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日教牛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o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刚蒙蒙亮,便被不断传来的“呵喝”声吵醒。细听一下,原来是叔父和村里方龙伯在门前田里教牛。
  那条小牛是家里的老母牛生的,快三岁了。俗话说:“一岁笼头,两岁圈,三岁拖犁,四岁骟。”牛犊到了一岁,就要给它安上笼头,免得到处乱跑。到了两岁,就可以穿圈了。“圈”在这里读“juàn”,就是牛的鼻环。一头牛安上笼头穿了鼻圈,就会被绳子牵着系着,再也没有自由了。小牛到了三岁,力气足了,可以拖犁拖耙耕田。如果是卵牯(即公牛),到了四岁,多会被骟掉,那样可以保持充足精力,耕田更厉害。
  没有哪头牛天生会耕田,要先调教一番,我们把这叫作教牛。教牛很有讲究,首先要挑选日子。村里流传:“辰日穿圈,丑日教牛。”中国古代历法以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辰、丑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辰日、丑日即地支中分别为辰、丑的日子。给牛穿圈时,要用烧红的烙铁横着穿透牛鼻孔,那是很痛的。我们乡下,“辰”与“驯”谐音,据说辰日这天,牛比平时要驯服,所以辰日穿圈比较合适。丑日属牛,这天教牛效果比较好。当然,也可以选择社日,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牛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这天教牛当然可以。这都是乡下人流传下来的老规矩,至于有没有科学依据,谁也不知道。不过,这却反映了农村人对生活的敬畏与热爱。
  今天就是丑日,天气又非常好,正适合教牛。我还是在很小的时候看过教牛,这次回家遇上了,当然不能错过,于是连忙爬起来到田头去看看。
  我知道,教牛除了要选择日子,还有其他讲究。例如,要赶在大清早,道路不能有人走过,否则教牛效果不好。如果你从边上路过,你走你的路,他教他的牛,就像没看见一样,千万不能多嘴,否则会影响教牛的。并且,如果一次调教不好,这牛就变得顽头,以后就很难教了。
  因为知道这些规矩,来到田边后,我没有作声,只是朝方龙伯和叔父笑了笑。他们两人只顾忙着,好像没有看见我一样。方龙伯在后面扶着耙,不停地发出指令。短促有力“喝”的一声,是叫牛走快点儿;悠长轻语“呵”的一声,是叫牛走慢些;牛绳一抖,是教牛往那个方向去;到了田角,便慢条斯理地叫道“转——角——”叔父在前面牵着小牛,教它按方龙伯的指令走。
  开始小牛觉得比较新鲜,还算配合。但没走两圈儿,便感到有些不对头了。特别是套在脖子上的牛轭,要拖动耙,非常吃力,让它很不好受。它低头晃脑,总想把牛轭弄下来。但叔父哪会让它得逞,紧紧攥着牛绳,拧着它往前走。颈脖上的轭弄不下来,小牛便耍性子,趴在田里不愿走。这个时候,叔父只有用鞭子招呼了。一下不行,便两下、三下,打得它听话为止。还一边不停叱呵:“畜生,你还敢不听话?看我不打死你。”而方龙伯则在后面这样劝它:“呵呵,快起来哟,听话啦,就不打你了。”他们两个,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真是挺有意思的。
  小牛在田里不停挣扎,田边竹林的竹鸡却在悠闲地叫着:“水打歪——水打歪——”教牛的叱呵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歌兴。这时,家里的鸡鸭鹅也出囚了。鸭子在大白鹅带领下,“嘎嘎”几声,跳进水田欢快地觅食。那些鸡呢,也踱着方步来到田边,看翻起的泥块里有没有虫子,还一边侧头盯着不停挣扎的小牛,好像是在调侃它。家里的小狗也来凑热闹,一边看小牛挣扎,一边对我不停地摇着尾巴。
  方龙伯突然一声吆喝,把它吓一跳,走了几步后,很快又回来了。它们似乎并不知道,此刻对小牛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个时候,老母牛还在栏里,隔田不远,它应该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经受着什么。听到小牛不断地挨鞭子,它对着田里不停“哞哞”地直叫,应该是心疼吧。小牛也“哞哞”地回应,似乎在向母亲哭诉,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看到小牛不断地挨鞭子,我也有点儿心疼。但我知道,这是无法避免的。一头耕牛,生下时就已注定,它这一辈子是要负重而行的,没有其他选择。今天仅仅只是开始,这是它必须要过的一关。
  小牛还真的有点儿倔强,叔父好不容易牵起它,没走几步,它又趴在田里不走了。牛绳很短,叔父猝不及防,跟着倒在田里,弄得全身都是泥巴浊水。看到叔父这个狼狈相,方龙伯忍不住“嘻嘻”地笑起来了。当然,等着小牛的是一顿更厉害的鞭子。
  如此几番折腾,每一次换来的只是更厉害的鞭子。小牛似乎也知道,这样倔强下去是徒劳的。加之方龙伯在后面不停地说:“畜生呀!你听话啦,就不会挨打了。”小牛慢慢学乖了,叔父在前面牵着,它渐渐跟上了节奏。该快的地方快,该慢的地方慢。到了田角,方龙伯一声“转角”,它会自觉地转过来。如果牛绳踩在脚下,方龙伯只要用手一抖,它便乖乖地把腿拾起来。
  人们都说,牛是通人性的,很聪明,确实不假。这样看来,棍棒底下不但可以出人才,还可以出牛才呢!看到小牛慢慢学会了耕田,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但我知道,等待它的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耕作,直到用尽最后一点儿力气。
  几圈儿下来,小牛学得差不多了,教牛结束了,太阳才刚刚出山。把牛轭从它脖子上放下后,小牛便扬蹄跑向老母牛,一边“哞哞”直叫,好像在说:“我终于学会了。”母牛也在对小牛“哞哞”直叫,好像是在鼓励它。
  小牛走到母牛面前后,赶紧往母亲身上蹭。母牛也不停地嗅着小牛,特别是它的屁股,挨了很多鞭子,不停地舔著那里,似乎在为它减轻痛楚。对一个做牛的母亲而言,这是它唯一能做的了。
其他文献
如果一个人环游世界,他将注意到,不论在印度、美洲、欧洲或是澳洲,人的本性是多么的相似。在学院、大学里,情形尤其如此。我们好像用着模型制造出一种人的典型——以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人物,或尽可能少思考而过着舒服日子,为其主要关心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附和随从导致平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是反抗环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
期刊
其实我也是蚁族,在北京  加入黑甲兵的队伍  搬运梦想。搬运青春  还有少得可怜的爱情  我的搬运  总是丢盔弃甲  一次丢了结婚照  一次丢了流氓兔  还有一次丢了诗稿和酱油  如今我能搬运的  唯有余生  中年以后  我微笑说话  情绪平稳  不再爱一个人  我爱猫,也爱狗  我爱路边的蚂蚁  拖着食物的样子  我爱葱茏的夏日  水晶帘动微风起  一院蔷薇撲鼻香  中年以后  我的爱像群星一样
期刊
阳光驾临,唐古拉山的雪水奔流而下。它们并不知道自己前程未卜。能不能到大海安身立命?那是上天的决定。  他們,只顾奔流。  夏夜,蝉鸣和汽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分不出胜负。  我在等细雨,洗去记忆的尘埃。  桂花一夜之间开出千树万树。你来与不来,我都会在黎明之前,捧出那坛菊花酒。  月亮不再柔情似水,夜空星满为患。  白雪飞舞。炉中火正旺。  一只来不及筑巢的鸟站在光秃秃的树干上,紧盯着冷冰冰的山崖。
期刊
1  喜欢看一些比较冷门的书,沱沱的《去漂流》,一本另类的写长江和江边日常生活的书,大概没有多少人关注过。在网上已找不到这本书,在作家里也找不到沱沱。沱沱离开重庆在人间漂流了一圈,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手绘强人,又回到了重庆。因为一个悲伤得不能自持的梦,他用14年时间画了这本书。长江、索道、轮渡、老房子、大轮船、台阶、小巷、拆迁、洪水、一群向往远方的山城少年……生活在下游的我所熟悉的这一切,以画面加文字
期刊
爷爷的每一天,那是从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开始的。  爷爷大名邹彩民,外号大狗子,长得高挑,白净,清瘦,慈眉善目,儒雅随放,让人看起来便觉得亲切,舒服。年轻的时候,爷爷开有猪行、粮行,坐商于双溪南街。爷爷的行铺沿中心河大码头南侧河岸展开,生意曾一度触及上海、姑苏一线。作为一个水乡人,就离不开水。他们喜茶,对汤则更讲究。头汤面,二道茶,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对伴水而居之人则似乎更甚。  清晨,天色
期刊
2016年,我随帮扶队伍来到健安村参加扶贫工作。  健安村是个大村,有11 个自然村,占地38 平方公里,离镇区很近,村东头的健安大桥连着镇区。我帮扶的五户贫困户都在桥头附近,分布在主干道的两边。过了健安大桥,拐进右边的小竹林,走到竹林尽头便是坤姐的家。  坤姐中年丧偶,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她为人随和,大大咧咧,跟人聊天总是笑呵呵的,天生的乐天派,跟她聊天极容易受她感染而快乐起来,这也是我喜欢跟她聊
期刊
水神不在?灯火成了靠近它的唯一仪式  阳光举起一日,月光守候半夜  荷的精神边疆,是你无法抵达的  一些词语正在走向复兴  一些词语早已开始颓废  嗯,她,不需要一座远山投靠  在大雪来临之前  白 露  白露,要赋予谁的真相  其实,融入泥草的,青春是不可以苟同的  凜冽远不是秋天的溢美之词  总有一个人暗自失语  邂逅一支芦苇,耳畔单曲回放《致爱丽丝》  去哄哄太阳吧,说一些愉快的决定  高低
期刊
认识小靖,是因为她的医术。四年前,偶然的一次,朋友说起了她。朋友有灰指甲,难看,是小靖帮助护理好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妻的个别手指上也有灰指甲。听后,我们决定去看看。  初见小靖,是在古城南门纸箱厂北侧她的店里。未进门,就看到长发飘飘的她露出迷人的笑脸迎接我们。落座,端来咖啡,小靖煞是热情。妻直奔主题,向她咨询指甲的护理。我一脸的严肃。虽然品着她的咖啡,看着她眉飞色舞的笑脸,听着她清脆悦耳的介绍
期刊
我一定是记错节气了,不然,我不会在飘雪的季节还穿着单薄的衣服,也不会,把今冬最早的一場雪,记成诗经里的最瘦的诗句。  不会竖起衣领,等待寒风卷起落叶,把雪花,描写成水蛇腰的舞者,也更不会,把结冰的湖面,当作一面镜子,或者把沿街的冰凌,当作通风的木梳,拼命地梳理自己的思绪,细长的风。  扁扁的星光,在寒风中叹息,我从街道的另一端出发,看着雪花落下,一句一句洁白的问候,从无休止,是在问候临窗的老人,还
期刊
到达雷州的第一站,是雷城夏江天后宫,即妈祖庙。妈祖庙是中国当下每一个沿海城市普遍存在的文化符号,有海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绝大多数的天后宫门前屹立的是两尊威严的石狮子,但雷城夏江这座天后宫,屹立门前的,却是两尊憨态可掬的石狗!  随后,我们参观雷州博物馆,果然在博物馆内的石狗奇观展厅看到上千尊石狗,最大的石狗连座高约130 厘米,最小的仅高10 厘米左右,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