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与背景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十八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同时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执教本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文题生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视文题,启发学生思维,可以生成很有价值的问题。
看到《鸟的天堂》这个题目,学生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鸟的天堂在哪里?在鸟的天堂都能看到、听到什么?……这些问题形成了一条主线,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思考,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但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学生自主生成的,绝不是教师替学生问,也不能引学生问,更不能问学生,必须是学生自己问,而且是有急切地要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样才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引发思考。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课堂出现了生机。由于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主探究,在自读、感悟时学生有了重大发现,这样的结果让我始料不及。通过讨论,学生提出: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我们通过认真读课文理解了其中的原因。加引号,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不加引号,这是作者自己亲眼所见的、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这样的讨论交流,就把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2.重点段质疑
语文课文中,有些文章层次结构特别清楚,重点段一目了然。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等,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重点段并展开讨论,而《鸟的天堂》一课却有一定难度。在执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看看,看看那里的热闹场面?
生:想。(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在飞,鸟儿在唱,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学生喜欢的段落(第三段),这样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师:那是怎样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画大榕树。)
等看过大榕树课件后,学生都由衷地赞叹,而教师只选择一句话作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看似不经意,其实也为最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作为叫起句写一段话作了铺垫,为今后习作练习打下基础。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可以提出自己能读懂却想不通的问题 课文中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同学间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反复朗读,最终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集体的智慧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学间的交流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提出关于文章周边知识的问题
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河水常常冲上岸去。”学生问:“老师,河水为什么会涨潮呢?”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没想到,当时同学们讲了许多,是否有科学道理也不能确定。我便和学生说:“课外我们一起去找资料。”这样既没打消学生积极性,问题探究又自然地延伸到课外。
三、执教《鸟的天堂》一课的一点儿思考
执教本课,我初步解决了困扰很久的难题,即“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
遵循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学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我们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质疑方法,促进自主学习。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能够多提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体验、感悟、积累知识经验,真正做到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面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不但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瑞士的一位专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而是努力构造,并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符 洁)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十八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同时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执教本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文题生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视文题,启发学生思维,可以生成很有价值的问题。
看到《鸟的天堂》这个题目,学生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鸟的天堂在哪里?在鸟的天堂都能看到、听到什么?……这些问题形成了一条主线,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思考,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但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学生自主生成的,绝不是教师替学生问,也不能引学生问,更不能问学生,必须是学生自己问,而且是有急切地要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样才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引发思考。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课堂出现了生机。由于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主探究,在自读、感悟时学生有了重大发现,这样的结果让我始料不及。通过讨论,学生提出: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我们通过认真读课文理解了其中的原因。加引号,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不加引号,这是作者自己亲眼所见的、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这样的讨论交流,就把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2.重点段质疑
语文课文中,有些文章层次结构特别清楚,重点段一目了然。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等,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重点段并展开讨论,而《鸟的天堂》一课却有一定难度。在执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看看,看看那里的热闹场面?
生:想。(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在飞,鸟儿在唱,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学生喜欢的段落(第三段),这样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师:那是怎样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画大榕树。)
等看过大榕树课件后,学生都由衷地赞叹,而教师只选择一句话作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看似不经意,其实也为最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作为叫起句写一段话作了铺垫,为今后习作练习打下基础。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可以提出自己能读懂却想不通的问题 课文中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同学间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反复朗读,最终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集体的智慧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学间的交流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提出关于文章周边知识的问题
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河水常常冲上岸去。”学生问:“老师,河水为什么会涨潮呢?”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没想到,当时同学们讲了许多,是否有科学道理也不能确定。我便和学生说:“课外我们一起去找资料。”这样既没打消学生积极性,问题探究又自然地延伸到课外。
三、执教《鸟的天堂》一课的一点儿思考
执教本课,我初步解决了困扰很久的难题,即“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
遵循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学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我们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质疑方法,促进自主学习。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能够多提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体验、感悟、积累知识经验,真正做到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面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不但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瑞士的一位专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而是努力构造,并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