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合作学习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鉴于此,本人在近几年教学中尝试了合作学习的教学,下面我就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合作学习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学习意识
化学是与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与许多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新的课程改革迎合了此学科的特点,加强了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教师要充分利用九年级第一节化学课,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的经验、阅历及能力的有限,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对化学的作用,同学们会各抒己见,但要想全面、科学、准确地解决问题,是个人力量所不及的,从而迫使学生潜意识地寻找一个集体──合作小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顺势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打破常规座次,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变被动为主动,更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合作小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学习之前,充分调动其兴趣,挖掘出学习的内在潜力,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应适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难度,需合作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空气污染”问题时,我以“你的身边存在环境问题吗?”为题,安排学生做了一次社会调查。进行这一实践活动之前,我就“社会调查”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做了规范的讲解和培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角度、类别划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等做了认真的诠释和辅导,使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初步知识。最后要求完成调查报告,准备交流。另特别注释:完成上述任务时限为三天。时间紧、任务重,同学们会自然向小组靠拢,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再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合作学习兴趣。
同学们不但写出了调查报告,还出了各式各样围绕环境问题的小报:如“大地!mother”、“环境污染,世界崩溃”等等,图文并茂,触目惊心。这次环境问题调查实践活动收效甚大,学生不仅掌握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理论探源、事例求证等操作方式与技巧,而且自如地将环境问题的危害、环保必须遵循的原则、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知识“牵引”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大为增强。而同时同学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加强理解,把握合作学习实质
在冲动和愿望趋使下的合作学习,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课堂秩序混乱,学优生占优势,学差生被挤压;不加思索盲目做答;一味的我认为……这就要求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对合作学习有本质的理解,不能只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本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三、潜移默化,培养合作学习技能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谈不上互动,只是教师单向地注入,所谓的互动也只不过流于形式,而合作学习则不同,它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它更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小组中由于学生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学习成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彼此分享成功喜悦之余,他们会油然而生“荣辱与共”、“我与小组共存亡”之感,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见解;对组员的精辟见解、独特观点予以表扬,学会反思、恰当评价。当然,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学得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
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防止出现有形无实
新课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设计、研究。但有些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比如,在讨论设计某化学实验的方案时,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的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已经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好、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成绩好的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旁观者”,不用动脑筋,久而久之,学生讨论就会变成一种形式,而没有实用性的内容,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
总之,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它确实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的、长期的发展,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一、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学习意识
化学是与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与许多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新的课程改革迎合了此学科的特点,加强了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教师要充分利用九年级第一节化学课,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的经验、阅历及能力的有限,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对化学的作用,同学们会各抒己见,但要想全面、科学、准确地解决问题,是个人力量所不及的,从而迫使学生潜意识地寻找一个集体──合作小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顺势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打破常规座次,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变被动为主动,更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合作小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学习之前,充分调动其兴趣,挖掘出学习的内在潜力,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应适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难度,需合作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空气污染”问题时,我以“你的身边存在环境问题吗?”为题,安排学生做了一次社会调查。进行这一实践活动之前,我就“社会调查”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做了规范的讲解和培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角度、类别划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等做了认真的诠释和辅导,使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初步知识。最后要求完成调查报告,准备交流。另特别注释:完成上述任务时限为三天。时间紧、任务重,同学们会自然向小组靠拢,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再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合作学习兴趣。
同学们不但写出了调查报告,还出了各式各样围绕环境问题的小报:如“大地!mother”、“环境污染,世界崩溃”等等,图文并茂,触目惊心。这次环境问题调查实践活动收效甚大,学生不仅掌握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理论探源、事例求证等操作方式与技巧,而且自如地将环境问题的危害、环保必须遵循的原则、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知识“牵引”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大为增强。而同时同学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加强理解,把握合作学习实质
在冲动和愿望趋使下的合作学习,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课堂秩序混乱,学优生占优势,学差生被挤压;不加思索盲目做答;一味的我认为……这就要求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对合作学习有本质的理解,不能只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本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三、潜移默化,培养合作学习技能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谈不上互动,只是教师单向地注入,所谓的互动也只不过流于形式,而合作学习则不同,它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它更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小组中由于学生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学习成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彼此分享成功喜悦之余,他们会油然而生“荣辱与共”、“我与小组共存亡”之感,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见解;对组员的精辟见解、独特观点予以表扬,学会反思、恰当评价。当然,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学得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
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防止出现有形无实
新课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设计、研究。但有些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比如,在讨论设计某化学实验的方案时,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的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已经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好、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成绩好的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旁观者”,不用动脑筋,久而久之,学生讨论就会变成一种形式,而没有实用性的内容,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
总之,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它确实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的、长期的发展,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