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早在无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出访东方时就把相互理解传入了中国,从那时起中西餐就开始相互融合,取长补短,而随着中国开放脚步的加快,中餐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虽然中西饮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但是人类关于“吃”的内涵却是相同的,品种多样、营养均衡和美味好吃是中西方对饮食的共同追求。
饮食文化如同涓涓流水,只有通过传播与交流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这些异国伴侣们不正是这涓涓细流中的一滴滴水吗?
琳琳&大龙 国际化的胃
琳琳:
国籍……中国
职业……节目主持人
最爱中餐……家乡菜(东北菜)
最爱西餐……牛排
大龙:
国籍……瑞典
职业……公关公司经理
最爱中餐……干煸牛肉丝
最爱西餐……法、意餐
婚龄:一年半
琳琳和大龙的相识在一次会议上,当时的琳琳在哈尔滨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了大龙。大龙俨然是个中国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某些地方甚至多过琳琳。两个人结婚后,各忙各的事业。琳琳在电视台工作,大龙忙着自己的公关公司。但是,两个人却经常出现在一台叫做《西餐我爱吃》的电视节目里。原来,这个节目是琳琳在制作,同时,大龙和她一起作节目的主持人。
琳琳说,她和她的先生大龙都有着国际化的胃。国际化的胃!也是,交通便捷的现代社会叫人们“嗖”的一下,想去哪儿就去哪儿!INTERNET更给了我们足不出户谈恋爱的机会。但一直叫我困惑的是,精神鸿沟可以很容易的跨越,物质生活问题怎么靠拢?我的同学里有一个是回民,她交了一个男朋友是汉民。两个人感情很好,毕业后分手了。听说,是因为同学发现她的男友在外面偷吃了大肉。算了,这个例子不太好,好像又涉及了宗教问题。总而言之,生活里面大是大非的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难以达成共识。所以,国际化的胃!我听了,很——羡慕!
琳琳讲在大龙六岁的时候,大龙的父亲带着大龙去当地的中国餐馆吃中餐,结果,大龙决定来中国。很有噱头吧?六岁!你想想。不过说起来,瑞典那个国家在某些地方倒是跟琳琳的家乡哈尔滨有几分相似:冷!
琳琳的老公大龙来中国差不多有十几年了,操着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讲述着他的原味中国生活。大龙其实是个很‘中国’的人,他纯朴好客,非常喜欢吃琳琳亲手为他做的可乐鸡翅。每到春节,大龙都要到郊区去放上几挂鞭炮,吃上又麻又辣的火锅才能算把节过完满。不过大龙有时还是很想念瑞典的:“记得小时候最盼着家里开PARTY,亲朋好友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席,我们会拿出家中最漂亮的银器来招待客人,我的妈妈会做好吃的瑞典点心,那时我真是一刻都不离开她,生怕点心被抢走而吃不到。”一说起妈妈做的瑞典点心,大龙的兴致一下子高了起来,给我这个对瑞典美食没有半点了解的人,讲起了瑞典人的致爱美食。原来瑞典的美食是这么诱人。
异国婚恋的好处是有机会举办两次婚礼。琳琳和大龙办了三次。一次在北京的恭王府,一次在哈尔滨,一次在瑞典的市政大堂。说到瑞典的市政大堂,就会说到诺贝尔和平奖,因为这个奖项就在这里颁发。瑞典的音乐、瑞典的Volvo汽车都早已驰名瑞外。不过,在瑞典,还有很多古老的风俗不被人熟知。比如,每年六月底庆祝的“仲夏节之夜”是瑞典最美好的时光。这时候,瑞典北方太阳昼夜不落,而在南方也只有几个小时的灰暗。过仲夏节是古老的传统,其渊源可追溯到史前的夏至庆祝活动。用树枝和树叶装饰的“花柱”可能是最为人熟悉的这个民族的象征——是古罗马及中世纪德国和法国的一种传统。尽管仲夏节并不是瑞典的发明,但是对这象征结出果实的节日却用自己十分特殊的热情来庆祝。还有“大虾节”。大虾当然是一种美食,瑞典人比其它国家的人更爱吃虾。传统的八月吃虾节是向短暂和正在流逝的夏天一种令人伤感的最后告别。
瑞典的祝酒歌也是琳琳在自己的婚宴上才听到。当婚礼的仪式结束,亲朋好友在婚宴上举起酒杯“Skal(干杯)”,所有人一起唱祝酒歌。瑞典的祝酒歌是一种民歌形式,妇孺皆知。祝酒歌有很多首,人们因为不同的事情欢聚到一起,唱不同的歌。最让琳琳意外的是,大龙事先把一首歌翻译成了中文,唱给琳琳和朋友们听。当然,席间少不了肝酱、瑞典特有的鹿肉,还有助兴的伏特加。
住在瑞典的那段时间,日子过得很惬意。琳琳品尝着婆婆制作的新鲜蓝玫派、亲自从山上采摘来的野果、蘑菇。婆婆意外的发现,琳琳带去的“阿香婆”辣酱味道不错,尤其早晨用来抹面包。公公爱吃北京超市里卖的“乡巴佬”鸡蛋!当然,瑞典美食里我最熟悉的不是甜点,是Ikea里的“瑞典肉圆”。牛、猪混合肉丸炉烧后,淋上忌廉汁,再蘸少少LingonBerry酱这种食法最正宗,是瑞典人的家常菜。而且,我听说台北开了一家Ikea餐厅,就卖瑞典美食。自助式点菜,主要原料都从瑞典原装进口,很夸张吧。以传统的北欧配方料理,完全不加味精!加不加鸡精不得而知。像瑞典肉圆、冷水虾和生菜鲜虾三明治、浇了奶油酱的原味……那儿也有蓝玫派,我估计味道比不上琳琳吃的新鲜,毕竟坐了飞机,旅途劳顿!大龙爱吃红烧肉,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大龙对中餐的热情丝毫不减。和琳琳一起回到东北,琳琳八十多岁的姥姥为这个可爱的瑞典女婿做自己拿手的好菜:红烧肉、浇汁鱼、豆角炖肉、熏鸡蛋……
罗睿&武丹 随和的性格、随和的饮食
罗睿(RICHHARD ROBINSON):
国籍……美国
武丹:
国籍……中国
婚龄:新婚燕尔
相识形式:从北京到香港的长途恋情
饮食爱好:偏爱中餐,几乎以中餐为主
北京的初冬,干燥,冷,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子,刺痛彻头彻尾。这样的天气让人格外没有憧憬,充满沮丧。尤其是现代城保安,审视我的眼神如同在看一条狗,这让我更加愤慨起来。愤慨在武丹的家里达到了顶峰——她的两只狗像对待亲戚一样宠幸着我,还把我的手舔得汁水淋漓……
两条狗意犹未尽之时,另一个家属也适时出现,这头60斤的香猪饶有兴致地嗅来嗅去,直到我把满是烟味的手指放到它鼻边。话题自然就从这三只宠物开始了,一直谈到他们的生活态度,还有爱情,及其它。
武丹和罗睿(RICHHARD ROBINSON)相识于三年前,那时候武丹在一家猎头公司,罗睿在香港,两个人的幽会异常艰难。还好,后来罗睿到了人人网站,一切才逐渐方便起来,直到他们组建家庭。北京姑娘武丹长发飘飘,阳光得让别人也忍不住跟着明媚起来,和她接触,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和武丹的简单相比,罗睿沧桑得好像乞立马扎罗山,世界在他身上都留下了印痕。这个原产地波士顿,后赴爱尔兰流水线锻压成型,最后返京淬火的汉子曾经去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是,非洲大地的暴风雨和挪威的三文鱼无法不让他成熟。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汉子,也有些另类时刻。当罗睿很想家的时候,就会去买些美国罐头回来作汤,这个时候他很无助,会可怜巴巴地看着他的妻子,“我想喝些汤……”
因为喜欢旅游,所以罗睿跑遍世界,甚至还骑自行车横穿非洲大陆,行程四千公里,在这路上饱受磨难。喜欢美食的他一直到现在都慷慨激昂,“那里哪里有东西可以吃,唯一的食物就是玉米粉,还要用手抓……”旅程固然有趣,但糟糕的食物让非洲大陆的神秘减色不少。
在来中国之前,西班牙的海鲜拌饭以及挪威的三文鱼让他咂嘴不已,可惜的是,他的落脚处在中国。自96年落脚香港之日起,他已经离不开这个让他垂涎欲滴的国家。他对中餐的印象好到无以复加,“我走过那么多地方,中国菜是最让人流连的。”甚至在美国的时候,罗睿都会和武丹去吃中国菜,遗憾的是,那边的中国菜似乎,好像,可能……很糟糕。“当时我们都惊啦,”武丹说,“那里的东西看起来就像酱油汤泡过的剩菜,可是老美们一个个竟然吃得津津有味……”
也许都是无拘束的年轻人,也许是武丹的爽朗,也许是罗睿的随和,也许是别的什么,总之他们并没有一般异国夫妻的口味中和过程,而是很快就进入角色。也许因为波士顿也是北方,也许因为多年的迁徙让罗睿逐渐适应各种口味,也许武丹的美丽让罗睿忘记差别,谁知道呢?从吃饭上说,罗睿已经转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哦,不,应该是彻头彻尾的北京人。这个美国佬在他媳妇儿的教诲之下,喜欢的口味也是跟随着北京人走。先是新疆菜,然后是四川菜,云南菜,当然还有清淡的江南口味。不知道一个异乡客在品尝和他家乡菜系迥然不同饭菜的时候,会不会在间隙想起他的家乡,想起少年时快乐的时光。
从1996年到2000年,罗睿一直在香港,不过现在问起他到底喜欢香港的什么吃食,却真的让他打结,最后的答案也让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叉烧包。不过不用怀疑他的水准,此人筷子用得极溜,每当别人质疑的时候,他都会洋洋自得地来个筷捉飞蝇,当然了,负责任的说,这只是个动作。罗睿的真正强项是包饺子,自称手艺娴熟。
作为两个美食爱好者,他们横扫SOHO周边所有饭馆,银子贡献很多,直到吃无可吃之时,于是便开始开拓场地。理所当然的,各省市驻京办惨遭席卷。从文学上说,搞评论的地位高于搞创作的,从军事上说,将军都是不下火线的,从饮食上说,会吃的都是懒得做的,所以他们施施然去享受美味,很少下厨房。也是,好东西吃多了,自家操作的时候,难免顾忌太多,还不如索性去享受。这其实也是生活的道理,看看他们的家就知道,一切都充斥简约。不止是简单的环境而令人们向往,更主要的是,这也是一种生活概念,朴素,直白。追寻这种简约生活其实也很简单,就只需要一点点放弃,一点点执着。对于习惯喧嚣的人来说,也许这样的活着才是生活,有些小资,有些浪漫,充满不羁,没有复杂。
他们的朋友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很多,还好他们俩都比较随和,适应起来比较轻松。武丹是个非常随和的姑娘,极嫩的牛排吃得,辛辣的云南菜也吃得,罗睿也是一样,这就使得他们安排起活动来自如得很。同时,他们又都是家庭观念很强的人,罗睿家人远在美国,所以他们会时常回武丹父母家探望老人。隆冬之时,团坐在家里,罗睿陪老爷子斟饮几盅,武丹陪老太太做手切羊肉的锅子,其中的自在,不止是他们,连外人也羡刹得紧。在罗睿的心底,最爱还是黄酒,下几个梅子,温一壶黄酒,慢慢饮下,望天地之悠悠,人生至乐,大抵也就是如此了。他们也时常出没于后海,尝着客家菜,孔乙己,这都是生活。
李振华&苏玮 在“吃吃”恋恋中渐入佳境
李振华:
国籍……中国
职业……策划人
最爱吃纸包鱼
苏 玮:
国籍……德国
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读
最爱吃日本料理
婚姻:计划中
早上风很大,有些冷。九点十分,我们如约在龙宝大厦门口见面了。李振华和我想象中的餐厅老板模样相去甚远,他穿得十分随便,开口和声细语的,让人觉得亲切。他领我们朝住处走去,顺便买了当天的早餐:芝麻饼、包子还有豆浆。进了屋就暖和多了。“随便坐吧!”振华把我们领进客厅,就转回厨房拾掇他的早餐去了。这时女主人从卧室里走了出来,微笑着主动和我们握手:“你们好!”她的汉语不太地道,但颇为动听。除了西方人少不了的“金发碧眼”特征之外,女主人看上去很清秀,漂亮,但不落俗套。
振华一手夹起包子、一手端了豆浆,细细地品味;他的“洋女友”则只喝咖啡;唱片机里飘出舒缓的爱尔兰民族音乐;简洁舒适的居室,透过阳光的黄锦缎落地窗帘,精巧别致的红木书柜,还有墙上随意挂起的海报招贴……给室内平添一层淡淡的暖色;一只懒猫蜷缩在沙发上,眼睛睁一只、眯一只,像个贪睡的孩子。一切都那么和节压韵,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振华先介绍自己,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然后拍拍女友的肩膀:“她中文名字叫苏玮,德国人。”苏玮头歪向他,幸福地笑着。振华的个人经历较为复杂,尝试过很多不同的职业,很多东西都是自学自悟的。其实他第一个职业是西餐厨师,职高时学的。十年以前,也就是92年的时候,他在凯宾斯基做西餐,是那里最早做西餐的一批人之一。从此餐饮技艺就种在了他的生命里,直到现在,他的身份变为艺术策划人,又有了自己的餐馆儿,当起了老板,可对烹饪的热爱依然不减,家中日常餐饭几乎都是他来主厨。“他做菜味道怎样?”我问苏玮。“味道?什么味道?”苏玮没太听懂我的意思。“他做的菜,味道”我做着手势“是不是delicious(美味的,可口的) ?”苏玮终于明白我的意思了,兴奋得不停地喊:“yeah,yeah……我喜欢吃他做的意大利饭,很好吃……我会做那个蛋糕、甜点,他做主餐……”她的中文依然是不太地道,但很有趣,我们都笑了。
苏玮来中国一年多,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谈起两个人相识的经过,苏玮显得有些羞涩,不住地抿着嘴笑。去年夏天,她和振华在一次展会上相识。当时因为两人都对展会设计、艺术展览活动策划感兴趣,就和许多圈儿内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把北京角角落落的展览几乎都看了个遍。“我们就这么相处了一年,”振华把手搭在苏玮的肩上说,“这中间一直很喜欢对方,却很少表露,很少打电话,后来直到我和以前的女友分手了,才开始给她打电话,有了更多的交流……”振华说到一半突然就不说了,好似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而苏玮显然还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便接着叙述:“有一次我们和一群朋友一起出去玩,玩的很开心,先大吃一顿饭,然后又在酒吧喝酒……后来他走到我面前,说‘我很喜欢你’,我当时很惊讶:‘啊,这是什么意思?’……”振华大笑:“她明白我的意思,当时她一直没说话,沉默了足五分钟,我的心一直提着,提到嗓子眼儿,后来她说‘其实我也喜欢你……”(又笑)作为男人,还有什么比赢得心上人的芳心更值得自豪的呢?
回想起相亲相爱的这段日子,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重又拾起了许多关于“吃”的幸福时光。苏玮说,第一次在一起吃饭,吃的是火锅。从此这个德国女孩就爱上了中国的火锅,并对此“吃”心不改。“火锅很好吃,我喜欢不太辣的那种,”她顾做嘴谗相:“我们还喜欢一起去吃日本菜,吃生鱼……”苏玮对我说,她吃火锅时还能喝点酒,喝中国的“二锅头”,苏玮说“二锅头”三个字时的发音很怪,逗得我们好一阵笑,但无论如何,把这么一个温柔妩媚的女孩和阳刚势头十足的烈酒联系起来,不能不让人心生“敬畏”。第一次正式的烛光晚餐,是在振华开的那间小餐馆——“白立方”,就他们两个人。振华给心爱的德国女友精心做了好多海鲜;苏玮也要“露一手”,以家乡的特色蛋糕甜点作为回报。烛光之中,两个人围着一大桌子丰盛晚宴,举杯祝福他们日后在一起的生活,那情景令人终生难忘。
尽管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在饮食偏好和饮食习惯上都不尽相同,但振华说他们在吃的问题上几乎没闹过矛盾。早餐振华习惯吃中餐——包子、馅饼之类的;苏玮则只要咖啡和面包就行,有时候,振华会做些煎蛋之类“中西皆宜”的食品两个人一起吃。“我想,”苏玮很认真地说,“我们的(饮食)差异最大的就是,他喜欢吃肉,我们(德国人)不要每天吃肉。我很喜欢吃蔬菜、水果,我们不是每顿饭都吃肉的菜……在德国,我们很喜欢吃意大利菜,也很喜欢中国菜,中国菜比西餐有意思……”振华很能照顾女友的饮食习惯,做菜时,先报出做法,然后问苏玮吃不吃,不吃就做别的。“我的胃口比较随和,中餐西餐吃什么都行,我以前本身就是做西餐的,那会儿天天吃牛扒什么的,已经习惯了,所以做菜时主要是考虑她。”振华的这份体贴让苏玮很感动,两个人之所以能克服种种的“不适应”、“不习惯”最终走到一起,有这份体贴作为理由,我想足够说明一切了。说话时,他心爱的德国女孩正温柔地注视着他,样子很陶醉。做菜的人都知道,“五味调和”必成佳肴。振华和苏玮,两个存在那么大饮食差异的人能幸福地偎依在一起,或许真就应了这做菜的某些“原理”。
胡博&赵洁 情缘来自餐桌
胡博(Huub):
国籍……荷兰
职业……旅行社领队
赵洁:
国籍……中国
职业……大学英文教师
婚龄:两年半
相识形式:胡博对赵洁一见钟情
饮食爱好:一周五天中餐、两天西餐
出生在荷兰小城Aalst的Huub,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叫胡博,既谐了他的荷兰名的音,又应了汉语里“博学、博大”的意思,这个名字是胡博的中文老师给起的,这或许是他和中国最早的一个缘份吧。
Aalst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四季分明,春天绿草如茵,到处盛开着荷兰的国花--郁金香,冬天的瑞雪又将这里打扮得素净明亮,这里离阿姆斯特丹有150公里,坐火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这在我们那里是一个很远的距离呢。”胡博说,“不象北京这么大,很多人每天上班都要花一个多小时。你看我现在在北京的小家就在四环以外。”
胡博说在80年代初期,荷兰有很多的报纸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很多的变化,他就是通过报纸开始了解中国,然后在上大学时就选择了中国经济专业,毕业后他又获得了一份到中国留学的奖学金,于是胡博来到了他梦想中的国家——中国。在北京学习了一年的胡博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他觉得北京是这么有活力,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这和他的国家是那么的不同,“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多少年也没什么变化,”胡博说,当时他就不想回荷兰去了,想留在中国工作,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工作,他只好回到了荷兰。
“在荷兰,年青人从18岁就离家开始独立生活了,所以回到荷兰后为了生存,我开始给很多公司发求职简历,我记得特别清楚”,胡博回忆说:“当时我是在一个星期四给旅行社发的简历,周一他们就让我去上班,又过了一周他们就派我到中国工作了。这简直太好了,我想我和中国是有些缘份的。”
能到中国工作是胡博的梦想,不过当时可从没想要娶一个中国太太。再来说说赵洁,赵洁毕业于首师大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就到北京联合大学教书。放暑假时也正好是旅游旺季,她在旅行社的朋友就介绍她到旅游团去当导游。这次的工作搭档正好是胡博。
胡博第一眼看到赵洁就觉得她就是自己要找的女孩,为了更好地接近赵洁,胡博专门请教了他的中国朋友,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追求中国的女孩,但是总得不到要领,于是胡博也顾不得太多了,直接打电话约赵洁吃饭。为了这个约会胡博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买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好在胡博的中文很好,交流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那天晚上,胡博约赵洁来到一家中餐馆,先是聊了些闲话,然后胡博就把那本书送给赵洁,赵洁这时好像想起了什么,对了,今天是我的生日呀!他们俩个都有些惊奇,胡博说那这本书就当生日礼物送给你吧,正是这样一次奇特的约会注定了两人的异国情缘。
当然他们的相恋也不是一帆风顺,首先反对的是赵洁的妈妈,她很担心胡博会把赵洁带到荷兰去,当妈的舍不得女儿。然而胡博的诚恳和热情打消了赵妈妈心中的疑虑,2000年6月他们来到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结婚手续,然后赵洁的家人和从荷兰赶来的胡博的家人一起在北京吃了一顿烤鸭,为他们举行了一个简朴的结婚仪式。
胡博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喜欢吃中国的肉饼、饺子等面食。他和赵洁在北京买了房子,将小家安在了北京。平时两人一起做饭,一起上街买菜,赵洁说最初她和胡博去市场买菜,小贩一看胡博是个老外,马上把菜价涨高了好几倍,但是胡博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就把小贩给震住了。
胡博很喜欢做饭,小时候在家中看妈妈烤苹果派和蛋糕,他就主动在旁边打打下手,久了,也就学会了,所以赵洁特有福气,一请朋友到家里吃饭,胡博就会做几道拿手菜。为此他们还买了一个大烤箱,同时可以烤几只鸡,胡博说他在荷兰还看中了一个大的烧烤架,他准备回国时买回来放在北京家里的露台上,下次朋友来时就可以尝尝胡博的烧烤手艺了。
两个人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生活中胡博对赵洁很谦让,有时工作之余,胡博爱在家里静静地看看书,而赵洁却觉得太闷了,于是就在胡博面前走来走去,这时胡博就会放下手里的书和赵洁到外面去遛个弯儿,胡博爱看一些动作片,而赵洁爱看生活片,于是胡博就会陪着赵洁一起看,他们还会隔几天就到赵洁的父母那里,一起吃吃饭。
他们每年也会回荷兰看胡博的父母,胡博的妈妈会给赵洁做地道的荷兰菜吃,土豆泥、蔬菜汤……胡博也会带着赵洁上街去吃中餐,这些年荷兰的中餐馆也越来越多了,当然和中国的味道还是不能相比。
不过夫妻两人总会有不一致的时候,胡博早餐是怎么也接受不了稀饭包子油条之类的东西,而赵洁是不能每天早餐吃面包黄油,于是有意思的事儿就出现了,他们外出住在饭店,吃早餐时是一个到中餐厅,一个到西餐厅,各不相挠。
在北京生活了近十年的胡博感觉北京的生活是越来越方便了,想吃西餐可以在家做,各种原料超市里都有,就连他最爱吃的荷兰乳酪也可以方便地买到,胡博说他和中国的确是有缘的。
杨波&LORE 我的加拿大女友,我的“五味佳人”
杨波:
国籍……中国
职业……曾做过报社记者、广告人和外贸公司职员
Lore:
国籍……加拿大
职业……英文教师
最爱中餐:鱼香肉丝
婚姻:计划中
的士在十字路口调了个头,拐进一条5米多宽的胡同,再前行200米——没错,就是这里了!我拨通了电话,浑厚低沉的男中音,杨波像个老朋友一样,随意、热情,招呼我上楼。
杨波递过一杯热茶,然后点燃一颗烟,很随意地和我谈起了他和他的加拿大女孩Lore的相识与相爱。
我叫杨波,洛阳人。一年前的夏天,我的一个远在加拿大读书的朋友倪小姐回国探亲,几个老友久别重逢,在火锅城小聚。席间多了一男一女——两个加拿大朋友Deane和Lore,是随倪小姐一同来中国旅游的。大家一起吃鸳鸯火锅,是那种辣味十足的重庆火锅,可Lore吃起来竟丝毫不觉得辣,看着她挥汗如雨地涮着麻辣火锅,其豪放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土生土长的四川辣妹子,我当时越看就越觉得喜欢:这加拿大女孩还真有点意思!就这样,初次见面我就喜欢上了Lore,那种明媚,那种不由自主就能明白一切、照亮一切的明媚。
两天后,我、倪小姐、Lore和Deane,四人结伴去后海玩。
我们来到银锭桥边一个小茶馆喝茶。店家还在我们的桌上点了一只红蜡烛。也许是因为越喝越醇的乌龙茶,话越说越深,不小心思路就抓不住了,所以大家有时很沉默,同时也很激动。我瞧了Lore一眼,Lore也瞧了我一眼。蜡烛的火苗忽簌簌跳动,爱神无声地拍打着翅膀,悄悄潜入了后海这个小小的茶社。
接下来的几天,一直是我单独约Lore出去玩。好心的倪小姐看我和Lore天天难舍难分的样子,就有心成全我们,决定推迟她们原定的、两天后去上海的行程。这让我和Lore又多了几天在一起的时间,我们渐渐清楚了各自的心意,彼此都心照不宣。两天后,倪小姐打电话说,Lore今晚有重要的事要与我谈。她要我做好心理准备。重要谈话!我很紧张。
我们一起到东华门吃晚餐。这天,Lore显得比平日里安静。全是倪小姐和Deane在说在笑。Deane非常担心倪小姐用中文跟我讲话时不小心泄露什么秘密,‘Control!’,‘Control!’他不断地提醒倪小姐克制。出了餐馆门,倪小姐执意要打车到百米之遥的筒子河。为了这次重要谈话顺利进行,既不干扰我们的私人空间,又确保在我需要翻译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帮助,倪小姐建议她和Deane坐到距我们五十米开外的地方。
筒子河畔,故宫高大的城墙黝黑,垂柳一动不动。Lore说,她做出了一个决定,但需要事先征得我的同意。“OK。”我说。Lore做出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决定,她说她想留下来,留在中国。我心里说不出的感动。就这样我们在一起了。送倪小姐走时,倪小姐哭了。Lore的眼圈儿也红红的。倪小姐再次叮嘱我好好待Lore,她是个非常好的姑娘。
刚在一起的那段日子里,恐怕最大的麻烦要算是语言障碍。对于Lore,汉语实在是太难学了。一天Lore质问我,为什么,‘shi’又是poetry(诗),又是stone(石头),又是city(市),又是thing(事),又是wet(湿),又是try(试),又是food(食),又是be(是),还是ten(10),一个中国字竟有几百个意思?我怎么能学会它?她挥舞着她的练习本,问罪于我。在那大半年里,我们几乎都是在借助辞典交流,一人一本,我的是《汉英辞典》,她的是《英汉辞典》。Lore目前所掌握的汉语词汇有限,那天她在电脑上统计了一下,约有800多个,其中大部分是与“吃”有关的,包括各种菜名、食品名等等。Lore最先学会叫出的一道菜名是“鱼香肉丝”,后来又记住了“水煮肉片”、“铁板牛柳”等等,现在她已差不多能叫出一桌子菜了。这都是我们一起出去吃饭时她有心记下的。
在家里一般是我做饭,有时候她也做些西餐,我们都能彼此接受各自的饮食习惯。厨房生活当然是充满了许多乐趣的。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在饮食习惯、饮食文化上存在许多差别,我们中国人在做菜时,主要是凭经验、凭感觉用料:盐放多少、醋放多少很随意,大概差不多就行,所以每次做出来的同一道菜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口味,或咸了或淡了的。可Lore她们就不同了,她们做菜时对用料的计量非常精细,甚至要用各种精确的量具测量好,分毫不差,所以,你可以在我的厨房里看到各种奇怪的量具。(笑)
“她曾经问过她的学生:一个老外要嫁给中国人,他们之间最大障碍会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吃饭问题’。可是我们在一起这么长时间了,从没有在吃饭问题上发生过矛盾,Lore的胃口很随和,除了一些忌口的东西如动物的皮肤、内脏之外,几乎不太挑食。她喜欢吃中国菜,甚至比一般的中国人还喜欢。”
Lore有个大家族,每年一度的家族聚会通常都有一百多人参加。家族是典型的来自英伦三岛的家庭,比较保守,做事中规中矩。它的保守也表现在他们对婚姻恋爱的态度上。几年前Lore的一个表妹找了一个印度裔的男朋友,Lore说纯粹是恶作剧,为了试探家人和亲戚们究竟会作何反应,因为这在这个家族历史上是件破天荒的事。果然大家开始热烈地议论起来,如用我们的俗话讲,光唾沫星子就可以把Lore的表妹淹死。如果说表妹的行为是投入一潭静水的石头,Lore的行为就是扔到里边的一颗炸弹了。
于是今年5月,北京的风沙天刚一过,Lore的母亲就来了,既是来看女儿的,也是来看未来女婿的。“我们花了三天时间打扫房间,Lore还委婉地交待了未来几天吃饭时我应注意的事项,而且是从侧面,告诉我小时侯在饭桌上,她的哪些举止会受到批评——Lore知道我的吃相。”
她的母亲是个很随和的人,好像还能接受我,至少不反感。五一长假里,依Lore母亲的建议,由我亲自下厨做了一桌饭菜,我们带着自己做的午餐,到郊外去野餐。Lore的母亲吃着我做的中国菜,感觉很满意,开始喜欢我了。她说女儿好福气,这样的丈夫在加拿大也是不容易找到的。
一天,由母亲口述,Lore给家里发了一封洋洋洒洒的E-mail。之后Lore 笑嘻嘻地告诉我,我妈对你很满意,她说你是个绅士。“我想在老人眼里,中国男人大多数都是很绅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