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花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天皇花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vi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皇花鼓作为中国传统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与传承的路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与困难。本文归纳了天皇花鼓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传承人才、教育渠道和表演舞台三因素的缺失,具体分析了目前政府保护措施方面的短板,最后从政策性、经濟性、社会性三个方面为政府更好保护天皇花鼓文化提供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天皇花鼓;发展问题;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99-02
  天皇花鼓的来源据考证,以有公认的传承人为判断标准,确切时间是清末民初,现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天皇村的唐维能、唐正顺父子擅长花鼓戏,走街串巷,以日常生活即兴编词演唱,广受欢迎,因其父子是天皇村人,故他们所表演的花鼓戏称之为“天皇花鼓”。天皇花鼓源于安徽的凤阳花鼓,随着流民文化传播到江浙一带,与台州地方文化婺剧和乱弹相结合,逐渐演变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花鼓文化,以温岭天皇村命名的天皇花鼓就是其中之一。天皇花鼓与凤阳花鼓不同,其表演是由2人组成,一男一女或是两女或是两男,但其中一人扮男角或者女角,男戴八字胡,手执小锣,一般为铜制,俗称花鼓公,女插头花,手持花鼓,与凤阳双条鼓不同,此花鼓为单支腰鼓,俗称花鼓婆。二人边唱边舞,伴以胡琴,唱曲皆为台州温岭地区的婺剧小调,幽默诙谐,观赏度高。天皇花鼓的唱词往往围绕主题即兴创作,因此流传下来的不多,经典曲目有《元宵观灯》《闹五更》等。2008年台州市政府将天皇花鼓收录进第二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2017年浙江省政府也将其列入第五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政府对天皇花鼓文化进行了挽救保护,但是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文化盛行,年轻人喜好变得更加多元和数字化,天皇花鼓文化发展的空间日益狭小,其传承与保护变得愈发艰难和后继无人。
  一、天皇花鼓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天皇花鼓具有独特浓厚的乡土风情,糅合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传统戏曲、以舞蹈的形式表演,其风格淳朴,幽默诙谐,深受百姓所喜爱。但是和大多数的民间艺术一样,老的民间艺人相继离世,新的传承人后继乏人,天皇花鼓在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困境。
  (一)传承人才缺失
  天皇花鼓最盛是在清末民初,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唐维能和唐正顺父子,在唐氏的影响下,天皇村有十几个花鼓队、百余对花鼓艺人,继唐正顺后,天皇花鼓较有名气的传人是张日信、钟全梅等人,特殊时期,天皇花鼓这一艺术形式一度消失,九十年代后期才又有人开始学着打起天皇花鼓,直到2014年才正式确立了天皇花鼓省级传承人许子利,负责天皇花鼓的传承与建设工作。文化传承需要人才,人才成长需要环境土壤,几十年前,天皇花鼓可以称得上老一辈天皇人的精神食粮,在结束一整天忙碌的劳作之后,坐下来听一听戏,一天的疲惫便会烟消云散。现代城市生活打乱了以往的农村生活节奏,消费文化改变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审美观念,传统花鼓戏不再受到追捧,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文化行当,喜欢听花鼓戏、懂得欣赏花鼓戏、愿意学习花鼓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统的私人授徒方式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许子利在泽国小学挑选了四名学生成为他培育的种子传承人。尽管政府大力弘扬,发掘天皇花鼓文化,但是后继的传承人仍旧寥寥无几。
  (二)教育渠道缺失
  当前,天皇花鼓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专业教育渠道缺失的问题,天皇花鼓没有专业戏校,这也就意味着缺少相应的戏曲专业教育,而天皇花鼓一直都是与地方戏曲相融合,其表演者和传承人也都必须有非常深厚的戏曲功底,缺乏专业教育环境与条件,新人即使想学习也只能业余时间跟随传承人学习,最终流于业余,这一问题直接造成了有意向进行学习的后辈人才流失。传承人许子利说:“我希望天皇花鼓能进专业戏校,学子能接受专业的培训,在不失民俗特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项目内涵。”
  (三)表演舞台缺失
  除了现代娱乐文化冲击之外,天皇花鼓本身的传承发展也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爱好者学习的大多是老旧的、现成的曲目,很少有人能将唱词、舞蹈等与时代、当今的生活相结合,从而导致天皇花鼓的创新力下降。老旧的曲目迎合的是老一辈人的口味,却不能引起新一代年轻人的兴趣,上述综合因素造成了天皇花鼓的市场价值较低,目前大多是在三月三迎会、庙会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组织的展演、宣传和传播等公益活动中表演,商业演出市场非常小,几乎没有。
  二、政府保护措施存在短板
  当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很重视天皇花鼓的传承与保护,但是政策措施中存在一些短板,导致保护措施没有尽到应有的作用。
  (一)保护机制建设存在短板
  尽管政府大力弘扬,发掘天皇花鼓文化,分别列入了台州市和浙江省非遗名录,但是目前天皇花鼓具体的保护单位仍是发源地天皇村,这就造成了天皇花鼓的传承仅仅是天皇人传天皇人,并且只有传承者在发掘那些几近失传的曲目,传承范围和保护力度明显不足。在传承机制方面,泽国戏迷协会和中小学校是重要对象,在政府现有帮扶措施下,戏迷协会有四人倾向学习天皇花鼓,泽国小学有四名小学生确定为重点传承人,然而二者都没有专业戏曲教育的背景,也没有终身从事天皇花鼓的职业前景,最终都可能沦为业余兴趣或特长的培养。
  (二)商业开发建设存在短板
  天皇花鼓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是一场持久战,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而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一来资金有限,二来无法形成造血机制,长此以往,资金缺口必然会导致政府负担过重而保护效力降低。天皇花鼓本身是文艺形式,政府应该全盘规划,努力进行商业开发,引入商业资本,增加天皇花鼓的市场价值。   (三)宣传推广建设存在短板
  政府对天皇花鼓文化也做了一些宣传和推广,但是宣传推广方式不合理,目前政府在天皇村文化礼堂里面设置了天皇花鼓陳列室,展示了天皇花鼓的相关资料;依靠重大节日演出、传统媒体报道、录入非遗名册等传统宣传方式向社会介绍展示天皇花鼓,但这些方式都存在受众小、推广不能持续、特别是无法与年轻人习惯接轨的问题。当下社会消费文化、数字媒体是主流方式,年轻人很少有时间、有机会去看一场天皇花鼓大戏,即使偶然接触到了,其印象也流于泛泛,根本无法理解其内在文化价值,一种文化只有其核心价值被受众接受,这种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因此目前的宣传推广方式必须改革。
  三、改进建议与措施
  当代是一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愈来愈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愈来愈快。比起坐下来慢慢欣赏一段传统的花鼓戏,人们更加热衷于去观看节奏更快,视觉效果更强的电影以及电视剧,因此政府必须针对现存问题,整体设计规划保护措施,强化政策引领。
  (一)政策性建议
  现有非遗政策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地方政府在申请天皇花鼓市级、省级非遗项目非常重视,但申请成功后,具体的保护工作却落在村级单位,权力责任的下移不能真正做好天皇花鼓的保护工作,传承人也不会获得相应的价值及地位,因此建议政府加强相关研究,建立专门的天皇花鼓文化研究及发掘机构,更细致、更深入地发掘天皇花鼓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完善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传承人合法权益;对天皇花鼓传承人帮助建立传承团队,组建乐团,对政府组织的展演提供合理报酬;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支持优秀人才进入专业戏校进行长期或短期进修;拓宽就业渠道,广泛发掘天皇花鼓的继承人,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艺术瑰宝,牢固天皇人对自己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
  (二)经济性建议
  建议建立天皇花鼓保护与发展专项经费,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广泛吸收社会投资,成立天皇花鼓保护与发展基金会,为天皇花鼓的保护与发展拓展资金渠道;打造天皇村旅游风景区,将商业演出与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天皇村坐落在天皇山脚,北倚天皇山,风景秀丽,山下便是始建于唐朝的天皇禅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建议对天皇山风景区进行合理开发,内嵌天皇花鼓商业演出;支持成立天皇花鼓专项戏班,聚集各村天皇花鼓艺人,组织外出商演,一方面可以给年轻一代传人表演才艺、锻炼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增加团队和个人收入,提升职业吸引力。
  (三)社会性建议
  转变宣传推广方式,增强社会影响力。数字技术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与传播,人们获取信息、消费娱乐的习惯早已改变,传统纸媒、宣传手册、庙会展演等方式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人眼球。因此,在推进天皇花鼓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改变宣传推广模式,可灵活应用网络技术,建立天皇花鼓文化交流与传播网站,创建关于天皇花鼓的论坛、公众号,甚至是鼓励天皇花鼓传承人通过抖音、头条等自媒体方式,通过网络宣扬天皇花鼓文化,促进天皇花鼓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健明.试论浙江省群众戏曲文化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大众文艺,2012,(15):206-207.
  [2]林月娴.温岭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皇花鼓”校园传承方式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5,35(11):80-81.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陈强.简论戏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剧作家,2019,(000)005.
  [5]牛洪涛.对戏曲传承发展工作存在问题的几点看法[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0).
  [6]聂珊珊.当前戏曲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策略探讨[J].卷宗,2019,(02).
其他文献
【摘要】 受宋代都城的地理位置影响,“登楼”行为在词作中频繁出现,并达到了鼎盛。贺铸词中有大量的“登楼”行为描写,并且用“楼”作为情感宣泄的出口进行渲染,主要集中表达离别、相思、羁旅孤独这三种情感,刻画了一个“愁”君形象,这三种情感的大量描写主要是事业因素和家庭因素。  【关键词】 贺铸;“登楼”词;“愁”;君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文创品牌的塑造在本质上是一系列通过产品创造价值的活动,实现对文化资源的重新叙述。通过重构的新叙事,与消费者达成的深度互动和价值共识,创造出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心理空间,为品牌赋能。本文结合《文创品牌的秘密》一书中的案例,分解出文创品牌生成价值点的维度,对其背后的文化生成和文化输出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创品牌;价值创造;文化输出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水彩画写生给予艺术家以灵感,水彩画的艺术创作需要掌握研习艺术大家及作品与艺术文化理论相结合的外部内容,同时也要扎实的水彩艺术创作技巧技法。二者并重对创造优秀水彩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水彩画;写生;民族题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95-02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5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凯里学
期刊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一環,清朝时,随着社会全面发展,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清朝养老机制,在律法要求下走向规范化、健全化,也为此后中国社会养老体系完成构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模式;清朝律法;养老机制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108-02  一、清代养老律法制度与政策
期刊
【摘要】历史类纪录片的“虚实互补”创作方式逐步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更成为丰富历史类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自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一季于2020年12月7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开播以来饱受好评,本文从分析纪录片《中国》的开阔历史内容与极美形式出发,浅析纪录片《中国》的形式创新与内容价值以及历史类纪录影像的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虚拟性;再现性  【中
期刊
【摘要】旅游景点集中展示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景点介绍词的恰当翻译对提升景区形象、构建国际化语言环境、促进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景点介绍词的英译重难点在于中文介绍词里文化概念的处理。通过实地搜集语料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框架语义视角阐释了旅游景点介绍词文化概念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景点介绍词;文化概念;英译;框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处,公民道德建设愈发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集出台并部署了一大批重大决策和关键部署,有效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如火如荼和积极向上的建设态势。与这个过程相关的是,人民开始对以“有德”为内容的美好生活既充满了新想象,也提出了高要求。《论语》 ——作为儒学经典,其影响深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理论和方法,《论语》
期刊
【摘要】全球化时代需要翻译通过能动性干预助推本国文化向世界文化舞台中心迈进,拥有翻译话语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具主导性。本文从翻译话语概念和中国翻译话语特点出发,讨论了文化自信理念下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的意义,并提出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策略,即:增强中国翻译理论自信,增强中国译者的主体性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策略 
期刊
【摘要】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结构和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地铁站名的选取能体现一座城在人文、地理、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特征。为了解地铁站名命名的原则和规律,本文选取了深圳已建成的11条铁路线,对沿线249个地铁站的名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分析了地铁站名的语言特征、命名方式,并探讨了公交车站名与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发现,深圳地铁名音节少、命名方式多样,具有指位性强、简洁明了、易识易记的特
期刊
【摘要】文物翻译不仅在词汇、结构、句式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有其语言语用的特殊性,还在文化传播、科教等方面有着社交语用的独特功能。本文从语用等效理论出发,结合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以国家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为例,探析国家博物馆文物介绍的英语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并以此为基准总结文物名称翻译的技巧和策略,从而提高文物介绍翻译的质量,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语用等效;文物名称翻译;归化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