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感现象演示仪的设计、制作与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目前,物理电磁感应章节中自感现象内容的教学,大多采用“J2446自感现象演示器”进行实验演示.该演示器将“通电自感现象”和“断电自感现象”用两组独立的器材分左右安装在同一块演示板上使用.为了达到演示效果,自感线圈用漆包线绕在较大的硅钢片铁芯上制成,因而器材只能是专业厂家生产,且成本较高、体积又大.特别是通电自感装置,要求提供的电源电压较高,实验时一般用学生电源供电.上述原因使得其只适合课堂教学演示,而不太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事实上不管是通电还是断电,流过线圈中的电流均发生了变化,都会引起自感电动势的产生,都存在自感现象.但原演示器能看到通电自感现象的却不能看到断电自感现象;能看到断电自感现象的却不能看到通电自感现象,因而只能采用分开演示的办法,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仍有许多疑虑,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再者,该演示器在演示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时,不能直观反映出自感电动势、自感电流的方向.
  针对现有演示器的不足,我们设计制作了简洁廉价的、又能用同一套器材演示出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且能直观反映出自感电动势、自感电流方向的仪器—自感现象演示仪.它既能用于教学演示,又适合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的目的.
  2 自感现象演示仪的实验原理和主要部件连线示意图
  2.1 实验原理图
  2.2 主要部件连线示意图
  主要部件名称、连线示意如图2所示.
  3 制作工具与材料
  尖嘴钳,电烙铁,绕线机,直径约2.2 cm、高约4 cm的PVC套管一段(护线管),干电池二节,工作电压2 V~3 V的小型高亮度LED二枚(红、绿各一枚),用于LED安装的6 cm×6 cm泡沫面板一块,与泡沫板等大的印有LED符号和连线的彩印纸一张,铁氧体磁芯一幅(或用废旧彩电行输出中的磁芯),约10 m长、线径0.5 mm漆包线一段,用于活动连接的铜质插针、插孔两幅(废旧电脑排线插接件中取用),0~0.6 A直流电流表一只,0~50 Ω滑动变阻器一只,电阻箱一只,开关一只,导线若干.
  4 制作过程
  4.1 实验线圈的制作
  把直径约2.2 cm、高约4 cm的PVC套管加工成线圈骨架,将线径0.5 mm漆包线用绕线机在线圈骨架上绕150圈左右,线圈两端分别焊接连接导线和铜质插孔.PVC管两端用细铁丝制作与LED泡沫面板连接的支架.
  4.2 LED面板的制作
  将绘制好LED符号及连线的彩印纸粘贴在泡沫面板上,在面板上对应位置安装LED并在其反面按要求进行连线、焊接,上、下节点用不同颜色的细导线焊接并将其穿孔引至面板的正面,引线的另一端与插针连接.将线圈铁丝支架插入LED泡沫面板中,主要部件的制作完成.实物照片图如图3所示.
  5 实验过程与分析
  当开关S闭合的瞬间,流过线圈的电流增大,LED1闪亮,这就是在线圈中产生的通电自感所显现的效果.之后,电流表示数恒定,LED皆不亮.
  开关S断开的瞬间,流过线圈的电流减小,LED2闪亮,这就是在线圈中产生的断电自感所显现的效果.开关S通、断变化,LED1、LED2交替闪亮.
  为了论证开关S通、断变化时,LED1与LED2交替闪亮确为电流变化在线圈中引起的自感现象.可保持电路其他器件不变的前提下,将线圈从电路中拆下,用电阻箱替代线圈接入电路;调节电阻箱阻值,使电路中的电流值与线圈在路时的数值相同,并将LED与电阻箱并接;然后通、断开关S,观察LED亮度有无变化.可发现,不管开关怎样通、断变化,LED皆不亮.为了进一步论证自感现象规律符合电磁感应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感受:变化的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引起磁通量的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闭合开关S后,用手缓慢提磁芯上半部分,可将磁芯整体提离桌面.这是因为,线圈通电产生的磁场使其中的磁芯磁化,磁芯上下之间具有吸引力所致;当断开开关S时,电流减小导致磁场减弱,磁芯间的吸引力减小,下半部分与上半部分分离,跌落到桌面;开关通、断变化,引起电流变化,磁场必然变化,磁通量的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导致LED1、LED2交替闪亮.
  在图2所示实验电路中,将线圈中的铁氧体磁芯移除后,通、断开关S,比较LED闪亮时的亮度,对比线圈中有磁芯时的情形,可发现LED的亮度明显减弱,由此说明,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中有无磁(铁)芯有关.
  在图2所示实验电路中,将LED插针从插孔中拔出.然后将插针与一节干电池正负极连接,此时LED达不到正常工作电压,皆不亮.用两节干电池串联后与插针相连,LED中与电池正向连接的被点亮,变换电池极性,另一LED被点亮.图2中,恢复插针与插孔连接,开关S闭合后,与电池正向连接的LED1不亮,表明此时加在正向连接的LED1两端的电压达不到其工作电压.开关通、断变化时,LED1、LED2交替闪亮,表明此时线圈中通入变化的电流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相当于一个极性变换的电池在交替给LED供电,才使LED交替闪亮.这些直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主要是楞次定律),分析出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这一结论.
  该装置结构简单,整体电路所需电源电压为3~6 V,用干电池即可满足要求.自感现象直观、效果明显.生产过程中,与之相关材料技术性能的参数要求低,成本低廉,安全可靠,具有教学实用性.
  6 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感现象片断实录
  老师:请同学们按电路图连线,做到规范操作,电路电流控制在0.3 A左右.实验时,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开展对话交流与讨论,提出猜想,验证结论.
  学生:
  甲:电路连好了.
  乙:再检查一下看:电源出来,接开关,再连接线圈,接电流表,接滑动变阻器,回到负极,二极管与线圈并联.没问题.   丙:我闭合开关.亮了!
  甲:哪里?
  丙:刚才还亮呢!?
  乙:是不是电路哪里断开了?
  丙:(检查至电流表)没有啊,电流表还有指示呢.
  甲:奇怪了!?断开开关再来一次看看.
  丙:右边的LED闪亮了一下!
  乙:重复操作一次看看,是否就是这个变化规律.通(左边的LED亮)→不亮(电流表有指示)→断(右边的LED亮)
  丙:还是刚才的变化规律,只有开关通、断瞬间LED会闪亮.
  甲:开关通、断时,电流表的指针在摆动,电流在变化.这就是说:电流变化时,LED才闪亮.
  乙:开关闭合不动时,电路是通的,为什么LED不亮?
  甲:LED2反接,肯定不亮;LED1怎么也不亮呢?
  丙:老师刚才介绍LED的时候说了,LED亮要有一定的工作电压.不亮,可能是加在它上面的电压不够大?
  乙:那通、断时怎么就够大呢?
  丙:别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通、断开关本质上引起了什么的变化?然后顺着线索分析下去.
  甲:刚才说了,通、断开关时电流表的指针在摇摆,电路中的电流肯定发生了变化.
  乙:是否是电流变化引起了感应电动势,使得开关在通、断变化时类似于增加了一节电池?!
  甲:这个想法有道理.我们来认真理一理这个感应电动势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丙: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知识,要产生出感应电动势一定要通过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怎样探究磁通量的变化呢?
  甲:线圈中有一磁芯,没通电时,磁芯间没有磁力作用(提拿,没有作用力);通电后,磁芯被磁化,磁芯间有磁力作用(提拿,能把下部带起).断开开关,磁化的磁芯失磁,下部分脱落.
  乙:有答案了!这个线圈就是一个螺线管,有电流就有磁场.电流不变时,磁场不变,电流消失时,磁场消失.通断开关,磁场变化,磁通量就变化.磁通量变化肯定有感应电动势产生.
  丙:是不是这个原因使开关通、断时满足了LED正常工作的条件?
  乙:百分之百就是这个原因!
  甲:我们对照电路和电流的变化规律仔细分析看看.
  丙:开关接通的瞬间,通过线圈的电流从下往上增大,磁场向上增强,磁通量增大,产生出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这个感应电动势正极在下,感应电流的方向向下,这个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和原电源合起来一起向LED1供电,使LED1两端的电压升高,因而开关接通的瞬间LED1闪亮.
  乙:很对!开关断开瞬间,通过线圈的电流从下往上减小,磁场向上减弱,磁通量变小,产生出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阻碍电流的变化,这个感应电动势正极在上,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电流方向一致,这个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在开。
其他文献
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强化实验教学是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验可以呈现出生动且直观的物理过程,对于建立物理概念、推出物理规律,帮助学生认识
良好的新课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教师必须要明确新课导入的作用,再结合适当的方法去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质量,给学生带来更好
从圆园员员年起,泸州市初中数学毕业考试,把试题分为基础题和中档题.其中中档题在毕业考试中,占全卷总分的五分之一.如果中档题不突破,学生是很难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
“部编本”语文教材(人教版2016年第一版)把《朝花夕拾》放在七年级上册,及早明确了鲁迅作品的文学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感觉困难.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学生和名著的深入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有一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新课程特别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教师却由于种种原因实验做得越来越少,用计算机模拟,用教师演示替代学生探究等现象还比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学生感觉物理抽象难学.物理学是一门趣味性极强的自然学科,有很多动手实验的机会,与日常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应该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常常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不仅设立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性目标,而且强调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体现数学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时是每周缘节课.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练习与迁移加以分析.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通过试题命制体现出来,因此得到校方与教师自身的重视.随着课标卷模式的提出,物理试题命制侧重点也发生改变,需要教师自身及时调整方法.有鉴于此,
初中化学物质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考查的热点内容,也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rn准确解答这类化学题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要求
设计思想 “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