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系列智力活动、情感活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多种需要,并使自己不断得以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和谐课堂所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
【关键词】和谐 思想品德 课堂
1.和谐课堂的本质。和谐课堂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和谐课堂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在这里和谐课堂体现出一种“共同发展”的理念,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共同发展是和谐课堂的主要特点。和谐课堂中的教师并不是像以前比喻的那样“教师像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同样可以像学生一样在教学互动中吸取营养,获得发展;和谐课堂中的学生也并不是“一味地吸取”,而是在教学互动中可以有所创造,有所生成。
1.2 和谐课堂是一种“人人都得到发展”的课堂。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受到尊重和关爱,每个人都有学习、探索、创新的条件和机会,每个人都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1.3 和谐课堂是一种“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在这里“和谐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师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因此,在和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就应该是和谐课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不和谐的表现。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正在稳步推进,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2.1 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霸权”现象。如××小学三年级×班,上午第一节课间,在教室的后面靠墙站着两个同学。问:“下课了,他们怎么不去玩,站在后面做什么?”学生回答说:“他们上課不认真听,老插嘴,老师叫他们靠墙站着,不许去玩。”
2.2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盲从”的现象。如××小学二年级×班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整堂课中师生频繁互动非常热闹,上课一开始教师就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想不想学?”然后就是一连串的问题“……,你们说是不是?”“……,你们同意不同意?”“……,你们想对不对?”等等。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异口同声:“想”、“是”、“同意”、“对”等等,询问周围的学生,“你为什么想知道……”“你为什么想学……”,学生答“不知道”,再问:“那你刚才怎么跟人家一起说想呢?”学生答:“不想还来学校干嘛?”接着问:“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讲……,你理解这里面的道理吗?”学生答:“不知道。”问:“那你为什么还跟着说‘对’呢?”学生答:“大家都这么说,再说老师也没想让我们说‘不对’啊。”
2.3 课堂中师生的交往行为——“单向、静化”现象。这里的“单向”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上存在单一方向的现象,常常表现为“一言堂”,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的课堂中尤为突出。在这里,教师完全占有、主宰和控制了整个课堂,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在这里失去了他们应有的主体地位,继续处于被动受控制的地位。这里的“静化”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缺乏双向交往和互动探究的现象,通常只满足于固定化了的知识的学习,极少涉及探究知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缺少关注知识的创造和生成,呈现出“静态化”的倾向。
3.构建和谐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措施。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得以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得以不断建构与提升,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构建和谐课堂可以考虑如下几点。
3.1 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中学生是配角,是观众,而现代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是鲜活的、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主体;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真情实感,尊重学生主动成长。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激发、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应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路、发展思维。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循循善诱,而不是指责讽斥。有了明确师生定位,和谐师生关系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构建和谐的教学过程。和谐课堂中的教师在教学中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教师的“教”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才能发挥作用,逐步过渡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教”的过程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学生“学”的过程是探索如何去打开知识的“锁”,“钥匙”打开了“锁”,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了。
教学中要采取生活导入,这种生活导入并不是简单地生活再现,而是要从生活中提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和探究,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培养能力、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3 倡导和谐的竞争方式。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失当”的竞争,反对“非理智”的竞争,反对“消极”的竞争,重视在课堂中倡导一种健康理智的竞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适当的竞争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强有力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产生自信和自尊的主要原因,它能够促使学生自力更生、不屈不饶和勤奋刻苦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在学习上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这里教师必须作出一些实质性的努力,真正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当的做法,尽量减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促使课堂中健康理智竞争方式的形成。
【关键词】和谐 思想品德 课堂
1.和谐课堂的本质。和谐课堂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和谐课堂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在这里和谐课堂体现出一种“共同发展”的理念,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共同发展是和谐课堂的主要特点。和谐课堂中的教师并不是像以前比喻的那样“教师像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同样可以像学生一样在教学互动中吸取营养,获得发展;和谐课堂中的学生也并不是“一味地吸取”,而是在教学互动中可以有所创造,有所生成。
1.2 和谐课堂是一种“人人都得到发展”的课堂。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受到尊重和关爱,每个人都有学习、探索、创新的条件和机会,每个人都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1.3 和谐课堂是一种“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在这里“和谐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师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因此,在和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就应该是和谐课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不和谐的表现。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正在稳步推进,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2.1 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霸权”现象。如××小学三年级×班,上午第一节课间,在教室的后面靠墙站着两个同学。问:“下课了,他们怎么不去玩,站在后面做什么?”学生回答说:“他们上課不认真听,老插嘴,老师叫他们靠墙站着,不许去玩。”
2.2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盲从”的现象。如××小学二年级×班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整堂课中师生频繁互动非常热闹,上课一开始教师就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想不想学?”然后就是一连串的问题“……,你们说是不是?”“……,你们同意不同意?”“……,你们想对不对?”等等。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异口同声:“想”、“是”、“同意”、“对”等等,询问周围的学生,“你为什么想知道……”“你为什么想学……”,学生答“不知道”,再问:“那你刚才怎么跟人家一起说想呢?”学生答:“不想还来学校干嘛?”接着问:“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讲……,你理解这里面的道理吗?”学生答:“不知道。”问:“那你为什么还跟着说‘对’呢?”学生答:“大家都这么说,再说老师也没想让我们说‘不对’啊。”
2.3 课堂中师生的交往行为——“单向、静化”现象。这里的“单向”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上存在单一方向的现象,常常表现为“一言堂”,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的课堂中尤为突出。在这里,教师完全占有、主宰和控制了整个课堂,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在这里失去了他们应有的主体地位,继续处于被动受控制的地位。这里的“静化”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缺乏双向交往和互动探究的现象,通常只满足于固定化了的知识的学习,极少涉及探究知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缺少关注知识的创造和生成,呈现出“静态化”的倾向。
3.构建和谐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措施。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得以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得以不断建构与提升,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构建和谐课堂可以考虑如下几点。
3.1 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中学生是配角,是观众,而现代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是鲜活的、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主体;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真情实感,尊重学生主动成长。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激发、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应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路、发展思维。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循循善诱,而不是指责讽斥。有了明确师生定位,和谐师生关系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构建和谐的教学过程。和谐课堂中的教师在教学中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教师的“教”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才能发挥作用,逐步过渡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教”的过程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学生“学”的过程是探索如何去打开知识的“锁”,“钥匙”打开了“锁”,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了。
教学中要采取生活导入,这种生活导入并不是简单地生活再现,而是要从生活中提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和探究,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培养能力、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3 倡导和谐的竞争方式。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失当”的竞争,反对“非理智”的竞争,反对“消极”的竞争,重视在课堂中倡导一种健康理智的竞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适当的竞争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强有力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产生自信和自尊的主要原因,它能够促使学生自力更生、不屈不饶和勤奋刻苦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在学习上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这里教师必须作出一些实质性的努力,真正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当的做法,尽量减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促使课堂中健康理智竞争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