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到深处的痛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_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9岁的尤冰从初中开始一直断断续续地被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感困扰。开始只是偶尔在考试等压力事件的时候感到心慌。到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尤冰在高考的压力下,出现了持续的偏头痛、失眠等更多症状。到高考前一个月更是眩晕、胸闷导致夜不能寐,不得不住院治疗。然而,医生并没有从医学检查中发现任何导致这些症状的生理因素。在医院住了三天之后,尤冰只能在症状稍有缓解后出院。
  在12年里,尤冰就这样因为头痛、背痛、腰痛、心慌、失眠、月经失调、呼吸困难、腹胀、尿频尿急……在各大医院反复就诊,先后因为不同症状住院7次,其中一次还出现了神经性耳聋,这让她极度恐惧。然而,做了各种必要和不必要的检查之后,从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到妇科、耳鼻喉科等各个相关科室都无法找到她的病因。
  五年前,尤冰第六次住院的时候,一位神经内科教授开始给她使用抗抑郁药,她的一系列症状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出院后尤冰又吃了3个月药,感觉自己的情况改善了很多,以为自己就快痊愈了,没跟医生商量就把药停了。停药不到半年,因为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导致症状卷土重来。在神经内科医生介绍下,她来我这里就诊。
  尤冰带来了一大袋就诊资料,包括就诊记录,各种检查单、化验单、CT、核磁共振、各种药物及药物用量变化等详尽资料。但是,尤冰并不相信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她,期望我能给她更加有效和副作用更小的药物。我调整了她的用药,当症状改善之后,心理治疗才提上了议事日程。
  尤冰告诉我,这几年除了工作,她的生活几乎都是围着症状转,“病人”似乎成为了她的个人标签。除了不得不做的工作之外,她每天都把自己浸泡到了“病”里面。
  前几年因为治疗效果还不错,她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由于工作出色还得到升职加薪。可是,一年以前领导让她担任技术负责人,她既感到有受到重视的骄傲,又强烈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领导的期望。在这种纠结的情绪中,症状越来越严重,药量也越来越大,加上吃药的时间也比较长,尤冰就出现了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工作几乎都停顿了下来。领导已经跟她谈了几次话,内容不外乎对她健康的关注和期望她尽快解决问题。她开始担忧自己的工作,开始逃避与领导沟通,这让她的症状更加严重。
  在跟尤冰详细讲解了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之后,我们共同制定了第一阶段的认知行为治疗计划,将降低抑郁、焦虑和躯体化症状的程度,改善她的社会功能作为这一阶段的治疗目标。
  在治疗的过程中尤冰非常认真,除了在治疗室中积极配合,跟随我的思路一起面对她生活中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一步步探索这些事情引发的情绪、感受,在事件中她的想法、行为和身体反应,确认事件对她的真实的意义,找到事件所连接的核心信念和可能连接的内在模式。在治疗室之外,她也积极地进行自我情绪记录、情绪评估,对自己的各种想法进行真实性检验。所以她很快就能在生活事件中确定自己哪些思维是不合理的,很快就发现自己在发生事情时常常会更容易做出负面的推断,以至于让自己比大多数人更容易焦虑;自己比大多数人更容易说“我经常”“我一直”“我总是”这些概括性的词,而且更容易做出负面的概括,比如“我总是和同事处不好关系”,而忽视了有一个同事很喜欢她并一直和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经过8周的时间,尤冰开始习惯了将问题具体化,学会区分现实、自动想法和躯体症状,学会了从认知、行为、情绪多方面改变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对疾病的不合理认知。将更多关注投入到工作当中,尝试和朋友一起去学画画,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去医院做检查。尤冰认识到她的症状不仅仅来自身体,更多的来自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愿意配合心理治疗。
  然后,我们的治疗开始转入下一个阶段:内在探索。
  在这个阶段,我們除了继续进行认知重构工作以及关注当下的训练之外,还把治疗时间放在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工作当中。谈论过去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这些对她现在的影响。
  尤冰的母亲是位要强而又敏感的女性,一方面对女儿有着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对她严格“控制”。尤冰青春期之后就对母亲的行为模式感到强烈的不满,同时又被母亲严重地影响。她一方面极力想摆脱母亲的控制,一方面又害怕孤独而强烈地依赖母亲。在和尤冰的谈话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尤冰的矛盾、不安、冲突以及对母亲的爱恨交织,她还无法面对这种情绪,更无法从这个情绪里挣脱出来。
  尤冰说,成长过程中,她总是按照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意志行动,如果不照做,母亲就会很哀伤,甚至会因此生病躺在床上,父亲则会指责尤冰如何伤害了一个如此爱她的母亲。由于父母的情感忽视及控制,年幼的她内心充满了愤怒、无助,还有一种无法承认的恨的感觉,但又无从表达。
  在意识到这些之后,尤冰开始尝试在可控范围内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愤怒,在尝试几次之后,尤冰接受了自己对母亲爱恨交织的情感,而不再一味回避,反倒和母亲不再有那么多的隔离,变得亲近了许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尤冰许久没有头痛了,连月经都规律、顺畅了。自己与上司的关系也从敬而远之变得愿意主动沟通,甚至开始参加一直回避的单位集体旅行,感受还不错,至少对集体活动有了期待。
其他文献
“都是我的错!是我错了! 我依然無法接受他离开的事实……分手那么痛……”小美非常地克制,试着把声音压得很低,自责中带着无力,而这一切都无法掩饰她的歇斯底里。  “分手两个多月了,他已经和我分手两个月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他,他在做什么?他和谁在一起?他是否在想念着我?”小美坐在那里,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表情变得越来越木讷,越来越僵硬。她试着让自己平静,可是眼泪出卖了她的内心。  “之前我还可以假装他
期刊
王阿姨最近半夜突然出现心慌,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喘不上气、脖子像被勒住了一样,出汗,感觉马上就要死了,王阿姨心里想着我是不是有心脏病,现在心脏病发作了,隔壁家的老李就是突发心梗去世的。这一想就更难受了,于是赶紧拨打120急诊送入医院,到了医院,医生进行了简单检查,心电图,抽血化验都正常,王阿姨就回家了。但是之后几天王阿姨又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的表现,于是王阿姨下定决心,做了个全面的检查,甚至心脏造影都
期刊
刘先生是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三十出头就当上了公司的总经理。然而在年初公司组织的年度体检时,刘先生被诊断为重度高血压。正当壮年的刘先生为何会得这种“老年病”?在辗转多家医院进行了各项检查后,刘先生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也就是无明确原因的高血压。经过三个月的门诊药物治疗和一周的住院治疗后,刘先生的血压仍居高不下,情急之下,刘先生冲进医生办公室,拍着桌子,对着值班医生就是一顿臭骂……上级医生耐心安抚
期刊
这世间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却有很多复杂的“结”。患有强迫症的人经常反复纠结,为了应对这种状态,往往会发展出一套行为或者仪式,以此避免焦虑情绪的侵袭,而这个“结”也在日复一日中扎根在生活之中,时而减弱、时而加剧,却往往无法化解。  小张就是带着这样的“结”,走进了我的治疗室。小张今年28岁,本科毕业,目前未婚。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衣着朴素,非常客气和礼貌,眉头紧锁,显然难以掩盖内心的忧愁,举手投足之间
期刊
新学期,我应邀给一所大学的大一新生做团体心理辅导。  在做团体游戏机器人时,我注意到一位身材瘦小的姑娘。这个游戏要求把同学们分成两组,每组每次抽出一位学生,蒙上眼睛扮演机器人,其他组员和事先选好的队长,协助机器人通过障碍物,取回一件物品再回到原位,前提是不能告知机器人是什么物品,机器人和自己的组员队长之间,更不许语言的交流和肢体的接触。  第一轮,这个一心要为本队争光的小姑娘败下阵来。看得出她很尴
期刊
老师!您看看这孩子没法管了,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家的孩子特别不听话,和我对着干,还老发脾气。”贝贝妈妈一进门就急着诉说自己家的情况。  “您好,请问新学期开学后您与贝贝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吗?”我决定先向贝贝母亲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一聊到不愉快的事情,贝贝妈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春节的时候我给亲朋好友发了近5000块的红包,贝贝今年11岁,也收到了不少的红包,大概8000元左右,也不是个小数目了,我
期刊
有人曾说,世上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幸福地大快朵颐被认为是极具治愈力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日常行为,却成为贪食症患者的梦魇。贪食症是一种严重的进食障碍,表现为无法克制进食的欲望,暴饮暴食后又陷入无限的内疚和恐慌中,于是患者会进行强制呕吐,极端节食,服用泻药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继而引发一系列身心疾病。  近期发表在《变态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中,首次通过
期刊
终于从一个多月前灰暗的阴影中走出。  经过一个多月和学生们的一道奋力拼搏,在这次月考中我们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宣布周末我们班开展烧烤活动,为我们的努力庆贺!全班欢呼声一片。  出发前,陆续有三位同学的家长打来电话帮孩子请假。  小琪妈妈说:“他不舒服。”  我试探地问了一句:“不会吧,你让他接电话。”  小琪妈妈说:“老师,他不会接的,昨天我知道他成绩掉下来后忍不住说了他几句重
期刊
晓晴寒未起,青霜染黄叶。  下霜的日子,冷。干冷。太阳未出时,地面、屋舍、树叶、一根根谷草,都覆着一层寒冷的雪意:有的是长出点白毛毛,有的是镶上了蕾丝花边。美是美的,但真冷。  霜降,像一声轻喝,阻住了万物;铁打的规矩,不可通融。古书说,霜降三候是:豺狼开始捕猎过冬食物,大地草木叶黄飘落,虫子全在洞中冬眠了。  也有一些经霜物事,在霜威里凸显风姿。  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这是骨气;枫叶之色,经霜欲
期刊
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就像跷跷板,总在不断的摇摆中达到暂时的平衡,摇摆的过程则更像是一场博弈,对于体验到负性情绪的人来说,跷跷板总会毫无征兆地偏向情感的一边,让人无法逃脱这种失衡的状态。而本案例中的张女士就倒向了这种让人无计可施的跷跷板的情感一边。  大夫,你好。”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一位面带倦容的女性走入了心理咨询室。张女士是一位已婚青年女性,生有一子,从事市场销售工作。在简单介绍心理咨询的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