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评论都认为海外拍卖,尤其是美国的拍卖市场最能起到风向标的导向作用。自2006年苏富比在纽约举行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拍卖以后,国内的当代艺术品市场价格也节节攀升,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2007年的苏富比纽约春拍中再创新高。但在这股疯抢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热浪中,我们依然需要保持清醒。许多现象都值得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家注意,尤其是值得新藏家多加留意。
首先,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几乎成了当代外销画,中国顶尖当代艺术家的精品受到海外市场的追捧,供不应求。与海外的热潮相比,国内普通民众对当代艺术品的接受程度仍然不高,这和国内美术基础教育程度不高很有关系。大部分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民众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许多人对当代艺术中的架上绘画作品都无法理解,国内许多中年人的审美仍然停留在写实的水平,对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非实用艺术仍然持观望甚至反对的意见。因此,张晓刚的油画《大家庭系列:三位同志》即便在纽约的2007年春拍会上拍出2,112,000高价,如岳敏君的《金鱼》在这次拍卖会上刷新了他的个人作品拍卖价格纪录(在三位语气坚定的收藏家的电话竞投之下,这张油画以1,384,000美元成交)。这些情况也只能在收藏投机分子的心中激起波涛,在普罗大众的心中难以造成“超女式”的影响气势。海外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追捧,还导致部分真正热爱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爱好者望洋兴叹,过高的价格反而会愈发加深当代艺术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在他们部分作品里反映出的居高临下的精英意识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难以形成一种“亲民”形象的原因。在中国拍卖市场上,顶尖的当代艺术精品并不多见,一个当代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往往已经流出海外,这些艺术家都已经成为明星式的人物。部分大牌艺术家在北京过起了极其奢华的生活,画作定单应接不暇,有的甚至需要先付巨额画款,再等2到3年才能提画。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牌的当代艺术家请“枪手”成了圈子内的“潜规则”,也无法画出成名作那样的精品,过度的市场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长远发展必然有其消极的面。我们不可否认商业化给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带来繁荣,但如果因为追求商业化而过度影响了艺术家创作的状态,这对艺术品商业化本身也不是好事。纽约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之所以屡创天价,还因为精品云集,拍得高价的多数是画家的成名作,张晓刚的不在话下,拍得最高价的《大家庭系列:三位同志》是他在1994年所作的,排名第二的岳敏君的《金鱼》也为他在1993年创作的作品。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经典之作的《老栗夜宴图》也出现在这次纽约春拍会上,这是王劲松2000年创作的一组彩色照片,以96,000美元成交。
其次,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繁荣离不开这几年官方的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在近几年几乎是在“井喷”式的升高,升幅比楼价还要猛烈。“井喷”最为猛烈的时期为各地的“首届”双年展、三年展的依次举行之后的那两年。通过政府出面支持的双年展、三年展,中国当代艺术品从地下浮到了地面,不少曾经敏感的政治题材的作品也得到了肯定。政治因素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高攀的 个重要原因,海外部分买家对能反映中国某个时期的绘画题材感兴趣,这也是这些当代艺术品的卖点所在。张晓刚的绘画题材可说是刚好投其所好,比如是这次苏富比07春拍上成交价排行第三的冷军《五角星》、余友涵在1995年作的《挥手的毛》、石心宁的《毛和麦克阿瑟》都是带有政治题材倾向的作品,《五角星》以1,216,000美元拍出,《挥手的毛》以126,000美元成交,《毛和麦克阿瑟》以372,000美元拍出。海外市场除了对政治题材感兴趣,打“中国牌”的作品也颇受欢迎,这包括使用传统符号的作品,也包括能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如黄岩在2004年作的脸画《梅,兰,竹,菊》以24,000美元价格成交,翁奋的《骑墙——广州》也拍出27,500美元,王劲松在1 996年作的《独生子政策系列:20号》也拍出1 9,200美元。不过,随着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没有深度的中国符号不再那么容易蒙骗外国人,就如这次纽约中国当代艺术品春拍,总共有310件拍品,总成交额为2535万美元,成交率为76%,流拍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刚刚超过预估的上限,和去年首场中国当代艺术品专拍热烈的气氛相比较,在这场专拍中也可看到外国人对中国艺术品日益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一位在近两年收了近6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美国收藏家说:“大家不再像条件反射一样去购买,如果是泛泛之作,就不会花钱。”这对年轻未成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或许是个启示,目前国内的年轻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普遍起价很高,能清楚观察市场也许可以避免将来无人问津又无法降价的尴尬。对于国内的画廊和炒画者而言,当代艺术品市场的风险性依然存在。
此外,中外审美观点、兴趣点的不致也导致中外拍卖市场行情各异。各大拍卖行在香港的当代艺术品拍卖虽然也比前几年有了起色,但和美国拍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从2006年的纽约苏富比第场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专场以来,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刘小东、徐冰、蔡国强、王广义等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代表符号,一直到2007年3月21日的春拍专场,仍然是这几个艺术家唱主角,张晓刚则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次苏富比春拍的成交价前10名当中,张晓刚的作品便占了半数以上。和纽约专场相比,香港苏富比侧重传统的老代画家,如20世纪成名的早期油画名家和国画家,像徐悲鸿、常玉、潘玉良、吴冠中等。而内地油画拍卖的重头戏仍然是老代以写实油画为主的作品,海外和内地的拍卖侧重点的不同,反映了中外欣赏口味的不一致,甚至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的口味也并不致。常玉、潘玉良、赵无极、朱德群的油画在香港屡超千万元,但内地买家并不那么吃香;国内的新中国绘画在香港市场和纽约市场也并没有受到追捧;张晓刚的油画虽然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屡创天价,但他的画在内地没有出现大幅飙升。由此不难看出,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购买对象,拍卖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中国当代艺术的行情在不同地区的反映也差异明显。同时,大量的当代艺术精品流到海外,导致留在国内和香港市场的都为二线作品,这些作品也不会拍出比国外精品更高的价格,留在国内的当代艺术家也无法再创作出比代表作更有深度的作品,这也是国内当代艺术市场业绩不如海外的一个原因。总而言之,美国拍卖会拍出的天价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仍然有促进作用,也使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热点,在目前看来,这还是很值得国人自豪的。除此之外,不少华人还是非常关注美国拍卖市场的走向,希望通过对美国市场的观察,在下次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中一试身手。
首先,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几乎成了当代外销画,中国顶尖当代艺术家的精品受到海外市场的追捧,供不应求。与海外的热潮相比,国内普通民众对当代艺术品的接受程度仍然不高,这和国内美术基础教育程度不高很有关系。大部分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民众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许多人对当代艺术中的架上绘画作品都无法理解,国内许多中年人的审美仍然停留在写实的水平,对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非实用艺术仍然持观望甚至反对的意见。因此,张晓刚的油画《大家庭系列:三位同志》即便在纽约的2007年春拍会上拍出2,112,000高价,如岳敏君的《金鱼》在这次拍卖会上刷新了他的个人作品拍卖价格纪录(在三位语气坚定的收藏家的电话竞投之下,这张油画以1,384,000美元成交)。这些情况也只能在收藏投机分子的心中激起波涛,在普罗大众的心中难以造成“超女式”的影响气势。海外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追捧,还导致部分真正热爱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爱好者望洋兴叹,过高的价格反而会愈发加深当代艺术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在他们部分作品里反映出的居高临下的精英意识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难以形成一种“亲民”形象的原因。在中国拍卖市场上,顶尖的当代艺术精品并不多见,一个当代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往往已经流出海外,这些艺术家都已经成为明星式的人物。部分大牌艺术家在北京过起了极其奢华的生活,画作定单应接不暇,有的甚至需要先付巨额画款,再等2到3年才能提画。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牌的当代艺术家请“枪手”成了圈子内的“潜规则”,也无法画出成名作那样的精品,过度的市场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长远发展必然有其消极的面。我们不可否认商业化给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带来繁荣,但如果因为追求商业化而过度影响了艺术家创作的状态,这对艺术品商业化本身也不是好事。纽约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之所以屡创天价,还因为精品云集,拍得高价的多数是画家的成名作,张晓刚的不在话下,拍得最高价的《大家庭系列:三位同志》是他在1994年所作的,排名第二的岳敏君的《金鱼》也为他在1993年创作的作品。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经典之作的《老栗夜宴图》也出现在这次纽约春拍会上,这是王劲松2000年创作的一组彩色照片,以96,000美元成交。
其次,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繁荣离不开这几年官方的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在近几年几乎是在“井喷”式的升高,升幅比楼价还要猛烈。“井喷”最为猛烈的时期为各地的“首届”双年展、三年展的依次举行之后的那两年。通过政府出面支持的双年展、三年展,中国当代艺术品从地下浮到了地面,不少曾经敏感的政治题材的作品也得到了肯定。政治因素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高攀的 个重要原因,海外部分买家对能反映中国某个时期的绘画题材感兴趣,这也是这些当代艺术品的卖点所在。张晓刚的绘画题材可说是刚好投其所好,比如是这次苏富比07春拍上成交价排行第三的冷军《五角星》、余友涵在1995年作的《挥手的毛》、石心宁的《毛和麦克阿瑟》都是带有政治题材倾向的作品,《五角星》以1,216,000美元拍出,《挥手的毛》以126,000美元成交,《毛和麦克阿瑟》以372,000美元拍出。海外市场除了对政治题材感兴趣,打“中国牌”的作品也颇受欢迎,这包括使用传统符号的作品,也包括能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如黄岩在2004年作的脸画《梅,兰,竹,菊》以24,000美元价格成交,翁奋的《骑墙——广州》也拍出27,500美元,王劲松在1 996年作的《独生子政策系列:20号》也拍出1 9,200美元。不过,随着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没有深度的中国符号不再那么容易蒙骗外国人,就如这次纽约中国当代艺术品春拍,总共有310件拍品,总成交额为2535万美元,成交率为76%,流拍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刚刚超过预估的上限,和去年首场中国当代艺术品专拍热烈的气氛相比较,在这场专拍中也可看到外国人对中国艺术品日益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一位在近两年收了近6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美国收藏家说:“大家不再像条件反射一样去购买,如果是泛泛之作,就不会花钱。”这对年轻未成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或许是个启示,目前国内的年轻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普遍起价很高,能清楚观察市场也许可以避免将来无人问津又无法降价的尴尬。对于国内的画廊和炒画者而言,当代艺术品市场的风险性依然存在。
此外,中外审美观点、兴趣点的不致也导致中外拍卖市场行情各异。各大拍卖行在香港的当代艺术品拍卖虽然也比前几年有了起色,但和美国拍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从2006年的纽约苏富比第场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专场以来,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刘小东、徐冰、蔡国强、王广义等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代表符号,一直到2007年3月21日的春拍专场,仍然是这几个艺术家唱主角,张晓刚则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次苏富比春拍的成交价前10名当中,张晓刚的作品便占了半数以上。和纽约专场相比,香港苏富比侧重传统的老代画家,如20世纪成名的早期油画名家和国画家,像徐悲鸿、常玉、潘玉良、吴冠中等。而内地油画拍卖的重头戏仍然是老代以写实油画为主的作品,海外和内地的拍卖侧重点的不同,反映了中外欣赏口味的不一致,甚至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的口味也并不致。常玉、潘玉良、赵无极、朱德群的油画在香港屡超千万元,但内地买家并不那么吃香;国内的新中国绘画在香港市场和纽约市场也并没有受到追捧;张晓刚的油画虽然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屡创天价,但他的画在内地没有出现大幅飙升。由此不难看出,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购买对象,拍卖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中国当代艺术的行情在不同地区的反映也差异明显。同时,大量的当代艺术精品流到海外,导致留在国内和香港市场的都为二线作品,这些作品也不会拍出比国外精品更高的价格,留在国内的当代艺术家也无法再创作出比代表作更有深度的作品,这也是国内当代艺术市场业绩不如海外的一个原因。总而言之,美国拍卖会拍出的天价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仍然有促进作用,也使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热点,在目前看来,这还是很值得国人自豪的。除此之外,不少华人还是非常关注美国拍卖市场的走向,希望通过对美国市场的观察,在下次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中一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