如在讲授函数概念这个内容时,可置疑:
(1)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是什么?要点是什么?(2)高中课本的函数定义是什么?要点是什么?(3)对于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的函数定义,你能说明它们之间关系吗?这样就为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奠定了基础。由于问题的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
对那些难度较高的内容,教师要针对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疏导的方式,设置一系列小问题,降低教学难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如已知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1,求作DB′的中垂面截正方体的截面,并求截面的面积。(图1)
这题包括作图、证明、计算三部分,教师可创设如下知识情境,使学生循着“路标”前进,步步深入,以达到启发思维和获取知识的目的。
(1)线段DB′中垂面上的点对于线段DB′有什么性质?
(2)正方体的棱上,如A′B′上有没有和D、B′等距离的点?
(3)你怎么知道A′D′的中点和D、B′等距离?
(4)从点E和D、B′等距离,你能推断出佬结论?
(5)正方体的其它棱上,还有哪些点和D、B′等距?
(6)现在可以确定DB的中垂面截面正方体所成的截面吗?
至此,问题基本解决。所以说,教学中遇到难处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疑,如何疏导,只要方法得当,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2 上课释疑
高中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不欢迎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喜欢自己去探索。教师上课时可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布设疑问,使学生有问可究,积极思考,教师只作重点讲解。如求值:(cos10+isin10)+(cos20+isin20)+(cos30+isin30)+…+(cos3600+isin3600)。
起初好多学生运用复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但思路一直受阻,怎么办?此时教师可设疑:(1)复数三角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2)此题能否与数列联系起来?学生细究疑问、茅塞顿开,悟出这是一个首项和公比都是(cos10+isin10)的等比数列求和问题,于是得其和为0。此题可继续置疑释疑。(3)复数的开方和复数的加法几何意义是什么?同学积极思考很快可得到另一种解法。
一些简单的问题,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行释疑。但总还有一些难度大的数学题,学生仍会思而不得,这时教师就要辅以讲解,不断启导、疏导、指导,使受阻的思维得以疏通。如设:■=■,■=-■+■,且cos2θ≠■,求证:y2=3x2
学生思考后,思路再度受阻,无法深入,难以攻克。教师可以此典型例题,重点讲解,逐一释疑。先引导学生观察题型,发现已知条件中第一个等式是比例形式,联系以往证这类题的经验,可采用参数法,于是试引入参数K,设■=■=K→
cosθ=Kx,cosθ=Ky,第二步代入第二个等式,消去θ后,却在x和y的关系中出现3K,达不到求证目的,思路受阻,教师应及时指出,下一步可否大胆设想要消去θ得到x和y的关系,可否先消去x、y得到sinθ和cosθ的关系,再转化为x、y的关系式(以退为进的策略)。这里需要树立辩证思想,同学缺乏这种思想,才使思维无法深入。第三步,鉴于上述设想可令:■=■=■(K≠0)则x=Ksinθ、y=Kcosθ代入已知的第二个等式,化简为3sin4θ+3cos4θ-10sin2θcos2θ=0计算至此,学生又会感到茫然,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将求证什么放在心上,这样思维才能有定向,一经提醒,同学们看到求证的y2=3x2即cos2θ=3sin2θ即cos2θ-3sin2θ=0,于是将前面的式子分解得(cos2θ-3sin2θ)(3cos2θ-3sin2θ)=0,同时注意到题设cos2θ≠■,即cos2θ=3sin2θ,于是y2=3x2,问题就解决了。高中数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教师在学生思维达不到的地方,及时释疑,再将思路讲清,这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学生反映,数学概念性强,教师进行精辟讲解很有必要,如一概反对教师讲,会走不少弯路。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班级和学生,教师在上课时要不断置疑、释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讲”激发了学生的“想”,这是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个教师对各种课型都有自己擅长的教学模式。但备课时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精心组织教材、设置疑问,上课时如何步步释疑,给学生创设一个勇于探索,思维不断深入的情境,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改革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J].现代技能开发》,
2000,(03).
[2] 王飞燕.数学教学融入非智力因素的几点做法[J].广西教育
学院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