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试题面面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329066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浩瀚的题海里,总能遇到这样一类问题:条件充裕,结论清楚,就是找不到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继而无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中考压轴题,更加强了学生能力的考查.下面笔者以实例说明如何巧用构造法,构造基本图形,建立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一、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
  例1 2013年淮安中考题28题:如图1,在△ABC中,∠C = 90°,BC = 3,AB = 5. 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A→B的方向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沿C→A→B的方向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原速返回,若P,Q两点同时运动,相遇后同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1)当t = 时,点P与点Q相遇;
  (2)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
  (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设△PC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
  ①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S最大时,过点P作直线交AB于点D,将△ABC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求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
  分析 在解决第(3)小题第②问的过程中,求重叠部分的面积,就必须求得高GF的长度,笔者走访了初二学生,他们普遍认为图中使用两次甚至三次相似,难度还是很大的. 如果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几何图形放在坐标系中,求重叠部分的面积,要比使用相似简洁得多. 解题过程如下:
  解 建立如图2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①知,当t = 5时,S有最大值,此时,P是AC的中点, AQ = 14 - 2t = 14 - 2 × 5 = 4.
  ∵ 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 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
  ∴ AP = CP = ■AC = 2,PD = ■BC = ■.
  在△AQE中,tan∠A = ■,sin∠A = ■,而tan∠A = ■,sin∠A = ■,∴ AE = ■,QE = ■.
  则PE = AE - AP = ■ - 2 = ■.
  则易得C(-2,0),D0,■,P(0,0),Q-■,■,可知yCD = ■x + ■,yPQ = -2x.
  由yCD = ■x + ■,yPQ = -2x,可得交点G的纵坐标为y = ■,即GF = ■.
  到此,不难求得重叠部分面积S△GPC = ■·PC·GF = ■ × 2 × ■ = ■.
  反思 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助于将几何图形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此题中△GPC的高GF,就是点G的纵坐标,应用函数知识解决点G的坐标,从而求出高GF的长度,这样比使用相似要明了得多.
  二、構造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是几何图形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也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首选的方法.
  例2 已知:如图3,AB = CB,AD = CD. 求证:∠A = ∠C.
  分析 此图中,∠A与∠C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不能使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解决问题,也没有线的平行等. 要证明∠A = ∠C,学生很自然想到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 在教学当中,笔者也深刻感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没什么难度,他们的方法,全是连接线段BD,构造全等三角形,如图4. 通过证明△ABD ≌ △CBD,就可得到∠A = ∠C.
  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设计,我们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并通过改变相应的图形,构造我们常见的基本图形,将问题轻松转化. 只要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处处留意,你会发现,构造的过程就是一个快乐、智慧的数学思维过程.
其他文献
【摘要】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改以来,对这一领域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质疑,尤其是信息量比较大的问题,好多学生错误率很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文试着从分析学生典型错例中,提出利用“列小标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解题的正确性.  【关键词】 列小标题;解决问题;策略;条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把基本应用题分为加法
期刊
素质教学倡导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数学教学也要顺应这一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老师传授、学生听记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更广的空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去思维,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如下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策略
期刊
【摘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它学起来晦涩难懂.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度,帮助他们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成为摆在数学教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看似平凡的“小比方”宛如一盏明灯,为大家在困惑中指明了方向. 它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理性的知识感性化. 倘若教师们能用之有度,定能让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 “小比方”;数学教学
期刊
【摘要】 游戏在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之重不言而喻,而游戏往往又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重要数学思想的产生就来源于游戏.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中职数学第二课堂,我们设计开发了一组备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游戏. “寻牌”游戏中有一一对应,“算珠”游戏中藏基本图形,“抓子”游戏中隐整除原理,“月亮”棋中再现“抓子”. 数学无处不在,游戏智慧人生.  【关键词】 游戏;寻牌;算珠;“月亮”棋  游戏在人的成
期刊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把目标从“双基”扩展到“四基”,把渗透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到了与“双基”一样的高度. 显然,加强对数学思想的渗透、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老师的使命,所以新时代的数学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除了加强“双
期刊
【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 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这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却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成效.  【关键词】 有效性;生成性;渐进性;开放性;自主性  合理、恰当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可以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事实上,由于我们教师片面过分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思
期刊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生态中的学生发展质态研究”(课题编号为E-a/2013/001)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为李庾南、王笑君.  最近笔者在一次市际(南通市与宿迁市)学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七年级“垂直”新授课,课例得到与会同行的好评.本文先呈现教学流程的简案,再给出精彩生成片段,最后阐释几点教后反思,与更多老师研
期刊
【案例背景】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的经典、典型的内容,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既易又非常难. 易,是因为学习的时候数据比较小,孩子觉得计算容易理解;而它确实又很难,表现为:一是对算理的理解,二是在后续的学习中,特别是在逆序的出现后,学生经常容易出错. 究其缘由,还是因为数学的模型建构不清晰、不确立. 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随着2011年版《义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已被摆到了更为突显的位置,倡导为学生提供实践数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实践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在小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要求. “班班通”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创设适合课程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气氛,运用图形、文字、声音、影像的特点,克服平时教学中的难点,动静结合,使得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可以很好改进以往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可视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与发展. 直观形象地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