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华,捐款登记后离世的老人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rat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振华是河北省保定市军休二所的离休军队干部,今年87 岁。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 的武汉,一直牵动着张振华的心。
  他对几位同事说 :“武汉疫情这么严重,我们都上了年纪,到不了一线,可咱是共产党员,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咱们能做的,只能是带个头捐款吧。”他在说这话的时候,已经从银行取回10000元现金,准备捐献。倡议得到了大家赞同。
  可到什么地方捐款、怎么捐,大家一时还都不清楚。张振华心里很着急。可除了捐款,还能为战“疫”的胜利做点什么呢?不能光等着啊,没有多少文化的他思来想去,用几天时间写下《战疫情 保平安》的长篇诗文,投给媒体。这篇诗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战“疫”必胜的信念,给人鼓舞和力量。
  2020年 3 月 5 日 11 时 许,张振华终于等到可以捐款的消息。他急忙给儿子打电话,要儿子马上开车过来,带他到离他家有四五里地的军休二所机关大院去捐款。
  儿子知道老爸身体不适,劝他别去了,要用微信或代他到所里去办这件事,被他拒绝了。
  中午 1 点左右,张振华的儿子驱车带他来到了军休二所。
  “ 老 爸, 您 在 车 上 等 着,就别上楼了,我上去代您捐吧。”儿子再次劝说。
  “ 不 行, 我 要 亲 手 交 给 组 织。”张振华又一次拒绝了儿子的爱心,拄着拐杖, 艰难地走上了办公楼。 军休二所的领导和办事的同志,都被张振华这位老党员深深感动。当张振华将 1 万元捐款递交给工作人员时,拍下了一张照片,而这张照片,竟成了张振华生前的最后一张存照。
  捐完款登记后,张振华长舒一口气,好像卸下了千斤重担,在儿子的搀扶下,从楼上慢慢走下,可谁也没有想到,还没有走到门口,张振华心脏病猝发。尽管用尽各种急救措施,但还是没有抢救过来。
  张振华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2020 年 3 月 5 日 14 点 30 分。
  当晚,有人联想到张振华平时对自己严格要求、经常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及在熟识他的人中留下的良好口碑,饱含深情地写下叙事长诗《您慢走,雷锋式的英雄》,随即,通过微信、保定老 年网、保定电台和雷锋杂志微平台,张振华的事跡传遍了大江南北,许多网友感动得落泪……
  据悉,张振华已入选保定人民战“疫”英雄谱。
  (责任编辑:陈运军,“军徽闪耀”故事,除署名的外,均据中央媒体的公开报道改编)
其他文献
钟南山,汉族,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领军人物。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召开发布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任专家组组长。当晚,他通过央视新闻发声:“目前可以肯定,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  斩钉截铁的话语,使全国人民知道了病毒的严重和形势的严峻。春节期间走亲串友的计划搁置,全民防控疫
期刊
让五星红旗在山口飘扬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伴随着雄壮的军歌,西藏军区昌都军分区边防某团四连巡逻小分队,再次踏上被称为“死亡巡逻线”的漫漫长路。  走过这条道路的官兵都知道,巡逻途中全是难啃的骨头:“十八弯”“绝望坡”“乱石堆”“千层梯”……往返一趟需要6天5夜。  凌晨6点,晨曦初露,指挥员一声令下,巡逻分队踏上征程。与以往不同的是,送行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退伍老兵。
期刊
2019年9月18日晚,一个刚刚下班的人影,匆匆来到位于黄岩区劳动南路的义工之家。等待他的是区义工协会每晚7时的“文明我接力、志愿1小时”志愿服务活动。  这个人正是黄岩义务工作者协会会长叶琦。  13年来,735次身体力行,3000余小时的甘于奉献。在叶琦和他的团队的带领下,黄岩义工协会成功策划实施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助学行动、“1+1”为老服务行动、“文明志愿1小时”行动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协助
期刊
雷锋把关爱他人当作最大的幸福,把无私奉献当作毕生追求,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困难,是最幸福的。”《雷锋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生
期刊
黄璐琦,汉族,1968年生于江西婺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2020年1月25日,黄璐琦率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来到武汉,进驻金银潭医院,成为第一个接管重症病区的中医医疗队。他带领医疗团隊对一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在临床救治初期,他就嘱咐后方,做好新药研发的准备工作,一旦确定有效药方,即启动研发。  随着对新冠肺炎了解的逐步深入,医疗队根据疾
期刊
日前,我国发布《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纪事》,从其“时间轴”清晰显示,中国的抗疫努力为国际科技界共同应对疫情铺平了道路。  在“创纪录短的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  2020年1月2日,接到湖北省送检的病例标本,中国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武桂珍和病毒所的谭文杰团队、赵翔团队等,迅即投入一场接力赛。提取核酸、基因测序、比对分析……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病毒的遗传密码终于在第一时间被破译
期刊
“疫”线有两个地方,讓人闻之色变,也让人肃然起敬。一个是重症监护室;另一个是“红区”(感染风险最高的病区)。而重症监护室的“红区”,堪称战“疫”火线。  自除夕夜紧急驰援武汉以来,李文放坚守的阵地只有一个——重症监护室的“红区”。这位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担任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在患者眼中,这位急救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无畏的勇士。  进驻汉口医
期刊
退役老兵刘成金23年来为兑现“永不停机”的诺言,带领7名转业战友,成立了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行程38万多公里,足迹遍布1000多个偏僻山村、社区、企业、学校、部队,为近百万人群义务放电影6000多场,被誉为“全国最美志愿者”。  1996年6月,电视新闻上的一个画面,让刘成金永生难忘: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母亲,一步一挪地背着双腿残疾的儿子,到村里看电影,老人说:“俺娃从小到大,20多年没看过电影。
期刊
乔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64年出生,生殖医学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2月1日,她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与兄弟医院、当地医院团结协作,仅用30多个小时便组建起危重症病房,并开始收治患者。  2月12日,乔杰受《柳叶刀》杂志邀请在线发表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的风险是什么》的述评,指出通过对最新基因序列遗传学分析和临床觀察性研究等科学证据进行
期刊
张伯礼,河北宁晋人,1948年2月生于天津,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1月27日,张伯礼赶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一直战斗在一线。他和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刘清泉写了请战书,提出中医药进入方舱医院。  面对当时严峻的疫情,张伯礼提出在西医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对集中隔离的疑似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