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古传来一首吉祥的歌,歌的名字叫龚曲活佛,你是我见过最洁白的哈达,你是我心中不落的日月……
其实,我们对龚曲此里的佩服,是从下飞机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平原长大的人真的有些脆弱,不少的人在海拔3300米的香格里拉机场一下飞机就有了头晕气喘的感觉,高原反应让他们的血压升高,坐卧不安。二三月是迪庆最没有风景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那些平时从媒体上得来的香格里拉的美丽似乎只是传说。只有恶劣的海拔反应是真实具体的。缺氧反应的实地体验让所有的外来人觉得,那些流传在迪庆的有关原军分区副司令员龚曲此里的故事更具传奇的感染力。来到迪庆第一个晚上,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当地的人,老百姓还包括军人,对这场雪赋予了另一层含义。他们说,是你们把北京的雪带来了。松赞林寺的活佛康参他说,今年云南大旱,你们一来,就下雪了。这场雪是记者同志们从遥远的北京带来的……他把记者称为同志,并坚定的认为这场雪是龚曲此里给迪庆带来的福气。迪庆州宗教局局长斯拉品楚见我们有些诧异,便解释说:“康参和龚曲都是德钦县纳古乡的。他们是老乡,是朋友。”
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员龚曲此里去世已经一年多了。这个土生土长的藏族军人,在下乡的路上突发“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于2009年2月5日去世后被中共云南省委追授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干部”荣誉称号。龚曲此里的许多模范事迹,在他的去世后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他的行为举止所蕴含的真善美,被越来越多的人深刻的认识。
愿做藏汉团结的润滑剂
军分区现任司令员李旭光说,龚曲此里是一个视民族团结为天的人,他在关键时候显出的品质,是我们在藏区工作的人学习的榜样。龚曲此里生前说过:理解是润滑剂,理解能减少摩擦系数;信任是黏合剂,信任能增强凝聚力。我愿做藏汉团结的润滑剂和黏合剂。应该说他做到了这一点。在我们迪庆,营院和寺院、军人和僧人共建结对是个传统。这个传统搞了十多年了,所起的稳定作用实践已经证明。我们现在总结回顾这个传统的形成,可以清晰的看到龚曲此里作为倡导者、实践者的身影。
香格里拉县松赞林寺是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有僧侣800多人。迪庆军分区每年都会走访松赞林寺,而精通藏语了解藏民风俗习惯的龚曲此里几乎每年都是带队。他知道医生最受僧人们欢迎,每次都带分区医疗队到松赞林寺巡诊,医疗队耐心细致地给僧人们检查身体,送上健康常识和一些常备药品,这些活动让一般性的走访有了更多的亲情和温暖。松赞林寺活佛崩主是藏传佛教修行造诣较深的喇嘛,在云南藏区信教群众中很有威望。由于龚曲经常去看他,他和龚曲成了朋友。“3·14”事件后,龚曲带着十多名官兵来到松赞林寺,向崩主通报真相,同时还带来医务人员,给僧人们体检,送医送药。活佛、喇嘛们说话了:共产党的官心是热的,金珠玛米的情是真的。
时过不久,龚曲此里代表司令员政委邀请崩主活佛到迪庆军分区做客。崩主一行8人参观红军过中甸纪念浮雕,追忆当年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中甸时,松赞林寺僧侣为红军开仓售粮,贺龙赠送“兴盛番族”锦幛等历史佳话,并与分区领导和数十名藏族官兵座谈。崩主活佛对藏族官兵说,在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儿女应该相互团结,和睦相处,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迪庆军分区政委姚世忠说,活佛的话在藏民中是有相当威望的。这样的互动效果非常好。
龚曲此里对当地民情很了解,他知道在藏区,一座寺庙影响一方群众,寺庙的态度左右甚至决定当地百姓的态度。关键的时候做好寺院的工作固然需要,但平时的交心换心,建立信任传递温暖更重要。因此,他对散落在村寨里的小寺庙也很关心。德钦县佛山乡纳古村有西里同、的小拉宫两座寺院,年久失修房屋破旧,僧人生存生活环境很差,群众开展宗教活动也受影响,乡政府财政有限无力改观。龚曲此里在县、州两级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多方筹措了近十万元,对两座寺庙进行了全面维修。有人问龚曲此里:你是共产党的官,管寺庙的事干啥?他说:“共产党尊重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为僧人和信教群众创造良好的宗教活动环境,也是落实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嘛!”正是因为龚曲此里对党的宗教政策的深刻理解和稳妥细致的工作,“3·14”期间,这两个寺院的喇嘛都表示:一定听政府的,做到出家守法戒,修行利国民!
李旭光说,龚曲在迪庆工作二十多年,他有当地人、军人、藏人、中共党员、领导多重身份,让他有了多重的视角,看问题处理问题会比其他人更全面和厚重。有些问题他出面解决,事情就变得简单得多。可贵的一点是,龚曲此里有感恩的心,有强烈的责任心,自觉把自己当成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而且他认为藏民族只有和党同心同德,才会有民族的出路,个人的出路。他的这些认识,使他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前年3月,龚曲此里回德钦老家办母亲丧事。回家第二天,拉萨“3·14”事件发生了,消息传到迪庆。当晚,龚曲听说从一江之隔的西藏芒康来参加母亲葬礼的一些人准备搞点动作,以声援拉萨。龚曲此里立即把前来吊唁的群众召拢起来,他对大家说:“你们来为我阿妈送葬,我很感激,但如果借人多闹事,首先是对老人家亡灵的不敬!这里有不少阿尼(藏语老人),他们知道解放前穷苦人过的什么日子。比较一下嘛,以前缺吃少穿,现在吃穿不愁了;以前住‘石窝子’,现在搬进砖瓦房了;有电视看,有的还用上了沼气、太阳能;以前是骡马道,去趟县城走几天,现在出门坐汽车、骑摩托,几个小时就到了……现在的政府,连你们亲戚朋友家养老母猪都发‘工资’(养猪补贴)了,你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这话形象、生动,说得在场的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龚曲在这些人中的地位本身就高,说话也在理,想闹事的人放弃了事先的打算。听说村里喇嘛想到西藏去,龚曲又带在县里工作的表哥龚曲土都到村里的西里同寺,劝说喇嘛们现在去西藏不好,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身也不安全。龚曲此里的一番话,让在场的僧人和群众打消了去西藏的念头。
工作做到了家,当地风平浪静,但龚曲此里想得更深。他想迪庆是大藏区,“3·14”事件对迪庆的影响,会有很多工作要做,作为藏族副司令员,在这关键的时候,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恰在这时,军分区政委瞿云福打来电话,没等政委开口,龚曲此里说:政委,我明天赶回分区。按照当地习俗,父母去世后儿女要守灵7天,但龚曲此里第二天一早就赶回了军分区。他把德钦县基层的情况向党委作了汇报,提出自己的见解:迪庆藏区基层党组织健全稳固,寺庙僧侣爱国爱教,不会出大的问题,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防止境外分裂分子渗入寺庙,挑唆闹事。
司令员李旭光回忆说,急难之际见担当啊!龚曲此里来到军分 区独立营,把51名藏族战士召集起来,通报“拉萨3·14事件”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用藏语对战士们教育引导,对个别出现思想疑惑的战士,还面对面交心谈心,帮助解思想疙瘩。李旭光说,那次,龚曲副司令员还要求每个战士都给家人或亲戚朋友写信,告知“3·14”事件真相,提醒亲朋好友珍惜团结、维护稳定。迪庆州委宣传部部长鲁永明评价说,这些信是很起作用的。一名藏族战士就是一个传播民族团结的使者,一封信就是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鲁永明的评价从军分区的统计数据得以了印证:全营51名藏族战士以及他们亲戚朋友,没有一个人参与闹事的活动。同是藏族出身的迪庆州委书记齐扎拉介绍,“3·14”事件以后,龚曲此里不到4个月就跑遍了迪庆州所辖的3个县29个乡镇,给群众宣讲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作报告四十多场次。由于工作到位,迪庆没有出现一条反动标语,没有人喊一句反动口号,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迪庆州39座寺庙无一名僧人闹事。这样的局面,龚曲此里功不可没!
愿为部队站最后一班岗
龚曲此里能穿上军装,当军官,最后成为受人尊重的军分区副司令员,他认为这是共产党给他带来的福分,他对党充满感情是发自内心的。
1970年,龚曲此里参军来到怒江边防某团一连。此前,龚曲此里不识汉字,听不懂汉话。班长下达口令,别人能迅速做出反应,而他却不知所云。班长专门为他创造了一套“手势训练法”,口令和手势并举,龚曲天性聪颖,勤奋好学,性格又开朗,加上连队党支部有意培养民族战士,他进步很快,入伍第二年就当上了副班长。1974年5月入了党。他生前多次说起入党宣誓的感觉: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我感到无比自豪。永远跟党走,终生不后悔,这是他的真心话1
1976年,龚曲此里所在营有一个提干名额,龚曲和另外一名汉族班长被列为候选对象。
龚曲此里心里明白,不论是文化水平、军事素质,还是管理能力,自己都逊于那名汉族班长。但龚曲此里没想到的是,营里报的是龚曲此里。营长找他和那名汉族班长谈心;“在咱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优先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一贯作法和传统。你们都是党员,应该能想得通。”
近40年的军旅生涯,龚曲此里不断成长进步,先后历任排长、副连长、人武部副部长、后勤部部长。1996年,组织又安排他到文山军分区代职副参谋长,熟悉边防和部队管理。1997年,龚曲此里被提拔为迪庆军分区副司令员,走上了中高级领导干部岗位。从千里边防到雪域高原,与其说幸运一直伴随龚曲此里,还不如说党的民族政策一直关照着他。龚曲自己也说过:“像我这样穷苦出身的翻身农奴的儿子,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听党话,跟党走。”
2007年12月,龚曲此里在副师职岗位上任职满lO年,按有关规定已满任职年限,可以到海拔低的地方休养。云南省军区政委郎友良找他谈话时,龚曲提出继续留在高原,离职不离岗,他想继续为藏区稳定和军分区建设发挥余热。郎政委说:“组织上确实还需要你,但你的身体能行吗?”龚曲说:“政委你放心,我的身体没什么大事!能为党多做点工作,那是我的福分!”
郎政委担心的是,龚曲此里长期在高原超负荷工作,心肌梗塞、冠心病、高血压……“速效救心丸”等药品成了随身必备。在昆明总医院,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的体检,确诊他患有严重冠心病、高血压一级、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高原风湿病等近十种疾病。但是,龚曲并不在意,他认为自己的身体不会有大碍。但是,他终于昏倒在下乡的路上。下乡的路上将他击倒的,就是高原人最容易患的急性心肌梗塞。
手术后住院期间,上任不久的迪庆军分区政委姚世忠到医院里看望他,他对姚政委说:“班子里新同志多,等我病好点了就回去,给你们当好参谋助手,帮助你们熟悉情况、开展工作。”机关的同志统计,从继续留任到生病住院的不到一年,龚曲有近200天下部队或在牧区协助地方做群众工作。
即使在病床上,龚曲此里也惦记着家乡的安定。2009年年初,松赞林寺喇嘛扎里到昆明军区总医院探望龚曲此里。龚曲对他说:“迪庆各族群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起好带头作用,维护好现在安宁和谐的局面!”扎里喇嘛很感动,对他说:“你安心养病,我们不会去做有损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愿帮家乡人民发展致富
迪庆的三个县,都是国家特级贫困县。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是军分区的一项主要工作。龚曲此里有一个认识,迪庆各民族的团结,藏区的稳定,归根到底关键是脱贫致富。他说,脱贫致富是硬道理,只有改变贫穷,藏区的稳定才是扎实的。所以,凡是有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事,他都热心、积极去做。
位于金沙江大峡谷中的贫困乡五境乡,许多村社不通公路。迪庆军分区将五境乡确定为挂钩扶贫点后,龚曲此里经常到这个乡蹲点调研,了解到泽通村争归、登高龙水、登高龙叶古3个社的村民,上山下山都要在崎岖的岩道上绕行10多公里,对公路进村盼了几代人。由军分区帮扶的盘山公路破土动工后,龚曲此里带着由民兵组成的突击队,开山炸石、垒坎推路,老百姓经常在施工现场看到他的身影。民工不懂爆破,龚曲此里和军分区原政委瞿云福轮流担任爆破手和安全员指导,他们腰上系一根麻绳,爬上几十米高的悬崖,指导民工打炮眼,装炸药,成功爆破了十几处鬼见愁的岩石,仅用半年就修通了长达15公里的盘山公路。通车那天,龚曲此里和瞿云福将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轮流请到他们的车上,沿着新修好的公路游览了一圈。平生第一次坐上车的藏族老人洛安感慨不已:“没有共产党和‘金珠玛米’,这一辈子我恐怕连汽车是啥样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坐上汽车走出大山看风景!”龚曲此里去世后,泽通村的群众,带着哈达和青稞酒,在清明节那天沿着这条出山路,赶到香格里拉烈士陵园祭拜龚曲,缅怀他们心中的恩人。
2003年3月,军分区党委了解到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新阳村、腊仁村村民吃水难,决定帮助他们。瞿云福和龚曲此里来到村里,发现全村靠天吃水,旱季用水按瓢分。龚曲此里把村里的民兵召集起来找水。他们翻山越岭近十天,最终在五十多里外的崩池山下找到了一处可用水源。施工中,为了防止引水钢管冬天结冻,龚曲此里和瞿云福又跑回县里,协调包钢管用的保温布。3个月后,长达28公里的引水管道架设完毕,清清山水沿着管道流进了村里。有个叫扎西的老人把珍藏了很久的两条哈达取来献给了龚曲此里和瞿云福。扎西老人带着乡亲们在蓄水池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清泉进藏家,党恩暖人心。
龚曲此里老家梅里雪山脚下的佛山乡,青稞普遍禾秆矮小,全乡几千亩地亩产从未超过100公斤。而香格里拉县的格咱乡与这里条件相近,产量却一般都在250公斤以上。当时在德钦县当武装部副部长的龚曲此里就 赶到格咱乡调研,又到昆明农科院请教专家。随后,他从昆明带回了400公斤青稞良种。第二年,佛山乡大部分耕地种上了良种青稞。从此,全乡人均粮食由100多公斤增至300多公斤,佛山乡告别了吃粮靠救济的历史。
龚曲此里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意识到:藏区要持续健康发展,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才是捷径,但需要培养大批有头脑有知识的新型衣牧民,他觉得这些人应该从民兵队伍中产生。他向军分区党委提出把民兵队伍建设成维护社会稳定的“精兵”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尖兵”,在民兵训练中,增加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课程的思路。他的提议得到采纳,党委责成龚曲此里负责实施。龚曲此里带着机关的同志很快成立教学指导组,在全方位考察藏区人才需求实际后,制订出切实管用的培训计划,安排军内外专家上课。随着一期期培训班的结束,一大批优秀村干部、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成为基层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民兵孙诺七林是香格里拉尼西乡人,在当地养的尼西鸡小有名气。尼西鸡是云南三大名鸡之一,龚曲此里看好了这个项目,也看好孙诺七林这个小伙,便鼓励孙诺七林办起了养鸡场。龚曲此里带着孙诺七林两上昆明,五下大理,与lO多家饭店签订了合同,首批长成的1000多只鸡有了销路。一人富不算富,乡亲一起富才算富,孙诺七林喜滋滋地数着票子,但他没有忘记龚曲此里的话。他就带领全乡群众建起了特色养殖场十多个,年产值100多万元,养鸡让当地不少老百姓受益,增加了收入。龚曲此里将孙诺七林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推荐给村党支部。如今,孙诺七林不仅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还是共产党员,村里的民兵连长。
历史上,迪庆藏区的教育和文化以寺院为中心,读书的只有僧尼。龚曲此里清醒地意识到要解决长远发展前提,必须搞好基础教育。在州人大常委会上,龚曲此里建议中考按比例录取少数民族考生。当地教育部门积极采纳并实施,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有读高中和中专的机会。这种特殊政策一直延续至今,惠及当地几万名少数民族孩子。迪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不懂汉语言文字,龚曲和军分区向州里建议,加强藏汉团结,相互的语言交流是前提,应该在迪庆藏汉之间提倡汉语和藏语的相互学习的力度。迪庆州在乡镇小学推行藏汉双语教学,在中学、高中设立藏语班,在州里专门建立一所藏语文中学,藏族孩子初中毕业即达到“藏汉兼通”。愿资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在迪庆,记着龚曲此里的好并为他的离去而伤心流泪的还有一个叫吉心梅的女孩。十多年前,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土官村刚小学毕业的彝族女学生因无钱上学,给时任迪庆军分区后勤部部长的龚曲此里写了一封信。十年了,已经成人的吉心梅像讲述童话般地向记者回忆龚曲此里对她的帮助。她说,她是在当地的一张报纸上看到了龚曲此里帮助贫困学生的报道后,产生给龚曲此里写信的念头的。吉心梅和龚曲此里素昧平生,但她还是鼓足勇气给龚曲此里写了这封信。当时天天在山上放羊的吉心梅盼望着遥远的路头能有奇迹出现。一个星期后,奇迹出现了。这封写着“迪庆军分区大门转龚曲此里收”的信件最后转到了龚曲此里手里。龚曲来到了吉心梅家,给了吉心梅300元钱,还有2床被褥和3套衣服。龚曲说:“只要你读得上,就是读高中、读大学,我们也供你!”现在已经是德钦县县委公务员的吉心梅回忆起这些时泣不成声。从那时起,龚曲此里每学期定时给吉心梅送去学费和生活费,给她买衣物、食品,还经常抽空到学校看望她。龚曲此里还发动军分区独立营二连官兵与吉心梅结成帮学对子,节假日请她到部队参观。吉心梅考取了云南省民族中学,后来又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成为家乡虎跳峡镇的第一个全日制本科生。在大学,她获得了两届挪威国王奖学金和省级“三好学生”称号,还入了党。吉心梅说,如果没有龚曲伯伯这样的好心人,我怎么会有今天?
在迪庆,龚曲此里直接赞助和供养的孩子有四五个。龚曲此里说,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后代,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是藏区的希望。这不是挂在嘴上说得好听的,只要有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力,让孩子们能够读书成才。还有一个叫康秀英的女孩,她以有龚曲此里这样的“金珠玛米”阿爸而骄傲。康秀英出生在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团结村,她父亲早逝,家里只有年迈多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1995年9月,龚曲此里从女儿龚雪琳的口中得知,刚考入迪庆州民族中学的康秀英家里特别困难,连学费都交不起。龚曲此里让女儿把康秀英带到家里来,拿了500元钱给康秀英,要她以后到家里来吃饭。从此之后,龚曲此里每个学期都为康秀英交上学费,给她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每个月还给她50元零花钱。康秀英回家把龚曲此里资助她上学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借来500元钱,让康秀英还给龚曲此里。龚曲说:“你的家境我了解,这钱就算是我借给你的,等你以后工作能挣钱了再还不迟。”在龚曲此里的资助下,康秀英3年后考上了大理学院。去学校报到的前一天,龚曲此里给了她400元钱,给她买了新衣服,还为她买好了车票。龚曲此里资助康秀英上完了三年的大学后,又帮她找工作进了迪庆州旅游投资公司。
如今在迪庆州公安局工作的洛桑顿珠,是龚曲此里收养的孤儿。洛桑顿珠出生在德钦县奔子栏镇,还没出世父母就离异。在他7岁那年,患有心脏病的母亲撒手而去。当时,还在德钦县人武部工作的龚曲此里得知此情后,与爱人斯那拉姆商定收养洛桑顿珠。洛桑顿珠到上学的年龄后,龚曲此里把他送进了学校。2001年9月,洛桑顿珠考上了昆明陆军学院的藏族班攻读高中课程。开学那天,龚曲此里专程将他送到昆明。2004年7月,高中毕业的洛桑顿珠考上了浙江公安大学。去学校报到的那天,龚曲此里把2000元钱悄悄装进了洛桑顿珠的行囊中。身着公安制服的洛桑顿珠始终把养父龚曲此里视为做人的榜样,他用非常流利的汉话说:“我的血管里虽然没有流着养父的血液,但我的人生之路是他铺垫的,没有阿爸,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勤奋工作,像他那样,做一个对国家,对老百姓,对藏族、汉族以及各民族都负责任的人。”
愿做香格里拉宣传大使
“天空飘动金色的哈达,天空闪烁金色的莲花,青山间处处是神奇的白草地,膘壮的黑骏马,篝火映月色,帐篷映彩霞……”一首《香格里拉我的家》是龚曲此里常唱的歌。熟悉龚曲此里的人都说他性格开朗,能歌善舞。他无论是出差在外,还是接待远方来客,适时都会一展歌喉,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家乡香格里拉。
迪庆州旅游局局长阿哇说:“军分区的每一个官兵都是香格里拉的宣传员,都是宣传香格里拉的形象大使。”龚曲此里每年组织退伍老兵进行服役期间的最后一次拉练。他亲自带队,组织老兵沿着香格里拉的风景名胜点进行一次特殊的拉练时特许老兵带录像机和相机,军分区还派出摄像、摄影人员全程伴随。这样融旅游、学习、训练为一体的拉 练把老兵们爱香格里拉的热情点燃了。每到景点,龚曲此里组织老兵休息、合影,亲自给大家介绍景点的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和美丽传说。龚曲此里还要求机关将老兵拉练的过程,留影和香格里拉的美丽影像刻成光碟,作为特别礼物送给每一个退伍兵。这些退伍兵带着光碟回家,也把香格里拉的美丽带向了面八方。
2005年分区退伍兵灰忠流回家后,他的图片和视频在同学和朋友中传看,为他的第二故乡香格里拉赢得了不少向往者。第二年“五一”假期,同学们相约到香格里拉旅游,灰忠流被邀为向导。这一路导游,让灰忠流发现了商机。他给龚曲此里打电话就自己想承包旅游线路跑香格里拉征求指导意见。龚曲此里非常支持,他说有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凡是为香格里拉建设出力的人,都乐意帮助。灰忠流在部队当过新闻报道员,龚曲此里鼓励他发挥特长,写游记向世人介绍香格里拉。龚曲此里介绍灰忠流与香格里拉的有关景点、酒店和机场签订了合同。灰忠流入股迪庆一家餐饮旅游公司,龚曲此里介绍自己的女儿龚曲巴珠免费给他当了代言人。巴珠身着藏族盛装的图片登上了网络、报纸、杂志,甚至旅行社的大巴车身,为公司赢得不少人气。
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建塘古镇,是传说中香巴拉王国八瓣莲花盛开的地方,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藏民居住群,这是香格里拉千百年神秘的精髓所在。县委、县政府决定修缮和扩建建塘古镇,需要占用军分区机关大院一块地,县委书记,县长找到龚曲此里求援,拜托这位藏族老乡帮助协调。龚曲此里向军分区司令员、政委作了汇报。在军分区党委会上,他郑重提出议案:“旅游是香格里拉的支柱产业,建塘古镇改造是各族群众的福祉,我们军分区应该积极推动此事。”党委“一班人”很快统一了意见,积极上报反映协调,将20亩土地转让给了地方。作为补偿,地方出部分资金帮助重建军分区机关大院。规划效果图出来后,龚曲提议,应该让营区外观与香格里拉开发景区建筑风格一致。这个意见得到响应,营房外观全部按照藏式风格设计,园艺按藏式风格打造,营房外墙的颜色与图案都与藏区统一,与相邻的建塘古镇浑然一体,形成一片藏族风格的特色建筑群。一年后,建塘古镇被评为“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成为香格里拉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上世纪末,香格里拉的生态状况其实并不好,滥砍滥伐司空见惯,草原渐渐成为泥滩。那时候的政府和百姓,没有太多的生态意识。但深爱这片土地的龚曲此里看出危机,他先后提出了建设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草还林等议案。地方政府保护生态和文化一系列的措施陆续出台后,龚曲此里走村串户动员民兵率先响应,大批民兵变成了护林人、种树人。被称为“国宝”的与大熊猫同等的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但是在前些年,一些不法分子把盗猎滇金丝猴作为发财之路经常猎杀捕捉。在龚曲此里的组织下,迪庆军分区在德钦、维西两县各成立了一支20人的保护滇金丝猴民兵小分队,常年穿林海,跨雪原,为滇金丝猴创造了安宁的家园。2000年11月,一伙盗猎者在白茫雪山保护区内盗猎。龚曲此里闻讯后,带领民兵小分队穿寻在莽莽林海,连续3天3夜追击,终于将5名盗猎者全部抓获。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从2000年的1000只上升到现在的1500只左右。百余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动物重新有了良好的生态。如今,香格里拉又有了两个新名字——“世界生物基因库”、“天然高山花园”。
龚曲此里家乡的“德钦弦子”,被当地藏族群众誉为“音乐之母”。这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音乐套曲,上个世纪末已濒临失传。在卅1人大会议上,龚曲此里等人呼吁:“如果眼睁睁看着这些遗产消亡,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这样的呼声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有组织地对“德钦弦子”等25个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保护了90多处少数民族名胜古迹和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开始形成。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德钦弦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先后完成了录音、记谱和歌词整理工作。1998年,“德钦弦子”乐谱出版,一改口头传承为文本传承与口头传承并进。2003年,龚曲此里又筹资帮助家乡德钦县成立了“德钦弦子”艺术团。“德钦弦子”被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德钦弦子”走出迪庆,远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表演。龚曲去世后,唱“德钦弦子”的艺人们纪念他,作了一首曲子这样唱:远古传来一首吉祥的歌,歌的名字叫龚曲活佛,你是我见过最洁白的哈达,你是我心中不落的日月……作为龚曲来说,这应该是人民对他最高的褒奖了。
责任编辑/薛舜尧 实习编辑/田 磊
其实,我们对龚曲此里的佩服,是从下飞机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平原长大的人真的有些脆弱,不少的人在海拔3300米的香格里拉机场一下飞机就有了头晕气喘的感觉,高原反应让他们的血压升高,坐卧不安。二三月是迪庆最没有风景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那些平时从媒体上得来的香格里拉的美丽似乎只是传说。只有恶劣的海拔反应是真实具体的。缺氧反应的实地体验让所有的外来人觉得,那些流传在迪庆的有关原军分区副司令员龚曲此里的故事更具传奇的感染力。来到迪庆第一个晚上,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当地的人,老百姓还包括军人,对这场雪赋予了另一层含义。他们说,是你们把北京的雪带来了。松赞林寺的活佛康参他说,今年云南大旱,你们一来,就下雪了。这场雪是记者同志们从遥远的北京带来的……他把记者称为同志,并坚定的认为这场雪是龚曲此里给迪庆带来的福气。迪庆州宗教局局长斯拉品楚见我们有些诧异,便解释说:“康参和龚曲都是德钦县纳古乡的。他们是老乡,是朋友。”
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员龚曲此里去世已经一年多了。这个土生土长的藏族军人,在下乡的路上突发“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于2009年2月5日去世后被中共云南省委追授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干部”荣誉称号。龚曲此里的许多模范事迹,在他的去世后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他的行为举止所蕴含的真善美,被越来越多的人深刻的认识。
愿做藏汉团结的润滑剂
军分区现任司令员李旭光说,龚曲此里是一个视民族团结为天的人,他在关键时候显出的品质,是我们在藏区工作的人学习的榜样。龚曲此里生前说过:理解是润滑剂,理解能减少摩擦系数;信任是黏合剂,信任能增强凝聚力。我愿做藏汉团结的润滑剂和黏合剂。应该说他做到了这一点。在我们迪庆,营院和寺院、军人和僧人共建结对是个传统。这个传统搞了十多年了,所起的稳定作用实践已经证明。我们现在总结回顾这个传统的形成,可以清晰的看到龚曲此里作为倡导者、实践者的身影。
香格里拉县松赞林寺是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有僧侣800多人。迪庆军分区每年都会走访松赞林寺,而精通藏语了解藏民风俗习惯的龚曲此里几乎每年都是带队。他知道医生最受僧人们欢迎,每次都带分区医疗队到松赞林寺巡诊,医疗队耐心细致地给僧人们检查身体,送上健康常识和一些常备药品,这些活动让一般性的走访有了更多的亲情和温暖。松赞林寺活佛崩主是藏传佛教修行造诣较深的喇嘛,在云南藏区信教群众中很有威望。由于龚曲经常去看他,他和龚曲成了朋友。“3·14”事件后,龚曲带着十多名官兵来到松赞林寺,向崩主通报真相,同时还带来医务人员,给僧人们体检,送医送药。活佛、喇嘛们说话了:共产党的官心是热的,金珠玛米的情是真的。
时过不久,龚曲此里代表司令员政委邀请崩主活佛到迪庆军分区做客。崩主一行8人参观红军过中甸纪念浮雕,追忆当年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中甸时,松赞林寺僧侣为红军开仓售粮,贺龙赠送“兴盛番族”锦幛等历史佳话,并与分区领导和数十名藏族官兵座谈。崩主活佛对藏族官兵说,在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儿女应该相互团结,和睦相处,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迪庆军分区政委姚世忠说,活佛的话在藏民中是有相当威望的。这样的互动效果非常好。
龚曲此里对当地民情很了解,他知道在藏区,一座寺庙影响一方群众,寺庙的态度左右甚至决定当地百姓的态度。关键的时候做好寺院的工作固然需要,但平时的交心换心,建立信任传递温暖更重要。因此,他对散落在村寨里的小寺庙也很关心。德钦县佛山乡纳古村有西里同、的小拉宫两座寺院,年久失修房屋破旧,僧人生存生活环境很差,群众开展宗教活动也受影响,乡政府财政有限无力改观。龚曲此里在县、州两级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多方筹措了近十万元,对两座寺庙进行了全面维修。有人问龚曲此里:你是共产党的官,管寺庙的事干啥?他说:“共产党尊重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为僧人和信教群众创造良好的宗教活动环境,也是落实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嘛!”正是因为龚曲此里对党的宗教政策的深刻理解和稳妥细致的工作,“3·14”期间,这两个寺院的喇嘛都表示:一定听政府的,做到出家守法戒,修行利国民!
李旭光说,龚曲在迪庆工作二十多年,他有当地人、军人、藏人、中共党员、领导多重身份,让他有了多重的视角,看问题处理问题会比其他人更全面和厚重。有些问题他出面解决,事情就变得简单得多。可贵的一点是,龚曲此里有感恩的心,有强烈的责任心,自觉把自己当成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而且他认为藏民族只有和党同心同德,才会有民族的出路,个人的出路。他的这些认识,使他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前年3月,龚曲此里回德钦老家办母亲丧事。回家第二天,拉萨“3·14”事件发生了,消息传到迪庆。当晚,龚曲听说从一江之隔的西藏芒康来参加母亲葬礼的一些人准备搞点动作,以声援拉萨。龚曲此里立即把前来吊唁的群众召拢起来,他对大家说:“你们来为我阿妈送葬,我很感激,但如果借人多闹事,首先是对老人家亡灵的不敬!这里有不少阿尼(藏语老人),他们知道解放前穷苦人过的什么日子。比较一下嘛,以前缺吃少穿,现在吃穿不愁了;以前住‘石窝子’,现在搬进砖瓦房了;有电视看,有的还用上了沼气、太阳能;以前是骡马道,去趟县城走几天,现在出门坐汽车、骑摩托,几个小时就到了……现在的政府,连你们亲戚朋友家养老母猪都发‘工资’(养猪补贴)了,你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这话形象、生动,说得在场的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龚曲在这些人中的地位本身就高,说话也在理,想闹事的人放弃了事先的打算。听说村里喇嘛想到西藏去,龚曲又带在县里工作的表哥龚曲土都到村里的西里同寺,劝说喇嘛们现在去西藏不好,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身也不安全。龚曲此里的一番话,让在场的僧人和群众打消了去西藏的念头。
工作做到了家,当地风平浪静,但龚曲此里想得更深。他想迪庆是大藏区,“3·14”事件对迪庆的影响,会有很多工作要做,作为藏族副司令员,在这关键的时候,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恰在这时,军分区政委瞿云福打来电话,没等政委开口,龚曲此里说:政委,我明天赶回分区。按照当地习俗,父母去世后儿女要守灵7天,但龚曲此里第二天一早就赶回了军分区。他把德钦县基层的情况向党委作了汇报,提出自己的见解:迪庆藏区基层党组织健全稳固,寺庙僧侣爱国爱教,不会出大的问题,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防止境外分裂分子渗入寺庙,挑唆闹事。
司令员李旭光回忆说,急难之际见担当啊!龚曲此里来到军分 区独立营,把51名藏族战士召集起来,通报“拉萨3·14事件”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用藏语对战士们教育引导,对个别出现思想疑惑的战士,还面对面交心谈心,帮助解思想疙瘩。李旭光说,那次,龚曲副司令员还要求每个战士都给家人或亲戚朋友写信,告知“3·14”事件真相,提醒亲朋好友珍惜团结、维护稳定。迪庆州委宣传部部长鲁永明评价说,这些信是很起作用的。一名藏族战士就是一个传播民族团结的使者,一封信就是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鲁永明的评价从军分区的统计数据得以了印证:全营51名藏族战士以及他们亲戚朋友,没有一个人参与闹事的活动。同是藏族出身的迪庆州委书记齐扎拉介绍,“3·14”事件以后,龚曲此里不到4个月就跑遍了迪庆州所辖的3个县29个乡镇,给群众宣讲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作报告四十多场次。由于工作到位,迪庆没有出现一条反动标语,没有人喊一句反动口号,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迪庆州39座寺庙无一名僧人闹事。这样的局面,龚曲此里功不可没!
愿为部队站最后一班岗
龚曲此里能穿上军装,当军官,最后成为受人尊重的军分区副司令员,他认为这是共产党给他带来的福分,他对党充满感情是发自内心的。
1970年,龚曲此里参军来到怒江边防某团一连。此前,龚曲此里不识汉字,听不懂汉话。班长下达口令,别人能迅速做出反应,而他却不知所云。班长专门为他创造了一套“手势训练法”,口令和手势并举,龚曲天性聪颖,勤奋好学,性格又开朗,加上连队党支部有意培养民族战士,他进步很快,入伍第二年就当上了副班长。1974年5月入了党。他生前多次说起入党宣誓的感觉: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我感到无比自豪。永远跟党走,终生不后悔,这是他的真心话1
1976年,龚曲此里所在营有一个提干名额,龚曲和另外一名汉族班长被列为候选对象。
龚曲此里心里明白,不论是文化水平、军事素质,还是管理能力,自己都逊于那名汉族班长。但龚曲此里没想到的是,营里报的是龚曲此里。营长找他和那名汉族班长谈心;“在咱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优先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一贯作法和传统。你们都是党员,应该能想得通。”
近40年的军旅生涯,龚曲此里不断成长进步,先后历任排长、副连长、人武部副部长、后勤部部长。1996年,组织又安排他到文山军分区代职副参谋长,熟悉边防和部队管理。1997年,龚曲此里被提拔为迪庆军分区副司令员,走上了中高级领导干部岗位。从千里边防到雪域高原,与其说幸运一直伴随龚曲此里,还不如说党的民族政策一直关照着他。龚曲自己也说过:“像我这样穷苦出身的翻身农奴的儿子,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听党话,跟党走。”
2007年12月,龚曲此里在副师职岗位上任职满lO年,按有关规定已满任职年限,可以到海拔低的地方休养。云南省军区政委郎友良找他谈话时,龚曲提出继续留在高原,离职不离岗,他想继续为藏区稳定和军分区建设发挥余热。郎政委说:“组织上确实还需要你,但你的身体能行吗?”龚曲说:“政委你放心,我的身体没什么大事!能为党多做点工作,那是我的福分!”
郎政委担心的是,龚曲此里长期在高原超负荷工作,心肌梗塞、冠心病、高血压……“速效救心丸”等药品成了随身必备。在昆明总医院,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的体检,确诊他患有严重冠心病、高血压一级、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高原风湿病等近十种疾病。但是,龚曲并不在意,他认为自己的身体不会有大碍。但是,他终于昏倒在下乡的路上。下乡的路上将他击倒的,就是高原人最容易患的急性心肌梗塞。
手术后住院期间,上任不久的迪庆军分区政委姚世忠到医院里看望他,他对姚政委说:“班子里新同志多,等我病好点了就回去,给你们当好参谋助手,帮助你们熟悉情况、开展工作。”机关的同志统计,从继续留任到生病住院的不到一年,龚曲有近200天下部队或在牧区协助地方做群众工作。
即使在病床上,龚曲此里也惦记着家乡的安定。2009年年初,松赞林寺喇嘛扎里到昆明军区总医院探望龚曲此里。龚曲对他说:“迪庆各族群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起好带头作用,维护好现在安宁和谐的局面!”扎里喇嘛很感动,对他说:“你安心养病,我们不会去做有损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愿帮家乡人民发展致富
迪庆的三个县,都是国家特级贫困县。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是军分区的一项主要工作。龚曲此里有一个认识,迪庆各民族的团结,藏区的稳定,归根到底关键是脱贫致富。他说,脱贫致富是硬道理,只有改变贫穷,藏区的稳定才是扎实的。所以,凡是有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事,他都热心、积极去做。
位于金沙江大峡谷中的贫困乡五境乡,许多村社不通公路。迪庆军分区将五境乡确定为挂钩扶贫点后,龚曲此里经常到这个乡蹲点调研,了解到泽通村争归、登高龙水、登高龙叶古3个社的村民,上山下山都要在崎岖的岩道上绕行10多公里,对公路进村盼了几代人。由军分区帮扶的盘山公路破土动工后,龚曲此里带着由民兵组成的突击队,开山炸石、垒坎推路,老百姓经常在施工现场看到他的身影。民工不懂爆破,龚曲此里和军分区原政委瞿云福轮流担任爆破手和安全员指导,他们腰上系一根麻绳,爬上几十米高的悬崖,指导民工打炮眼,装炸药,成功爆破了十几处鬼见愁的岩石,仅用半年就修通了长达15公里的盘山公路。通车那天,龚曲此里和瞿云福将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轮流请到他们的车上,沿着新修好的公路游览了一圈。平生第一次坐上车的藏族老人洛安感慨不已:“没有共产党和‘金珠玛米’,这一辈子我恐怕连汽车是啥样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坐上汽车走出大山看风景!”龚曲此里去世后,泽通村的群众,带着哈达和青稞酒,在清明节那天沿着这条出山路,赶到香格里拉烈士陵园祭拜龚曲,缅怀他们心中的恩人。
2003年3月,军分区党委了解到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新阳村、腊仁村村民吃水难,决定帮助他们。瞿云福和龚曲此里来到村里,发现全村靠天吃水,旱季用水按瓢分。龚曲此里把村里的民兵召集起来找水。他们翻山越岭近十天,最终在五十多里外的崩池山下找到了一处可用水源。施工中,为了防止引水钢管冬天结冻,龚曲此里和瞿云福又跑回县里,协调包钢管用的保温布。3个月后,长达28公里的引水管道架设完毕,清清山水沿着管道流进了村里。有个叫扎西的老人把珍藏了很久的两条哈达取来献给了龚曲此里和瞿云福。扎西老人带着乡亲们在蓄水池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清泉进藏家,党恩暖人心。
龚曲此里老家梅里雪山脚下的佛山乡,青稞普遍禾秆矮小,全乡几千亩地亩产从未超过100公斤。而香格里拉县的格咱乡与这里条件相近,产量却一般都在250公斤以上。当时在德钦县当武装部副部长的龚曲此里就 赶到格咱乡调研,又到昆明农科院请教专家。随后,他从昆明带回了400公斤青稞良种。第二年,佛山乡大部分耕地种上了良种青稞。从此,全乡人均粮食由100多公斤增至300多公斤,佛山乡告别了吃粮靠救济的历史。
龚曲此里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意识到:藏区要持续健康发展,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才是捷径,但需要培养大批有头脑有知识的新型衣牧民,他觉得这些人应该从民兵队伍中产生。他向军分区党委提出把民兵队伍建设成维护社会稳定的“精兵”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尖兵”,在民兵训练中,增加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课程的思路。他的提议得到采纳,党委责成龚曲此里负责实施。龚曲此里带着机关的同志很快成立教学指导组,在全方位考察藏区人才需求实际后,制订出切实管用的培训计划,安排军内外专家上课。随着一期期培训班的结束,一大批优秀村干部、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成为基层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民兵孙诺七林是香格里拉尼西乡人,在当地养的尼西鸡小有名气。尼西鸡是云南三大名鸡之一,龚曲此里看好了这个项目,也看好孙诺七林这个小伙,便鼓励孙诺七林办起了养鸡场。龚曲此里带着孙诺七林两上昆明,五下大理,与lO多家饭店签订了合同,首批长成的1000多只鸡有了销路。一人富不算富,乡亲一起富才算富,孙诺七林喜滋滋地数着票子,但他没有忘记龚曲此里的话。他就带领全乡群众建起了特色养殖场十多个,年产值100多万元,养鸡让当地不少老百姓受益,增加了收入。龚曲此里将孙诺七林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推荐给村党支部。如今,孙诺七林不仅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还是共产党员,村里的民兵连长。
历史上,迪庆藏区的教育和文化以寺院为中心,读书的只有僧尼。龚曲此里清醒地意识到要解决长远发展前提,必须搞好基础教育。在州人大常委会上,龚曲此里建议中考按比例录取少数民族考生。当地教育部门积极采纳并实施,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有读高中和中专的机会。这种特殊政策一直延续至今,惠及当地几万名少数民族孩子。迪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不懂汉语言文字,龚曲和军分区向州里建议,加强藏汉团结,相互的语言交流是前提,应该在迪庆藏汉之间提倡汉语和藏语的相互学习的力度。迪庆州在乡镇小学推行藏汉双语教学,在中学、高中设立藏语班,在州里专门建立一所藏语文中学,藏族孩子初中毕业即达到“藏汉兼通”。愿资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在迪庆,记着龚曲此里的好并为他的离去而伤心流泪的还有一个叫吉心梅的女孩。十多年前,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土官村刚小学毕业的彝族女学生因无钱上学,给时任迪庆军分区后勤部部长的龚曲此里写了一封信。十年了,已经成人的吉心梅像讲述童话般地向记者回忆龚曲此里对她的帮助。她说,她是在当地的一张报纸上看到了龚曲此里帮助贫困学生的报道后,产生给龚曲此里写信的念头的。吉心梅和龚曲此里素昧平生,但她还是鼓足勇气给龚曲此里写了这封信。当时天天在山上放羊的吉心梅盼望着遥远的路头能有奇迹出现。一个星期后,奇迹出现了。这封写着“迪庆军分区大门转龚曲此里收”的信件最后转到了龚曲此里手里。龚曲来到了吉心梅家,给了吉心梅300元钱,还有2床被褥和3套衣服。龚曲说:“只要你读得上,就是读高中、读大学,我们也供你!”现在已经是德钦县县委公务员的吉心梅回忆起这些时泣不成声。从那时起,龚曲此里每学期定时给吉心梅送去学费和生活费,给她买衣物、食品,还经常抽空到学校看望她。龚曲此里还发动军分区独立营二连官兵与吉心梅结成帮学对子,节假日请她到部队参观。吉心梅考取了云南省民族中学,后来又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成为家乡虎跳峡镇的第一个全日制本科生。在大学,她获得了两届挪威国王奖学金和省级“三好学生”称号,还入了党。吉心梅说,如果没有龚曲伯伯这样的好心人,我怎么会有今天?
在迪庆,龚曲此里直接赞助和供养的孩子有四五个。龚曲此里说,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后代,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是藏区的希望。这不是挂在嘴上说得好听的,只要有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力,让孩子们能够读书成才。还有一个叫康秀英的女孩,她以有龚曲此里这样的“金珠玛米”阿爸而骄傲。康秀英出生在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团结村,她父亲早逝,家里只有年迈多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1995年9月,龚曲此里从女儿龚雪琳的口中得知,刚考入迪庆州民族中学的康秀英家里特别困难,连学费都交不起。龚曲此里让女儿把康秀英带到家里来,拿了500元钱给康秀英,要她以后到家里来吃饭。从此之后,龚曲此里每个学期都为康秀英交上学费,给她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每个月还给她50元零花钱。康秀英回家把龚曲此里资助她上学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借来500元钱,让康秀英还给龚曲此里。龚曲说:“你的家境我了解,这钱就算是我借给你的,等你以后工作能挣钱了再还不迟。”在龚曲此里的资助下,康秀英3年后考上了大理学院。去学校报到的前一天,龚曲此里给了她400元钱,给她买了新衣服,还为她买好了车票。龚曲此里资助康秀英上完了三年的大学后,又帮她找工作进了迪庆州旅游投资公司。
如今在迪庆州公安局工作的洛桑顿珠,是龚曲此里收养的孤儿。洛桑顿珠出生在德钦县奔子栏镇,还没出世父母就离异。在他7岁那年,患有心脏病的母亲撒手而去。当时,还在德钦县人武部工作的龚曲此里得知此情后,与爱人斯那拉姆商定收养洛桑顿珠。洛桑顿珠到上学的年龄后,龚曲此里把他送进了学校。2001年9月,洛桑顿珠考上了昆明陆军学院的藏族班攻读高中课程。开学那天,龚曲此里专程将他送到昆明。2004年7月,高中毕业的洛桑顿珠考上了浙江公安大学。去学校报到的那天,龚曲此里把2000元钱悄悄装进了洛桑顿珠的行囊中。身着公安制服的洛桑顿珠始终把养父龚曲此里视为做人的榜样,他用非常流利的汉话说:“我的血管里虽然没有流着养父的血液,但我的人生之路是他铺垫的,没有阿爸,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勤奋工作,像他那样,做一个对国家,对老百姓,对藏族、汉族以及各民族都负责任的人。”
愿做香格里拉宣传大使
“天空飘动金色的哈达,天空闪烁金色的莲花,青山间处处是神奇的白草地,膘壮的黑骏马,篝火映月色,帐篷映彩霞……”一首《香格里拉我的家》是龚曲此里常唱的歌。熟悉龚曲此里的人都说他性格开朗,能歌善舞。他无论是出差在外,还是接待远方来客,适时都会一展歌喉,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家乡香格里拉。
迪庆州旅游局局长阿哇说:“军分区的每一个官兵都是香格里拉的宣传员,都是宣传香格里拉的形象大使。”龚曲此里每年组织退伍老兵进行服役期间的最后一次拉练。他亲自带队,组织老兵沿着香格里拉的风景名胜点进行一次特殊的拉练时特许老兵带录像机和相机,军分区还派出摄像、摄影人员全程伴随。这样融旅游、学习、训练为一体的拉 练把老兵们爱香格里拉的热情点燃了。每到景点,龚曲此里组织老兵休息、合影,亲自给大家介绍景点的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和美丽传说。龚曲此里还要求机关将老兵拉练的过程,留影和香格里拉的美丽影像刻成光碟,作为特别礼物送给每一个退伍兵。这些退伍兵带着光碟回家,也把香格里拉的美丽带向了面八方。
2005年分区退伍兵灰忠流回家后,他的图片和视频在同学和朋友中传看,为他的第二故乡香格里拉赢得了不少向往者。第二年“五一”假期,同学们相约到香格里拉旅游,灰忠流被邀为向导。这一路导游,让灰忠流发现了商机。他给龚曲此里打电话就自己想承包旅游线路跑香格里拉征求指导意见。龚曲此里非常支持,他说有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凡是为香格里拉建设出力的人,都乐意帮助。灰忠流在部队当过新闻报道员,龚曲此里鼓励他发挥特长,写游记向世人介绍香格里拉。龚曲此里介绍灰忠流与香格里拉的有关景点、酒店和机场签订了合同。灰忠流入股迪庆一家餐饮旅游公司,龚曲此里介绍自己的女儿龚曲巴珠免费给他当了代言人。巴珠身着藏族盛装的图片登上了网络、报纸、杂志,甚至旅行社的大巴车身,为公司赢得不少人气。
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建塘古镇,是传说中香巴拉王国八瓣莲花盛开的地方,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藏民居住群,这是香格里拉千百年神秘的精髓所在。县委、县政府决定修缮和扩建建塘古镇,需要占用军分区机关大院一块地,县委书记,县长找到龚曲此里求援,拜托这位藏族老乡帮助协调。龚曲此里向军分区司令员、政委作了汇报。在军分区党委会上,他郑重提出议案:“旅游是香格里拉的支柱产业,建塘古镇改造是各族群众的福祉,我们军分区应该积极推动此事。”党委“一班人”很快统一了意见,积极上报反映协调,将20亩土地转让给了地方。作为补偿,地方出部分资金帮助重建军分区机关大院。规划效果图出来后,龚曲提议,应该让营区外观与香格里拉开发景区建筑风格一致。这个意见得到响应,营房外观全部按照藏式风格设计,园艺按藏式风格打造,营房外墙的颜色与图案都与藏区统一,与相邻的建塘古镇浑然一体,形成一片藏族风格的特色建筑群。一年后,建塘古镇被评为“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成为香格里拉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上世纪末,香格里拉的生态状况其实并不好,滥砍滥伐司空见惯,草原渐渐成为泥滩。那时候的政府和百姓,没有太多的生态意识。但深爱这片土地的龚曲此里看出危机,他先后提出了建设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草还林等议案。地方政府保护生态和文化一系列的措施陆续出台后,龚曲此里走村串户动员民兵率先响应,大批民兵变成了护林人、种树人。被称为“国宝”的与大熊猫同等的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但是在前些年,一些不法分子把盗猎滇金丝猴作为发财之路经常猎杀捕捉。在龚曲此里的组织下,迪庆军分区在德钦、维西两县各成立了一支20人的保护滇金丝猴民兵小分队,常年穿林海,跨雪原,为滇金丝猴创造了安宁的家园。2000年11月,一伙盗猎者在白茫雪山保护区内盗猎。龚曲此里闻讯后,带领民兵小分队穿寻在莽莽林海,连续3天3夜追击,终于将5名盗猎者全部抓获。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从2000年的1000只上升到现在的1500只左右。百余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动物重新有了良好的生态。如今,香格里拉又有了两个新名字——“世界生物基因库”、“天然高山花园”。
龚曲此里家乡的“德钦弦子”,被当地藏族群众誉为“音乐之母”。这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音乐套曲,上个世纪末已濒临失传。在卅1人大会议上,龚曲此里等人呼吁:“如果眼睁睁看着这些遗产消亡,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这样的呼声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有组织地对“德钦弦子”等25个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保护了90多处少数民族名胜古迹和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开始形成。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德钦弦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先后完成了录音、记谱和歌词整理工作。1998年,“德钦弦子”乐谱出版,一改口头传承为文本传承与口头传承并进。2003年,龚曲此里又筹资帮助家乡德钦县成立了“德钦弦子”艺术团。“德钦弦子”被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德钦弦子”走出迪庆,远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表演。龚曲去世后,唱“德钦弦子”的艺人们纪念他,作了一首曲子这样唱:远古传来一首吉祥的歌,歌的名字叫龚曲活佛,你是我见过最洁白的哈达,你是我心中不落的日月……作为龚曲来说,这应该是人民对他最高的褒奖了。
责任编辑/薛舜尧 实习编辑/田 磊