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初三化学教学是启蒙性教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具有启蒙性。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相应能力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通过日常化学教学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下面联系教学实践分享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体会:
一、深挖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可结合历史的发展渗透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如在讲金属通性时,介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制造出了青铜器。在讲陶瓷时,介绍我国陶器的制造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开始,而瓷器的制造则不晚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国瓷器的制造技术于十五世纪传入西欧,欧洲人称之为“CHINA”(中国),这是西方人对中国人民发明瓷器永不忘怀的纪念。在进行NaOH用途教学时,可介绍造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欧洲人会造纸要比中国人整整迟了一千年。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战争年代却常被爱国志士当做传递情报的工具。如在讲淀粉性质“碘遇淀粉变蓝”时,结合方志敏烈士在江西就义前夕,用米汤在白纸上写出机要文字,包上一份重要文件,让一位女青年把这份文件带给鲁迅,鲁迅用碘在白纸上一擦得知其内容后,安全地把这份重要文件转到中央机关的故事,让学生既了解了淀粉的性质,又了解了先烈的足智多谋。在学习酸时,引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岗哨发现一农妇挎篮中的鸡蛋被剥皮后,鸡蛋清上布满了字迹,是德军的绝密情报。原来是德国一名化学家先用醋酸将情报写在鸡蛋壳上,晾干后,把鸡蛋煮熟,这样用醋酸写的字迹便透过蛋壳印到了蛋清上,而蛋壳外面一点痕迹也没有。学生无不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学好化学的决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悄生根了。
二、运用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化学教材蕴涵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身为化学教师应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分析问题。
1.从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变化看“世界的物质性”。
宏观上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微观上又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更小的微粒构成,尽管这些微粒我们用肉眼看不见,但科学已证明了它们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如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和硅原子图像已得到印证。化学反应中的沉淀、气体、颜色等现象的形成过程就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分子断裂和原子重排而形成的新物质。化学研究正是以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为前提,以实验为依据,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时遵循的客观规律。要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唯物主义观点,破除迷信思想。
2.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科学价值观
化学的发展在不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又带给人类社会一个沉重的思考——环境污染。由于人类过量地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温室效应”、酸雨,过度地排放污水及有毒物质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引起的水体污染,造成的水源危机等,使人类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投身于环保之中。哲学理论也同样告诉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一定时期战胜了自然,也许在另一时期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恰当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中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的概念,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
三、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
化学的魅力体现在前人研究的伟大贡献和前沿的辉煌成果上。在给新生上课时,可先简单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毕生献身于应用化学的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中,他曾遇到过无数难以想像的困难、挫折和失败,还遭受过许多意外的打击和不幸,但他艰难卓绝、顽强不懈地奋斗,终于在炸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生共获得355项发明专利,本人也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化学家。其遗嘱中设立了物理、化学、医药、文字、和平五个奖项,不仅用自己毕生的精力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且用自己创造发明所得的财富设置奖项鼓励后人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他顽强学习,刻苦钻研,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科学家们为求真理而顽强不屈的事迹,使学生了解到化学不是一些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而是蕴涵着很多引人入胜的内容。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处合作,是21世纪人们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内容,在实验中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到了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初三化学教学中蕴涵的德育内容丰富多彩,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在学科教学中因势利导,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渗透到教学当中去,为塑造具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中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深挖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可结合历史的发展渗透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如在讲金属通性时,介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制造出了青铜器。在讲陶瓷时,介绍我国陶器的制造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开始,而瓷器的制造则不晚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国瓷器的制造技术于十五世纪传入西欧,欧洲人称之为“CHINA”(中国),这是西方人对中国人民发明瓷器永不忘怀的纪念。在进行NaOH用途教学时,可介绍造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欧洲人会造纸要比中国人整整迟了一千年。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战争年代却常被爱国志士当做传递情报的工具。如在讲淀粉性质“碘遇淀粉变蓝”时,结合方志敏烈士在江西就义前夕,用米汤在白纸上写出机要文字,包上一份重要文件,让一位女青年把这份文件带给鲁迅,鲁迅用碘在白纸上一擦得知其内容后,安全地把这份重要文件转到中央机关的故事,让学生既了解了淀粉的性质,又了解了先烈的足智多谋。在学习酸时,引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岗哨发现一农妇挎篮中的鸡蛋被剥皮后,鸡蛋清上布满了字迹,是德军的绝密情报。原来是德国一名化学家先用醋酸将情报写在鸡蛋壳上,晾干后,把鸡蛋煮熟,这样用醋酸写的字迹便透过蛋壳印到了蛋清上,而蛋壳外面一点痕迹也没有。学生无不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学好化学的决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悄生根了。
二、运用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化学教材蕴涵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身为化学教师应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分析问题。
1.从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变化看“世界的物质性”。
宏观上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微观上又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更小的微粒构成,尽管这些微粒我们用肉眼看不见,但科学已证明了它们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如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和硅原子图像已得到印证。化学反应中的沉淀、气体、颜色等现象的形成过程就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分子断裂和原子重排而形成的新物质。化学研究正是以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为前提,以实验为依据,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时遵循的客观规律。要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唯物主义观点,破除迷信思想。
2.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科学价值观
化学的发展在不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又带给人类社会一个沉重的思考——环境污染。由于人类过量地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温室效应”、酸雨,过度地排放污水及有毒物质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引起的水体污染,造成的水源危机等,使人类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投身于环保之中。哲学理论也同样告诉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一定时期战胜了自然,也许在另一时期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恰当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中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的概念,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
三、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
化学的魅力体现在前人研究的伟大贡献和前沿的辉煌成果上。在给新生上课时,可先简单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毕生献身于应用化学的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中,他曾遇到过无数难以想像的困难、挫折和失败,还遭受过许多意外的打击和不幸,但他艰难卓绝、顽强不懈地奋斗,终于在炸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生共获得355项发明专利,本人也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化学家。其遗嘱中设立了物理、化学、医药、文字、和平五个奖项,不仅用自己毕生的精力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且用自己创造发明所得的财富设置奖项鼓励后人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他顽强学习,刻苦钻研,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科学家们为求真理而顽强不屈的事迹,使学生了解到化学不是一些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而是蕴涵着很多引人入胜的内容。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处合作,是21世纪人们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内容,在实验中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到了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初三化学教学中蕴涵的德育内容丰富多彩,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在学科教学中因势利导,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渗透到教学当中去,为塑造具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中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