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浩瀚的题海里,总能遇到这样一类问题:条件充裕,结论清楚,就是找不到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继而无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中考压轴题,更加强了学生能力的考查.下面笔者以实例说明如何巧用构造法,构造基本图形,建立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一、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
例1 2013年淮安中考题28题:如图1,在△ABC中,∠C = 90°,BC = 3,AB = 5. 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A→B的方向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沿C→A→B的方向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原速返回,若P,Q两点同时运动,相遇后同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1)当t = 时,点P与点Q相遇;
(2)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
(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设△PC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
①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S最大时,过点P作直线交AB于点D,将△ABC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求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
分析 在解决第(3)小题第②问的过程中,求重叠部分的面积,就必须求得高GF的长度,笔者走访了初二学生,他们普遍认为图中使用两次甚至三次相似,难度还是很大的. 如果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几何图形放在坐标系中,求重叠部分的面积,要比使用相似简洁得多. 解题过程如下:
解 建立如图2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①知,当t = 5时,S有最大值,此时,P是AC的中点, AQ = 14 - 2t = 14 - 2 × 5 = 4.
∵ 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 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
∴ AP = CP = ■AC = 2,PD = ■BC = ■.
在△AQE中,tan∠A = ■,sin∠A = ■,而tan∠A = ■,sin∠A = ■,∴ AE = ■,QE = ■.
则PE = AE - AP = ■ - 2 = ■.
则易得C(-2,0),D0,■,P(0,0),Q-■,■,可知yCD = ■x + ■,yPQ = -2x.
由yCD = ■x + ■,yPQ = -2x,可得交点G的纵坐标为y = ■,即GF = ■.
到此,不难求得重叠部分面积S△GPC = ■·PC·GF = ■ × 2 × ■ = ■.
反思 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助于将几何图形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此题中△GPC的高GF,就是点G的纵坐标,应用函数知识解决点G的坐标,从而求出高GF的长度,这样比使用相似要明了得多.
二、構造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是几何图形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也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首选的方法.
例2 已知:如图3,AB = CB,AD = CD. 求证:∠A = ∠C.
分析 此图中,∠A与∠C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不能使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解决问题,也没有线的平行等. 要证明∠A = ∠C,学生很自然想到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 在教学当中,笔者也深刻感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没什么难度,他们的方法,全是连接线段BD,构造全等三角形,如图4. 通过证明△ABD ≌ △CBD,就可得到∠A = ∠C.
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设计,我们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并通过改变相应的图形,构造我们常见的基本图形,将问题轻松转化. 只要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处处留意,你会发现,构造的过程就是一个快乐、智慧的数学思维过程.
一、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
例1 2013年淮安中考题28题:如图1,在△ABC中,∠C = 90°,BC = 3,AB = 5. 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A→B的方向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沿C→A→B的方向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原速返回,若P,Q两点同时运动,相遇后同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1)当t = 时,点P与点Q相遇;
(2)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
(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设△PC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
①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S最大时,过点P作直线交AB于点D,将△ABC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求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
分析 在解决第(3)小题第②问的过程中,求重叠部分的面积,就必须求得高GF的长度,笔者走访了初二学生,他们普遍认为图中使用两次甚至三次相似,难度还是很大的. 如果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几何图形放在坐标系中,求重叠部分的面积,要比使用相似简洁得多. 解题过程如下:
解 建立如图2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①知,当t = 5时,S有最大值,此时,P是AC的中点, AQ = 14 - 2t = 14 - 2 × 5 = 4.
∵ 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 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
∴ AP = CP = ■AC = 2,PD = ■BC = ■.
在△AQE中,tan∠A = ■,sin∠A = ■,而tan∠A = ■,sin∠A = ■,∴ AE = ■,QE = ■.
则PE = AE - AP = ■ - 2 = ■.
则易得C(-2,0),D0,■,P(0,0),Q-■,■,可知yCD = ■x + ■,yPQ = -2x.
由yCD = ■x + ■,yPQ = -2x,可得交点G的纵坐标为y = ■,即GF = ■.
到此,不难求得重叠部分面积S△GPC = ■·PC·GF = ■ × 2 × ■ = ■.
反思 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助于将几何图形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此题中△GPC的高GF,就是点G的纵坐标,应用函数知识解决点G的坐标,从而求出高GF的长度,这样比使用相似要明了得多.
二、構造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是几何图形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也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首选的方法.
例2 已知:如图3,AB = CB,AD = CD. 求证:∠A = ∠C.
分析 此图中,∠A与∠C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不能使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解决问题,也没有线的平行等. 要证明∠A = ∠C,学生很自然想到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 在教学当中,笔者也深刻感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没什么难度,他们的方法,全是连接线段BD,构造全等三角形,如图4. 通过证明△ABD ≌ △CBD,就可得到∠A = ∠C.
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设计,我们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并通过改变相应的图形,构造我们常见的基本图形,将问题轻松转化. 只要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处处留意,你会发现,构造的过程就是一个快乐、智慧的数学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